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電解質的電離》教學設計一、課標分析:《電解質的電離 離子反應》是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屬于概念原理內容,是高中一年級全體學生都要學習的重點知識。根據新課標(2020版)《2.3 電離與離子反應》要求,學生需要認識酸、堿、鹽等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能發生電離。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與本節課的對應內容在于,學生需要認識電解質等相關概念,能夠書寫簡單的電離方程式;理解微觀離子與宏觀現象如離子與導電性之間的關系。電解質是貫徹必修和選擇性必修的重要概念,從微觀角度理解結構才能認識宏觀的性質。在選修中需要由電解質的水溶液組成理解化學平衡;弱電解質理解電離平衡、難溶電解質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只有建立正確的電解質觀念才有利于后續的學習認知。二、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選自魯科版《化學必修第一冊》第2章《元素與物質世界》中的第2節。整個第2章是在學習初中知識及第一章對化學物質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質的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化學中重要基礎理論的一章,而這一節內容是在剛學習了物質的分類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學習對化合物的另一種分類方法——電解質與非電解質以及相關的知識點,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本節課以概念的構建為主,在學生初步學習了酸、堿、鹽的已有經驗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能否導電的角度引出電解質與非電解質以及電離的概念,為后面進一步學習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作好準備,同時也為高中階段化學反應的深化奠定基礎。三、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了常見的酸堿鹽以及簡單的定義,了解離子概念,會寫化學方程式;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掌握了物質的量的概念,可依據物質的量進行定量計算。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電解質現象:電解質飲料、濕手不能觸電、植物的需要的常見元素均有接觸且與物理、生物知識相結合,這些均可作為情境設定和學科融合學習的觀念。學生對物質分類有基礎認知,具備從微觀到宏觀的認知以及微觀離子模型建立的能力。四、教學目標的確定: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以氯化鈉晶體構成為例理解電離的過程。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通過氯化鈉固體、熔融氯化鈉、氯化鈉溶液導電性實驗探究,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學會科學、合理運用觀察、比較、實驗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推理、分析、歸納能力。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養成團結合作的品質,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通過讓學生參與概念的建立過程,在探究體驗中構建概念,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的能力。五、教學重難點重點:構建從微觀模型—電離方程式—宏觀認知過程:形成認識物質在水中解離的微觀視角,能夠用電離方程式描述這一過程,并基本預測物質電離后宏觀現象。難點:1、離子在水中的微觀形成過程抽象模型的建立與理解2、電解質、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概念的理解與區別六、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平臺 實驗儀器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情境導入 提出“濕手觸電”常識,創造生活情景問題,詢問學生導電的原因。 聽講與思考,與物理知識相聯系,從溶液導電角度解釋原因 通過“濕手觸電”的常識,引發學生思考原因,探究導電在離子層面發生的原因聯系學生在物理課堂中學過的“導體與絕緣體的探究實驗”,探究濕手導電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思考濕潤的手含有哪些物質。 聽講,從化學的角度思考“洗手—自來水—可能含有其他粒子” 多學科聯系,類比物理實驗“導體與絕緣體的探究實驗”,建立探究實。實驗探究 給出物質及其導電的待書寫表格并演示實驗,邊演示邊講解提示思考。 視頻結束后隨機提問一名學生的填寫結果。 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填寫表格 視頻結束后回答教師問題,給出填寫結果。 結合生活完善實驗設備;由單一變量思想提出假設,確定實驗方案。觀看視頻直觀認識實驗事實們進行任務一的解決。小組討論 進行微觀探究,從電流、自由粒子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并總結出:導電的原因是產生了自由移動的離子。 聽講并思考,從類比和遷移理解電離原因。 運用類比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離子是導電的原因,進而導出水溶液和熔融狀態產生了離子。提出問題:鈉離子和氯離子是怎么形成的?氯化鈉水溶液中的水和熔融狀態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 閱讀課本54頁相關解釋。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通過視頻動畫演示解決,解釋NaCl在水溶液狀態下被水分子包圍,從而產生離子。 聽講觀看,理解過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氯化鈉溶液變化過程。 “模型認知”解釋水溶液離子產生過程教師通過視頻動畫演示解決,完成熔融狀態下的電離過程探究。 聽講觀看,理解過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熔融氯化鈉中變化過程。 解釋熔融狀態離子產生過程由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對比不同狀態下的固體導電與否與自由粒子存在關系,提出電離概念。 聽講,與教師共同完成宏觀與微觀的現象推導。 建立學生在“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的素養能力隨機提問學生試著解釋課前的問題“為什么濕手觸摸電源容易發生觸電事故?” 學生回答展示,互相補充,老師總結。 化學知識與生活聯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對導電與否化合物進行區分,介紹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定義和常見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聽講,理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定義,構建物質分類結構新體系。 提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概念,通過框架圖建立新的分類方式。建立情境:市面上很多的電解質飲料,根據所學電解質概念,小組討論是噱頭還是真實有用。 得到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解釋:電解質飲料只是一種定義,學過這節課之后我們也不必認為很高大上;市售這種更適合高強度哦運動后的能量補充。 小組討論,根據定義和電解質溶液判斷,得出解釋。 與生活中常見“電解質飲料”建立聯系并用科學的角度正確看待。練習題檢驗學生對電解質、非電解質概念的理解。 明確四個注意事項。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提醒注意事項。 學生依次回答。 練習題,在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都包括哪些類型的物質?給出框架總結。 聽講,把相關知識點補充在課本上。 知識小結,方便學生課下回顧。練習題判斷物質能否導電。①鐵片 ②石墨 ③鹽酸 ④氨水 ⑤醋酸 ⑥KOH ⑦NaCl ⑧熔融MgCl2 ⑨酒精 開火車的形式依次回答。 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復習鞏固。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從微觀的角度認識電解質電離原因,并建立與宏觀現象的聯系;電離、電解質、非電解質的定義,常見的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電解質的應用 聽講與理解,本課框架建立。 梳理本節課所學內容。作業布置 《配套檢測卷》 P126 T1-4 T12板書設計 電解質的電離 電離 條件:溶于水或熔融狀態下 結果: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 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八、教學反思本節課是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的。著重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上,通過導電性實驗,認識氯化鈉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導電,從而認識電解質的電離,以及電離的條件和產生的結果。接著根據氯化鈉、氯化氫和氫氧化鈉三種不同類型的物質在導電性上表現出相同的性質,從導電性的角度對化合物進行再分類,進而認識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這樣安排的目的是比較直觀,學生容易理解。重點在于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判斷,理解電解質導電的條件和原因。教學中運用多個演示實驗或實驗視頻,讓學生直觀認識電解質導電的條件,結合相關習題訓練,討論、交流、反饋。但是本節課內容比較難,教學活動趣味性不夠,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課堂容量較大,對于尚志班學生來說,缺乏思考時間,學生之間討論的環節設置的不夠多,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課后組長以及其余有經驗的教師也對我的課做出了客觀準確的評價,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此次講課,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對于此次講課中的優點,以后上課過程中繼續保持,發現的缺點也及時更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