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成都市九縣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1. D2. C3. A4. B5. A6. D7. A8. C9. A10. A11. C12. D13. B14. A15. C16. C17. D18. B19. B20. A21. D22. C23. C24. A二、非選擇題25. (1)制度:皇帝制度、郡縣制。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顯示皇權至高無上(或神化皇權)。(2)機構名稱: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順序不能顛倒)。影響: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以后歷朝基本沿襲。26. (1)時期:戰國時期。措施: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文字;統一法律。(2)朝代:元朝。理由: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直轄河北、山西、山東等地;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理。(3)不同:漢朝以武力進攻、和親、冊封官爵為主;唐朝以懷柔、招撫(和親、冊封)為主,還確立了羈縻州府制度。原因:唐朝國力強盛;民族政策開明;統治者的自信;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基礎。(4)主流:多元一體;民族融合;交流交融;傳承創新。27. (1)變化:水利工程數量增加;分布范圍擴大;南方水利工程數量增多;中心區域由北方轉移到南方。(2)示例:論題:水利事業的發展推動經濟重心南移。闡述:秦漢時期,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北方,如關中地區的鄭國渠、白渠等,這些水利工程促進了北方農業的發展,使北方成為當時的經濟重心。隨著時間推移,唐代水利工程在南方的分布逐漸增多,南方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例如,江南地區的圩田等水利設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進了水稻等農作物的種植,推動了南方農業發展,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總之,水利事業的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密切相關,水利工程的興修對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論題合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即可)2024~2025 學年度上期高中2024級期中考試歷史考試時間75 分鐘,滿分 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和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寫清楚,考生考試條形碼由監考老師粘貼在答題卡上的“貼條形碼區”。2.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填涂其它答案; 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的對應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答題的答案無效; 在草稿紙上、試卷上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后由監考老師將答題卡收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下列選項符合卡片中所描述的是A. 仰韶文化 B. 河姆渡文化 C. 大汶口文化 D. 紅山文化2. 何尊是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器物上刻有“唯王初堙(遷)宅于成周(今河南洛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 ‘余其宅茲中或(國) , 自之又民’”的字樣。關于何尊,下列說法正確的有①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重要原始材料②與文獻史料相互佐證,印證了成王遷都成周的真實性③“中國”二字最早出現于此,是一個政治概念④反映了周朝最高統治者天下共主的地位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 表1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部分國家的變法運動內容。據此可知,這些變法意在表1國家 斐法內容魯國 “相稅畝”(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齊國 “相地而褒征”(按土地的現實占有情況、土地的多少與土質的好壞,進行租收賦稅)晉國 “作夏四”(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給國人,且承認土地的現實占有權)楚國 “量入修賦”(按田畝、土地好壞征收軍賦)泰國 “廢棄田。開阡陌”A. 調整生產關系 B. 廢除宗法體制C. 推動文化繁榮 D. 改革社會風俗4. 春秋戰國時期,王綱解紐,禮崩樂壞。諸子百家為重新恢復或建立秩序,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下列選項中屬于法家思想的是A. 兼相愛,交相利 B. 治民無常,惟治為法C. 有治人,無治法 D. 以禮治國,為政以德5. 