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登泰山記姚鼐復習重點1.再讀課文,積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意義和用法。學習本文描寫、敘事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2.再次走進作者,探究學習以登山為主線,用畫面描摹景物的特點。3.再賞美景:品味“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展開想象和聯想進行藝術審美鑒賞。一、再訪姚鼐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榖,清代桐城(今屬安徽)人,因書齋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庫全書》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辭官,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 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甯鼤r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后,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其后先后主講于揚州梅花、歙縣紫陽、南京鐘山等書院四十年。姚鼐充任湖南鄉試副考官期間,撰寫《乾隆庚寅科湖南鄉試策問五首》,對科舉取士的選材標準有明確的表達,國家需要的是經世致用、體察民情的人才,但他在鄉試中所領略的卻是士子間輕浮自傲、忽視民間疾苦的風氣。因此,姚鼐的詩作充滿了失落。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姚鼐升任刑部郎中。在刑部的兩年時間內,刑法嚴苛的社會現實,與姚鼐實施仁政的政治理想發生直接的尖銳沖突,姚鼐再次心生隱退之意。 [5]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唯獨姚鼐與戴東源、伍大椿、程晉芳等8人破格當選?!端膸烊珪沸蕹珊?,時年四十四歲的姚鼐辭官,不入仕途。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二、再讀美文泰山的位置登山的經過山巔所見日出奇景至于泰安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過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蒼山負雪 明燭天南山水如畫 居霧若帶五鼓——面迎風雪待日出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蒱須臾——一線異色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紅光承回視——群山異色拜日觀人文之景觀自然之風貌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夕陽風光圖日出圖這些字詞你還記得嗎汶(wèn)水 南麓(lù)砌(qì)石 磴(dèng) 徂(cú)徠(lái)晦(huì)日 絳(jiàng)色若僂(lǚ) 樗(chū)蒱(pú)石罅(xià) 膝(xī)蓋①須臾成五采②多平方,少圜①同“彩”,色彩②同“圓”,圓形1.通假字2.古今異義①至于泰安②多平方,少圜古:到達 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古:平的和方形的今:指數是2的乘方;平方米(1)陰①其陰,濟水東流②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③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① 名詞,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② 名詞,陰天③ 副詞,暗中,暗地里3.一詞多義(2)始①余始循以入②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③寒暑易節,始一反焉① 動詞,開始②副詞,曾經③副詞,才①動詞,遠看,眺望(3)望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③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動詞,盼望③名詞,名望,聲望 ④ 名詞,這里指農歷十五日 (4)及①及既上②皆不及往③今所經中嶺及山巔①介詞,等到②動詞,趕上③動詞,到達(5)坐①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②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③王曰:“何坐?”曰:“坐盜。④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①動詞,坐②名詞,同“座”,座位③動詞,犯罪④介詞,因為,由于(6)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自唐顯慶以來① 介詞,相當于“于”,在(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③ (助詞,與“來”連用,表示時間)(7)漫①亭東自足下皆云漫②其遠古刻盡漫失①動詞,彌漫②動詞,磨滅(8)當①當其南北分者②崖限當道者①介詞,在②動詞,擋住(9)漫①亭東自足下皆云漫②其遠古刻盡漫失①動詞,彌漫②動詞,磨滅(10)限①越長城之限②崖限當道者③然則諸侯之地有限《六國論》① 名詞,界限②名詞作狀語, 門檻。這里是像門檻一樣③名詞,限度(11)稍①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②夫妻心稍慰 ——《促織》①副詞,逐漸②副詞,略微,稍微(12)或①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②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③或憑幾學書 《項脊軒志》④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①有的②或許③有時④有人①汶水西流②濟水東流③崖限當道者④明燭天南⑤道少半,越中嶺①名詞作狀語,向西②名詞作狀語,向東 ③名詞作狀語,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④名詞作動詞,照⑤名詞作動詞,走路4.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指出句式特點,并翻譯句子。(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判斷句: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長城。文言句式,你還理解嗎(2)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判斷句: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地方。(3)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判斷句、定語后置句:逐漸看見云中立著幾十個白色的像博戲用的擲具似的東西,(那是)山。(4)此東海也。判斷句:這是東海。(5)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定語后置句:現在我所經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6)亭東自足下皆云漫。被動句:日觀亭東面從腳往下被一片云霧彌漫著。(7)余始循以入省略句:我最初順著(中谷)進山。(8)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省略句:(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9)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省略句:只見青褐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邊的天空。(10)生石罅省略句: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精彩片段,還能賞析嗎1.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作者描寫山頂上的景色時,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動靜結合、擬人、比喻手法:“負”字以動寫靜,顯出雪的厚度,又以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傳神。“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晶瑩光亮,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居霧”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充滿溫柔飄逸美。2.第三段主要寫山頂觀日出,描寫泰山頂上的日出運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擬人:“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寫色彩;“絳皓駁色”寫色彩,抓住了時令特點;“而皆若僂”以擬人手法烘托出日觀峰凌駕于群峰之上的雄偉氣勢。文化常識,你還記得嗎(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泰山:又名 ,位于山東省中部,隸屬于泰安市,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陽:山之 為陽,河之 為陽。陰:山之 為陰,河之 為陰。(2)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知府:也稱 ,是中國古代的地方官職名,州府最高 _____長官。答案(1)岱宗(或岱山、岱岳、東岳、泰岳) 南 北 北 南 (2)太守 行政(3)戊申晦,五鼓晦:農歷每月的 。五鼓:舊時自黃昏至拂曉一夜之間,有甲、乙、丙、丁、戊五個關鍵時間點,謂之“ ”,又稱五鼓。(4)桐城派,亦稱“桐城 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 流派。它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顯赫的地位。答案(3)最后一天 五更 (4)古文 散文三、復習反饋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和字形全部正確的一組( )A汶(wén)水 南麓(lù) B 樗(cū)蒲 石磴(dèng)C瀑(pù)水 石罅(xià) D徂(cú)徠 須叟(yú)C2、為下列加點的詞選擇正確的義項。(1)極天云一線異色( )A盡 B盡力 C至多 D非常(2)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A 成分不純 B 辨正是非 C不允其議 D 顏色錯雜(3)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A 不正 B 偏僻 C冷僻 D僻靜ADB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記》中寫諸人登泰山途中經歷的艱險的兩句是“ , ”。(2)《登泰山記》中,寫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擲具的句子是“ , ”。(3)《登泰山記》中,寫山頂雪景的句子是“ , ”。(4)《登泰山記》中作者在日出后,用豐富的色彩,以比喻描寫群峰拱繞日觀峰的句子是:“ , ?!?br/>(5)姚鼐的《登泰山記》中,“ , ”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奇幻無比,為下文寫日出時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6)《登泰山記》中作者寫登頂泰山后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用“ , ”兩個比喻句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之美的特殊風韻。(1)道中迷霧冰滑 磴幾不可登 (2)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 山也 (3)蒼山負雪 明燭天南 (4)絳皓駁色 而皆若僂 (5)極天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 (6)汶水、徂徠如畫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多 謝 賞 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