資源簡介 第6課 戊戌變法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1)了解公車上書的時間、領導人、內(nèi)容;維新派宣傳的思想;戊戌政變及變法失敗主要原因。(2)識記、掌握百日維新開始的標志、主要內(nèi)容和評價;2.過程與方法(1)選取優(yōu)秀影視片段和有代表性的圖片等各類資料,運用多媒體手段再現(xiàn)公車上書歷史畫面,增強感性認識。(2)通過對教材內(nèi)容和提供的史料進行深度挖掘,整理戊戌變法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脈絡,并在課堂上讓學生發(fā)表觀點,增強其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習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和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2)讓學生認識中國夢并初步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并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堅持“四個自信”。教學重點:1.變法代表人物,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等基本史實以及對戊戌變法的評價。教學難點:1. 客觀認識戊戌變法的內(nèi)容、影響、性質以及戊戌變法失敗原因。教學過程【導入】展示圖片《時局圖》,講述中國近代史所面臨的民族危機,值此危難時刻,無數(shù)中華兒女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夢想前赴后繼、艱辛探索,講述各個階級:農(nóng)民階級發(fā)起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為維護自身統(tǒng)治所發(fā)起的洋務運動,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發(fā)起戊戌變法運動、革命派走向辛亥革命,得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民族前赴后繼,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流血犧牲,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在120多年前有一場變法使我們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設計意圖】通過講述夢想,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認識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并樹立夢想助力偉大中國夢。并為課尾共筑中國夢做鋪墊,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也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講授新課】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無數(shù)先進的中國人會想到什么辦法來挽救民族危亡呢?列舉歷次侵略戰(zhàn)爭以及中國不同階級的人民進行抗爭的史實,其中著重點出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所發(fā)起的戊戌變法。圍繞著維新派的民主政治夢,展開本課的講述。本課共分為四個板塊講述戊戌變法的全過程:1.久夢初醒,序幕揭開——公車上書;2.夢寐魂求,發(fā)展壯大——宣傳變法;3.美夢成真,高潮到來——維新變法;4.黃粱一夢,終歸失敗——戊戌政變。第一板塊:久夢初醒,序幕揭開——公車上書1.序幕(公車上書)(學生觀看視頻)《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憤。康梁聯(lián)合1300多名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師生共同了解公車上書的基本史實。公車上書雖然失敗了,但卻表明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公車上書拉開戊戌變法的序幕)【設計意圖】快速了解公車上書,并通過PPT視頻拉開序幕,讓學生直觀記憶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通過視頻回憶公車上書的領導人都有哪些?PPT展示圖片康、梁人物圖片,并要求學生瀏覽課本上梁啟超、康有為“人物掃描”材料,認識代表人物(引導學生作答: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簡稱“康梁”),并得出戊戌變法的領導階級(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學習西方的資產(chǎn)階級政體(君主立憲制)。【設計意圖】掌握代表人物的同時,化難為易,直接了當讓學生掌握領導變法的階級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并反復識記突破這一難點。【過渡】公車上書失敗了,說明維新派實力較弱小,為了發(fā)展維新派勢力,維新人士們離開北京后,又做了些什么呢?由此引出第二板塊:夢寐魂求,發(fā)展壯大——宣傳變法3.發(fā)展(創(chuàng)會辦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結論)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PPT展示康有為的人物活動,并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找出主要學會和報刊。那么通過這些行動維新變法得到發(fā)展了嗎?(發(fā)展了)從哪兒可以看出來?(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設計意圖】從點到面,兼顧知識獨立性與整合行。4.維新派主張(變法圖強):課件展示梁啟超《變法通議》和嚴復《國聞報》等相關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 ——梁啟超《變法通議》。“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嚴復——《國聞報》 (師生共同分析材料,教師提供分析材料方法:閱讀——提取關鍵詞——總結得出答案) 得出結論:主要以日本和英國為模板進行變法,主張變法圖強,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并且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提示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從技術變革到了制度變革,這也是維新派的進步性)【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字材料,通過教師敘述、師生問答等方式,使學生簡要掌握維新派思想主張及其作用,并前抓后聯(lián),兼顧歷史的連續(xù)性。第三板塊:美夢成真,高潮到來——維新變法【過渡】維新思想廣泛傳播的同時,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意味著帝國主義再次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維新派認為要變法成功必須抓住政治核心(光緒帝),于是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光緒帝表示“不甘做亡國之君”決心變法。(師生配合敘述本段)皇帝傳達詔令一般都要通過什么形式?(圣旨:包含詔書和諭旨)那光緒帝宣布實行變法的詔書叫什么 (“明定國是”詔書)(教師簡要解釋“國是”)5.高潮(百日維新):(教師引導學生得出)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標志“百日維新”開始。隨后光緒帝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請同學們閱讀課本30頁,自主探究找出變法主要內(nèi)容(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軍事)完成PPT上表格。同時通過“角色扮演”(舊官僚、科舉秀才、民族資本家、八旗綠營軍)談談不同階層對變法的態(tài)度,使學生思考并內(nèi)化知識,以突破百日維新內(nèi)容這一重點。【設計意圖】體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同時使百日維新的內(nèi)容有條理性。通過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內(nèi)化這一難點知識。并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做鋪墊。第四板塊:黃粱一夢,終歸失敗——戊戌政變6.失敗(戊戌政變):維新派以為政治核心是光緒皇帝,而實際上當時掌握實權的是誰呢?(慈禧太后)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于是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標志變法失敗。戊戌政變具體措施有:囚禁光緒帝、廢除變法詔令、搜捕維新人士。(結合圖片循序漸進講述戊戌政變)。展示戊戌六君子圖片,值得一提的是譚嗣同本可以出逃,但他拒絕了。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后來他被捕后在獄中留下絕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后壯烈犧牲。他這樣做值得嗎啊?為什么?(值得,因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教師設問)那么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呢?(結合圖片得出戊戌變法失敗主要原因: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強大;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沒有廣泛發(fā)動人民群眾。)【過渡】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我們該如何評價它的歷史意義呢?7.戊戌變法評價:意義:①在思想文化方面產(chǎn)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②戊戌變法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8.結語:回首19世紀,中國人走過了自強之路、維新之路,但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但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梁啟超也逐漸意識到,要想使中華民族真正實現(xiàn)民族復興,關鍵是要加強對少年的重視培養(yǎng)。1900年,他寫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寄厚望于中國青少年身上。之后中國歷史也證明,在下一代年輕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帶領下,中國最終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并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今天我們正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大步邁進,我們國家的日漸強大、我們制度不斷彰顯優(yōu)越性,我們要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巨大優(yōu)越性,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之一的“制度自信”)課件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及四個自信。最后,送給同學們一句梁啟超的話“少年強,則國強”。薪火相傳,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如今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落到了我們身上,愿大家好好學習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不懈奮斗!【設計意圖】聯(lián)系時政,初步引導學生堅持“四個自信”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課堂小結】知識歸納背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目的:變法圖強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發(fā)展: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宣傳變法思想高潮:百日維新結果:戊戌政變,變法失敗影響:①在思想文化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②戊戌變法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