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學案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1.以時間為線索,把握袁世凱從專制獨裁到復辟帝制的過程,從時代潮流的角度認識近代中國民主共和之路的艱難和曲折。2.以地圖為探究載體,把握北洋時期軍閥割據的概況,認識軍閥割據的危害。3.認識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原因和影響;從歷史解釋的角度分析社會生活的新氣象。4.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感悟先進中國人振興中華的探索精神。 知識點一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袁世凱復辟帝制(1)準備(2)稱帝:1915年10月,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12月,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護國戰爭 維護國家的共和體制(1)背景(2)概況: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3)結果1.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正式大總統,標志著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2.袁世凱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體現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遭到破壞。(√)3.為復辟帝制,袁世凱不惜出賣國家利益,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4.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表明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目的達到。(√)5.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不得人心,最終失敗,說明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閱讀教材P113“由袁世凱簽字的‘中日民四條約’”。袁世凱簽訂這一條約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換取日本對其稱帝的支持。知識點二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軍閥割據(1)原因: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難以產生一個能統御整個北洋派的人。(2)表現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3)影響:軍閥爭權奪利,爆發直晥、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2.“府院之爭”: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1917年5月,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3.張勛復辟:1917年,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4.護法運動 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原因: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概況: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3)結果:借孫中山名望爭權奪勢的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護法運動失敗。5.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目的: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2)概況: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協約國方面。(3)影響1.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派系紛爭,割據混戰,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北京政權不復存在。(×)2.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在英美支持下,據有皖、浙、閩、魯、陜各省。(×)3.孫中山在廣州領導護法運動目的是恢復《中華民國約法》。(×)4.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等與辛亥革命一脈相承,都是建立或者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5.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1917年8月14日,中國加入協約國方面,向德、奧兩國宣戰。(√)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發展為軍閥混戰局面的社會根源是什么?(摘自教材P114)提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閱讀教材P115“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歐洲的華工”。簡述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貢獻。提示 緩解了協約國的人力資源危機,支援了協約國后方的工業生產;為協約國前線的軍事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戰略支援;為中國贏得戰勝國地位作出巨大貢獻。知識點三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民國初年經濟的發展(1)原因內因 中華民國建立,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外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2)表現: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的面粉廠和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3)影響:隨著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原因:共和政體的建立和南京臨時政府的努力。(2)表現: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體現平等,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日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以重工業為主。(×)3.中華民國共和政體的建立,促使社會生活習俗和觀念出現了新氣象。(√)4.新舊并立、土洋并存成為民國初年社會習俗的主要特色,體現了近代化緩慢發展的社會面貌。(√) 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得最快。(摘自教材P116)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中華民國的成立;政府頒布興辦實業的措施;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其中發展最快的行業是什么?提示 紡織業和面粉業。知識點四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原因:人們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興起(1)開始: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 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劉半農。3.主張(1)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 指民主,來自democracy的音譯(2)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指科學,來自science的音譯(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4.影響(1)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2)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內容更為廣泛和深刻。