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章 第一節 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課件 講義)(共3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章 第一節 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課件 講義)(共3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
[核心素養發展目標] 1.熟知溶液、濁液、膠體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2.認識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膠體的性質及其應用,會鑒別膠體和溶液。
一、分散系
1.分散系的概念與組成
(1)概念:把一種(或多種)物質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質叫做分散質,另一種物質叫做分散劑。
思考1 完成下表,寫出常見分散系的分散質和分散劑。
分散系 分散質 分散劑
煙 微小塵埃(固) 空氣(氣)
霧 微小水滴(液) 空氣(氣)
食鹽水 食鹽(固) 水(液)
有色玻璃 金屬氧化物(固) 玻璃(固)
2.分散系的分類及其依據
(1)按照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分類
(2)常見分散系
思考2 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鈉三種成分,如何除去泥沙
提示 泥沙、淀粉、氯化鈉與溶劑水分別形成懸濁液、膠體和溶液,由于三種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差異,懸濁液不能透過濾紙,而膠體和溶液能透過,所以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泥沙。
1.判斷正誤
(1)氯化鈉溶液均一、穩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  )
(2)“冰水混合物”是一種分散系 (  )
(3)分散系有的是純凈物,有的是混合物 (  )
(4)分散系可以是固態、液態或氣態 (  )
(5)油水混合物屬于乳濁液 (  )
答案 (1)× (2)× (3)× (4)√ (5)√
2.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 (  )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離子的集合體
B.是否能通過濾紙
C.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穩定
答案 C
解析 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在于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
二、膠體
1.膠體的樹狀分類
思考1 (1)Fe(OH)3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與淀粉溶液中分散質粒子在組成上有什么區別
提示 Fe(OH)3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是Fe(OH)3集合體,而淀粉膠體中一個淀粉分子就是一個分散質粒子。
(2)納米材料的顆粒直徑范圍為1~100 nm,納米材料是膠體嗎
提示 不是膠體,膠體是一種分散系,由分散質和分散劑組成,納米材料只是一種分散質。
2.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
思考2 某同學在實驗室制備Fe(OH)3膠體,操作及現象如下:
①將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
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
③繼續加熱,出現紅褐色沉淀。
(1)上述三種分散系分別屬于    、    、     ,它們的本質區別是              。
提示 溶液 膠體 濁液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
(2)①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提示 FeCl3+3H2OFe(OH)3(膠體)+3HCl
(3)向②中滴加稀硫酸現象為                   。
提示 先出現紅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慢慢消失
(4)Fe(OH)3膠體和Fe(OH)3沉淀之間的轉化屬于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提示 物理
特別提醒 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①不能用玻璃棒攪拌。②不能過度加熱,加熱至液體呈紅褐色,停止加熱。
3.膠體的性質——丁達爾效應
(1)實驗探究
操作 在與光束垂直的方向觀察現象 原因分析
Fe(OH)3膠體中有一條光亮的“通路” 膠體中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能對光線散射
NaCl溶液中無明顯現象 溶液中粒子的直徑小于1 nm,散射極其微弱
(2)應用:丁達爾效應常用來區分膠體和溶液。
1.“納米碳酸鈣”是一種微粒直徑在幾納米到幾十納米的特殊材料,將納米碳酸鈣分散到水中形成分散系,其具有的性質是 (  )
A.能產生丁達爾效應 B.不能透過濾紙
C.不能與鹽酸反應 D.一定是濁液
答案 A
解析 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A正確;膠粒能透過濾紙,B錯誤;碳酸鈣膠粒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氣體和水,C錯誤;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在大于100 nm時才形成濁液, D錯誤。
2.(2024·福建莆田高一檢測)下列有關膠體性質和應用描述錯誤的是 (  )
A.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
B.“鈷酞菁”的分子(直徑為1.3×10-9 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不能透過濾紙
C.光束通過大霧時會產生一條光亮的通路,是膠體的丁達爾效應
D.Fe(OH)3膠體能夠使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沉降,達到凈水目的
答案 B
解析 “鈷酞菁”分子(直徑為1.3×10-9 m即直徑為1.3 nm)能透過濾紙,B錯誤。
三種分散系的比較
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
懸濁液 乳濁液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質粒子 分子或離子 許多分子的集合體或單個高分子 大量分子聚成的固體顆粒 大量分子聚成的液滴
外部特點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層
性 質 穩定性 穩定 介穩定 不穩定
能否透 過濾紙 能 能 不能
是否具有 丁達爾效應 無 有 無
                 
