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5張PPT)《朝 花 夕 拾》第三單元 名著導讀整本書閱讀精讀、略讀、瀏覽新課導入一首歌曲觸動人心,常因旋律中映射著聽眾的生活片段。一部文學名著引人入勝,也多因書中描繪了讀者曾經歷、正擁有或心向往之的生活圖景。今天,讓我們攜手步入魯迅的《朝花夕拾》,去尋找書中我們的童年,共同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與感動。學習目標111了解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理解回憶性散文的基本特點,感受魯迅散文的語言特點。了解魯迅的成長歷程,分析魯迅筆下的人物特點,引導學生提高閱讀全書的能力。梳理魯迅對人與事的情感態度,探究他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場,激發自身對生活和社會的關注與思考。走進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文響。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等。走進作者18811918192319361926出生于浙江紹興,原名周樟壽,后改名樹人,字豫才。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發表第一篇小說集《吶喊》,作《娜拉走后怎樣》演講。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期間筆耕不輟。最后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同年十月病逝上海。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后,魯迅寫下《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不久之后,魯迅又奔走廣州。創作背景在這樣充滿變動的環境下,“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的魯迅把目光投向了舊事,希望借舊事的回憶來排除苦悶,尋求慰藉,先后寫下十篇回憶性散文,并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結集時改題為《朝花夕拾》。這組散文是魯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大致反映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創作背景題目解讀《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作者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盛開的花,傍晚的時候摘掉或撿起。這部作品在內容上揉合了一定的傳記成分,它是研究魯迅生平的重要材料,其中囊括了魯迅從頑童走向學童、由家鄉紹興走向南京、由南京走向日本求學等成長經歷。作品介紹全書目錄小引《二十四孝圖》《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后記這十篇散文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前七篇(《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寫于魯迅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寫于作者青年時代離開故鄉紹興,到南京、日本求學,再回到故鄉紹興教書的經歷。作品介紹整體感知《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閱讀文本,把握整體內容;小組討論,暢談喜歡篇目;代表演講,發表獨到見解。123合作探究精讀略讀瀏覽方法精 讀精 讀精 讀精讀指向細膩的感受、透徹的理解和廣泛的聯想。略讀就是粗略地閱讀,以粗知大意,觀其大略。瀏覽則是快速的掃視、有意地跳讀,以抓住關鍵信息,求得更高的閱讀效率。合作探究如何做好精讀?細品精思鑒賞即逐字逐句地認真閱讀,把書“讀懂”。即邊讀邊思考,對書中的內容提出疑問,把書“讀深”圍繞內容、主題、手法某一方面對作品進行探究,思考書的時代價值與當代意義,把書“讀透”。123合作探究精讀的方法勾畫圈點式賞析式比較式閱讀時利用一套自己能夠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義的符號,在文章的字詞句段上,在書頁上劃出文章的重要詞句,標出文章的段落層次,點出疑難之處等等。可從字詞、修辭、結構、語言等角度欣賞。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或不同文章異同的比較。1234摘錄式摘抄喜歡的句子、段落等。合作探究略讀和瀏覽與精讀相比有何不同?相同不同略讀和瀏覽都是“檢閱式”的閱讀,只求多多收益,不求句句理解。略讀實際上是我們日常閱讀中最常用的方式,速度比較快,可以讓我們大致了解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在較短時間內增加閱讀量。瀏覽重在了解全書基本面貌,以便迅速找到所需的內容容,因此,可以先閱讀書的各個部件,如序言、目錄、后記等,對全書的創作背景、內容主題有大致的把握;然后快速翻閱全書,可以略過與閱讀目的無關、自己不感興趣或覺得不好理解的內容,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閱讀。