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甲午戰敗,日本從《馬關條約》中獲取了大量的利益,并進一步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由此空前嚴重,中國社會內部展開了不同的方式來挽救民族危亡。上層的改良下層的革命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一、上層的改良:戊戌維新運動(一)背景材料一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了空前辱國的《馬關條約》……但是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它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亟變……而痛苦的升華與認識的深化常常同步。——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政治因素: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材料三 《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1891至1895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的著作,《新學偽經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這兩部書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宣傳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中外歷史綱要·上 歷史縱橫》思想因素:《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兩部書為維新變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經濟與階級基礎: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思考:閱讀教材,概括背景一、上層的改良:戊戌維新運動(二)經過1.序幕:“公車上書”(1)時間:1895年。(2)概況: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3)影響:未送達御前,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實質:“公車上書”將維新思想的宣傳與政治上的救亡運動相結合,維新派由此登上歷史舞臺。輿論宣傳: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制造輿論,培養人才。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1896年8月,為宣傳變法而制造輿論中心,《時務報》在上海創刊。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做不成了形勢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上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朕不做“亡國之君”!一、上層的改良:戊戌維新運動(二)經過2.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于時政毫無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以皇帝名義“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臣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然后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明定國是詔》首都博物館藏《明定國是詔》百日維新京師大學堂廢八股試策論裁撒冗員裁撤機構建設鐵路發展農工商獎勵發明新式學堂改進和簡化法規在頒布“定國是詔”詔書后的103天里,光緒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一、上層的改良:戊戌維新運動(二)經過3.結果:最終失敗戊戌政變: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臺;然后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變法”最終失敗。戊戌政變后,新法大部被廢止,政變領導者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殺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歷史回望: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后并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一、上層的改良:戊戌維新運動(三)失敗原因材料一 在當時中國社會內部,還沒有足以支持變法取得成功的社會力量。在朝廷內部也好,地方上也好,舊社會勢力仍然占著絕對優勢。維新派希望依靠一個并無多少實權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終究只能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 維新志士們大多是青年士人,為國家民族之救亡圖存大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但卻未能走入民間獲得眾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援。它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政治運動。——王先明《中國近代史》問題思考:結合下列材料及所學知識,思考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原因:(1)客觀: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守舊勢力的強大:(2)主觀:資產階級改良派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①未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②對西方列強仍然存在幻想;③實力弱小且嚴重脫離群眾;④操之過急且具體策略失當。一、上層的改良:戊戌維新運動(四)歷史意義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從這時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這些人,或脫胎于洋務運動;或驚醒于民族危機。他們處多災多難之世,懷憂國憂時之思……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愛國救亡運動:維新派的政治實踐和思想理論,不僅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2.政治改革運動:維新派要用君主立憲制取代君主專制制度,其部分措施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3.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大力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有利于民主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4.社會革新運動:維新派主張革除吸食鴉片及婦女纏足等陋習,倡導講文明、重衛生、反跪拜等,促進了社會風氣的革新。二、下層的革命:義和團運動(一)背景材料一 (甲午戰爭后)自德人占據膠澳,教焰益張,宵小恃為護符,借端擾害鄉里民間不堪其苦,以致釁端屢起。下流社會尤為急烈,以恨德人者推展而及所有之歐洲人,而以仇視歐人,乃并與歐人接近者亦仇視之。——故宮博物院《義和團檔案史料》《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材料二 民眾和鄉紳把自然災害的頻發歸因于外國人。他們堅決認為,外國人宣傳異端邪教和禁止崇拜孔子、圣像和祖先,觸犯了神靈;外國人修路時毀壞了地下的“龍脈”,開礦時放走了山中的“寶氣”,從而破壞了風水。——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思考:閱讀教材,概括背景材料三 鴉片戰爭后,歐美的天主教、耶穌教和沙俄的東正教,依靠不平等條約和大炮的保護,先后向中國派遣的傳教士,到19世紀末已達3300多人……但就總體而言,傳教士在中國建立教堂,網羅教徒,收集情報,干涉詞訟,挑撥民族關系,進行文化侵略,并為中國政府出謀劃策,攘奪中國利權,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中國人民對此極其痛恨,不斷進行反抗。