(3)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1.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仍屬于資產階級舊文化。(×)2.新文化運動是從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開始的。(×)3.新文化運動推動了白話文的普及和婦女的解放。 (√)4.思想啟蒙一般發生在社會變革之前,而新文化運動卻帶有對辛亥革命“補課”的性質。(√)陳獨秀說:“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自經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摘自教材 P117)材料中“此次之實驗”指什么?材料表明陳獨秀等人發起新文化運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指的是袁世凱復辟帝制。原因: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br/>主題一 新舊交替——北洋軍閥的統治)任務1 史料實證——北洋政府的憲政運動史料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提出《增修臨時約法大綱》,規定新約法采納了旨在改行大總統集權制的七條原則。同年,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1919年,皖系軍閥段祺瑞炮制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摘編自王仲修《中國憲政的歷史、現狀及改革》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北洋軍閥時期憲政運動的特點。提示 軍人干預憲法的制定;憲法頻繁更換;利用憲法實行專制;憲政成為政治權力斗爭的附庸。任務2 歷史解釋——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思考 該示意圖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怎樣的特點?提示 軍閥矛盾錯綜復雜,混戰割據,政治上分崩離析。任務3 史料實證——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料 據《歐戰前后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年別表》,戰前(1914年8月前)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①,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②發展得最快。——整理自《中國年鑒 第一回》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① 時間基本在一戰期間② 是戰爭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思考 一戰結束不久,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很快就蕭條下去了。結合教材,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獲得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1)政治①對內專制統治,對外大肆出賣國家權益,軍閥割據混戰,社會黑暗,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禍害。②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2)經濟:采取了一些鼓勵措施,加上一戰期間西方國家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3)思想①大力提倡“尊孔復古”思潮,攻擊民主共和,宣傳封建倫理綱常。②西方各種思潮被廣泛介紹到國內,新式教育、新式學校開始出現、推廣。(4)社會習俗:出現了一些變化,如剪辮、放足、廢除跪拜等。2.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特征(1)產生條件:是在列強入侵、自然經濟走向解體的背景下直接從外國輸入機器、技術創辦起來的,資本原始積累不足。(2)工業結構:中國民族工業基本是輕工業,其中又主要是紡織工業,重工業發展嚴重滯后。(3)工業布局:中國民族工業的區域發展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內地數量極少。(4)經營管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經營管理落后,多為家族式管理,專門性管理與技術性人才缺乏。(5)社會環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身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發展艱難。主題二 “德先生”與“賽先生”——新文化運動任務1 史料實證——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及原因史料 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①。自經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吾人拜賜于執政,可謂沒齒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②。——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雜志》第1卷第6號① 民國建立后沒有在政治上帶來根本變革② 指思想及文化上的覺醒思考 結合史料,指出陳獨秀發起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目的及原因。提示 目的: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啟發民智。原因: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根源于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與啟蒙。任務2 史料實證——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史料 忠孝節義,奴隸之道德也……輕刑薄賦,奴隸之幸福也……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削滅也。……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陳獨秀《敬告青年》(1915年)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示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任務3 唯物史觀——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史料 我沒見過他,怎么能愛他?我沒有愛他,又怎么能嫁他?這簡直是一件買賣,拿人去當牛馬罷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還怎么能承認什么禮教呢①?——1919年黃琬《自覺的女子》① 文字史料體現了對婚姻自由的追求② 漫畫中“三從四德”代表封建儒家思想思考 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有怎樣的影響?提示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動搖了封建禮教的正統地位,推動思想文化革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1.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特征(1)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批判封建正統思想,實質是實現民主政治。(2)新文化運動有思想戰線和文學戰線兩條戰線;其目的是為實現民主政治營造新文化氛圍。(3)新文化運動存在著對西方文化絕對肯定和對東方傳統文化絕對否定的局限性。(4)新文化運動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2.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猛烈批判封建思想,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弘揚民主和科學思想。為新思潮傳播開辟了道路,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做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意識,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4)后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3.