12合作探究《朝花夕拾》閱讀方法一、先瀏覽目錄、小引和后記,了解本書的創作背景、魯迅的創作初衷。二、再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篇目精讀,做點讀書筆記。三、略讀其他篇目。①概括大意②劃出關鍵字詞③入情入景④品味語言(批注/摘抄等)⑤讀書心得合作探究探魯迅“朝花”何以“夕拾”1、《舊事重提》更名為《朝花夕拾》其實隱藏著在兒童視角下的寫作意圖。請同學們結合下列背景,讀《小引》補全作者寫作《朝花夕拾》的經過。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制造“三一八”慘案。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之后,魯迅奔走廣州,他在《小引》中是這樣描述自己寫作《朝花夕拾》的經過的:預設: 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寫于廈門大學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合作探究探魯迅“朝花”何以“夕拾”2、結合你對寫作背景的認識,說一說魯迅為何要“夕拾”“朝花”,重提這些舊事?《小引》中“舊事重提”這個題目提示著這本散文集中的回憶色彩,我們很自然地被魯迅先生帶入了一個童話世界。在童話世界里,我們仿佛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小樟壽一起快樂地玩耍,一起感受學業的壓力 一起體會生活中的驚喜,一起品味成長的滋味......然而魯迅先生的不凡之處在于,在孩子的眼睛里,還看見了封建禮教,尤其是落后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影響,這于他“救救孩子”的呼聲是相似的,還聽見了,魯迅先生對黑暗現實的嘲諷:庸醫誤人、世俗諂媚、人世涼薄......都說孩子的聲音是最純真的,那么兒童視角下的語言就是最真實最有力的。“朝花”以“夕拾”的方式來呈現,即使“”帶露折花”,也是關注時事的。合作探究探魯迅“朝花”何以“夕拾”3、《朝花夕拾》共收錄十篇散文,有的側重寫人,有的側重記事,有的側重議論或記事兼議論,你能把這十篇文章分一下類嗎?朝花夕拾側重寫人——挖掘普通人身上樸實、善良、高尚的情操。側重記事——記敘童年、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表達對舊日美好生活的眷戀,也有對舊禮制的批判。側重議論或記事兼議論——以議論為中心,穿插童年的生活經歷,諷刺和批判舊道德。《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范愛農》《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瑣記》《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父親的病》整體感知《阿長于<山海經>》長媽媽 福橘 長毛“三哼經”記敘了兒時“我”與保姆長媽媽相處時的情景,著重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申請的語言,表達了“我”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懷念和祝愿之情。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藤野先生》東京 櫻花 仙臺 “ 膠菜” 講義 解剖 裹腳回憶了“我”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了在仙臺學醫時老師藤野先生對“我”的教誨,并記敘了自己受日本學生的歧視、侮辱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表現了藤野先生嚴謹、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我”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范愛農》范愛龍 電報 光復 報館案追敘“我”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社會黑暗而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揭露了封建社會對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摧殘。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五猖會》迎神賽會 《陶庵夢憶》《鑒略》記敘了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情緒,而這種少年的歡快心情,卻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待“我”背完,對去“看會”已覺索然無味了。文章批判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無常》《玉歷鈔傳》 迎神賽會活無常 城隍廟 東岳廟“陰司間” 吊死鬼 科場鬼描述了“我”兒時在鄉間迎神賽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形象,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平的裁判是在陰間。