1.下列分散系中不會出現丁達爾效應的是 (  )
①氫氧化鐵膠體 ②CuSO4溶液 ③霧 ④蔗糖溶液 ⑤FeCl3溶液 ⑥稀豆漿
A.②④⑤ B.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氫氧化鐵膠體、③霧、⑥稀豆漿均屬于膠體,會產生丁達爾效應,②CuSO4溶液、④蔗糖溶液、⑤FeCl3溶液均為溶液,都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故A符合題意。
2.(2024·遼寧朝陽一中高一聯考)膠體在農業、醫療及物質的分離中有重大而廣泛的應用。下列關于膠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Fe(OH)3膠體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
B.光線透過膠體會產生丁達爾效應,這是膠體與濁液的本質區別
C.向飽和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制得Fe(OH)3膠體
D.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與膠體性質無關
答案 A
解析 膠體和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不同,B錯誤;向飽和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Fe(OH)3沉淀,C錯誤。
3.病毒的傳播途徑有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和氣溶膠傳播。下列有關氣溶膠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氣溶膠是一種分散系
B.氣溶膠的分散劑是空氣中的小液滴
C.分散質顆粒直徑在1~100 nm之間
D.氣溶膠能夠產生丁達爾效應
答案 B
解析 氣溶膠的分散劑是氣體,分散質是固體小顆粒或小液滴。
4.某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將1 g KCl加入100 g水中
②將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攪拌均勻后煮沸
③將1 g CaCO3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蕩
④將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蕩
⑤將96 mL酒精與5 mL水充分混合
(注: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
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屬于溶液的有    (填序號,下同),屬于膠體的有    ,屬于濁液的有    。
答案 ①⑤ ② ③④
解析 ①分散質KCl溶于水后以離子形式存在,粒子直徑小于1 nm,屬于溶液;②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溶于水后,形成的是膠體;③CaCO3不溶于水,形成的是懸濁液;④植物油不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濁液;⑤酒精與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形成的是溶液。
  課時對點練
[分值:100分]
(選擇題1~12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題組一 分散系
1.(2024·廣東佛山高一統考)唐詩中往往蘊含豐富的化學知識。下列詩句中所描述的物質,不屬于分散系的是 (  )
A.“瀚海闌干百丈冰”中的“冰”
B.“黑云壓城城欲摧”中的“云”
C.“勸君更盡一杯酒”中的“酒”
D.“斷煙殘月共蒼蒼”中的“煙”
答案 A
解析 A項, “冰”是固體水,屬于純凈物,不是分散系;B項, “云”是膠體,屬于分散系;C項, “酒”是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屬于分散系;D項,“煙”是固體小顆粒分散于空氣中,屬于分散系。
2.下列關于分散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所有的分散系都是混合物
B.懸濁液中分散質顆粒不能透過濾紙
C.碘酒這種分散系的溶質是酒精
D.霧是小水滴的聚集體分散到大氣中形成的分散系
答案 C
解析 碘酒是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溶質是碘。
3.按溶液、膠體、懸濁液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
A.蘇打水、雞蛋清、有色玻璃
B.碘酒、云、泥水
C.白糖水、食鹽水、汽水
D.石灰乳、霧、油潑面湯
答案 B
解析 蘇打水、雞蛋清、有色玻璃分別是溶液、膠體、膠體,A錯誤;碘酒、云、泥水分別是溶液、膠體、懸濁液,B正確;白糖水、食鹽水、汽水均是溶液,C錯誤;石灰乳、霧、油潑面湯分別是懸濁液、膠體、乳濁液,D錯誤。
題組二 膠體的制備及性質
4.在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用激光筆照射,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B.將液體靜置片刻,會出現沉淀現象
C.所得膠體中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大于100 nm
D.可用濾紙分離提純得到氫氧化鐵膠體
答案 A
解析 膠體都具有丁達爾效應,所以用激光筆照射,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膠體性質較穩定,將液體靜置片刻,不會出現沉淀現象,故B錯誤;膠體分散質粒子直徑為1~100 nm,故C錯誤;膠體分散質、溶液分散質都能透過濾紙,不能用濾紙分離提純得到氫氧化鐵膠體,故D錯誤。
5.下列現象或應用與膠體有關且說法正確的是 (  )
A.清晨,在茂密的樹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從枝葉間透過的道道光柱
B.向飽和氯化鐵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產生紅褐色的Fe(OH)3沉淀
C.向有污染的水中加入膠體,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
D.將Fe(OH)3膠體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渾濁
答案 A
解析 清晨,在茂密的樹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從枝葉間透過的道道光柱,體現的是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涉及膠體的性質;向飽和氯化鐵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產生紅褐色的Fe(OH)3沉淀,為復分解反應,不涉及膠體的性質;膠體能夠吸附水中的雜質,但無殺菌消毒的作用;膠體較穩定,放置一段時間后,不會出現渾濁。
6.FeCl3溶液、Fe(OH)3膠體、Fe(OH)3濁液是三種重要的分散系,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膠體和溶液能透過濾紙,而濁液不能透過濾紙
B.分別用一束光照射三種分散系,只有Fe(OH)3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
C.三種分散系的穩定性:FeCl3溶液>Fe(OH)3膠體>Fe(OH)3濁液
D.根據能否產生丁達爾效應,將分散系分為溶液、濁液和膠體
答案 D
解析 溶液和膠體的分散質粒子直徑較小,可以透過濾紙,濁液的分散質粒子直徑較大,不能透過濾紙,A正確;丁達爾效應是膠體特有的性質,溶液和濁液均不能產生丁達爾效應,B正確;分散系的穩定性順序為溶液>膠體>濁液,C正確;溶液、濁液和膠體的分類依據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D錯誤。
7.(2024·吉林高一期末)多糖基復合納米材料(粒徑 10-9~10-7 m)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將多糖基復合納米顆粒分散到水中,下列關于該分散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該分散系不屬于膠體
B.該分散系非常穩定
C.多糖基復合納米顆粒不能透過濾紙
D.丁達爾效應能區分氯化鋇溶液和該分散系
答案 D
解析 根據該多糖基復合納米顆粒的粒徑可知,其形成的分散系為膠體,膠體是介穩體系,較為穩定,膠體可以透過濾紙,A、B、C錯誤。
8.下列關于三種分散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膠體不均一、不穩定,靜置后產生沉淀;溶液均一、穩定,靜置后不產生沉淀
B.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膠體是均一、透明的,而懸濁液是渾濁的
C.光線通過時,膠體產生丁達爾效應,溶液不能產生丁達爾效應
D.直接加熱氯化鐵飽和溶液制取Fe(OH)3膠體
答案 C
解析 A錯,膠體在一定條件下能穩定存在,屬于介穩體系;B錯,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
9.(2023·福建南安僑光中學高一月考)化學上把一種(或多種)物質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分散系按分散質粒子直徑分類如圖: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澄清石灰水分類屬于乙,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后分類屬于丙
B.云、霧、有色玻璃的分散質粒子直徑范圍在乙
C.甲、乙、丙的本質區別是能夠發生丁達爾效應
D.納米材料粒子直徑在1~100 nm,因此納米材料屬于膠體