秦朝統一后, “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北擊匈奴收回河套后設九原郡,南征越族設立三郡。這些措施A.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 促進了小農經濟出現C. 開創了專制主義體制 D. 發展了西周的分封制6. 賈誼認為,秦王“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漢書》記載秦朝, “赭衣(囚犯)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由此可知,秦亡的主要原因在于A. 嚴刑峻法 B. 賦稅徭役沉重C. 國家分裂 D. 階級矛盾尖銳7. 漢武帝時期,為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根據圖1信息判斷,下列措施與該圖直接相關的是A. 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 B. 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緩解匈奴威脅C. 設置北庭都護府,注重西域管理 D. 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8. 《漢書》記載“以大漢方制萬里,豈其與水爭咫尺之地”“夫天命初定,萬事草創,及臻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必待明圣潤色,祖業傳于無窮”等類似表述。這反映了漢代A. 邊疆治理趨于完善 B. 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C. “大一統”的政治理念 D. “華夷之辨”的思想意識9. 《漢書·儒林傳》記載,漢武帝時期, “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該材料中的舉措A. 維護了大一統政治局面的需要 B. 表明了黃老之學已無任何價值C. 保障了政府官僚隊伍的廉潔性 D. 取決于漢武帝的學術興趣偏好10. 孝文帝在改革中引入了魏晉門閥制度,為鮮卑貴族定姓族,以姓族劃分門第等級,促進了胡漢高層貴族的融合。這一做法有利于A. 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 B. 鏟除鮮卑舊貴族勢力C. 統一封建國家的形成 D. 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11. 唐朝時期,敦煌地區寺學教育的內容可大致分為:儒家經典類、童蒙讀物類、詩詞歌賦類、應用文書及陰陽卜筮類、佛經類、醫書類。這反映了當時A. 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B. 佛教與儒學的交融C. 文化政策的開放性 D. 教育出現繁榮局面12. 歷史上對唐太宗的評價,不同文獻有不同的記載(如表2)。下列解釋合理的是表2出處 評價《新唐書》 其(唐太宗) 牽于多愛, 復立浮圖, 好大喜功, 勤兵于遠, 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資治通鑒》 太宗文武之才, 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 中國之盛未之有也。《明實錄》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 武定四方, 貞觀之治, 式昭文德。呂思勉 唐太宗不過中材, 論其恭儉之德, 及憂深思遠之資, 實尚不如宋武帝, 更無論梁武帝。A.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B.由于時間久遠難以客觀公正評價歷史C. 史料互證定能還原歷史真實面貌 D. 評價差異受研究視角等多種因素影響13.《文獻通考》記載:“吏部所試四者之中,則判為尤切,蓋臨政治民,此為第一義 今主司之命題,則取諸僻書曲學,故以所不知而出其所不備。”這反映出當時的科舉制A. 體現了選拔的公平公正 B. 有待進一步優化C. 能夠選拔德才兼備人才 D. 有利于文化繁榮14. 隋唐時期的草市主要出現在城郊的交通要道。唐詩中不乏對草市的記載,王建詩曰“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李嘉祐“草市多樵客,漁家足水禽”。隋唐時期草市的發展,反映出了此時A. 商品經濟的發展 B. 海外貿易的繁榮C. 詩人對經商的向往 D.“市坊制度的破壞15. 據史書記載,初行兩稅法之際, “按地收斂,土戶與客戶,共計得三百余萬”,其中權門豪強所隱占的客戶就占了2/5。后兩稅法確定了“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原則。由此可知,該規定A.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現象 B. 觸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D. 減輕了百姓的賦役負擔16. 圖2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的《自敘帖》,該作品反映的書法字體圖2 懷素《自敘帖》A. 字體結構端正嚴謹 B. 技法講究含蓄內斂C. 書寫突出靈動寫意 D. 筆畫連綿易于閱讀17. 9世紀中葉,新羅人金可記來大唐長安留學,考中“賓貢進士”后卻不入仕途,而是隱居在子午谷中煉丹修道。多年以后金可記回到新羅,將道教的種子帶到了新羅,推動了道教在新羅的傳播。這可以用來說明A. 唐朝文化有強大影響力 B. 對外交流以宗教傳播為主C. 新羅成為唐朝的藩屬國 D. 交流與互鑒推動文化發展18. 宋初將各地軍隊中精壯者抽調到朝廷成為禁軍,以守京師。不及等者留本地作為地方軍,雖間或出戍外地稱“役兵”。宋朝此舉意在A. 緩解國家財政負擔 B. 加強中央集權C. 改變崇文抑武方針 D. 強化邊防安全19. 表 3 部分海外地區宋代錢幣出土分布情況出土時間 出土地點 錢幣構成1827年 新加坡 多數為宋代銅錢1911年 斯里蘭卡 出土12枚宋代銅錢1945年 非洲坦桑尼亞 北宋銅錢108枚, 南宋銅錢56枚據表3可推知,宋代A. 