用陰間諷刺人間,在夾述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與辛辣的諷刺。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何首烏 赤練蛇 “美女蛇”“張飛鳥” 捕鳥 畫畫描述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跟閏土父親學捕鳥等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行禮拜師、問“怪哉”蟲、大聲讀書等乏味的生活。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之間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瑣記》衍太太 吃冰 《天演論》《時務報》 中國襪文章開始回憶了“我”和衍太太相處的幾件事(吃冰、打旋子、偷母親珠寶),后面講述了“我”為尋找“別一類人們”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描述了當時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以及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歌頌了不滿現狀的革命青年,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狗·貓·鼠》仇貓 “落水狗” 隱鼠追憶自己童年時救養的一只可愛的隱鼠,最終卻慘遭殺害的往事。運用反語和曲筆,以動物喻人,以議論為線索,夾敘夾議,寓意深厚。表面上討厭貓,實際上卻鞭撻了具有與貓類似習性的一類人。表達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施暴者的憎恨。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二十四孝圖》《開河記》 《兒童世界》《二十四孝圖》 “臥冰求鯉”文章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追述了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告訴人們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地抨擊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整體感知《父親的病》名醫 陳蓮河 藥引 “蟋蟀一對” “平地木十株”《高王經》文章重點回憶少時為父親求醫治病的情景。父親得了水腫而求醫,卻被陳蓮河等江湖庸醫耽誤去世。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兩個庸醫故作高深,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他們明知病已經沒法治了,為了金錢,還故意蒙騙。批判庸醫害人和對封建孝道的不認同,揭示了他們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關鍵詞內容簡要主旨情感精讀細研魯迅筆下的那些年《朝花夕拾》是魯迅從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從記憶中抄出來的”片段,展現了他的一段段人生歷程。瀏覽全書,精讀部分篇章、段落,小組合作,從時空、事件,等角度梳理書中魯迅的成長經歷,以自己喜歡的形式,有創意的呈現魯迅成長史。精讀細研1887 七歲1891 十歲1892 十三歲重要事件:在百草園中玩耍。篇目名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中描述了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的快樂時光,那是他童年的樂園,充滿了各種有趣的動植物和神秘的傳說。重要事件:《阿長與〈山海經〉》。篇目名稱:阿長給魯迅講了很多民間故事,其中長毛的故事讓魯迅印象深刻,雖然阿長有很多缺點,但她對魯迅的關愛以及后來為魯迅買來《山海經》,都體現出她在魯迅成長中的特殊意義。重要事件:進入三味書屋讀書。篇目名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事件標志著魯迅從自由自在的童年玩耍階段進入到接受傳統教育的時期,在三味書屋中,他有了新的學習體驗,接觸到了傳統文化知識,也遇到了不同的老師和同學。魯迅成長史精讀細研1894 十四歲1898 十八歲1904 二十四歲重要事件:出入當鋪、藥店。篇目名稱:《父親的病》。因為父親生病,魯迅需要經常到當鋪當東西換錢,再到藥店買藥,這一經歷讓他過早地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家庭的壓力。重要事件:往南京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屬礦路學堂求學篇目名稱:《瑣記》衍太太造出魯迅偷東西的流言,魯迅不愿在家再待下去,去往無需學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如饑似渴的閱讀《天演論》,畢業后決定去日本留學。重要事件:往仙臺入醫學專門學校篇目名稱:《藤野先生》1896 十六歲魯迅成長史精讀細研1906 二十六歲1910 三十歲1912 三十二歲重要事件:棄醫從文,退學。