答案 B
解析 澄清石灰水是溶液,即屬于甲,A錯誤;溶液、膠體、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C錯誤。
10.下列分散系最不穩定的是 (  )
A.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無色溶液
B.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逐滴滴入FeCl3飽和溶液得到的紅褐色液體
D.向Fe(OH)3固體中加入鹽酸得到的棕黃色液體
答案 B
解析 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碳酸鈉溶液,碳酸鈉溶液是穩定體系;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應生成Cu(OH)2沉淀,得到的是Cu(OH)2懸濁液,懸濁液分散系不穩定;向沸水中逐滴滴入FeCl3飽和溶液得到Fe(OH)3膠體,膠體分散系比較穩定;向Fe(OH)3固體中加入鹽酸得到的棕黃色液體是FeCl3溶液,是穩定體系。
11.(2024·湖南益陽高一期末)下列事實中,與膠體有關的是 (  )
A.利用活性炭凈水
B.一束平行光線射入雞蛋清液體里,從側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C.將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攪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D.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白色渾濁
答案 B
解析 A項,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雜質,達到凈水的目的,與膠體無關;C項,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與水混合得到的是乳濁液,與膠體無關;D項,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氣體,CO2和Ca(OH)2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與膠體無關。
12.(2024·長沙雅禮中學高一段考)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發現和合成量子點的科學家,如圖是一種TiO2復合氧化鐵量子點,該量子點的粒徑范圍為40~60 nm,可用于高效率降解有機污染物。有關上述材料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該量子點屬于混合物
B.該量子點中的氧化鐵屬于金屬氧化物
C.該量子點是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金屬單質
D.該量子點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具有丁達爾效應
答案 C
解析 根據題意可知,該量子點是TiO2復合氧化鐵量子點,屬于混合物,A正確、C錯誤;該量子點的粒徑范圍為40~60 nm,則該量子點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屬于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D正確。
13.(12分)(1)根據如圖所示分類法對一組物質進行分類,回答下列問題。
類別1是    ,類別2是    ,分類標準2是    。
(2)請對以下過程形成的分散系進行分類:
①花生油加入水中后充分攪拌;
②向蒸餾水中加入硝酸鉀至恰好飽和;
③氯化鐵飽和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④氫氧化鋇溶液中通入過量的CO2;
⑤用濾紙過濾氫氧化鐵膠體后得到的濾液;
⑥將納米材料分散在塑料中制備復合材料;
⑦碘和酒精的混合物。
屬于濁液的是    (填序號,下同);屬于溶液的是    ;屬于膠體的是    。
答案 (1)混合物 單質 元素種類
(2)①③ ②④⑦ ⑤⑥
解析 (1)類別1中空氣、氯化鈉溶液都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屬于混合物;類別2中氮氣、鐵均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分類標準2為元素種類。
(2)①花生油加入水中后充分攪拌,形成乳濁液;②向蒸餾水中加入硝酸鉀至恰好飽和,得到硝酸鉀溶液;③氯化鐵飽和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二者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屬于濁液;④氫氧化鋇溶液中通入過量的CO2,得到碳酸氫鋇溶液;⑤用濾紙過濾氫氧化鐵膠體后得到的濾液是氫氧化鐵膠體;⑥將納米材料分散在塑料中制備復合材料,納米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得到膠體;⑦碘和酒精的混合物為碘酒溶液。綜上分析,屬于濁液的是①③,屬于溶液的是②④⑦,屬于膠體的是⑤⑥。
14.(14分)(1)丁達爾效應是區分膠體與溶液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
①如圖是在實驗室中進行氫氧化鐵膠體丁達爾效應實驗的示意圖,該圖中的一處明顯錯誤是        ,原因是    
              (試從分散系的分類進行討論說明)。
②欲在樹林中觀察到丁達爾效應,你認為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象的時間是      ,理由是    。
③去樹林觀察丁達爾效應有諸多不便,聰明的你想出了許多在家里看到丁達爾效應的方法,其中最簡單、最環保的方法是    。
(2)高鐵酸鉀可作為水處理劑。K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價是    ;用K2FeO4對飲用水消毒時,K2FeO4轉化為Fe元素為+3價的化合物,因而K2FeO4既能殺菌也具有凈水作用,其具有凈水作用的原因是    
    。
答案 (1)①空氣中也出現了光柱 進入燒杯前,光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②清晨 清晨樹林中存在霧,霧是膠體,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③打開暖瓶(內裝有熱水)讓水汽升騰起來,用一束光照射即可(答案合理即可) (2)+6 Fe3+與H2O反應生成Fe(OH)3膠體,Fe(OH)3膠體能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而具有凈水作用
解析 (1)①光束進入燒杯前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該圖中的明顯錯誤是空氣中也出現了光柱。②清晨,樹林中存在水霧,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象的時間是清晨。
15.(14分)下面是制備Fe(OH)3膠體的三種方法。
實驗 實驗操作 出現膠體
① 向40 mL沸騰的蒸餾水中滴入5滴飽和FeCl3溶液(濃度約為30%) 迅速出現
② 向40 mL蒸餾水中滴入5滴10% 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NaOH溶液,邊滴邊攪拌 迅速出現
③ 加熱40 mL飽和FeCl3溶液 一段時間后出現
(1)實驗②與實驗①對比,優點是   ,    。
(2)綜合上述實驗可知,制備Fe(OH)3膠體提供OH-的物質可以是H2O或    ,控制反應條件即可制得。
(3)向Fe(OH)3膠體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產生的現象依次是    ,    。
(4)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②的原理    。
(5)電解質對膠體的聚沉作用主要是由與膠粒電性相反的離子引起的,這種離子所帶電荷越多,聚沉能力越強。下列物質對Fe(OH)3膠體聚沉能力最強的是    (填字母)。
A.NaCl B.MgSO4
C.K2CO3 D.Na3PO4
答案 (1)不需加熱 FeCl3溶液濃度小
(2)NaOH (3)生成紅褐色沉淀 沉淀逐漸溶解,溶液呈棕黃色 (4)FeCl3+3NaOHFe(OH)3(膠體)+3NaCl (5)D
解析 (1)對比實驗①和實驗②可知,實驗②不需要加熱,且即使不是飽和FeCl3溶液也能生成Fe(OH)3膠體。(2)根據實驗①和③可知,向沸騰的蒸餾水中滴加飽和FeCl3溶液并加熱,生成Fe(OH)3膠體的速度大于直接加熱飽和FeCl3溶液,說明此時提供OH-的物質是水,對比實驗①和②可知,加入少量NaOH溶液后,即使不用飽和FeCl3溶液,也能生成Fe(OH)3膠體,此時提供OH-的物質是NaOH。(3)Fe(OH)3膠體遇到稀硫酸會先聚沉生成紅褐色沉淀,繼續加入稀硫酸,Fe(OH)3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沉淀逐漸溶解,溶液呈棕黃色。(5)Fe(OH)3膠粒帶正電,陰離子可中和其電性使其聚沉,Cl-、、、C四種陰離子中,所帶負電荷最多,其聚沉能力最強,故選D。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
[核心素養發展目標] 1.熟知溶液、濁液、膠體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2.認識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膠體的性質及其應用,會鑒別膠體和溶液。
一、分散系
1.分散系的概念與組成
(1)概念:把__________以粒子形式分散到__________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組成:分散系中__________成粒子的物質叫做分散質,另一種物質叫做分散劑。
思考1 完成下表,寫出常見分散系的分散質和分散劑。
分散系 分散質 分散劑


