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夠正確讀寫并理解文中的重點字詞,如“確鑿”“菜畦”“桑葚”“輕捷”“臃腫”“攢”“斂”“人跡罕至”“人聲鼎沸”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習作者通過多種描寫手法表現景物特點以及敘事的寫作技巧,提升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法、默讀法、圈點批注法等多種閱讀方式,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探討文章的主題、寫作手法等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運用所學的描寫手法描繪自己熟悉的場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體會童年時光的珍貴和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的情感。理解作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和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教育觀。二、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積累詞匯。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內容。賞析百草園部分的景物描寫,學習作者多角度、多層次描寫景物的方法以及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生動形象的技巧。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童年生活的熱愛和懷念之情。2.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復雜情感,包括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留戀、對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不同感受以及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等。探討文章的主題,理解童年生活經歷對作者成長和人生態度的影響。學習本文獨特的敘事視角和寫作風格,體會其在表達情感和主題方面的作用。三、教學方法1. 講授法:系統講解課文的生字詞、文學常識、文章結構和主題等內容,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框架。2. 朗讀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美,體會作者的情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3. 問題引導法:設置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4. 小組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共同探討課文中的難點問題和主題,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和創新思維。5. 情境教學法: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如展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圖片、播放相關的音樂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 播放歌曲《童年》,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提問學生童年中最難忘的地方是哪里,有哪些有趣的經歷。2. 展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圖片,簡單介紹魯迅及其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作者及背景介紹1. 作者介紹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雜文等多種體裁,對中國現代文學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2. 背景介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寫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當時魯迅在廈門任教,正值北洋軍閥政府統治黑暗時期,魯迅的生活和工作都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壓力。他在回憶童年生活時,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描寫,表達了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懷念和對現實的不滿。同時,也反映了他在成長過程中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幾遍。2. 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 PPT 展示生字詞,指名學生朗讀,正音后全班齊讀。確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輕捷(jié) 云霄(xiāo)倘若(tǎng) 鑒賞(jiàn) 啄食(zhuó) 和藹(ǎi) 恭敬(gōng)質樸(zhì) 博學(bó) 淵博(yuān) 倜儻(tì tǎng) 淋漓(lín lí)盔甲(kuī) 紳士(shēn) 人跡罕至(hǎn) 人聲鼎沸(dǐng)3. 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文章標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明了文章主要寫了哪兩個地方的生活?這兩個地方的生活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這兩個地方的生活的?4. 學生默讀后,同桌之間交流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匯報。明確:文章主要寫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百草園是作者童年的樂園,充滿了無限的趣味;三味書屋是作者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相對比較嚴肅和單調。作者是按照空間順序來寫這兩個地方的生活的,先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四)研讀百草園部分1. 請學生齊聲朗讀第 2 段至第 8 段,思考:百草園里有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2. 學生朗讀后,自主圈點批注文中描寫景物的語句,然后小組交流討論。3. 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并進行板書。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描寫方法:多角度描寫:從視覺(“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等)、聽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鳴蟬在樹葉里長吟”等)、味覺(“又酸又甜”的覆盆子)等多個角度描寫景物,使景物更加生動形象,富有立體感。有序描寫:按照由低到高(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由高到低(鳴蟬、黃蜂、叫天子)、由整體到局部(先寫百草園的整體景色,再寫局部的景物)的順序進行描寫,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擬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4. 提問:作者描寫百草園的景物時,為什么要寫那么多的動植物?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引導明確:寫眾多的動植物,一方面表現了百草園里生物的多樣性,充滿生機與活力,是作者童年的樂園;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5. 再讀第 2 段至第 8 段,體會作者描寫景物時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后,教師提問:從這些描寫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能感受到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和懷念之情,以及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眷戀。6. 拓展延伸:讓學生仿照課文第 2 段的描寫方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一處景物,如校園的一角、家鄉的某個地方等。要求運用多角度描寫、有序描寫和多種修辭手法,字數在 150 字左右。學生寫作完成后,小組內互相交流評價,推薦優秀作品在全班展示。(五)研讀三味書屋部分1. 學生默讀第 10 段至第 24 段,思考: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有什么不同?2. 學生默讀后,自主思考并在文中圈點批注相關語句,然后全班交流。明確:三味書屋的生活相對比較枯燥、單調。主要表現在學習內容枯燥(讀一些難懂的古書)、學習方式單一(老師只讓學生讀書、背書、對課)、學習環境嚴肅(有戒尺、有罰跪的規則等)。但在三味書屋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如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在課堂上畫畫等。3. 提問:作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是怎樣的態度?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引導分析相關語句。如“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偠灾何覍⒉荒艹5桨俨輬@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從這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百草園生活的留戀和對進入三味書屋的無奈。又如“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三味書屋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些樂趣,但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如“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這句話表明作者對先生的態度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也反映了作者在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是有一定壓力的,但也在逐漸適應和成長。4. 小組討論:三味書屋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看來有哪些不足之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方式?小組討論后,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方式,既要認識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如過于注重死記硬背、壓抑學生的個性等;也要看到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如對知識的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等,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教訓,為現代教育改革提供參考。(六)探究文章主題1. 提問:作者通過回憶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想要表達怎樣的主題?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2. 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文章主題。主題一: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懷念。百草園是作者童年的樂園,那里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和有趣的活動,作者通過對百草園生活的詳細描寫,表達了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深深懷念之情。主題二:對知識的追求和成長的感悟。三味書屋是作者學習知識的地方,雖然學習生活相對枯燥,但作者在那里也學到了很多知識,逐漸成長。文章通過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知識的渴望和在成長過程中的思考與感悟。主題三: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文章中描寫了三味書屋的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如死記硬背、嚴厲的懲罰等,體現了作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和批判。教師總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多方面的,既有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懷念,也有對成長和教育的思考,同時還包含了對社會現實的一定批判。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3. 拓展思考: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類似百草園或三味書屋的經歷?你對這些經歷有怎樣的感受和體會?請與同學們分享。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引導學生珍惜童年時光,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經歷,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的人。(七)課堂小結1.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作者及背景介紹、生字詞學習、課文內容梳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特點的分析、文章主題的探討等。2. 強調本文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懷念、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等復雜情感。同時,學習了作者多角度、多層次描寫景物的方法和敘事的技巧,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能夠學以致用。3. 鼓勵學生課后繼續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如《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等,進一步了解魯迅的思想和文學風格,提高文學素養。(八)布置作業1. 背誦課文第 2 段。2. 完成課后練習題。3. 以《我的童年樂園》為題,寫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要求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描寫方法,寫出自己童年樂園的特點和樂趣。五、教學資源1. 教材《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2. 多媒體課件,包括作者簡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圖片、生字詞、課文重點語句分析等內容。3. 相關的音樂、視頻資料,如歌曲《童年》、關于魯迅的紀錄片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