篇目名稱:《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激發了魯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拯救民族的斗爭精神,做出了棄醫從文的抉擇。重要事件:回鄉任教,重逢范愛農。篇目名稱:《范愛農》魯迅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回到故鄉紹興做教員,在熟人的客座上與范愛農相遇。后來魯迅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范愛農做了監學。后來學校的報館被一群兵搗毀,魯迅去了南京,之后又到北京,范愛農則被撤去了監學的職位,境況越加貧困。重要事件:2月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員 ; 5月赴北京任職教育部 ;8月寫詩悼念范愛農。篇目名稱:《范愛農》魯迅成長史精讀細研魯迅筆下的那些人《朝花夕拾》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六個,分別是作者的保姆(長媽媽)、恩師(藤野先生)、朋友(范愛農)、父親、鄰居(衍太太)、作者兒時的私塾老師(壽鏡吾),你覺得他們是怎樣的人?精讀細研長媽媽長媽媽—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生得黃胖而矮,“長”并非是對她身材的形容,也不是她的本名。至于她的真實姓名,魯迅也記不清了,只記得她曾說過自己叫什么姑娘。相關事件:①睡相不好,擺成“大”字;②喜歡切切察察;③教“我"道恭喜,吃福橘;④講長毛的故事;⑤說美女蛇的故事;⑥踩死“我”的隱鼠:⑦給“我”買《山海經》。精讀細研人物品格:饒舌、多事、愚昧無知、粗俗、好事、勤勞、質 樸善良、愚昧迷信、富有愛心。作者態度: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討厭、不耐煩——產生敬意—一怨恨—產生新的敬意。成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自責、愧疚、感激、懷念。精讀細研父親因病早逝,年僅三十六歲左右。在當時的醫療條件和社會環境下,疾病的折磨和庸醫的延誤治療,使得他的生命過早地凋零。相關事件:①在《五猖會》中,魯迅本來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這是孩子們都非常期待的盛會,但父親卻在臨行前要求魯迅背書《鑒略》,背不出就不許去。等書背完后,魯迅卻興致全無。②父親臨終前,衍太太讓我大聲喊父親,父親受到了驚嚇。精讀細研人物品格:嚴厲、嚴肅、信守封建教育,不尊重兒童天性作者態度:一方面,他對父親的嚴厲教育方式曾有過不解和抵觸,如在《五猖會》中因為背書一事,使得原本愉快的心情變得沉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童年體驗。另一方面,魯迅對父親有著深厚的愛和敬意。在《父親的病》中,父親生病期間,魯迅四處奔波為父親尋醫問藥,看著父親被病痛折磨,他內心十分痛苦和焦急;父親臨終時,他聽從衍太太的指示大聲呼喊父親,事后又對此感到深深的自責和愧疚,認為這是自己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精讀細研壽鏡吾高而瘦,須發花白,戴著大眼鏡。是魯迅幼時三味書屋的啟蒙老師。相關事件:①魯迅詢問“怪哉”蟲的事情;②循序漸進地教魯迅讀書;③讀書入神,很可愛;④對學生不體罰人物品格:方正、質樸、博學、嚴而不厲。作者態度:尊敬精讀細研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仙臺醫專教授解剖學的教授。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他治學嚴謹,工作認真負責;有正義感,沒有民族歧視,平等對待學生。相關事件:①對來自中國的魯迅非常關心,主動幫其訂正講義,直到教完他所擔任的功課;②指導魯迅糾正解剖圖,關心魯迅的解剖實習;③對中國女人裹腳后足骨的畸形很感興趣,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④魯迅離開仙臺前,他送給魯迅一張自己的照片作 為紀念。精讀細研人物品格:嚴謹認真、正直善良、和藹可親。作者態度:感激、敬佩、深切懷念。精讀細研衍太太魯迅兒時的鄰居。兒時的魯迅認為她是一個和藹的人,長大后逐漸發現她的虛偽自私。她喜歡孩子,也很受孩子們的信任,但她常常背后慫恿孩子們干不好的事,出事后又充當老好人。相關事件:①讓“我”在父親臨終前大聲呼喊父親,增加了父親臨終的痛苦。②慫恿孩子冬天吃冰;慫恿孩子們打旋子,孩子摔倒后又推卸責任。③教唆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并散布謠言,迫使魯迅離開故鄉,去異地求學。精讀細研人物品格:自私自利、心術不正、愛搬弄是非作者態度:厭惡精讀細研范愛農魯迅的同鄉,與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相識。最初與魯迅有過嫌隙。回國后受到排擠,十分潦倒。他是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無法在黑暗的社會立足,痛苦失意,最終溺死(魯迅疑心是自殺)。相關事件:①留學時期,在同鄉會上和魯迅發生爭執。②他因沒有學費而無法繼續留學,回國后在故鄉受到排斥、迫害,只好躲在鄉下教書。③與魯迅在故鄉的酒樓重逢,兩人敘談各自經歷。