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2025屆高三歷史一輪復習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階段特征時段 表現走向整體的世界:“世界的發現”(15-16世紀)(1)經濟:14、15 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萌芽并發展,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開辟引發了人口、物種和商品等世界性流動,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從大西洋貿易、印度洋貿易到新的亞洲貿易,近代商業貿易發生了新的變化。(2)政治:新航路開辟推動了早期的殖民擴張,打破世界各地區間相對隔絕的狀態,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印第安人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但在客觀上進一步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逐漸確立起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1.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2.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1.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2.認識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商業貿易的意義。3.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4.了解歷史上跨州、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5.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6.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商貿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課標要求明重點 備熱詞1.全球航路開辟的動因、條件、經過及意義。 2.新航路開辟對人類社會的全方位影響。 3.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及影響。 4.新航路開辟后交通的進步及商業貿易和殖民活動的表現及影響。 5.近代早期殖民擴張、人口遷移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全球航路的開辟、地圓學說、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格局、人口遷移、物種交換、三角貿易、絲一銀貿易、馬尼拉大帆船、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原始資本積累、奴隸貿易、商業經營方式、早期殖民擴張、人口遷移、族群變化融通知識點一、人口遷移物種交換 【二】1.2.1 美洲物種的外傳【二】1.2.2 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二】1.2.3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二】3.8.1 世界市場的形成【二】3.8.2 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三、早期殖民擴張 【三】7.2 殖民擴展與美洲族群的變化時空定位知識結構新航路開辟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文明格局改變早期殖民擴張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改變世界格局的演變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重點問題1、人口遷移(原因、內容)、物種交換(原因、內容)、疾病傳播(原因、內容、影響)2、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貿易):背景、內容【注意地圖】、影響①印度洋貿易②大西洋貿易:歐美貿易、三角貿易(原因、概況)③太平洋貿易:葡萄牙(中轉站、中歐貿易、中日絲銀貿易)、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航線)3、早期殖民擴張(16-18世紀)(1)表現:時間、國家、殖民概況【注意地圖】(2)影響:①對亞、非、美(殖民地)②對歐洲(殖民國家):商業革命的表現、價格革命的表現和影響、社會變革4、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的影響(結合第7課學習聚焦)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人口遷移 歐洲入侵、黑奴貿易、原住民印第安人減少;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物種交流 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物種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也流向世界各地疾病傳播 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遷移【知識鏈接】選必3·P38-39(1)人口遷移的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掠賣人口,開拓海外殖民地: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規定:準許華工岀國,實際上是準許掠賣中國人口。為追求財富而移民:部分窮困潦倒的貴族、新興商人和資產階級,以及其他有冒險精神的人。販賣非洲黑人:進行資本原始積累。逃亡海外:逃避政治宗教迫害迫害。(2)人口遷移的方向: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移民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1、人口遷移【知識鏈接】選必3·P38-39(3)人口遷移的表現:類別 時間 背景 方向 影響歐洲移民 16C初開始 發現新大陸 殖民擴張 美洲 大洋洲 ①改變了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結構②美洲成為世界上種族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出現混血人種;③發展出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非洲黑人 16C 開始 殖民擴張 黑奴貿易 美洲 ①非洲喪失了大量勞動力;②非洲文化傳入美洲華工 19C中葉開始 經濟發展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 美洲 大洋洲 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②保留和傳播中華文化近代殖民活動人口遷徙人種和族群變化、經濟、文化重構與認同16-19世紀世界人口遷移的特點:①遷移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②人口遷移的范圍不斷擴大;③由人口密集地區遷移到人口稀疏地區;④由發達國家主導;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⑤自愿移民和強迫移民相結合。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族群變化 原因 族群現狀印第安人銳減 殖民掠奪和傳染病 秘魯等國印第安人較多,美國“保留地”黑人族群出現 殖民者販賣黑奴 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占多數白人族群出現 歐洲殖民涌入 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大多數混血族群出現 美洲各族群交融 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1、人口遷移【知識鏈接】選必3·P38-39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遷移【知識鏈接】選必3·P38-39(4)人口遷移的影響:積極影響:①改變人口地理分布(人種和民族結構)。②出現族群混合現象。③促進世界動植物的交流;推進世界的物質和文化交流。④加快了殖民地的開拓進程(促進落后地區(美洲)經濟開發)。⑤增強民族認同感,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導致民族國家的誕生。