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單元基本信息單元主題 地殼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統、人類活動與環境 學習內容: 10.3巖石和土壤 (3)知道地球表面覆蓋著巖石,巖石是由礦物質組成的;學會通過觀察和使用簡單工具,比較不同巖石的顏色、堅硬程度、顆粒粗細等特征 10.4地球內部圈層和地殼運動 (4)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構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學價值;知道火山噴發和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集中釋放產生的自然現象。 11.2自然災害 (3)結合實例,知道臺風、洪澇、干旱、沙塵暴、泥石流等災害及其影響,樹立自我保護和防災減災的意識。 學業要求: 知道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能解釋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構成地殼的主要巖石類型,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能通過制作實物模型,模擬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 能通過實驗或運用簡單工具,認識化石標本,比較不同巖石的外部特征,學會用科學語言描述這些特征。 結合實例,知道臺風、洪澇、干旱、沙塵暴、泥石流等災害及其影響,樹立自我保護和防災減災的意識。單元課時設計 5課時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主題名稱 地殼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的內容學生雖然都有所了解,但是學習起來比較抽象。所以主要采用教師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本單元的五課先從大家都熟悉的火山噴發,讓同學們產生探索的欲望,“火山為什么會噴發”,從而了解地球的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再通過認識地殼中的巖石分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來理解地殼運動是怎么回事。最后掌握一些防災救災的基本常識。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本單元通過觀察、調查、探究、歸納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和作用。 4.該單元分為五課,第1課《火山噴發》主要是通過火山噴發入手,由淺入深地探究地殼。第2課《地球的結構》承接上節課火山噴發原因的探索活動將研究對象由地殼引向地球內部。第3課《地殼中的巖石》是在通過上節課的探究之后,學生已經對地球的內部結構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本課將引領學生進一步認知構成地殼的物質——巖石。第4課《地殼運動》從3課學過的巖石切入,進而學習地殼的運動。第5課《應對地質災害》是“地殼”單元的最后一課,主要是了解地質災害,學會預防與應對措施。主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地殼》單元之前,已經了解了一些關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自轉、公轉等。他們對自然現象有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但地球結構的相關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可能難以理解 。此外,板塊構造理論及其與地震、火山的關系也是學習的難點。教師需要通過模型制作、模擬實驗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抽象概念 。開放性學習環境 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知道地殼運動構造著地球的地表形態,理解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 ;知道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和防災減災常識,能認識到調整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可以減少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科學思維:能夠在觀察現象的基礎上,學生需要能夠提出合理的假設,并通過多種途徑(如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收集關于地殼運動的證據,并對這些證據進行分析,以支持或反駁自己的假設。 探究實踐:能夠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并在實驗過程中記錄數據、觀察現象。 態度責任:在完成實驗后,學生需要能夠反思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評價實驗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并根據反饋調整自己的假設和方法 。表現出對事物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猜想假設——火山噴發的原因 學生根據圖片或視頻資料初步觀察火山噴發,并通過觀察現象大膽猜測導致火山噴發的原因,提出假設。 設計意圖:教師給予方法的指導——通過聯想、類比等幫助猜想,再形成合理的假設。任務2 名稱:模擬實驗 先確定“我的假設”,再設計模擬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進行分組實驗,也可以是演示實驗,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及時記錄。任務3 名稱:搜集事實證據 通過查閱文字資料、圖片等方法來搜集更多的證據,不斷完善自己的解釋。 