④辛亥革命后,他熱情高漲,身兼數職,做了很多事,卻卷入報館案風波。⑤魯迅離開紹興后不久,他便失業,窮困潦倒,終日借酒澆愁,最終溺死。精讀細研人物品格:孤傲、正直、倔強、疾惡如仇,內心痛苦、悲涼作者態度:同情、悼念精讀細研魯迅心中的那些情《朝花夕拾》里蘊含著魯迅豐富多樣的情感,從個人生活層面到對國家社會的關懷層面均有體現。閱讀《朝花夕拾》,梳理魯迅對各種人與事的情況、態度,探究他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場。精讀細研1、魯迅筆下的那些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的自在時光,對那里的花草蟲鳥、神秘傳說充滿喜愛,與小伙伴們雪地捕鳥等趣事飽含著童真的歡樂,展現了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眷戀之情。童真童趣之情精讀細研在三味書屋雖有嚴厲的壽鏡吾先生,但也能感受到先生的質樸與認真教學,對先生有著敬重之情。在日本留學時與藤野先生的師生情,藤野先生的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讓魯迅感激且銘記,體現出對良師的感恩。師生情精讀細研對父親,既有在其患病時四處奔波尋醫問藥的焦急與無奈,也有對父親離世的悲痛之情。對長媽媽,從起初對她某些行為的厭煩,到后來因她給自己買來心心念念的《山海經》而產生的感激與敬意,是一種復雜又真摯的親情。親情精讀細研通過對兒時種種經歷及成長過程的回顧,折射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如看到國人精神的麻木,從學醫到棄醫從文的轉變,都彰顯了希望通過文字來改變國民精神、拯救民族的深沉愛國之情。愛國情精讀細研魯迅對貓持有憎惡的情感。他認為貓有一些令人討厭的習性,比如貓捕食到比它弱小的動物后,并不即刻咬死,而是反復玩弄,直至玩厭了才吃掉,這種殘忍且以折磨弱者為樂的行徑讓魯迅極為反感。并且貓在與別的動物相處時,還常故作媚態,顯得虛偽,所以魯迅打心底里憎惡貓。對于鼠,魯迅有著同情與喜愛之情。他小時候就養過隱鼠,那只隱鼠十分乖巧可愛,會順著腿爬上來,舔舔人的手等。當隱鼠無端失蹤后,魯迅很是傷心,后來得知是被長媽媽踩死的,他更是難過不已,可見他對鼠類中如隱鼠這樣的小動物是懷著喜愛與同情的。通過對貓的描述,魯迅實則在諷刺批判一些人。他把貓比作那些欺負弱小、“折磨”弱者且虛偽的人,比如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所謂“正人君子”,他們表面上裝得和善可親,實際卻在背后對他人使壞,做著傷害他人的事,魯迅借此批判了這類人的丑惡嘴臉和不良行徑。厭惡之情《狗貓鼠》同情與喜愛之情諷刺批判之情精讀細研長媽媽身上有許多讓魯迅不喜歡的行為如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擺大字等魯迅對其不大佩服、厭煩。當得知是長媽媽謀害了他的隱鼠后敬意消失當面叫她阿長。當長媽媽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時魯迅認為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對長媽媽產生了空前的敬意。當長媽媽給魯迅買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又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作者對長媽媽有著深切的懷念和祝福。厭惡之情《阿長與<山海經>》敬愛之情懷念之情精讀細研一方面,他對其中所宣揚的一些違背常理、近乎殘酷的“孝行”深感厭惡與反感。比如“老萊娛親”中老萊子故作小兒態的舉動顯得虛偽做作;“郭巨埋兒”為了奉養母親竟要活埋兒子,這種滅絕人性的所謂“孝”讓魯迅極為憤慨,認為這是將“肉麻當作有趣”,嚴重扭曲了正常的人倫親情。另一方面,魯迅也感慨傳統孝道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被極端化、畸形化呈現,擔憂這種不良的“孝”觀念會對后人產生誤導,毒害人們的思想,讓人們盲目遵從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失去對真正美好品德的正確認知。復雜批判之情《二十四孝圖>》精讀細研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興奮之情《五猖會>》痛苦之情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精讀細研魯迅對無常這一形象有著明顯的喜愛。無常是民間傳說中勾攝生魂的使者,但在魯迅筆下,他被賦予了人性化、可愛的一面。無常爽直公正,“鬼而人,理而情”,他同情冤魂,敢于在閻王面前為受冤屈的鬼魂抱不平,展現出一種質樸的正義感,這種特質讓魯迅對其頗為贊賞,覺得他比所謂正人君子可愛得多。通過對無常形象的描述,魯迅實則是在批判現實社會中的種種不公與虛偽。那些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往往道貌岸然,卻干著不公正、不合理的勾當,而無常作為一個鬼,卻有著真性情和公平心。魯迅借此諷刺了現實世界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實際卻毫無公正可言的人,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朽,以及傳統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無常》也體現了魯迅對民間文化的深厚感情。