食鹽水
有色玻璃
2.分散系的分類及其依據
(1)按照__________分類
(2)常見分散系
思考2 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鈉三種成分,如何除去泥沙
1.判斷正誤
(1)氯化鈉溶液均一、穩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  )
(2)“冰水混合物”是一種分散系 (  )
(3)分散系有的是純凈物,有的是混合物 (  )
(4)分散系可以是固態、液態或氣態 (  )
(5)油水混合物屬于乳濁液 (  )
2.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 (  )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離子的集合體
B.是否能通過濾紙
C.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穩定
二、膠體
1.膠體的樹狀分類
思考1 (1)Fe(OH)3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與淀粉溶液中分散質粒子在組成上有什么區別
(2)納米材料的顆粒直徑范圍為1~100 nm,納米材料是膠體嗎
2.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
思考2 某同學在實驗室制備Fe(OH)3膠體,操作及現象如下:
①將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
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
③繼續加熱,出現紅褐色沉淀。
(1)上述三種分散系分別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們的本質區別是__________。
(2)①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3)向②中滴加稀硫酸現象為__________。
(4)Fe(OH)3膠體和Fe(OH)3沉淀之間的轉化屬于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特別提醒 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①不能用玻璃棒攪拌。②不能過度加熱,加熱至液體呈紅褐色,停止加熱。
3.膠體的性質——丁達爾效應
(1)實驗探究
操作 在與光束垂直的方向觀察現象 原因分析
Fe(OH)3膠體中有_________ 膠體中粒子的直徑為_________,能對光線______
NaCl溶液中無明顯現象 溶液中粒子的直徑___________,散射極其微弱
(2)應用:丁達爾效應常用來區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納米碳酸鈣”是一種微粒直徑在幾納米到幾十納米的特殊材料,將納米碳酸鈣分散到水中形成分散系,其具有的性質是 (  )
A.能產生丁達爾效應 B.不能透過濾紙
C.不能與鹽酸反應 D.一定是濁液
2.(2024·福建莆田高一檢測)下列有關膠體性質和應用描述錯誤的是 (  )
A.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
B.“鈷酞菁”的分子(直徑為1.3×10-9 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不能透過濾紙
C.光束通過大霧時會產生一條光亮的通路,是膠體的丁達爾效應
D.Fe(OH)3膠體能夠使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沉降,達到凈水目的
三種分散系的比較
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
懸濁液 乳濁液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質粒子 分子或離子 許多分子的集合體或單個高分子 大量分子聚成的固體顆粒 大量分子聚成的液滴
外部特點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層
性 質 穩定性 穩定 介穩定 不穩定
能否透 過濾紙 能 能 不能
是否具有 丁達爾效應 無 有 無
                 
