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3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導學案【課標要求】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科學精神: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公共參與:做文化交流的使者,正確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有益成果,發展中華文化。【問題導學】1.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⑴對待外來文化的錯誤觀點: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⑵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文化發展必須 。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 、一切有利于 、一切有利于 ,以發展 。2.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⑴理論依據:①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②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 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③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 相結合,同 相結合,實現了 ,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⑵對待外來文化的原則: ,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互動探究】探究一: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節選) 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制造局等漸次設立起來。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國內許多學堂,外國許多留學生,在這期內蓬蓬勃勃發生。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 魯迅《拿來主義》(節選) “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于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運用“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識,分析梁啟超和魯迅的觀點給我們的啟示。探究二:2023年11月9日,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烏鎮開幕,大會主題為“共建網絡世界共創數字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需要世界各國精誠合作、互通有無,這無疑需要增進共識:人類同屬一個命運共同體。互聯網大會引發網民熱議,下面是部分網民的網絡留言:事事關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需要世界各國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大千世界: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的文化創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見賢思齊:各國顧全大局,共同攜手才能共建命運共同體。期待明天更好!(1)外來的有益文化怎樣才能在中國發揮積極作用?(2)結合材料,談談文化發展應怎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探究三: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實踐形式多種多樣。從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到科技、教育、體育等各個領域,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些文化交流活動不僅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推動了不同文明之間的融合與發展。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不斷吸收借鑒其優秀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在諸如流行音樂、時尚娛樂等領域帶來了許多新的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在文化交流中逐漸變得相似,例如,年輕人開始穿著類似的服裝、聽同樣的音樂、玩同樣的游戲、追捧同樣的電視劇或電影。這些現象反映出了各國文化在交流中的同質化趨勢。據此,有人認為,文化交流能促進各民族文化發展,但也會使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同質化。請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對此觀點進行辨析。【體系構建】【易混辨析】1.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文化成果。( )2.外來文化是先進文化,應該照搬過來。( )3.今天,我們倡導文化交流互鑒,既要吸收各國文明成果,又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4.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的錯誤傾向被稱為“歷史虛無主義”。( )5.要讓世界讀懂中國,就要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外來文化。( )6.回顧歷史,中華文明要保持生機和活力,需要宣傳普及優秀的外來文化,滿足人民大眾文化需求。( )7.中華文化只有同外來文化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8.文化交流互鑒要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文化,推動中國文化發展。( )9.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意味著我們可以照搬西方的先進文化。( )10.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既要反對“封閉主義”,又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 )【當堂達標】11.9月14日至15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北京文化論壇在京舉辦。兩天時間里,聚焦“傳承優秀文化促進交流合作”這一年度主題,論壇安排了50場嘉賓演講和圓桌對話,600多名中外嘉賓相聚一堂,共鑒中華文化之美,共謀文化傳承創新,共促文明交流互鑒。這表明我國文化發展( )①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實現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與交融②要弘揚民族精神,尤其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④要立足于人民的實踐智慧,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當今,看似繁榮的國內兒童書市場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孩子們“如數家珍”的大多數童書都是外國書籍,如美國的《貝貝熊》、法國的《不一樣的卡梅拉》等,“西餐”悄然成為孩子們“餐桌上的主菜”。這引發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擔憂。這啟示我們( )①文化創新除了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外,別無它法②依托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童書③抵制“西餐”文化的傳播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④開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創童書有利于增強文化認同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3年7月28日晚,成都大運會開幕。開幕式上,出土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成都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穿越時空鵬飛而至,在與現代文明的體育盛會相遇中,穿越歷史照進現實,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金沙石磐、蜀錦、川劇變臉也悉數亮相。