設計意圖:模擬實驗不足以解釋火山噴發的原因,所以老師提供與火山噴發相關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在設備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網絡檢索,獲取信息。任務4 名稱:得出結論 結合自己在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查閱資料得到的信息,檢驗自己的猜想假設是否正確,并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交流,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既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又要尊重事實證據。第2課時 任務5 名稱:猜想假設——地球內部有什么? 問題:地球的內部都是巖漿嗎?既然不能深入到地球內部,可以借助地表自然現象推測地球內部結構。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思考哪些地表運動與地球的內部結構有關,學生根據相關的自然現象進行合理推測,利用記錄單或作圖的方式,將假設明確下來,為后續的論證提供明確的方向。任務6 名稱:事實證明 問題:我們的猜想假設符合地球內部的實際情況嗎?科學家又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的?嘗試搜集更多的證據來檢驗我們的假設。 教師出示科學家探究地球內部的歷程,介紹地球的結構,學生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設并分享自己對地球內部結構的新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查閱資料、圖片、視頻等內容,了解科學家探究地球內部的方法及成果,并及時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形成對地球結構的新認知。任務7 名稱:設計制作 運用對地球內部結構所形成的新認識,設計制作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學介紹地球的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模型制作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地球結構的認知,使學生加深對地層的了解。第3課時 任務8 名稱:猜想假設——巖石的形成過程 地殼中的巖石都是巖漿變成的嗎?觀察巖石標本,找出其主要特征,并根據特征對它們的形成過程作出假設。 設計意圖:只是通過其紋理觀察、簡單的接觸很難推斷出其形成過程。教師可以提供收集到該巖石的地點,以及該地點一段時期的環境變化,幫助學生進行猜想假設。任務9 名稱:模擬實驗 設計一個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巖石形成過程,同時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 任務10 名稱:事實證明 模擬實驗能夠支持我們的猜測嗎?收集更多有關巖石的資料來獲取更多的證據。 設計意圖:模擬實驗是在人為控制研究對象的條件下進行觀察,模仿實際情況中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所以可以提供圖片、文字或視頻資料。任務11 名稱:得出結論 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收集到的資料相結合,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設,相互交流對巖石的新認識。 設計意圖:教材最終的落腳點在地殼,說明不同類型的巖石是構成地殼的主要成分,所以讓學生明白巖石的形成與地球的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一定的關系。第4課時 任務12 名稱:猜想假設 問題:為什么有的沉積巖的紋理會傾斜甚至扭曲? 根據自己的知識和推理作出猜想假設。 設計意圖:思考在模擬實驗中“巖石”形成時的受力方向與成形后的紋理的分布之間的關系,將有利于學生分析巖石紋理扭曲現象的成因。從受力因素出發,將有利于學生思考力從哪來,給猜想假設提供方向。任務13 名稱:模擬實驗 我們的假設合理嗎?選用適當的材料,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 設計意圖:通過選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模擬具有層次結構的巖石,用手擠壓來模擬地球內部的力量。感受力的方向對“巖石”紋理的形狀具有直接影響。任務14 名稱:事實證據 模擬實驗能夠支持我們的猜想假設嗎?收集更多有關地殼運動的信息,不斷完善自己的猜想假設。 設計意圖:通過提供資料,使學生了解更多巖石紋理形成的原因。最好提供與地殼運動相關的間接證據,而非科學家得出的直接證據。任務15 名稱:得出結論 交流討論:通過模擬實驗和收集信息,我們對地殼運動有了哪些新的認知? 設計意圖:這部分是對所學知識的回顧和總結。探探、奇奇、妙妙的表述說明了地殼運動帶來的地形地貌的變化,也是地球上火山噴發和地震等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5課時 任務16 名稱:調查各種地質災害 根據資料的描述,知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點、時間、嚴重程度、影響范圍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地質災害對人類的影響,通過小貼士,補充學生相關知識的空白。任務17 名稱:模擬實驗——探索預防、躲避地質災害及逃生的科學方法 地質災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安全,如何應對這些地質災害?通過模擬實驗探索預防、躲避地質災害及逃生的科學方法。 設計意圖:這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即引導學生整理之前手機到的關于地質災害的信息,并提取關鍵信息,而后用表格或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出來;啟下,即為后續制作海報篩選信息、整理素材。