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課 辛亥革命 導學案(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課 辛亥革命 導學案(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 學案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的意義及歷史局限性。
1.運用唯物史觀認識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體會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
2.立足時空觀念,梳理武昌起義的過程;結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對《臨時約法》的性質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3.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義,認識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艱難曲折。
            
知識點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政治基礎
(1)清末新政:1901年初,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
 雖然是清政府的自救舉措,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
(2)預備立憲
原因 革命運動高漲,為了遏制革命
過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積極推進立憲運動
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
1911年,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預備立憲成為騙局
結果 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2.組織基礎
(1)成立興中會: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革命道路。
(2)成立同盟會: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促進了革命的發展。
3.思想基礎
(1)同盟會綱領: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
(2)三民主義: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4.軍事基礎: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徐錫麟、秋瑾等組織起義,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沉重打擊清政府。
1.清末“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截然不同。(×)
2.清末預備立憲的實質是加強專制集權,但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的現代化。(√)
3.預備立憲是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
4.清末預備立憲響應了立憲派的要求,延緩了清政府的滅亡。(×)
5.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6.1905年同盟會成立,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
7.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閱讀教材P109“史料閱讀”:林覺民的《與妻書》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示 表達了革命者犧牲個人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崇高情懷。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說: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摘自教材P109)結合中國同盟會綱領,分析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
提示 積極意義:謀求民族獨立,建立民主共和。局限性:具有種族主義思想;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要求;對民生問題考慮不多。
知識點二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武昌起義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后,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保路運動。
(2)爆發: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
(3)結果: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4)影響: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2.中華民國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產生。
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原因:英國等列強支持;袁世凱的威逼利誘;孫中山妥協退讓。
(2)結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   宣統帝溥儀
②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
4.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
 根本目的: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1)時間:1912年3月11日頒布。
(2)內容
主權在民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自由平等 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三權分立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責任內閣制 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3)地位: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1.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雖不是孫中山直接領導,但是由中國同盟會領導。(×)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旨在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其因人而立,又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的原則,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重要文件。(√)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實行總統制共和制。(×)
5.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一個進步的資產階級革命政府。(√)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投入的民間資本,由此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摘自教材P110)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的爆發有何關系?
提示 清政府為鎮壓四川保路運動,將湖北新軍西調,造成武漢地區兵力空虛,給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
閱讀下幅漫畫。漫畫反映了近代中國的什么事件?漫畫作者將“中華民國”寫成“中華民囻”,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理念?
提示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理念:中華民國主權在民。
知識點三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性質:是近代中國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績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經濟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思想 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文化 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3.歷史局限
(1)失敗的表現: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失敗的原因: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的體現,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導致,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2.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哼,皇上沒啦,總算大改良了吧?”這是老舍名劇《茶館》中人物李三的一句臺詞,李三感嘆的“大改良”主要是指什么?
提示 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            
主題一 辛亥革命的爆發
任務1 史料實證——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的關系
史料 20世紀初,晚清社會興起的“改良”與“革命”兩大潮流
1901年宣布實施“新政” 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 1906年下詔“仿行憲政” 1907年下令成立資政院 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1911年第一屆內閣成立 1911年清政府頒布國歌 1894年興中會成立 1895年廣州起義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 1906年萍瀏醴起義 1907年鎮南關起義 1908年欽州、河口起義 1911年黃花崗起義
思考 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關系。
提示 政治:由于民主革命活動的開展,觸動了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促使了清末新政的實行;清末新政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無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經濟:清末新政的開展,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任務2 歷史解釋——三民主義的內涵
史料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①……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②,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③。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
① 認為歐美發展也是依托三大主義
② 封建君主專制阻礙中國社會進步
③ 民族、民權優先,顯示其主要關注政治上的革命
思考 結合所學,分別指出民族主義和民生主義試圖解決的問題及存在的局限性。
提示 民族主義解決滿洲貴族及外國壓迫的問題,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民生主義主要解決社會經濟問題,但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任務3 時空觀念——武昌起義的影響
“辛亥革命形勢圖”
思考 聯系所學史實,指出武昌起義后何以會出現“紛紛獨立”的結果?