開幕式向我們展示了( )①要辦好今天的事情必須立足中華文化立場②中華民族在文化的傳承中孕育的文化自信③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逐步實現融合發展④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文化更具魅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4.在2024年“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動中,來自美國的友好人士用“不打不相識”“知己知彼”和“三人行必有我師”3句短語,形容中美之間的交流。中美兩國有分歧,在交流中求同存異,是“不打不相識”;相互了解,進而理解,是“知己知彼”;相互學習不同的思維方式,是“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告訴我們( )①文化交流應取長補短、理解個性②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③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④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不同國家的人民對彼此文化的理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而其思想、理論和實踐的源頭,則可追溯到更遠。在新時代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要( )①立足中國具體國情,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要求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立黨立國的根本③挖掘歷史文化沃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④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4中秋奇妙游》是河南衛視推出的中秋節晚會,融合舞蹈、歌曲、情景喜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國寶級文物、文化IP、網絡熱梗和強勢陣容,為觀眾呈現一場既傳統又現代、既古典又時尚的視聽盛宴,探索并詮釋了中秋這一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全新意義,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不少觀眾觀后直呼:原來文化還能這么“玩”,只有我大中華的文化底蘊才能拍得這么好看……這啟示我們( )①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應立足于人民大眾的喜好②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應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④文化交流互鑒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面向未來,我們要持續從敦煌文化中提煉出中華文明更多方面的精神標識,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展示我國教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與各國學者一起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通過文化傳播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文化形象。由此可見( )A.敦煌文化走向世界取決于多種多樣的文化載體B.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敦煌文化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C.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融合統一D.敦煌文化的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照搬外來文化18.當芭蕾舞遇上中國民族舞、在舞臺上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近期,國家大劇院舞臺上演了一場“苗味”芭蕾。芭蕾舞蹈《花一樣開放》講述了鄉村志愿者在苗鄉的扶貧故事,巧妙地將苗族舞蹈表現手法與芭蕾相結合,給人帶來全新藝術感受。這充分體現了( )①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一切文藝作品創作源泉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熔鑄了中華文化④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9.寫意與寫實相對。寫意是藝術家忽略藝術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強調其內在精神實質的藝術創作傾向和手法。把中國的寫意文化融入雕塑里形成了寫意雕塑。繼承和發揚中國雕塑的寫意傳統,是對20世紀以來一度重視西方寫實雕塑而忽視民族傳統寫意傾向的有力糾正。寫意雕塑( )A.糾正了西方雕塑文化重科學精神輕人文精神的缺點B.充分吸收了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并能為我所用C.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克服了民族虛無主義D.在保持了民族性的同時,又凸顯了時代性特征20.賡續中華文脈,一個重要支撐就是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用文化之光開啟美好生活之門。這說明( )A.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B.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C.中華文脈日益彰顯旺盛而強大的包容性D.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參考答案【互動探究】探究一:①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既要反對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又要反對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借鑒和吸收一切人類文明有益成果。③立足國情,交流互鑒。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探究二:(1)外來文化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2)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探究三:該觀點是不科學的。①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識,進而學習、借鑒與融合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本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該觀點看到了文化交流對于各民族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有合理的一面。②但是,文化交流并不必然導致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同質化。在文化交流中,各民族只要認同本民族文化(或堅守本民族的文化立場),堅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或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那么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會多元化,而不會同質化。【易混辨析】1.錯誤【詳解】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益經驗、積極成果。2.錯誤【詳解】外來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應該批判利用。3.錯誤【詳解】今天,我們倡導文化交流互鑒,既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錯誤【詳解】一味推崇外來文化的錯誤傾向被稱為“民族虛無主義”。5.錯誤【詳解】讓世界讀懂中國,要求我們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6.錯誤【詳解】對優秀外來文化要吸收借鑒,而不是宣傳普及。7.錯誤【詳解】中華文化同外來文化有益成果相結合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而不是才能發揮作用。8.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內容,文化交流互鑒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9.錯誤【詳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并不意味著無條件照搬,而是根據具體條件加以吸收借鑒,使之適合中國的實際。10.