1.下列分散系中不會出現丁達爾效應的是 (  )
①氫氧化鐵膠體 ②CuSO4溶液 ③霧 ④蔗糖溶液 ⑤FeCl3溶液 ⑥稀豆漿
A.②④⑤ B.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④
2.(2024·遼寧朝陽一中高一聯考)膠體在農業、醫療及物質的分離中有重大而廣泛的應用。下列關于膠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Fe(OH)3膠體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
B.光線透過膠體會產生丁達爾效應,這是膠體與濁液的本質區別
C.向飽和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制得Fe(OH)3膠體
D.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與膠體性質無關
3.病毒的傳播途徑有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和氣溶膠傳播。下列有關氣溶膠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氣溶膠是一種分散系
B.氣溶膠的分散劑是空氣中的小液滴
C.分散質顆粒直徑在1~100 nm之間
D.氣溶膠能夠產生丁達爾效應
4.某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將1 g KCl加入100 g水中
②將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攪拌均勻后煮沸
③將1 g CaCO3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蕩
④將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蕩
⑤將96 mL酒精與5 mL水充分混合
(注: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
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屬于溶液的有__________(填序號,下同),屬于膠體的有__________,屬于濁液的有__________。
答案精析
一、
1.(1)一種(或多種)物質 另一種(或多種)物質 (2)被分散
思考1 微小塵埃(固) 空氣(氣) 微小水滴(液) 空氣(氣) 食鹽(固) 水(液) 金屬氧化物(固) 玻璃(固)
2.(1)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 溶液 膠體
思考2 泥沙、淀粉、氯化鈉與溶劑水分別形成懸濁液、膠體和溶液,由于三種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差異,懸濁液不能透過濾紙,而膠體和溶液能透過,所以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泥沙。
應用體驗
1.(1)× (2)× (3)× (4)√ (5)√
2.C
二、
1.液溶膠 氣溶膠 固溶膠
思考1 (1)Fe(OH)3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是Fe(OH)3集合體,而淀粉膠體中一個淀粉分子就是一個分散質粒子。
(2)不是膠體,膠體是一種分散系,由分散質和分散劑組成,納米材料只是一種分散質。
2.思考2 (1)溶液 膠體 濁液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
(2)FeCl3+3H2OFe(OH)3(膠體)+3HCl
(3)先出現紅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慢慢消失
(4)物理
3.(1)一條光亮的“通路” 1~100 nm 散射 小于1 nm (2)膠體 溶液
應用體驗
1.A
2.B [“鈷酞菁”分子(直徑為1.3×10-9 m即直徑為1.3 nm)能透過濾紙,B錯誤。]
隨堂演練 知識落實
1.A
2.A [膠體和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不同,B錯誤;向飽和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Fe(OH)3沉淀,C錯誤。]
3.B
4.①⑤ ② ③④(共74張PPT)
分散系及其分類
第2課時
第一章 第一節
<<<
核心素養
發展目標
1.熟知溶液、濁液、膠體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
2.認識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了解膠體的性質及其應用,會鑒別膠體和溶液。
內容索引
一、分散系
二、膠體
課時對點練
隨堂演練 知識落實
分散系
>
<