海外諸國鑄幣技術落后 B. 海外商業貿易繁榮C. 銅錢大量外流引發錢荒 D. 官方貿易利潤豐厚20. 宋代從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間下層,紛紛涉足描寫市民情感的白話小說,通篇用通俗、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開創了以口語化的民間通俗語言進行文學創作的先河。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A. 文化的世俗化色彩明顯 B. 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轉變C. 市民文化淡化等級觀念 D. 市民為文學創作的主體21. 宋代厚嫁之風盛行,聘禮、嫁妝在人們心目中往往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禮之多少”。這表明宋代A. 婚姻自主形成社會風尚 B. 社會階層流動日益增強C. 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D. 經濟發展影響婚姻觀念22. 西夏仁宗皇帝李仁孝在位期間,十分重視教育。下令在各州縣設立學校,于皇宮中設立“小學”,規定凡西夏宗室子孫自7歲至15歲皆得入學。同時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孔廟、祭祀孔子;實行科舉,重用名儒。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 彰顯政權的合法性 B. 推進西夏封建進程C. 借助漢制鞏固統治 D. 學習中原選官制度23. 圖3 為遼代壁畫《童嬉圖》,壁畫中有茶碾、茶盞、酒壇、酒碗等物,身后方桌上是文房四寶。壁畫真切地反映了遼代的點茶用具和方式,細致真實。 《童嬉圖》可以用來說明A. 遼宋友好往來交融互鑒 B. 中原農耕文明的優越性C. 民族交融影響生活方式 D. 遼代茶道技藝全國領先高中2024級歷史試題 第 4 頁 (共 6 頁)C. 推動文化繁榮 D. 改革社會風俗24. 西夏文字創成后,元昊尊其為國字,在西夏境內推廣使用,并委派專人教授,一直延續到西夏滅亡。各類官署文書、買賣文契、文學作品、史書辭典、碑刻印章等皆用西夏文字書寫,甚至大量譯自漢文的典籍和佛經也用西夏文字出版。這說明西夏文字A. 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 B. 深受漢族文字的影響C. 成為民族交融的紐帶 D. 提升了民眾文化水平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 小題,共52分。25. 閱讀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王政二十六年……西歷紀元前二百二十一年也,初并天,廷尉斯等曰: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能及。臣等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摘編自呂思勉《秦漢史》,5頁材料二(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嬴政創立的制度,并分析其目的。 (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出上圖框內相應的機構名稱,并簡述該中樞機構設置的影響。 (8分)26.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道路的獨特魅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材料二材料三兩漢王朝對匈奴和西域各國采取了和親、武力進攻、冊封官爵等政策,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現得較為開明,以懷柔、招撫為主。唐王朝對邊疆各族采取的和親政策次數之多、時間之長是歷代王朝所無法比擬的,還確立了羈縻州府制度,以邊疆民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管理州府事務,可世襲,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材料所反映的時期并指出秦始皇為改變材料一所述狀況采取的措施。(6分)(2) 判斷材料二中圖5所反映的朝代,并說明理由。 (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漢朝相比,唐朝在處理民族問題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并簡析其不同的原因。 (10分)(4)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明發展的主流。 (2分)27. 水利工程的時空分布變化,與區域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顧浩《古代中國的灌溉文明》材料二———《中國歷史地圖集》(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到唐代水利工程分布圖的變化。 (4分)(2) 提取圖6、7中的地圖信息,圍繞“水利事業與經濟重心南移”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 (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 (1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成都市九縣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docx 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