如美國⑥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消極影響:①歐洲人對美洲殖民掠奪,貧窮落后;②印第安人銳減;③黑奴貿易罪惡深重;非洲喪失了大批的精壯勞動力,制約了非洲的發展;摧殘了文化。④各種疾病傳播蔓延。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2、 物種的交換 【知識鏈接】選必2·P8(1)物種交換的原因:人口遷徙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2)物種交換的表現: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物種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也流向世界各地。其他物種推廣美洲 物種 影響糧食類 小麥、大麥、水稻 成為美洲主要糧食作物水果類 蘋果、葡萄、甜橙、檸檬 豐富了美洲人的飲食結構蔬菜類 黃瓜、豌豆 經濟作物 甘蔗 影響美洲社會經濟結構畜禽 雞、牛、驢、馬、豬、羊等 極大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歐亞作物在美洲推廣的概況:【知識鏈接】選必2·P8-122、 物種的交換 【知識鏈接】選必2·P8(2)物種交換的表現:物種 傳入歐洲 傳入中國 傳入途徑 推廣 傳入途徑 推廣糧食作物 玉米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起初僅供觀賞) ①16世紀中期在南歐廣泛種植;②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 ①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 ②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 ③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 ①明朝時傳入,先在邊疆或丘陵地區種植后逐漸拓展到平原地區。②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后遍及全國。馬鈴薯 甘薯 傳入途徑與玉米相似 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傳入后推廣較為緩慢。 傳入途徑與玉米相似 明朝時傳入中國,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蔬菜作物 番茄 由西班牙人帶入歐洲 (起初僅供觀賞) ①18世紀中葉開始食用栽培,經過改良培育,②18世紀末新品種又傳回美洲。 由歐洲傳教士引入中國 ①明朝萬歷年間傳入,長期當做觀賞和藥用植物。②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種植。辣椒 \ ①15世紀傳入西班牙 ②16世紀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 \ 16世紀中期傳入中國,稱為“番椒”。西南、中南地區氣候潮濕,辣椒較為流行。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美洲物種的外傳【知識鏈接】選必2·P8-122、 物種的交換 【知識鏈接】選必2·P8(3)物種交換的特點:①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①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來源。②中國:玉米豐富了糧食種類,擴大了種植面積。③歐洲:馬鈴薯提高了抗饑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長。)②人類飲食結構得到了極大改善;(①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地的飲食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②玉米、馬鈴薯、甘薯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③擴大了各洲文化、經濟交流;(①北美: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②中國:糧食除滿足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④促進了文明的交融;⑤也造成了各種疾病的傳播;⑥加重美洲、亞洲的環境壓力。①范圍具有全球性;②交流具有雙向互補性;③歐洲具有主導性;④內容具的豐富性;⑤結果具有雙重性(積極和消極);⑥時間具有長期性。(4)物種交換的影響: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2、 物種的交換 【知識鏈接】選必2·P8【知識拓展】 物種交換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材料: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后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因為“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芭锩褡馍綁ǚN,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 ——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積極:增加了糧食產量;豐富了中國食品的種類;改變了中國居民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推動人口的增長進而引發人地矛盾;帶動了偏遠貧瘠地區的開發等。消極: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3、 疾病的傳播 【知識鏈接】選必2·P82原因 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也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結果 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據估計,1500—1800 年間,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影響 ①傳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 是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的重要原因。②引起勞動力的匱乏,誘發奴隸貿易。材料:從1519年開始,天花伴隨著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毀滅了阿茲特克帝國,不到一個世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萬銳減到130萬。——《新全球史》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原因: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2.表現: 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太平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印度洋貿易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表現:(1)大西洋貿易——三角貿易、黑奴貿易原因:①新航路開辟;②殖民擴張;③洲際貿易興起;④開發美洲新大陸;⑤歐洲人建立種植園,需要大量勞動力;⑥美洲印第安人銳減;販賣黑奴有利可圖。“三角貿易”過程: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或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形成了罪惡的“__三角貿易__”。2.表現:(1)大西洋貿易——三角貿易、黑奴貿易影響:①對美洲:①出現黑人奴隸制;②開發了新大陸;③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形成新的族群;②對歐洲:加速了資本在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③對非洲:導致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經濟的發展;④對世界:①拓展世界市場,改變世界市場的格局;②客觀上有利于歐美非三大洲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和近代整體世界的形成。