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部分(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銀外流量為684萬銀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388萬銀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銳減到219萬銀元。導致白銀外流量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閉關鎖國和政治腐敗 B.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C.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 D.《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2.圓明園是清代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1860年,侵略軍闖進圓明園瘋狂搶劫,之后又放火燒毀。侵略軍指的是A.英法聯軍 B.英軍 C.八國聯軍 D.日軍3.下圖為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金田起義浮雕。這是為了紀念A.義和團運動B.黃花崗起義C.太平天國運動D.三元里人民抗英4.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與一批官僚開始“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清史稿》將他看作“中興之臣”。與“中興之臣”評價相符的是A.領導禁煙運動 B.發起公車上書C.簽訂《馬關條約》 D.倡導自強求富5.某班設計主題為“中華大地·英才輩出”的板報,下列兩位歷史人物所在版塊的標題最為準確的是A.抗擊侵略衛主權 B.懸壺濟世醫天下C.銳意改革促發展 D.傳播文化助交流6.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值此千年變局,“病癥已變而猶用舊方”,未有不危者。為此,康有為開出的“新方”是A.師夷長技 B.民主科學 C.變法圖強 D.實業救國7.條約規定,“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而且為保證該通道“無斷絕之虞”,確定北京、天津、山海關沿線12處由各國“留兵駐守”。這些規定與使館區駐軍特權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的心臟部位直接置于列強集體軍事控制之下,該條約是A.《南京條約》 B.《辛丑條約》 C.《馬關條約》 D.《天津條約》8.某校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中的一個專題做了如下梳理。對該專題主線概括最為準確的是A.中國人民的抗爭 B.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C.救亡圖存的探索 D.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9.“他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領導中國人民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躍進,他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后仍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白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材料評價的人物A.領導了洋務運動 B.建立了太平天國C.指揮了黃海海戰 D.創立了中華民國10.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使武漢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歷史事件是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黃花崗起義1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這反映了A.民主革命任務完成 B.辛亥革命潛藏危機C.民生主義初步實現 D.軍閥割據局面形成12.從專制到民主是政治發展的趨勢,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人卻倒行逆施。他鎮壓“二次革命”,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復辟帝制。這個人是A.袁世凱 B.馮國璋 C.段祺瑞 D.張作霖13.從1915年開始,一場新文化運動在中華大地上應運而生。以下屬于其內容的是①推行文學革命 ②高舉“自強”“求富”大旗③呼吁變法圖強 ④提倡民主與科學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14.以下對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相同之處的討論,正確的是A.終結了君主專制制度 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D.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準備15.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指出:“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表明中共提出了A.民主革命綱領 B.黨的中心工作C.黨第一個綱領 D.組織工人運動二、非選擇題(21題7分,22題7分,23題6分,共20分)16.(7分)近代中國中華民族在救亡圖存的斗爭中日漸覺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它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1)材料一中的“農民戰爭”中頒布的綱領性文件是?(1分)該“戰爭”的發動者是誰?(1分)材料二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各個緊要歷史關頭,能夠把如此眾多的各族人民凝聚成萬眾一心的力量,朝著一個正確堅定的方向團結奮進,而不是各行其是,更不是四分五裂的,只有中國共產黨.——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中國共產黨成立于哪一年?(1分)中共一大會議確定了黨的中心工作是什么?(1分)材料三(3)觀察材料三中兩幅圖片,回答圖一學生們哪一口號最能反映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性質?(1分)說明圖二畫作“啟航”的寓意。(2分)17.(7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前仆后繼,積極探索復興之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世紀50、60年代,在帝國內部的造反者和外部堅船炮利的雙重打擊下,“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新式教育,一場歷時30多年的運動由此興起。這場運動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新產業,新知識、新觀念,逐步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展。”——摘編自張海鵬等《中國近代史》(第二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場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2分)材料二 政變前夕,有人動譚嗣同出走避禍,譚嗣同拒絕了,并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下圖為譚嗣同殉難圍)——摘編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2)譚嗣同是為了什么“變法”而殉難?(1分)根據材料二、譚嗣同身上體現出怎樣的品質?(1分)材料三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后,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兩大主義已經實現,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臧運祜《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1分)試述“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兩大主義已經實現”的理由。(2分)18.(6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列強的入侵,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風中重塑,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圓明園之火,燒掉了清統治者因長期閉關而形成的自大心理,當時的一些有識之人,開始把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付諸行動,開始了求富求強的洋務運動。——摘編自鳳凰衛視出版中心《世紀大講堂》(1)材料一中的“圓明園之火”發生在近代哪一次列強侵華戰爭期間?(1分)請列舉“有識之人”在“求富”主張下開辦的比較重要的民用企業一例。(1分)材料二 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時期的一次軍事較量,同時也是對兩國“被動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檢驗。自此中國在貧弱的道路上繼續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嚴重。——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這場戰爭”的名稱。(1分)戰爭結束后,日本最終迫使清政府割讓了哪些領土?(1分)材料三(3)根據材料三寫出時間軸上①處戰爭的名稱以及④處戰爭的主要影響。(2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B2.A3.C4.D5.A6.C7.B8.D9.D10.C11.B12.A13.D14.C15.A二、非選擇題16.(1)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發動者:洪秀全。(2)變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封建頑固勢力強大;變法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變法措施過于激進,沒有充分考慮社會實際情況;變法觸動了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缺乏群眾基礎。(3)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從形式上實現了民族獨立(推翻清朝統治體現民族革命)和民主共和(建立民國體現民權革命),所以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兩大主義已經實現。17.(1)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或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2)戰爭名稱:甲午中日戰爭。割讓領土: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未能得逞)、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3)①處戰爭名稱:鴉片戰爭。主要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④處戰爭主要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