鴉片戰爭以來,反洋教斗爭的興起二、下層的革命:義和團運動(二)經過興起:開始興起,提出“扶清滅洋”1898年冬清政府先撫后剿,運動轉向直隸1899年底清政府招撫,義和團控制京津1900年6月中外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失敗1900年9月19世紀末的反洋宣傳畫神也怒, 仙也煩, 一同下山把道傳。非是邪, 非白蓮, 獨念咒語說真言。升黃表, 敬香煙, 請來各洞眾神仙。神出洞, 仙下山, 附著人體把拳玩。兵法藝, 都學全, 要平鬼子不費難。拆鐵道, 拔線桿, 緊接毀壞火輪船。——義和團揭帖(節選)義和團拒絕清朝十萬兩白銀的賞賜:“某等自備資斧,欲圖報效,不受國恩!”義和團運動具有什么特征?樸素的愛國情懷迷信色彩濃厚盲目排外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義和團運動是一場鬧劇嗎?從原因看……從過程看……從結果看……有力量而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二、下層的革命:義和團運動(三)評價三、危局的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原因1.根本: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2.直接:鎮壓義和團運動。(二)經過1.開始:1900年5月,英美等八國決定聯合出兵。2.廊坊阻擊戰: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第一批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抗擊,被迫退回天津。3.天津保衛戰: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三、危局的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清政府宣戰: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5.形勢惡化: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后到西安。6.議和:逃亡途中,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并指定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列強議和。(二)經過慈禧西逃圖7.罪行: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繼續派兵攻城略地,擴大征伐,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駭人的罪行。俄國軍隊趁機侵占我國東北。8.動搖根基: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臺余聯沅出面,于1900年6月,與清朝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東南督撫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后,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評價:東南互保不僅是防止義和團運動向南擴展,抑止人民反抗斗爭的產物,還是東南督撫同帝國主義既妥協又矛盾的產物。同時,它也是東南督撫與清廷之向心和離心兩個合力的產物。它既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免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力大為削減,并與之后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義后相繼宣告獨立,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系密切。三、危局的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結果1.1900年12月,列強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后又訂立詳細條款。由于各國利益不同,談判曠日持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聯軍八國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共十一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李鴻章談判時的合影《辛丑條約》簽訂場景照片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內 容懲辦“首禍諸臣”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辛丑條約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外交控制,國中之國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日漸沉重的危機,當時的人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無論是戊戌維新運動的改良,還是義和團運動的革命,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說明了當時的救亡圖存還存在什么問題?馬關條約公車上書義 和 團 運 動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東南互保德國強占膠州灣18951897189819001901還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救亡道路不同的階層還沒有走向聯合那么,哪一條才是正確的救亡道路?即學即練1.晚清秀才劉紹寬在1894年前就閱覽過《物理小識》等西學書籍,但仍學經義。1896年他讀了美國學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學,與宋儒無異”。此后數年,他閱讀西書范圍頗廣,但對此并不滿意,嘆道:“究之所得新學,盡是皮毛。……非所謂邯鄲學步,失其故步歟 ”此情形在清末士紳中并不鮮見。這體現了( )A.維新運動未能實現預期目標 B.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時人理解新時局的矛盾心理 D.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興起2.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古議院考》稱:“泰西各國何以強?曰:議院哉!君權與民權合,則情易通;議法與行法分,則事易就。”同時,他還引經據典指出中國古代也有類似議會的政治思想與制度。梁啟超意在( )A.倡導革新啟蒙思想 B.借助傳統減少阻力C.制造輿論實行分權 D.抨擊專制倡導立憲CB即學即練3.1900年10月英德兩國簽署協議規定“不得利用現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這一協定很快得到日、美、法、俄等國的認同。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列強放棄了在華取得的領土利益 B.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果C.解決了列強在華權益分配的矛盾 D.民眾反帝迫使列強調整侵華方式4.義和團初起,特別是運動轉入高潮時,時論是一片罵“匪”喊“剿”聲。但經過庚子之殤的慘痛的教訓,“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1901年《開智錄》發表著名專文《義和團有功于中國說》,指出“義和團之崛起”“出于愛國之心,忍之無可忍”。輿論對義和團運動評價的變化( )A.表達了對義和團運動的支持肯定 B.體現了清朝政府統治秩序的混亂C.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的階級局限性 D.反映了民眾反帝愛國意識的覺醒DD即學即練5.1900年,英國媒體積極鼓動政府發動對華戰爭。英國的一份報紙發文稱:“如果我們的力量與我們在中國的地位完全相稱,那么我們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喘息機會。很明顯,我們在中國的利益甚至在戰前就被忽視了。”據此可知( )A.社會輿論宣傳左右了戰爭進程 B.列強在華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C.維新變法得到了西方輿論同情 D.英國在華的優勢地位逐漸喪失6.19世紀90年代末,日本駐華大使館的書記官中島雄稱:“現在的北京政府……建條鐵路就動輒要去占卜風水;敕議很久,才能下定決心辦采礦等實務……像這樣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進的行為,其結果只能導向政變蜂起的窮途末路。”這可用于說明( )A.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艱難性 B.晚清政府革新舉措的滯后性C.清廷舉辦洋務新政的緊迫性 D.近代中國變革活動的冒進性BATHE END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