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局限性(1)由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新文化運動中激進民主主義者對東西方文化的評價存在著絕對化傾向。(2)其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盤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打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文化的發展。(3)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遠未完成,革命必須向新的階段發展。 1.(2022·浙江衢州高一模擬)北洋時期,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相繼爆發。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是( )①中華民國建立 ②社會秩序重建?、圮婇y混戰割據?、苷畏直离x析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北洋時期是在中華民國建立后,故①錯誤;北洋時期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②錯誤;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軍閥混戰與割據是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故③正確;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政治上分崩離析也是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2.(2022·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7)1914—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據統計,1920年同1913年比較,廠礦數從698家增至1 759家,增長率152%。推動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有( )①民國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谖鞣搅袕娒τ诘谝淮问澜绱髴稹、酃倭刨Y本憑借權力聚斂財富?、苋罕娦苑吹蹛蹏窢幋似鸨朔?br/>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3.(2021年7月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9)近代中國,舊式的跪拜、作揖等禮節被廢除,代之以鞠躬、握手;舊的“大人”“老爺”等稱謂被“先生”或“君”所取代。推動這一轉變的歷史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答案 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辛亥革命推動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引發的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D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反抗的是清政府統治,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清政府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屬于反帝愛國運動,排除C項。4.(2021年7月海南省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1)中華民國的建立并沒有帶來和平、秩序和統一。相反,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喪、君主復辟、軍閥割據,以及帝國主義勢力加劇。為改變此局面,以陳獨秀等為代表的新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運動,史稱( )A.保路運動 B.護國運動C.護法運動 D.新文化運動答案 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為改變當時道德淪喪、君主復辟、軍閥割據和帝國主義勢力加劇的局面,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知識分子掀起了新文化運動,D項正確;保路運動發生在1911年5月,在中華民國建立以前,A項錯誤;護國運動并非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知識分子掀起的,B項錯誤;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目的在于維護《臨時約法》和國會,不涉及中國人的道德,C項錯誤。5.(2021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16)下表所列為1915年9月到1917年8月間《新青年》上發表的部分文章篇名。時間 篇名 刊號1915年9月 《敬告青年》 創刊號(《青年雜志》)1915年9月 《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 創刊號(《青年雜志》)1916年2月 《吾人最后之覺悟》 第1卷第6號1917年1月 《文學改良芻議》 第2卷第5號1917年8月 《復辟與尊孔》 第3卷第6號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 )A.以自由和民主為旗幟B.肇端于《新青年》的創刊C.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D.實質上就是一場文學改良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中文章篇名可知,新文化運動宣傳近代文明,批判傳統思想,推行文學改良等,反映出新文化運動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C正確;新文化運動以民主與科學為旗幟,A錯誤;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B錯誤;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文學改良只是新文化運動中一部分內容,D錯誤。課堂小結思維導圖 答題要語1.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不得人心,最終失敗。其后北洋軍閥割據混戰,民不聊生。 2.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等與辛亥革命一脈相承,都是建立或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 3.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僅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還促使社會生活習俗和觀念發生了重要變化。 4.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實行文學革命,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課時演練題組1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2022·山東煙臺模擬)1915年,袁世凱以大總統名義重新頒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節義植其基,于智識技能求其闕”,把教育宗旨概括為“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爭、戒躁進”七項。其根本目的是( )A.推行社會教化 B.恢復傳統文化C.準備復辟帝制 D.宣揚西方文明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1915年,袁世凱以大總統名義……忠孝節義植其基……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爭、戒躁進”并結合所學可知,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大肆推行尊孔復古,故C項正確。2.(2022·浙江“衢溫5+1”聯盟高一期中)1915年簽訂的“中日民四條約”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等。這說明( )A.日本借此占領了中國東北B.中國司法主權遭到破壞C.