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 計量時間單元知識點歸納1、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2、“圭表”是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3、古代的水鐘有“受水型”水鐘和“泄水型”水鐘兩種,都是根據水量的變化制成的,受水型是根據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據水量的減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上。4、在滴漏實驗中,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狀態往下流,隨著水量的減少,速度變慢。容器中水越少,則水流下的速度就越慢。5、制作一個計時準確的水鐘需經歷:思考方案—制訂計劃—實施方案—檢驗成果—尋找原因—改進實驗的過程。6、日晷、水鐘、燃油鐘、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鐘,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8、日晷利用的計時原理是影子的方位變換;水鐘利用的計時原理是水滴的等時性;擺鐘利用的計時原理是擺擺動的等時性;石英鐘表利用的計時原理是石英晶體受到電池影響后,會和音叉一樣產生有規律的振動,每個振動都嚴格保持相同時間。9、世界上最準確的鐘表是原子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