任務18 名稱:活動和表達交流 設計制作宣傳海報,介紹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措施。 設計意圖:利用海報的形式宣傳交流應對地質災害的方法和措施,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對防災抗險有更深入的認識。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評價內容 第1課時《火山噴發》: 1.能通過觀察現象大膽猜測導致火山噴發的原因。 2.能夠通過網絡檢索等其他途徑和方法解釋火山噴發的原因。 第2課時《地球的結構》: 1.思考哪些地殼運動與地球的內部結構有關。 2.通過模型制作進一步加強對地球結構的認知。 第3課時《地殼中的巖石》: 1.知道構成地殼的物質——巖石,以及巖石的三大類型。 2.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根據搜集到的證據對自己的假設進行反思,從而得出結論。 第4課時《地殼運動》: 1.根據模擬實驗分析巖石紋理扭曲現象的原因。 2.了解更多巖石紋理形成的原因。 第5課時《應對地質災害》 1.知道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 2.通過模擬實驗等方式探索預防、躲避地質災害及逃生的科學方法。 3.設計制作宣傳海報,介紹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措施。評價指標 第1課時《火山噴發》: 科學觀念:能基于所學的知識,解釋火山噴發的原因。 科學思維:能對火山噴發的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說明假設的依據。 探究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模擬實驗并結合文字、圖片或視頻資料初步探究火山噴發的原因。 態度責任:在探究活動中,能夠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 第2課時《地球的結構》: 科學觀念:知道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科學思維: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對地球內部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通過查閱、分析資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設,形成新的認知。 探究實踐:能夠設計制作地球結構模型并借助模型將自己對地球結構的認識表達出來。 態度責任:能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第3課時《地殼中的巖石》: 科學觀念:知道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科學思維: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對三大類巖石的形成過程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說明假設的依據。 探究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分析資料、模擬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假設,并形成新的認知。 態度責任:在科學探究中能表現出事實就是的態度,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第4課時《地殼運動》: 科學觀念:知道地殼運動構造著地球的地表形態,也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 科學思維: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對巖石紋理的異常現象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 探究實踐:能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查閱、分析資料、模擬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假設,并形成新的認知。 態度責任:能表現出對事物的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第5課時《應對地質災害》 科學觀念:知道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 科學思維:能用表格的方式歸納整理不同地質災害的特點和預防、應對措施。 科學探究:能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調查活動,有針對性地收集信息;能通過模擬實驗探索預防、躲避地質災害及逃生的科學方法;能設計制作宣傳海報,介紹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措施。 態度責任:具有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意識。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五、單元作業設計選一選。 1.( )運動構造著地球的地表形態,它是地震、火山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 A.地殼 B.海洋 C.板塊 2.正在上課,突然發生了地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馬上躲到課桌下面 B.在老師的統一指揮下,有秩序地迅速撤離教室 C.貿然沖出,跳樓逃生 3.下面哪一項是借助地殼表面現象推測地球內部有熱水的( )。 A.指南針的運用 B.地球上一些地方有溫泉 C.地球淺表有煤 4.下列關于地球結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殼是地球內部的一層堅硬外殼 B.巖石圈之下的軟流層屬于上地幔 C.地核的厚度為2900多千米 5.火山和地震大多數發生在( )。 A.沙漠和荒野中 B.森林和草原中 C.