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中日贊同平等外交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并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等”可知,這是“中日民四條約”的內容節選,中國主權遭到極大侵犯,此時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選C項;日本占領中國東北是九一八事變后,排除A項;中國司法主權遭到破壞是在鴉片戰爭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日民四條約”下,日本妄圖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袁世凱政府被迫簽訂,排除D項。題組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3.(2022·北京西城區高一期末)據統計,1912—1928年,全國有1300多個大小軍閥,一共發動了140次以上的省內及省際戰爭;1916—1928年,總統、執政、大元帥多次更換,內閣總理的更換更加頻繁,12年中就有38屆內閣,最短的兩屆只有6天。這反映了北洋時期( )①深受一戰的影響 ②軍閥割據和混戰 ③政治上劇烈動蕩 ④完善了共和制度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一戰發生于1914—191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①錯誤;“1912—1928年,全國有1 300多個大小軍閥,一共發動了140次以上的省內及省際戰爭”說明軍閥割據和混戰,故②正確;“1916—1928年,總統、執政、大元帥多次更換……最短的兩屆只有6天”說明政治劇烈動蕩,故③正確;當時共和制度并未得到完善,北洋政府仍是封建勢力的代表,故④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4.(2022·江蘇常州高一八校聯考)中國的現代政治漫畫于20世紀初開始見諸報紙和雜志。下圖是沈伯塵的一幅政治漫畫,這反映出當時( )A.預備立憲,政治騙局B.洪憲帝制,倒行逆施C.軍閥割據,蹂躪人民D.國民政府,專制獨裁答案 C解析 漫畫中,寫著“南”“北”字的人踩在中國人民身上爭斗,結合所學可得出這反映了當時軍閥割據,蹂躪人民的現狀,C項正確;A項發生于清朝末年,與材料中的人物形象和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是指袁世凱復辟帝制,時間不符合,排除;材料中的人物形象沒有體現國民政府,排除D項。題組3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5.(2022·江蘇常州高一八校聯考)據《歐戰前后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年別表》,戰前(1914年8月)中國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經濟侵略B.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支持C.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高漲D.中國民族輕工業的長足發展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一戰前后我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故選A項;B、C兩項也是促進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D項是結果,不是原因,排除。6.(2022·浙江麗水中學高一模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這一資料可以用來研究( )A.洋務運動的民用工業B.戊戌變法時期的民族工業C.民國初年的民族工業D.國民政府時期的官僚資本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一時間,結合所學可知,榮氏兄弟的企業在1914—1918年迅速壯大,處于民國初年,可以用來研究民國初年的民族工業,故選C;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國民政府時期,均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A、B、D。7.(2021·福建龍巖高一期末)下圖是一幅民國初年時期流行的名為《同學不同裝》的漫畫。它反映了民國時期( )A.新舊雜陳的社會氣象B.寬松自由的教育政策C.封建陋習仍然很頑固D.盛行崇洋媚外之風氣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民國初年,學生們穿著服飾有長袍馬褂,還有西裝革履,這說明學生們思想觀念不同,也說明當時社會氣象新舊雜陳,故選A;材料不能體現教育政策是松是緊,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服飾的不同,未涉及社會陋習,排除C;材料不能說明當時崇洋媚外風氣盛行,排除D。題組4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8.(2022·安徽卓越縣中聯盟高一模擬)1916年1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标惇毿阋庠? )A.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B.批判封建倫理,提倡自由民主C.學習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國D.傳播馬克思主義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獨秀認為傳統的封建倫理要求國家高于個人,個人服從國家,而陳獨秀強調個人的重要性,認為我國歷史與“強調個人”恰好相反,即批判了封建倫理,提倡自由民主,故選B項;陳獨秀是在強調個人的重要性,而不是強調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排除A項;西方民主蘊含了個人的自由、平等思想,與陳獨秀的主張具有一致性,體現了陳獨秀學習西方,但并沒有強調要建立民主共和國,排除C項;1916年屬于新文化運動前期,前期宣揚民主與科學,后期才宣揚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9.(2022·北京豐臺區高一期末)下圖展示的是1915年在上海出版的《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第1頁刊載的文章目錄,從中可以看出該刊物( )①宣傳西方文化 ②寄希望于青年 ③倡導文學革命 ④針砭中國舊俗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體現了陳獨秀宣傳西方政治文明,①正確;“敬告青年”“青年論”體現了陳獨秀寄希望于青年改變國家命運的理想,②正確;材料未體現“倡導文學革命”,③錯誤;《新舊問題》《婦人觀》說明《青年雜志》批判中國傳統的舊習俗,④正確;B項符合題意。10.(2022·江蘇常州高一八校聯考)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 )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答案 D解析 由題目中的信息“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可知,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繼承的科學態度,故選D項;A項中“反對舊道德”的說法與題目中的信息“沒有全盤反傳統……使……傳統重現光芒”不符,排除;B項“混淆”的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11.(2022·浙江桐鄉中學高一測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等人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口號。——《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在新文化運動過程中,梁啟超著文稱:“我希望我們可愛的年輕人……把自己文化(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優點)綜合起來,還拿別人的補助他,叫他起一種化合作用,成了一個新文化系統。把這種文化系統往外擴充,叫全人類都得到他的好處?!?br/>——袁偉時《告別中世紀》(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二,概括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觀點。(2)綜合上述材料,比較陳獨秀與梁啟超對東西文化的態度,并談談你對東西文化的看法。答案 (1)民主和科學。主要觀點:汲取中外優秀文化精髓,惠及全人類。(2)態度:陳獨秀對東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的傾向,對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的傾向;梁啟超主張中西融合。看法:不能全盤肯定或否定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