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表現:(2)印度洋貿易①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②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A、中國澳門(生絲、瓷器等)—印度果阿—歐洲各國(獲取白銀);B、中日絲銀貿易,中國澳門(生絲)—日本(白銀)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表現:(3)太平洋貿易(在西班牙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又稱“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網絡)中國(明清)菲律賓馬尼拉生絲瓷器墨西哥生絲瓷器白銀西班牙① 概況:② 影響:A、對中國: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B、對亞洲:在東亞海域形成新的亞洲貿易中心,果阿、澳門、長崎、馬尼拉等地成為國際貿易的樞紐。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商品呈世界性流動——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世界市場: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閱讀課本40-41頁,畫出貿易流程圖海路貿易 主導國 貿易雙方及主要交換物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 歐美貿易三角貿易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橫跨太平洋貿易西歐諸國(含西葡)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手工制品(歐洲) 貴金屬、蔗糖和煙草(南美)紡織品、槍支、手工制品(歐洲) 黑人(非洲)→奴隸(美洲)葡萄牙線路1:生絲、瓷器等(中國澳門)至印度果阿中轉 白銀(歐洲)→中國線路2:生絲(中國)→澳門→白銀(日本)→中國西班牙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中國)→馬尼拉→白銀(墨西哥)→馬尼拉→中國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表現:3.特點:傳統印度洋貿易和新興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各國主要依托自己的優勢建立海上貿易網絡;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網絡的重要環節;絲銀貿易突出。4.影響: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知識拓展】 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1.經濟上:(1)物種引進:①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并推廣,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農產品進一步商品化;②促進了人口增長和人口流動;③改變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④人口增長加劇了人地矛盾,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2)白銀流入:①美洲及日本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逐漸形成了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②穩定了中國當時的白銀貨幣制度,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③推動了中國的稅制改革;④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2.對外關系上:①16世紀中,葡萄牙侵占中國澳門,17世紀初,荷蘭侵略中國臺灣,中國開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爭;②清朝建立后,一度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中西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后。3.文化上:出現了“西學東漸”現象。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三、早期殖民擴張1、名詞解釋:早期殖民擴張:16-18C上半葉,西方各國基本上還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生產力不夠發達,生產能力有限,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不大,殖民擴張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搶劫掠奪。在工業革命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前的資本積累方式被稱為資本原始積累,所以稱為早期殖民擴張。方式: 對內:圈地運動,增加苛捐雜稅;對外: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貿易、鴉片走私。2、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擴張:1)興起條件:(1)地理位置有利,都在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2)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造船技術。(3)它們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有能力支持和供應遠洋航行必需的裝備和費用。(4)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的宗教熱情特別強烈。弘揚基督教的信念是推動他們積極尋求新航路的一種精神動力。(1)興起條件:①地理位置有利,都在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②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造船技術。③它們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有能力支持和供應遠洋航行必需的裝備和費用。④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的宗教熱情特別強烈。弘揚基督教的信念是推動他們積極尋求新航路的一種精神動力。2、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擴張:1493年劃分1494年劃分(2)概況:葡萄牙: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特點:侵占軍事據點為主,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西班牙: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亞洲菲律賓特點:①占領全境,直接掠奪財富;②開采黃金、白銀,種植園經濟,奴隸貿易三、早期殖民擴張2、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擴張:(3)教皇子午線:起因: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銳。內容:規定該線以西的一切土地屬于__西班牙__的勢力范圍,該線以東的一切土地屬于葡萄牙的勢力范圍。劃定:1493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變更:由于葡萄牙不滿這一仲裁,西、葡兩國又于1494年締結條約,把這條線向西移動270里格。根據這個條約,巴西部分地區被劃入葡萄牙的勢力范圍。實質: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影響:平衡了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大海洋強國一百多年的勢力范圍和殖民霸權。(4)衰落:①兩國未能將掠奪的財富轉化成資本;②兩國是封建君主專制國家,資本主義處于萌芽狀態,受限制發展緩慢。三、早期殖民擴張3、荷蘭的殖民擴張:(1)條件:①地理:瀕臨大西洋,是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所在地。②政治:1581年,荷蘭擺脫了西班牙國王的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③經濟:手工業發達,商船眾多,有“海上馬車夫”之稱。(2)表現:?、俪闪⒅趁窆荆赫卦S成立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的貿易公司。?、趨⑴c殖民掠奪:在非洲、亞洲、美洲奪取大量的殖民地。(3)結果:17世紀的荷蘭成為世界商業殖民帝國。三、早期殖民擴張4、英國的殖民擴張:(1)條件:?