提示 “東南互保”“立憲運動”等史實說明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早已不穩,倉促而起的武昌起義勝利只是點燃了清政府走向覆亡的引線。
1.清末新政對辛亥革命的影響
(1)清末新政經濟方面的措施,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
(2)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改革,如辦學和留學熱潮的出現,產生了眾多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階層,成為民主革命的群眾基礎。
(3)清末新政中軍事方面的改革,新軍的出現,促使革命黨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新軍,新軍逐漸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2.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1)必然性
①歷史教訓: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質和階級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快發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
③思想基礎:清末民權意識增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輿論準備。
④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組織準備。
⑤群眾基礎:“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使得清朝統治危機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稅斗爭、收回利權運動等,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了一定的群眾基礎。
(2)偶然性
①四川爆發保路運動。
②革命黨人不慎點燃炸彈,革命不得不提前爆發。
主題二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局限
任務1 歷史解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和特點
史料一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思考 (1)根據史料一,概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
提示 主權在民、國民自由平等。
史料二 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國務員(指國務總理及部長)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思考 (2)根據史料二,說明中華民國政治體制構建的特點。
提示 責任內閣制,約束、限制臨時大總統的權力。
任務2 唯物史觀——辛亥革命的功績
史料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①,也是一次文化革命②。辛亥革命后,服飾紛呈,西裝東裝、漢服滿服,應有盡有。民國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辮易服”“廢止纏足”等法令,傳統的婚姻習俗和社交禮儀也發生改變。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學教育等各種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漸走向現代化和科學化。
——摘編自冉娣《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探析》
① 指推翻清政府的君主專制制度,成立中華民國
② 指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舊文化的革命
思考 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說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傳統習俗,促進了教育的現代化和科學化,因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任務3 史料實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史料 民國二年,某地農村百姓家的春聯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他們在專制體制下做了幾千年的順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權,忽然要他們起來做國家的主人翁,好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要在大波濤中游泳,勢非淹死不可。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思考 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根據史料,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提示 辛亥革命在農村影響有限,也說明革命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思想領域的反封建有待繼續,民主共和的實現,還需要進一步的思想啟蒙。
1.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進步性
①規定國家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和彈劾權,否定了君主專制政體,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希望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②規定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國民的基本權利,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體現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促進了中國政治的現代化進程。
(2)局限性
①它掩蓋了階級的不平等,廣大勞動人民并沒有真正獲得民主權利。
②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僅憑一紙空文限制袁世凱權力的目的是很難實現的。
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工人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
(3)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的一個里程碑,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1.(2020年7月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10)如圖是1905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的創刊號。它創辦于(  )
A.東京      B.檀香山
C.香港      D.武漢
答案 A
解析 同盟會創立于東京,其機關報《民報》同樣創立于東京,A正確;B、C、D所列地點均不是《民報》創刊地,排除。
2.(2021年7月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試,14)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一文中強調革命任務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它們分別對應三民主義中的(  )
A.民享、民治、民有 B.民生、民族、民權
C.民有、民治、民享 D.民族、民權、民生
答案 D
解析 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對應的是民族革命,民權主義對應的是政治革命,民生主義對應的是社會革命。故選D。
3.(2021年12月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11)在辛亥革命后的南北議和中,黃興等人害怕袁世凱“像曾國藩替清室出力把太平天國搞垮一樣來搞垮革命”,主張“化敵為友”,建議“給他一個民選的總統”。這反映出革命黨人(  )