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 6.下列現象中,( )與地殼運動無關。 A.地表的變遷 B.四季的形成 C.火山噴發 二、填一填。 7.地殼運動構造著地球的( ),也是( )、( )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 8.地殼主要由( )、( )、( )三大類巖石構成,在地球表面的巖石中,最多的是( )。 9.地球內部大致可以分為( )、( )和( )三個圈層。 10.地殼自形成以來就在持續不斷地( )著,只不過運動的( )很慢,平時難以察覺。 三、判一判。 11.過度開采礦物、堆放礦渣等行為會引發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 ) 12.地殼運動不僅會形成山脈,還會形成海溝。( ) 13.火山噴發會產生有毒氣體,火山灰會污染環境,百害而無一利。( ) 14.在做火山噴發模擬實驗中用土豆泥模擬巖漿。( ) 15.地球上的高山、平原、盆地、峽谷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 16.地殼運動構造著地球的地表形態,也是火山噴發形成的原因。( ) 四、連一連 請把所處的環境與正確的避震方式連起來 在教學樓最底層教室里 蹲在墻角并把書包頂在頭上 在學校的三樓上 靠在大柱子旁并用手護住頭部 在高層樓房的家里 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遠離高建筑 在商場里 遠離電線桿、圍墻或護欄跑到開闊處 走在街上 跑到衛生間等空間小的地方 五、簡答題 17.自然災害對人類來說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學習應對措施,請你說一下如何應對地震災害。(至少寫出3點) 18.火山和地震分別會產生什么樣的地形地貌? 答案: 一、1.A 2.C 3.B 4.B 5.C 6.A 二、7.地表形態 地震 火山噴發 8.巖漿巖 沉積巖 變質巖 沉積巖 9.地殼 地幔 地核 10.運動 速度 三、11.× 12.√ 13.× 14.× 15.√ 16.√ 四、 在教學樓最底層教室里 蹲在墻角并把書包頂在頭上 在學校的三樓上 靠在大柱子旁并用手護住頭部 在高層樓房的家里 迅速跑到室外空曠處,遠離高建筑 在商場里 遠離電線桿、圍墻或護欄跑到開闊處 走在街上 跑到衛生間等空間小的地方 五、 答:(1)不要驚慌;(2)躲在能形成“避震空間”的地方;(3)保護好頭部、眼睛和口鼻;(4)地震時不要乘坐電梯等。 答:火山和地震都會改變地形地貌。火山噴發時,巖漿會形成火山島、火山錐、熔巖高原等。地震會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現裂縫,還會發生河流移位等。(意思接近即可)六、單元教學結構圖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本單元的教學多數遵循了提出假設、模擬實驗、事實證據、得出結論四個過程。先讓學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猜想,然后通過設計實驗、模擬實驗,對現象進行分析。接下來就是通過模擬實驗搜集證據,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讓學生對模擬實驗的方法有一個完整的感性認識。最后總結實驗現象,篩選有用資料,綜合分析、完善假說,讓學生體驗從提出假說到完善假說的過程,為課程的學習指明探究方向。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4張PPT)第2課時地球的結構(大象版)五年級上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作業布置教學目標通過閱讀資料,知道地球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認識到地球是有結構的。0102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對地球內部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通過查閱、分析資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設,形成新的認知。03能夠設計制作地球結構模型并借助模型將自己對地球結構的認識表達出來。科學觀念04能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新知導入地球的內部都是巖漿嗎?新知導入為了探究地球內部的秘密,科學家曾經試圖通過鉆井的方法去研究,但目前最深只能夠達到十幾千米,距離地心還很遙遠。地球內部有什么?對地球的內部情況作出猜想假設,并說出依據。猜想假設探究新知猜想假設探究新知地球可能像雞蛋,蛋殼就像地殼,蛋黃就像巖漿。猜想假設探究新知地球內部應該有很多熱水,因為我見過很多溫泉公園。猜想假設探究新知地球的中心應該有巨大的磁鐵核心,因為地球有磁場。事實證據探究新知我們的猜想假設符合地球內部的實際情況嗎?科學家又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的?嘗試搜集更多的證據來檢驗我們的假設。科學家根據鉆井采礦獲得的資料和對火山噴發物質進行分析,逐步弄清了地球內部的溫度、密度、壓力和化學成分。事實證據探究新知資料卡事實證據探究新知經過計算發現,地殼(主要成分是巖石)的密度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科學家推測地球內部存在密度比巖石更大的物質。資料卡事實證據探究新知當地震發生時,產生的地震波就會傳到四面八方。地震波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物質中傳播,地面上的地震儀可以接受和記錄地震波。通過研究地震波,科學家就能分析出許多地下的情形,進而描繪出地球內部結構的特點。資料卡事實證據探究新知地球圈層分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外部圈層主要指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事實證據探究新知地殼地幔地核外地核內地核事實證據探究新知地殼地殼是地球外部的一層堅硬外殼,由各種巖石組成,平均厚度大陸地殼約35千米,海底地殼約7千米。