正確【詳解】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我們既要反對一味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閉主義”,也要反對一味推崇、盲目照搬外來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當堂達標】11.B【詳解】①:北京文化論壇聚焦“傳承優秀文化促進交流合作”這一年度主題,共鑒中華文化之美,這表明我國文化發展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實現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與交融,①符合題意。②: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②表述錯誤。③:2023北京文化論壇安排了50場嘉賓演講和圓桌對話,600多名中外嘉賓相聚一堂,共鑒中華文化之美,共謀文化傳承創新,共促文明交流互鑒。這表明我國文化發展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③符合題意。④:要立足于人民的社會實踐,而不立足于實踐智慧,④表述錯誤。故本題選B。12.C【詳解】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實現綜合創新,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只能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①錯誤。②④: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西餐”悄然成為孩子們“餐桌上的主菜”,引發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擔憂,這啟示我們要依托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童書;開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創童書有利于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④符合題意。③:對“西餐”文化,我們要吸收借鑒其有益成果,立足國情,交流互鑒,而不是一味的抵制,③錯誤。故本題選C。13.B【詳解】①:我們對外開展文化交流互鑒,應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辦好今天的事情必須立足實際,①錯誤。②:“太陽神鳥”、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金沙石磐、蜀錦、川劇變臉悉數亮相,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在文化的傳承中孕育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②符合題意。③:材料強調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沒有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③不符合題意。④:出土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成都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穿越時空鵬飛而至,在與現代文明的體育盛會相遇中,穿越歷史照進現實,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文化更具魅力,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4.B【詳解】①④:在交流中求同存異,相互了解,進而理解,相互學習不同的思維方式,這表明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不同國家的人民對彼此文化的理解,文化交流應取長補短、理解個性,①④正確。②:材料強調不同文化的交流,沒有涉及文化發展,②排除。③:材料強調不同文化的交流,沒有涉及發展本民族文化,③排除。故本題選B。15.B【詳解】①③:根據材料表述,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源是實踐,根在優秀傳統文化。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仍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并結合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①③正確。②:在新時代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要源自實踐,植根實踐,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結合新的實際推進理論創新,②錯誤。③:材料不涉及學習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6.C【詳解】②③:河南衛視推出的中秋節晚會《2024中秋奇妙游》融合舞蹈、歌曲、情景喜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國寶級文物、文化IP、網絡熱梗和強勢陣容,為觀眾呈現一場既傳統又現代、既古典又時尚的視聽盛宴,探索并詮釋了中秋這一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全新意義,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這啟示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說明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應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②③正確。①:文化發展應立足于社會實踐,而不是立足于人民大眾的喜好,①錯誤。④:材料反映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沒有體現文化交流互鑒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17.B【詳解】A:敦煌文化走向世界要借助于多種多樣的文化載體,但載體不起決定作用,A錯誤。B:我們要持續從敦煌文化中提煉出中華文明更多方面的精神標識,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展示我國教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通過文化傳播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文化形象,這表明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敦煌文化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B正確。C: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文化可以交流互鑒,但不會融合統一,C錯誤。D:要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有益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而不是照搬外來文化,D錯誤。故本題選B。18.C【詳解】①∶材料中當芭蕾舞遇上中國民族舞、在舞臺上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近期,國家大劇院舞臺上演了一場“苗味”芭蕾。說明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①入選。②:社會實踐是一切文藝作品創作源泉,②錯誤。③∶材料強調的是中國民族舞遇上芭蕾舞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同時只強調苗族舞蹈表現手法與芭蕾相結合,給人帶來全新藝術感受,不涉及熔鑄了中華文化,③不選。④:材料中“芭蕾舞蹈《花一樣開放》講述了鄉村志愿者在苗鄉的扶貧故事,巧妙地將苗族舞蹈表現手法與芭蕾相結合,給人帶來全新藝術感受。”說明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④入選。故本題選C。19.C【詳解】A:材料有關信息不能說明西方雕塑文化是否具有重科學精神輕人文精神的缺點,A不符合題意。B:材料反映拋棄西方文化的缺陷,突出強調寫意雕塑的民族性,而未說明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并能為我所用,B不符合題意。C:繼承和發揚中國雕塑的寫意傳統,糾正20世紀以來重視西方寫實雕塑而忽視民族傳統寫意的傾向,這說明寫意雕塑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克服了民族虛無主義,C符合題意。D:材料反映地是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卻未強調時代性特征,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20.A【詳解】A: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和日常生活,體現了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A符合題意。B:材料體現的是文化的影響,未涉及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不符合題意。CD:材料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未涉及包容性,未涉及反對民族虛無主義,C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