A.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B.準確地預見了革命結果
C.理性地認清了革命形勢
D.帶有明顯的妥協性
答案 D
4.(2022·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6)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________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橫線處應填寫的是(  )
A.廣州 B.南京
C.武昌 D.北京
答案 B
5.(2021年7月云南省學業水平考試,8)1912年3月11日,由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這一規定體現的原則是(  )
A.權力制衡 B.自由平等
C.三權分立 D.人民主權
答案 D
解析 根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可以看出,體現的是人民主權原則,D項正確;A、B、C三項與材料中“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這一主旨信息無關,排除。
6.(2020年7月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11)有歷史學家指出:“說辛亥革命是一次勝利的革命,一條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這是強調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統治
B.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C.打破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
D.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答案 B
解析 根據“一條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已經逐漸拋棄了專制皇權的觀念,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辛亥革命對人們思想觀念上的改變,而不是強調推翻了清王朝統治,排除A項;C項與“皇帝不那么好做了”這一主旨無關,排除;D項涉及的是經濟方面,而材料涉及的是思想觀念,排除。
課堂小結
思維導圖 答題要語
1.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成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主權在民、民族平等等原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3.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4.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課時演練
題組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2022·浙江鎮海中學高一質檢)1903年,革命黨人陳天華在《猛回頭》一書中說:“怕只怕,做印度,廣土不保”;“怕只怕,做波蘭,飄零異域”;“怕只怕,做非洲,永為牛馬;怕只怕,做南洋,服事犬羊”。據此可知,陳天華主張(  )
A.救亡圖存 B.實業救國
C.維新變法 D.階級斗爭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1903年,革命黨人”“怕只怕,做印度,廣土不保”“怕只怕,做非洲,永為牛馬;怕只怕,做南洋,服事犬羊”可知,陳天華通過印度和非洲等淪為殖民地來警示國人,宣傳救亡圖存的革命思想,故選A項;實業救國主要體現在發展民族工業,進行“商戰”,排除B項;C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強調階級斗爭屬于馬克思主義思想,排除D項。
2.(2021·北京西城區高一期末)1905年11月26日,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第一次把同盟會綱領的基本精神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其中“民權主義”對應的是(  )
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
答案 C
解析 “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內容,即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故選C項;“驅除韃虜”指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屬于民族主義,排除A項;“恢復中華”指恢復中國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傳統,建立由漢族掌權的新政府,屬于民族主義,排除B項;“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核心是土地問題,排除D項。
3.(2021·廣東廣大附中、廣外、鐵一三校高一期末)1911年,革命黨人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寫道:“吾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隨后他投入的戰斗是(  )
A.黃花崗起義 B.武昌起義
C.四川保路運動 D.護國戰爭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留學日本的中國革命黨人林覺民回國,寫下絕筆《與妻書》后,毅然投入廣州的黃花崗起義,英勇就義,故選A項;武昌起義前林覺民已犧牲,排除B項;林覺民在廣州起義,不是在四川,排除C項;護國戰爭是在1915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
4.(2022·江蘇常州高一八校聯考)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運動“新政”和“預備立憲”,雖沒有挽救清朝走向滅亡的命運,但是客觀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義的爆發
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國能力
C.阻擋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D.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創造條件
答案 D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傳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這些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創造條件,故D正確;四川保路運動直接促使了武昌起義的爆發,A錯誤;“新政”和“預備立憲”沒能提升清政府的治國能力,B錯誤;這些措施不可能阻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C錯誤。
題組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5.(2022·江蘇常州高一八校聯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謠:“自從光緒二十八年把路辦,銀子湊了萬萬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藥煙燈捐,最可憐的莊稼漢,一兩糧也出這項錢。要辦路因為哪一件?怕的是外國占路權。”與該民謠相關的歷史事件(  )
A.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臺
C.促使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生
D.推動國民革命的興起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該歷史事件是1911年發生在四川的保路運動,這場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為武昌起義提供了條件,從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故B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于1851年,A項錯誤;五四運動發生于1919年,C項錯誤;國民革命運動興起于1924年,D項錯誤。