事實證據探究新知地殼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事實證據探究新知地幔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一共厚約2900千米。上地幔的頂部為堅硬的巖石,與地殼的巖石合稱為巖石圈。巖石圈之下的軟流層也屬于上地幔。事實證據探究新知事實證據探究新知外地核內地核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厚度為3400多千米。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根據測定,外地核可能是液態物質,內地核可能是固態物質。事實證據探究新知結合科學家探究地球內部的歷程,反思我們猜想假設,對地球的內部結構有什么新的認識?地球內部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運用我們對地球內部結構所形成的新認識,設計制作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學介紹地球的結構。設計制作探究新知設計制作探究新知想一想,怎樣才能保證我們做的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還要計算各層所占的比例。在制作的時候要考慮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內外順序。設計制作探究新知地殼地幔地核(地殼最薄,且橫向變化大,各處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約為2865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徑約為3400千米。)設計制作探究新知彩色橡皮泥地球的結構模型設計圖材料:彩色橡皮泥……示意圖:材料超市設計制作探究新知拓展延伸通過研究地震波在不同深度中的位置變化,從而得出地球內部為圈層結構。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地下33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拓展延伸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質的性質有很大差異。第一個界面位于33千米深處,是莫霍洛維奇于1909年發現的,簡稱為“莫霍面”。另一明顯界面位于2900千米深處,是美國學家古騰堡于1914年發現的,簡稱為“古登堡面”。用這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1、巖石圈之下的軟流層屬于( )A.地核 B.下地幔 C.上地幔2、地殼是指( )。A.33千米以內 B.33-2900千米之間 C.2900千米以外3、關于地殼說法錯誤的是( )A.地殼在不斷地運動B.地殼是地球最外層的結構C.地殼由各種土壤組成選一選AC課堂練習C填一填1、地球內部大致可以分為( )、( )、( )三個圈層。其中( )是地球外部的一層堅硬外殼,是由各種( )組成的。2、地球的內部結構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其中蛋殼相當于地球的( ),蛋清相當于地球的( ),蛋黃相當于地球的( )。3、地核又分為( )、( )兩部分。地殼地幔地核巖石地殼地幔課堂練習地殼地核外地核內地核斷一斷1、地球內部各圈層的厚度完全相同。 ( )2、地殼在地球外層的厚度是不一樣的,陸地厚海洋薄。 ( )3、目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塊整體。 ( )4、用橡皮泥做地球內部結構模型時,地幔層的厚度要做得比地殼層厚。( )5、人類可以通過地震、火山等現象來探測地球內部結構。 ( )6、地球的秘密還有很多需要人們去探索。 ( )××√√√√課堂練習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內部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其中地幔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地核有外地核和內地核之分。我們還知道了每個圈層的大約厚度,學會了如何用彩色橡皮泥完成地球內部結構模型的制作。請同學們課下在家里做一個地球內部結構的模型,并把結構特點說給家人聽。作業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地球的結構》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 從本課開始,學生將研究地球表面形態形成的原因,學生先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認識地殼的組成,了解地殼的運動,豐富和完善對地球的整體認識,再通過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增強對地球結構的感知。 本課以及后面的第3、第4課,研究地球內部力量對地形地貌的影響。本課研究“地球的結構”,地球內部力量的產生與地球內部構造有著密切的關系,本課的學習為后面的內容奠定認知基礎。學習者分析 課前學生已經猜測地表形態會受到地球內部因素的影響,五年級的學生對于地球內部結構也并不是一無所知,知道地球內部有炙熱的巖漿,有時會沖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但學生對于組成地球結構的三個圈層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沒有認識到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與地表地貌及其變化之間的關系,同時學生對地表由巖石組成有所了解,但具體到巖石的分類不是很清楚。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通過閱讀資料,知道地球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認識到地球是有結構的。 科學思維: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對地球內部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通過查閱、分析資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設,形成新的認知。 