無常是來自民間傳說的形象,魯迅生動地描繪他,展現了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想象力,流露出對這種充滿生活氣息、質樸的民間文化的懷念與眷戀,同時也惋惜民間文化在當時社會環境下逐漸被忽視、被邊緣化的境遇。喜愛贊賞之情《無常》批判之情眷戀之情精讀細研對于百草園,魯迅滿是懷念。百草園是他童年的樂園,那里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等各種各樣有趣的自然景物,還有聽蟋蟀彈琴、看云雀高飛、捕鳥等充滿童趣的活動。這些美好的童年記憶讓他對百草園懷著深深的眷戀,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他對那段自由自在、充滿生機與樂趣的童年時光的向往。初到三味書屋時,魯迅有著新奇感和一定的喜愛之情。書屋的環境、先生的形象等對年幼的他來說都是新鮮的。壽鏡吾先生雖然嚴厲但也不乏和藹可親之處,比如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讀書入神時會微笑、會仰頭等,這些都讓魯迅對新的學習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最初是帶著幾分好奇與喜歡去融入的。然而,隨著在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推進,魯迅也流露出些許無奈。畢竟從自由自在的百草園玩耍過渡到相對拘束的書屋學習,要遵循諸多規矩,誦讀那些難懂的古書,這種從自由到受束縛的轉變,讓他在回憶中也隱含了那么一絲面對成長和傳統教育模式不得不接受的無奈之感。懷念眷戀之情新奇喜愛之情些許無奈之情精讀細研面對父親被病痛折磨卻久治不愈的狀況,魯迅深感無奈。那些所謂的名醫,開出稀奇古怪且無效的藥方,耗費大量錢財卻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看著父親病情日益加重直至離世,魯迅心中滿是悲哀,為父親遭受的痛苦,也為無力改變這一切而難過。魯迅對那些庸醫、騙子式的醫生極為憤怒。他們打著名醫的幌子,故弄玄虛,用一些荒誕不經的診斷和療法來糊弄病人家屬,只知賺錢卻毫無真本事,如用蟋蟀一對要原配、經霜三年的甘蔗等做藥引,這種草菅人命的行徑遭到魯迅的嚴厲批判,他借此諷刺了當時社會醫療行業的混亂與丑惡,以及那些所謂“專家”的虛偽與無能。在父親臨終之際,魯迅依照舊俗大聲呼喊父親,事后他為此事感到愧疚與悔恨。他覺得那幾聲呼喊或許打擾了父親臨終的安寧,這也反映出魯迅在經歷了這一系列與父親生病、離世相關之事后,內心復雜且難以釋懷的情感狀態。無奈悲哀之情《父親的病》憤怒批判之情愧疚悔恨之情精讀細研除了對衍太太的回憶,厭棄她虛偽、心術不正的品行,還通過描述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同時通過回憶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瑣記》精讀細研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藤野先生》精讀細研起初,魯迅對范愛農是反感的。在日本留學時,范愛農的一些舉動,比如在徐錫麟事件發生后,他反對發電報痛斥清政府的無人道,顯得有些冷漠、迂腐,這讓魯迅覺得他很可惡,對他印象極差,兩人甚至還發生過沖突。回國后,魯迅與范愛農再次相遇,此時范愛農的境遇十分落魄,生活困苦且遭人排擠。通過進一步了解,魯迅認識到范愛農其實并非當初所認為的那樣冷漠無情,他也是個飽受生活打擊、有志難伸的人。于是魯迅對他產生了理解之情,也為他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隨著時間推移,范愛農最終落水身亡,死因不明但多半是因為生活的絕望。魯迅得知后,對范愛農的命運充滿了惋惜,覺得這樣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卻落得如此悲慘下場實在不該。同時,魯迅也悲憤于社會的黑暗、不公,正是這黑暗的社會環境扼殺了范愛農這樣的人才,讓他無處可依,只能走向悲劇結局。反感之情《范愛農》理解同情之情惋惜悲憤之情寫作特色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2、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寫作特色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只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寫作特色3、作者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于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寫作特色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蘊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寫作特色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中通過“我”前后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惡面目;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