6.(2022·浙江溫州高一聯考)1911年10月14日,《申報》在《三記本埠驚聞鄂亂情形》中寫道:“革黨此次起事,可以斷其蓄謀已久。若非迅速敉(安撫)平,其蔓延正復難料。”此評論折射出(  )
A.報刊極力聲援武昌起義
B.民主革命形勢發展迅速
C.革命黨人注重輿論宣傳
D.清王朝統治已土崩瓦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若非迅速敉(安撫)平”“蔓延正復難料”說明武昌起義后革命形勢正處于迅速蔓延之勢,因而折射出革命形勢發展迅速,B項正確;材料中“鄂亂”“敉平”說明《申報》并非在聲援起義,A項錯誤;材料中“鄂亂”“敉平”說明這不是革命黨的言論,C項錯誤;依據時間,當時武昌起義剛爆發,清政府的統治還沒有崩潰,D項錯誤。
7.(2021·江蘇南京高一期末)孫中山在總結辛亥革命勝利的經過時說:“武昌既稍能久支,則所欲救武漢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漢之一著,而在各省之響應也。”這說明(  )
A.武昌起義成功是歷史的偶然
B.民主共和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C.清朝統治已從內部分崩離析
D.廣大人民群眾主導革命進程
答案 C
解析 孫中山認為辛亥革命能夠成功的關鍵在于“各省之響應也”,說明清王朝的統治已經從內部土崩瓦解,故選C項;武昌起義成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非偶然,排除A項;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排除B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8.(2022·北京東城區高一期末)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其實質意義在于(  )
A.否定封建君主專制 B.確立民主共和政體
C.實現自由民主法治 D.傳播民主共和觀念
答案 A
解析 “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是肯定了國家主權屬于人民,從而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故選A項;民主共和制下,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的任期,與“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不符,排除B項;自由就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隨自己的意志活動的權利;民主指人民有參與國家或對國事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法治指用法律治理國家,排除C項;“傳播民主共和觀念”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排除D項。
題組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9.(2022·安徽定遠高一期中)下表是中國近代后期不同教科書中關于辛亥革命的評述(摘選)。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記述 出處
不但蕩滌二百六十多年的恥辱……并且鏟除四千余年君主專制的痕跡 南京國民政府教科書
因為他們的勢力頗盛,清國不能平定,就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的意思,把天下讓給南京政府。 日偽政權教科書
雖表面上推翻了滿清政府,但封建勢力并未鏟除。 中共根據地教科書
A.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
B.孫中山為首革命派力量強大
C.清朝結束具有偶然性
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統治結束
答案 D
解析 表格中“蕩滌二百六十多年的恥辱”“清國……把天下讓給南京政府”“表面上推翻了滿清政府”等信息均說明辛亥革命促使了清朝統治的結束,故D正確;表格未明確提及是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排除A;表格未敘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問題,且B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清朝統治的結束是必然的,排除C。
10.(2022·安徽卓越縣中聯盟高一模擬)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看起來并不像革命應該有的樣子。新生的“中華民國”并不是共和主義的,盡管帝制政治架構崩潰了,但許多前清官僚仍穩居原位,文化、社會與經濟也貌似毫無改變。這說明辛亥革命(  )
A.沒有突破原有的政治體制
B.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C.沒有徹底鏟除封建主義
D.面臨的形勢嚴峻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許多前清官僚仍穩居原位,文化、社會與經濟也貌似毫無改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沒有徹底鏟除封建主義勢力,故選C項;辛亥革命突破了原有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體,排除A項;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排除B項;材料是對辛亥革命特點的論述,而非對其背景的論述,排除D項。
11.(2022·廣東“百越名校聯盟”高一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即命教育總長蔡元培負責征求國歌。同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譜曲的中華民國國歌:“亞東開發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作為一種現成的對比,武昌起義以后,北京的朝廷也有過一曲遲來的“國歌”,其歌詞出自嚴復之手,樂曲則由清宗室溥倫之弟溥侗選自康熙、乾隆年間遺留下來的皇家頌歌:“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胞,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兩種國歌反映出的不同價值導向,指出這種不同所體現出來的時代變遷。
(2)依據材料,結合史實,分析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如何“揖美追歐”,并評價其實踐效果。
答案 (1)不同價值導向:南京臨時政府的國歌,譜寫了一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建立一個資本主義新中國的價值導向;清政府的國歌,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祈禱清帝國金甌永保。
時代變遷:王朝時代(帝制時代)的過去;民主共和時代的到來。
(2)史實: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學習了美國的三權分立,也向英國學習確立了責任內閣制。
效果:被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被廢除,責任內閣制也被改為總統制;但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民主革命進程,是中國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或者表達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河县| 攀枝花市| 衡山县| 眉山市| 邯郸市| 泗阳县| 孟州市| 绍兴市| 遵化市| 铜梁县| 林州市| 凯里市| 廉江市| 元江| 昌邑市| SHOW| 宽甸| 克拉玛依市| 民县| 西畴县| 徐州市| 阳春市| 崇仁县| 阿坝县| 潢川县| 敖汉旗| 松潘县| 花莲县| 阿合奇县| 阳谷县| 洛浦县| 蓬安县| 太湖县| 息烽县| 孝昌县| 云安县| 井研县| 务川| 乌鲁木齐市| 益阳市|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