1.分散系的概念與組成
(1)概念:把 以粒子形式分散到__________________
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組成:分散系中 成粒子的物質叫做分散質,另一種物質叫做分散劑。
一種(或多種)物質
一、分散系
另一種(或多種)物質
被分散
分散系 分散質 分散劑
煙 _____________ ________
霧 _____________ ________
食鹽水 ________ _______
有色玻璃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思考1 完成下表,寫出常見分散系的分散質和分散劑。
微小塵埃(固)
空氣(氣)
空氣(氣)
微小水滴(液)
食鹽(固)
金屬氧化物(固)
水(液)
玻璃(固)
2.分散系的分類及其依據
(1)按照 分類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
溶液
膠體
(2)常見分散系
思考2 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鈉三種成分,如何除去泥沙
提示 泥沙、淀粉、氯化鈉與溶劑水分別形成懸濁液、膠體和溶液,由于三種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差異,懸濁液不能透過濾紙,而膠體和溶液能透過,所以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泥沙。
1.判斷正誤
(1)氯化鈉溶液均一、穩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2)“冰水混合物”是一種分散系
(3)分散系有的是純凈物,有的是混合物
(4)分散系可以是固態、液態或氣態
(5)油水混合物屬于乳濁液
×
×


×
2.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離子的集合體
B.是否能通過濾紙
C.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穩定
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在于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
返回

>
<

膠體
1.膠體的樹狀分類
二、膠體
液溶膠
氣溶膠
固溶膠
思考1 (1)Fe(OH)3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與淀粉溶液中分散質粒子在組成上有什么區別
提示 Fe(OH)3膠體中的分散質粒子是Fe(OH)3集合體,而淀粉膠體中一個淀粉分子就是一個分散質粒子。
(2)納米材料的顆粒直徑范圍為1~100 nm,納米材料是膠體嗎
提示 不是膠體,膠體是一種分散系,由分散質和分散劑組成,納米材料只是一種分散質。
2.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
思考2 某同學在實驗室制備Fe(OH)3膠體,操作及現象如下:
①將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
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
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
褐色;
③繼續加熱,出現紅褐色沉淀。
(1)上述三種分散系分別屬于   、   、   ,它們的本質區別是           。
(2)①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溶液
膠體
濁液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
FeCl3+3H2O Fe(OH)3(膠體)+3HCl
(3)向②中滴加稀硫酸現象為                 。
(4)Fe(OH)3膠體和Fe(OH)3沉淀之間的轉化屬于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先出現紅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慢慢消失
物理
特別提醒 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①不能用玻璃棒攪拌。②不能過度加熱,加熱至液體呈紅褐色,停止加熱。
操作 在與光束垂直的方向觀察現象 原因分析
Fe(OH)3膠體中有___________ _________ 膠體中粒子的直徑為____
_______,能對光線_____
NaCl溶液中無明顯現象 溶液中粒子的直徑______
_____,散射極其微弱
3.膠體的性質——丁達爾效應
(1)實驗探究
一條光亮的
1~
散射
“通路”
100 nm
小于
1 nm
(2)應用:丁達爾效應常用來區分 和 。
膠體
溶液
1.“納米碳酸鈣”是一種微粒直徑在幾納米到幾十納米的特殊材料,將納米碳酸鈣分散到水中形成分散系,其具有的性質是
A.能產生丁達爾效應 B.不能透過濾紙
C.不能與鹽酸反應 D.一定是濁液