探究實踐:能夠設計制作地球結構模型并借助模型將自己對地球結構的認識表達出來。 態度責任:能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和地殼的組成。 難點: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動,增強學生對地球結構的感知。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要求: 1.了解地球內部結構是怎樣的。 2.會制作地球結構模型,描述地球內部圈層結構。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引入活動和猜想假設教師活動1 一、引入活動 1.導入 課件出示火山口的圖片 師: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的內容嗎? 生舉手回答 師:通過我們探究火山噴發的原因,我們知道了在巖石圈的下面有大量熾熱的巖漿和氣體,那地球內部都是巖漿嗎? 課件出示圖片 為了探究地球內部的秘密,科學家曾經試圖通過鉆井的方法去研究,但目前最深只能夠達到十幾千米,距離地心還很遙遠。 2.揭示主題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探索并了解一下吧。 板書主題:地球的結構 二、猜想假設 1.猜想 師引導: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在做火山噴發的模擬實驗時,用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和一些現象,那地球的結構我們能否也借助地球表面的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情況呢?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匯報 師小結:大家說得非常好,那地球的內部結構真如我們猜想的這樣嗎?下面我們就通過事實證明一下吧。學生活動1 生舉手回答:火山噴發 認識本課主題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 究究:地球可能像雞蛋,蛋殼就像地殼,蛋黃就像巖漿。 妙妙:地球內部應該有很多熱水,因為我見過很多溫泉公園。 探探:地球的中心應該有巨大的磁鐵核心,因為地球有磁場。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圖片導入,能讓學生感受今天的課和前面知識的聯系程度,從而激發他們探究地球內部結構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對地球內部結構的猜想,調動大家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環節二:事實證明教師活動2 1、資料 師過渡:我們的猜想假設符合地球內部的實際情況嗎?科學家又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的?嘗試搜集更多的證據來檢驗我們的假設。 師:那每個小組都搜集到了哪些證據呢,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師小結:同學們搜集到的知識對我們認識地球內部的結構很有幫助,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地球的內部結構吧。 2、認識地球結構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么是地球圈層。 課件出示圖片 師解釋:地球圈層分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外部圈層主要指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我們今天研究的是內部圈層,也就是地球的內部結構,主要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 課件出示圖片 師講解:最外面一層是地殼,地殼下面是地幔,再往里是地核,地核分兩種,外面是外地核,最里面是內地核。 課件出示地殼的圖片 師講解:地殼是地球外部的一層堅硬外殼,由各種巖石組成,平均厚度大陸地殼約35千米,海底地殼約7千米。 你知道嗎?地殼中的巖石,主要有三種 課件出示 師:具體三種巖石的介紹,我們會在以后的課程中學習。 下面我們來認識地幔 課件出示 師講解: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 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一共厚約2900千米。上地幔的頂部為堅硬的巖石,與地殼的巖石合稱為巖石圈。巖石圈之下的軟流層也屬于上地幔。 課件出示圖片 師:就像這個圖中所示一樣。你能看出上地幔都是哪里嗎? 課件出示 師講解: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厚度為3400多千米。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根據測定,外地核可能是液態物質,內地核可能是固態物質。 3、小結 結合科學家探究地球內部的歷程,反思我們猜想假設,對地球的內部結構有什么新的認識? 地球內部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學生活動2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分享 組1:科學家根據鉆井采礦獲得的資料和對火山噴發物質進行分析,逐步弄清了地球內部的溫度、密度、壓力和化學成分。 組2:經過計算發現,地殼(主要成分是巖石)的密度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科學家推測地球內部存在密度比巖石更大的物質。 組3:當地震發生時,產生的地震波就會傳到四面八方。地震波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物質中傳播,地面上的地震儀可以接受和記錄地震波。通過研究地震波,科學家就能分析出許多地下的情形,進而描繪出地球內部結構的特點。 