、俚乩恚豪玫锰飒毢竦牡乩砦恢?,航運日趨繁忙。?、谡危罕l革命,資產階級開始掌握政權。 ③經濟:資本主義工商業日益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苘娛拢捍罅Πl展海軍力量,為殖民爭奪提供武力保障?!?br/>(2)殖民戰爭: ①英西戰爭:1588年,英國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主地位。?、谟⒑蓱馉帲?7世紀中期,經過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取代了荷蘭海上殖民強國地位,奪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為紐約。?、塾⒎☉馉帲?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從法國手里獲得加拿大和新法蘭西,還在印度擴大了殖民勢力。(3)結果:18世紀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三、早期殖民擴張5、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1)對非洲、美洲、亞洲(殖民地):①社會發展進程被中斷,原有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當地人民遭遇巨大災難;②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③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④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技術和思想,推動美洲、非洲朝現代社會發展。(2)對歐洲:新航路的開辟,給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新的活動場所,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①商業革命:商業貿易的大擴張使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②價格革命: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價格波動攪亂了歐洲傳統的經濟關系,依賴靠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三、早期殖民擴張價格革命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之間的關系5、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3)對世界:全球貿易網得以擴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聯系選擇性必修2第8課P41“世界市場的形成”、選擇性必修3第10課P55“全球貿易網的形成”)①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全球航路開辟使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②世界貿易格局:A.全球航路開辟使促進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歐亞非美建立直接商業 聯系,世界市場雛形出現;B.隨著早期殖民擴張的發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全球貿易網得以擴展,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③世界政治格局:全球航路開辟后,歐洲從殖民掠奪、經商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逐步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④人類文明格局:全球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的到來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東方逐漸從屬與西方。三、早期殖民擴張【知識鏈接】 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選必2·P43-46)1、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1)歐洲貿易中心轉移: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地位下降;大西洋沿岸城市崛起。(2)亞洲新貿易中心形成:果阿、澳門、長崎、馬尼拉等城市2、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1)商品交易所的出現: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倫敦等。(2)銀行、證券交易所的建立:①商業銀行:16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為商人提供資金和信用;②中央銀行:1694年英格蘭銀行,最早發揮職能③證券交易所:17世紀后,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中心。(3)特權壟斷股份制貿易公司建立:①建立:17世紀英、荷東印度公司;荷法 西印度公司等。②特權:壟斷外貿權;有鑄幣、軍事、外交、行政權;③影響:壟斷貿易,殖民掠奪,對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發揮了重要作用。商品經營方式變化【知識鏈接】選必2·P43-46【知識鏈接】 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選必2·P43-46)3、多種類型的商品貿易:(1)一般商品貿易:更多種類的商品出現在商貿領域:商品消費大眾化趨勢。(2)奴隸貿易:16世紀起,西方殖民者擄掠非洲黑人,運往美洲換取原料和金銀。(3)鴉片走私:18世紀后期起,英、美等國商人將鴉片從印度運到中國銷售。4、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1)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貿易中居主導地位。(2)17世紀,荷蘭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導地位,被稱為“海上馬車夫”。(3)17世紀下半期以來:英國打敗荷蘭等國,逐漸控制了海上貿易【練·高考真題】1.(2024·浙江1月選考,10)有學者指出:“歐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頁農藝史,是在哥倫布二度來航才真正發軔。當他重返伊斯帕尼奧拉(今海地、多米尼加兩國所在之島嶼),帶領著17艘船只、1 200名人手,還有各式作物種子、切枝……初期栽種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毕铝许椫?,屬于哥倫布能帶去的“作物”是( )A.馬鈴薯 B.辣椒C.小麥 D.玉米C【練·高考真題】2.(2023·浙江6月選考,19)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下列項中,促使這一時期指數“朝相反的方向移動”的主要因素是( )A.黃熱病的肆虐B.工業企業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D.優質高效化肥的廣泛應用C【練·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0—41“教材知識”改編)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和雞等家畜家禽,小麥、燕麥、葡萄等農作物和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甘薯和花生等也流向世界各地。這表明新航路開辟促進( )A.世界動植物大交流B.交通工具的革命C.貿易中心轉移到地中海D.美洲原住民人口增加A【練·教材改編題】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4“教材知識”改編)1493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一年后,西、葡兩國將這條線向西移動了270里格?!敖袒首游缇€”( )A.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B.解決了西葡殖民地的爭奪C.加速了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化D.鞏固了教皇至高無上地位C【練·教材改編題】3.(據選擇性必修2教材P43—44“教材知識”改編)觀察下表可知,16—17世紀的歐洲( )A.商業方式革新 B.貿易中心轉移C.生產關系變革 D.進行工業革命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