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A正確;
膠粒能透過濾紙,B錯誤;
碳酸鈣膠粒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氣體和水,C錯誤;
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在大于100 nm時才形成濁液, D錯誤。
“鈷酞菁”分子(直徑為1.3×10-9 m即直徑為1.3 nm)能透過濾紙,B錯誤。
2.(2024·福建莆田高一檢測)下列有關膠體性質和應用描述錯誤的是
A.膠體區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
B.“鈷酞菁”的分子(直徑為1.3×10-9 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不能透過
濾紙
C.光束通過大霧時會產生一條光亮的通路,是膠體的丁達爾效應
D.Fe(OH)3膠體能夠使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沉降,達到凈水目的

歸納總結
三種分散系的比較
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
懸濁液 乳濁液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質粒子 分子或離子 許多分子的集合體或單個高分子 大量分子聚成的固體顆粒 大量分子聚成的液滴
歸納總結
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
懸濁液 乳濁液
外部特點 均一、透明 均一、 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層
性 質 穩定性 穩定 介穩定 不穩定
能否透過濾紙 能 能 不能
是否具有丁達爾效應 無 有 無
返回
隨堂演練 知識落實
1.下列分散系中不會出現丁達爾效應的是
①氫氧化鐵膠體 ②CuSO4溶液 ③霧 ④蔗糖溶液 ⑤FeCl3溶液 
⑥稀豆漿
A.②④⑤ B.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④

1
2
3
4
①氫氧化鐵膠體、③霧、⑥稀豆漿均屬于膠體,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②CuSO4溶液、④蔗糖溶液、⑤FeCl3溶液均為溶液,都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故A符合題意。
1
2
3
4
2.(2024·遼寧朝陽一中高一聯考)膠體在農業、醫療及物質的分離中有重大而廣泛的應用。下列關于膠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A.Fe(OH)3膠體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
B.光線透過膠體會產生丁達爾效應,這是膠體與濁液的本質區別
C.向飽和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制得Fe(OH)3膠體
D.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與膠體性質無關

膠體和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不同,B錯誤;
向飽和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Fe(OH)3沉淀,C錯誤。
3.病毒的傳播途徑有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和氣溶膠傳播。下列有關氣溶膠的說法錯誤的是
A.氣溶膠是一種分散系
B.氣溶膠的分散劑是空氣中的小液滴
C.分散質顆粒直徑在1~100 nm之間
D.氣溶膠能夠產生丁達爾效應
1
2
3
4
氣溶膠的分散劑是氣體,分散質是固體小顆粒或小液滴。

4.某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將1 g KCl加入100 g水中
②將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攪拌均勻后煮沸
③將1 g CaCO3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蕩
④將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蕩
⑤將96 mL酒精與5 mL水充分混合
(注: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
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屬于溶液的有    (填序號,下同),屬于膠體的有   ,屬于濁液的有    。
1
2
3
4
①⑤

③④
1
2
3
4
①分散質KCl溶于水后以離子形式存在,粒子直徑小于1 nm,屬于溶液;
②淀粉分子的直徑為1~100 nm,溶于水后,形成的是膠體;
③CaCO3不溶于水,形成的是懸濁液;
④植物油不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濁液;
⑤酒精與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形成的是溶液。
返回
課時對點練
題組一 分散系
1.(2024·廣東佛山高一統考)唐詩中往往蘊含豐富的化學知識。下列詩句中所描述的物質,不屬于分散系的是
A.“瀚海闌干百丈冰”中的“冰”
B.“黑云壓城城欲摧”中的“云”
C.“勸君更盡一杯酒”中的“酒”
D.“斷煙殘月共蒼蒼”中的“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項, “冰”是固體水,屬于純凈物,不是分散系;
B項, “云”是膠體,屬于分散系;
C項, “酒”是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屬于分散系;
D項,“煙”是固體小顆粒分散于空氣中,屬于分散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2.下列關于分散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所有的分散系都是混合物
B.懸濁液中分散質顆粒不能透過濾紙
C.碘酒這種分散系的溶質是酒精
D.霧是小水滴的聚集體分散到大氣中形成的分散系

碘酒是碘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溶質是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3.按溶液、膠體、懸濁液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蘇打水、雞蛋清、有色玻璃 B.碘酒、云、泥水
C.白糖水、食鹽水、汽水 D.石灰乳、霧、油潑面湯