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什么是地球圈層 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都有什么 了解地殼 了解地幔 了解地核 師生共同總結地球內部結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資料卡的學習,對地球內部的結構有初步的認識,進而了解地球內部的結構有地殼、地幔和地核。環節三:設計制作教師活動3 1、設計制作地球結構模型 師過渡:運用我們對地球內部結構所形成的新認識,設計制作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學介紹地球的結構。 師問:我們用什么來制作呢? 師:好的,那我們用橡皮泥來制作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吧。我們選擇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橡皮泥分別代表地核、地幔和地殼三個圈層結構。從里到外逐層制作。 師問:那每層做多厚比較合理呢?想一想,怎樣才能保證我們做的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前面我們也介紹了每層的大概厚度,下面我們再認識一遍。 課件出示 師: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粗略地計算一下每層的大概要做多厚了。 我們一起來看看探探的模型設計圖 課件出示 老師這里有一個制作小視頻,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播放視頻《制作地球結構模型》 2、拓展延伸 師:前面講我們在搜集地球結構的資料時,說到,科學家們通過分析地震波描述出地球內部結構的特點,你想知道具體是怎么回事嗎? 課件出示 師:通過研究地震波在不同深度中的位置變化,從而得出地球內部為圈層結構。 課件出示 師: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地下33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 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質的性質有很大差異。第一個界面位于33千米深處,是莫霍洛維奇于1909年發現的,簡稱為“莫霍面”。另一明顯界面位于2900千米深處,是美國學家古騰堡于1914年發現的,簡稱為“古登堡面”。用這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學生活動3 生齊答:橡皮泥 生舉手回答 生1:在制作的時候要考慮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內外順序。 生2:還要計算各層所占的比例。 根據對地球內部三個圈層厚度的計算,大概知道每層需要捏多厚。 根據視頻提示,自己用彩色橡皮泥設計制作地球內部結構模型。 通過拓展延伸,了解地震與地球內部結構的關系。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大家地球內部三個圈層的不同厚度的掌握和簡單計算,設計每層制作多厚,從而自己完成制作地球內部結構模型,真實體驗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加深對地球構造的理解,同時提高動手實踐能力。7.板書設計 地球的結構 猜想假設 地殼 地球內部結構 地幔 外地核 地核 內地核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作業布置 請同學們課下在家里做一個地球內部結構的模型,并把結構特點說給家人聽。 練習設計 選一選 1、巖石圈之下的軟流層屬于( ) A.地核 B.下地幔 C.上地幔 2、地殼是指( )。 A.33千米以內 B.33-2900千米之間 C.2900千米以外 3、關于地殼說法錯誤的是( ) A.地殼在不斷地運動 B.地殼是地球最外層的結構 C.地殼由各種土壤組成 填一填 1、地球內部大致可以分為( )、( )、( )三個圈層。其中( )是地球外部的一層堅硬外殼,是由各種( )組成的。 2、地球的內部結構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其中蛋殼相當于地球的( ),蛋清相當于地球的( ),蛋黃相當于地球的( )。 3、地核又分為( )、( )兩部分。 斷一斷 1、地球內部各圈層的厚度完全相同。 ( ) 2、地殼在地球外層的厚度是不一樣的,陸地厚海洋薄。 ( ) 3、目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塊整體。 ( ) 4、用橡皮泥做地球內部結構模型時,地幔層的厚度要做得比地殼層厚。 ( ) 5、人類可以通過地震、火山等現象來探測地球內部結構。 ( ) 6、地球的秘密還有很多需要人們去探索。 ( ) 答案: 選一選:C A C 填一填:1、地殼 地幔 地核 地殼 巖石 地殼 地幔 地核 3、外地核 內地核 斷一斷:1、× 2、√ 3、× 4、√ 5、√ 6、√9.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節課分基礎和探究兩個層次,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后進行小組合作,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以生活經驗和地理現象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創設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學習氛圍,并通過自己動手設計制作的環節提高大家的動手實踐能力。 調動學生方面還需要加強,最好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板書設計上要注意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展示空間,多注意問題生成及解決辦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4.2地球的結構 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4.2地球的結構 課時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第四單元《地殼》單元整體設計.docx 制作地球結構模型.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