蘇打水、雞蛋清、有色玻璃分別是溶液、膠體、膠體,A錯誤;
碘酒、云、泥水分別是溶液、膠體、懸濁液,B正確;
白糖水、食鹽水、汽水均是溶液,C錯誤;
石灰乳、霧、油潑面湯分別是懸濁液、膠體、乳濁液,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題組二 膠體的制備及性質
4.在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激光筆照射,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B.將液體靜置片刻,會出現沉淀現象
C.所得膠體中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大于100 nm
D.可用濾紙分離提純得到氫氧化鐵膠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膠體都具有丁達爾效應,所以用激光筆照射,會產生
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
膠體性質較穩定,將液體靜置片刻,不會出現沉淀現
象,故B錯誤;
膠體分散質粒子直徑為1~100 nm,故C錯誤;
膠體分散質、溶液分散質都能透過濾紙,不能用濾紙分離提純得到氫氧化鐵膠體,故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5.下列現象或應用與膠體有關且說法正確的是
A.清晨,在茂密的樹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從枝葉間透過的道道光柱
B.向飽和氯化鐵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產生紅褐色的Fe(OH)3沉淀
C.向有污染的水中加入膠體,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
D.將Fe(OH)3膠體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渾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清晨,在茂密的樹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從枝葉間透過的道道光柱,體現的是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涉及膠體的性質;向飽和氯化鐵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產生紅褐色的Fe(OH)3沉淀,為復分解反應,不涉及膠體的性質;膠體能夠吸附水中的雜質,但無殺菌消毒的作用;膠體較穩定,放置一段時間后,不會出現渾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6.FeCl3溶液、Fe(OH)3膠體、Fe(OH)3濁液是三種重要的分散系,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膠體和溶液能透過濾紙,而濁液不能透過濾紙
B.分別用一束光照射三種分散系,只有Fe(OH)3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
C.三種分散系的穩定性:FeCl3溶液>Fe(OH)3膠體>Fe(OH)3濁液
D.根據能否產生丁達爾效應,將分散系分為溶液、濁液和膠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溶液和膠體的分散質粒子直徑較小,可以透過濾紙,濁液的分散質粒子直徑較大,不能透過濾紙,A正確;
丁達爾效應是膠體特有的性質,溶液和濁液均不能產生丁達爾效應,B正確;
分散系的穩定性順序為溶液>膠體>濁液,C正確;
溶液、濁液和膠體的分類依據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7.(2024·吉林高一期末)多糖基復合納米材料(粒徑 10-9~10-7 m)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將多糖基復合納米顆粒分散到水中,下列關于該分散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分散系不屬于膠體
B.該分散系非常穩定
C.多糖基復合納米顆粒不能透過濾紙
D.丁達爾效應能區分氯化鋇溶液和該分散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根據該多糖基復合納米顆粒的粒徑可知,其形成的分散系為膠體,膠體是介穩體系,較為穩定,膠體可以透過濾紙,A、B、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8.下列關于三種分散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膠體不均一、不穩定,靜置后產生沉淀;溶液均一、穩定,靜置后不產生
沉淀
B.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膠體是均一、透明的,而懸濁液是渾濁的
C.光線通過時,膠體產生丁達爾效應,溶液不能產生丁達爾效應
D.直接加熱氯化鐵飽和溶液制取Fe(OH)3膠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A錯,膠體在一定條件下能穩定存在,屬于介穩體系;
B錯,膠體與懸濁液的本質區別是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9.(2023·福建南安僑光中學高一月考)化學上把一種(或多種)物質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分散系按分散質粒子直徑分類如圖: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澄清石灰水分類屬于乙,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后分類屬于丙
B.云、霧、有色玻璃的分散質粒子直徑范圍在乙
C.甲、乙、丙的本質區別是能夠發生丁達爾效應
D.納米材料粒子直徑在1~100 nm,因此納米材料屬于膠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澄清石灰水是溶液,即屬于甲,A錯誤;
溶液、膠體、濁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10.下列分散系最不穩定的是
A.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無色溶液
B.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逐滴滴入FeCl3飽和溶液得到的紅褐色液體
D.向Fe(OH)3固體中加入鹽酸得到的棕黃色液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碳酸鈉溶液,碳酸鈉溶液是穩定體系;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應生成Cu(OH)2沉淀,得到的是Cu(OH)2懸濁液,懸濁液分散系不穩定;向沸水中逐滴滴入FeCl3飽和溶液得到Fe(OH)3膠體,膠體分散系比較穩定;向Fe(OH)3固體中加入鹽酸得到的棕黃色液體是FeCl3溶液,是穩定體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11.(2024·湖南益陽高一期末)下列事實中,與膠體有關的是
A.利用活性炭凈水
B.一束平行光線射入雞蛋清液體里,從側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C.將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攪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D.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白色渾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A項,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雜質,達到凈水的目的,與膠體無關;
C項,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與水混合得到的是乳濁液,與膠體無關;
D項,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氣體,CO2和Ca(OH)2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與膠體無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12.(2024·長沙雅禮中學高一段考)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發現和合成量子點的科學家,如圖是一種TiO2復合氧化鐵量子點,該量子點的粒徑范圍為40~60 nm,可用于高效率降解有機污染物。有關上述材料的說法錯誤的是
A.該量子點屬于混合物
B.該量子點中的氧化鐵屬于金屬氧化物
C.該量子點是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金屬單質
D.該量子點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具有丁達爾效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根據題意可知,該量子點是TiO2復合氧化鐵量子點,
屬于混合物,A正確、C錯誤;
該量子點的粒徑范圍為40~60 nm,則該量子點分散于水中所得的分散系屬于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D正確。
類別1是    ,類別2是   ,分類標準2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13.(1)根據如圖所示分類法對一組物質進行分類,回答下列問題。
混合物
單質
元素種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類別1中空氣、氯化鈉溶液都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屬于混合物;類別2中氮氣、鐵均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分類標準2為元素種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2)請對以下過程形成的分散系進行分類:
①花生油加入水中后充分攪拌;
②向蒸餾水中加入硝酸鉀至恰好飽和;
③氯化鐵飽和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④氫氧化鋇溶液中通入過量的CO2;
⑤用濾紙過濾氫氧化鐵膠體后得到的濾液;
⑥將納米材料分散在塑料中制備復合材料;
⑦碘和酒精的混合物。
屬于濁液的是_____(填序號,下同);屬于溶液的是_______;屬于膠體的是_____。
①③
②④⑦
⑤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①花生油加入水中后充分攪拌,形成乳濁液;
②向蒸餾水中加入硝酸鉀至恰好飽和,得到硝酸鉀溶液;
③氯化鐵飽和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二者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屬于濁液;
④氫氧化鋇溶液中通入過量的CO2,得到碳酸氫鋇溶液;
⑤用濾紙過濾氫氧化鐵膠體后得到的濾液是氫氧化鐵膠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⑥將納米材料分散在塑料中制備復合材料,納米粒子的直徑為1~100 nm,得到膠體;
⑦碘和酒精的混合物為碘酒溶液。綜上分析,屬于濁液的是①③,屬于溶液的是②④⑦,屬于膠體的是⑤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①如圖是在實驗室中進行氫氧化鐵膠體丁達爾效應實驗的示意圖,該圖中的一處明顯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試從分散系的分類進行討論說明)。
14.(1)丁達爾效應是區分膠體與溶液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
空氣中也出現了光柱
光束進入燒杯前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該圖中的明顯錯誤是空氣中也出現了光柱。
進入燒杯前,光穿過的
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②欲在樹林中觀察到丁達爾效應,你認為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象的時間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晨樹林中存在霧,霧是膠體,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生丁達爾效應
清晨
清晨,樹林中存在水霧,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生丁達爾效應,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象的時間是清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③去樹林觀察丁達爾效應有諸多不便,聰明的你想出了許多在家里看到丁達爾效應的方法,其中最簡單、最環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開暖瓶(內裝有熱水)讓水汽升騰起來,用一束光照射即可(答案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2)高鐵酸鉀可作為水處理劑。K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價是    ;用K2FeO4對飲用水消毒時,K2FeO4轉化為Fe元素為+3價的化合物,因而K2FeO4既能殺菌也具有凈水作用,其具有凈水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3+與H2O反應生成Fe(OH)3膠體,Fe(OH)3膠體能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而具有凈水作用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15.下面是制備Fe(OH)3膠體的三種方法。
實驗 實驗操作 出現膠體
① 向40 mL沸騰的蒸餾水中滴入5滴飽和FeCl3溶液(濃度約為30%) 迅速出現
② 向40 mL蒸餾水中滴入5滴10% 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NaOH溶液,邊滴邊攪拌 迅速出現
③ 加熱40 mL飽和FeCl3溶液 一段時間后出現
(1)實驗②與實驗①對比,優點是     ,        。
不需加熱
FeCl3溶液濃度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對比實驗①和實驗②可知,實驗②不需要加熱,且即使不是飽和FeCl3溶液也能生成Fe(OH)3膠體。
實驗 實驗操作 出現膠體
① 向40 mL沸騰的蒸餾水中滴入5滴飽和FeCl3溶液(濃度約為30%) 迅速出現
② 向40 mL蒸餾水中滴入5滴10% 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NaOH溶液,邊滴邊攪拌 迅速出現
③ 加熱40 mL飽和FeCl3溶液 一段時間后出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2)綜合上述實驗可知,制備Fe(OH)3膠體提供OH-的物質可以是H2O或    ,控制反應條件即可制得。
NaOH
實驗 實驗操作 出現膠體
① 向40 mL沸騰的蒸餾水中滴入5滴飽和FeCl3溶液(濃度約為30%) 迅速出現
② 向40 mL蒸餾水中滴入5滴10% 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NaOH溶液,邊滴邊攪拌 迅速出現
③ 加熱40 mL飽和FeCl3溶液 一段時間后出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根據實驗①和③可知,向沸騰的蒸餾水中滴加飽和FeCl3溶液并加熱,生成Fe(OH)3膠體的速度大于直接加熱飽和FeCl3溶液,說明此時提供OH-的物質是水,對比實驗①和②可知,加入少量NaOH溶液后,即使不用飽和FeCl3溶液,也能生成Fe(OH)3膠體,此時提供OH-的物質是NaO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3)向Fe(OH)3膠體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產生的現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
生成紅褐色沉淀
實驗 實驗操作 出現膠體
① 向40 mL沸騰的蒸餾水中滴入5滴飽和FeCl3溶液(濃度約為30%) 迅速出現
② 向40 mL蒸餾水中滴入5滴10% 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NaOH溶液,邊滴邊攪拌 迅速出現
③ 加熱40 mL飽和FeCl3溶液 一段時間后出現
沉淀逐漸溶解,溶液呈棕黃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Fe(OH)3膠體遇到稀硫酸會先聚沉生成紅褐色沉淀,繼續加入稀硫酸,Fe(OH)3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沉淀逐漸溶解,溶液呈棕黃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4)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②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FeCl3+3NaOH===Fe(OH)3(膠體)
實驗 實驗操作 出現膠體
① 向40 mL沸騰的蒸餾水中滴入5滴飽和FeCl3溶液(濃度約為30%) 迅速出現
② 向40 mL蒸餾水中滴入5滴10% FeCl3溶液,然后滴入1滴10%NaOH溶液,邊滴邊攪拌 迅速出現
③ 加熱40 mL飽和FeCl3溶液 一段時間后出現
+3NaC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4
(5)電解質對膠體的聚沉作用主要是由與膠粒電性相反的離子引起的,這種離子所帶電荷越多,聚沉能力越強。下列物質對Fe(OH)3膠體聚沉能力最強的是  (填字母)。
A.NaCl B.MgSO4
C.K2CO3 D.Na3PO4
D
Fe(OH)3膠粒帶正電,陰離子可中和其電性使其聚沉,Cl-、、C四種陰離子中,所帶負電荷最多,其聚沉能力最強,故選D。
返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五指山市| 土默特左旗| 泽州县| 邯郸市| 米易县| 泽普县| 天镇县| 清河县| 新竹县| 筠连县| 河源市| 闽侯县| 巴林右旗| 岳普湖县| 县级市| 巢湖市| 石林| 新建县| 隆德县| 孝感市| 广汉市| 友谊县| 英山县| 定安县| 沿河| 星座| 襄垣县| 高阳县| 辽中县| 金门县| 东方市| 靖西县| 汝南县| 涿鹿县| 息烽县| 小金县| 榕江县| 永丰县| 西吉县| 会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