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階段重點突破練(二)[分值:100分](選擇題1~6題,每小題7分,7~10題,每小題8分,共74分)一、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及應用1.下列關于鈉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金屬鈉和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物則不同B.鈉投入到酸中先與 H+反應再與 H2O 反應C.鈉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少量的鈉可以保存在煤油中D.由于鈉比較活潑,所以它能從鹽溶液中置換出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鈉后面的金屬2.下列關于鈉及其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 )A.Na2O、Na2O2均為淡黃色固體B.將Na、Na2O2投入水中,會生成同種氣體C.Na、Na2O、Na2O2久置在空氣中均會因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變質D.將Na、Na2O固體分別投入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均可以得到藍色溶液3.(2023·北京東城五十中高一期中)在一定溫度下,向飽和的燒堿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過氧化鈉,充分反應后恢復到原來溫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溶液中Na+濃度增大,有O2放出B.溶液堿性不變,有H2放出C.溶液中Na+數目減少,有O2放出D.溶液堿性增強,有O2放出4.(2024·遼寧朝陽高一期末)下列各反應中,生成物不隨反應條件或反應物的用量變化而變化的是 ( )A.Na和O2 B.KOH和CO2C.Na2CO3和H2SO4 D.H2SO4和Ba(OH)25.(2024·四川內江六中高一月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變藍,后褪色;②用潔凈的鉑絲蘸取某溶液在火焰上灼燒,火焰呈黃色,則該溶液一定含有NaCl;③區別NaHCO3與Na2CO3溶液,可用Ca(OH)2溶液;④NaHCO3固體可以做干粉滅火劑,金屬鈉起火可以用它來滅火;⑤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過量的CO2,再低溫結晶提純得到。A.①②④ B.②③⑤C.①⑤ D.③④6.已知A是一種金屬單質,B呈淡黃色,A、B、C、D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C是碳酸鈉B.D應密封保存C.A與O2反應只能生成BD.反應①②中生成的氣體相同二、鈉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質及實驗探究7.(2023·北京北師大實驗中學高一期中)某小組同學探究金屬Na與不同濃度HCl的反應,進行下列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實驗裝置 序號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實驗1 0.36%HCl 放入一小片金屬鈉 鈉浮在液面上并來回移動,與水的反應劇烈程度相當實驗2 36%HCl 放入與實驗1表面積基本相同的鈉 鈉浮在液面上并來回移動,不如實驗1劇烈;表面出現有白色固體,白色固體逐漸沉到燒杯底部;液體不沸騰,液面出現少量白霧A.實驗2白色固體是NaClB.實驗2液面上方的白霧是因為反應放熱加速濃鹽酸的揮發,形成白霧C.實驗2不如實驗1劇烈說明鹽酸濃度越大反應越不劇烈D.實驗2不如實驗1劇烈的原因是表面包裹白色固體,使得反應變慢8.利用以下裝置制備、純化CO,并探究CO和Na2O2的反應(CO+Na2O2Na2CO3)。已知甲酸在濃硫酸作用下加熱可產生C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裝置b中的試劑可選用無水CaCl2B.裝置d中的試劑可選用NaOH溶液C.實驗開始時,依次點燃a、c處酒精燈D.加熱一段時間后,硬質玻璃管中粉末由白色變為淡黃色9.(2023·金華高一檢測)有關Na2O2性質實驗如下:已知:①Na2O2與水反應經歷了Na2O2+2H2O2NaOH+H2O2;②酚酞褪色原因與溶液的強堿性或強氧化性有關。根據上述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雙氧水能使酚酞褪色B.濃氫氧化鈉能使酚酞褪色C.雙氧水和濃氫氧化鈉都能使酚酞褪色D.可利用二氧化錳和水來完善實驗方案10.某化學實驗探究小組用電磁攪拌加熱器(溫度最高可達65 ℃)加熱飽和NaHCO3溶液,并利用CO2傳感器檢測溶液中CO2的含量,其含量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ab段溶液中CO2的含量降低的原因是溫度升髙,溶解的CO2氣體逸出B.bc段溶液中CO2的含量升高的原因是溶液中HC受熱分解生成CO2氣體C.由圖像可知,NaHCO3固體受熱分解的溫度為48.2 ℃D.除去NaHCO3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鈉雜質可以向溶液中通入過量CO2氣體11.(14分)(2023·山東濱州鄒平一中高一期中)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Na與CO2的反應,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已知:PdCl2能被CO還原得到黑色的金屬Pd。回答下列問題:(1)組裝儀器后首先進行的操作是 。 (2)裝置C中的試劑是 。 (3)點燃酒精燈前應通入CO2一段時間,其目的是 ,當觀察到 現象時,點燃酒精燈。 (4)小組同學根據氧化還原理論和相關實驗現象,分析Na與CO2反應的產物。①同學甲預測會有CO生成。能確認甲預測正確的實驗現象是 。 ②同學乙預測反應后裝置B中殘留固體的主要成分為Na2O,同學丙預測還應該有Na2CO3,丙的理由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若要驗證丙同學的預測,需要的試劑為 。 12.(12分)(2023·上海徐匯高一期末)Na2CO3可用于紡織、制肥皂、造紙、制玻璃等,NaHCO3可用于制藥、焙制糕點等,兩者都是白色固體。某實驗小組通過以下實驗來探究Na2CO3和NaHCO3兩種物質的性質。(1)稱取兩種固體各 2 g,分別放入兩個小燒杯中,再各滴加 10 mL 蒸餾水,振蕩,測量溫度變化;待固體充分溶解,并恢復至室溫后,向所得溶液中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①發現Na2CO3固體完全溶解,而NaHCO3固體有剩余,由此得到結論是 。 ②同學們在兩燒杯中還觀察到了其他現象。其中,盛放Na2CO3 的燒杯中出現的現象:Ⅰ.溶液溫度升高;Ⅱ.滴入酚酞后溶液呈 色。 (2)“套管實驗”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請分析實驗原理,并回答下列問題:①整個實驗過程中,能觀察到燒杯 B 中的現象是 。 ②該實驗可證明 NaHCO3 的熱穩定性 (填“強于”“弱于”或“等于”)Na2CO3;證明熱穩定性的實驗裝置中,能否將 NaHCO3、Na2CO3的位置互換 (填“能”或“不能”)。 (3)能用來鑒別 Na2CO3 和 NaHCO3 兩種白色固體的實驗操作是 (填字母)。 A.將Na2CO3和NaHCO3 配制成同濃度的溶液,用pH試紙測定pH并做比較B.分別加熱兩種固體樣品,看固體是否全部分解揮發C.分別在這兩種物質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溶液答案精析1.D 2.D 3.C4.D [A項,Na和O2反應,反應條件不同,可生成Na2O和Na2O2;B項,KOH和CO2反應,CO2少量生成碳酸鉀,CO2過量生成碳酸氫鉀;C項,Na2CO3和H2SO4反應,H2SO4少量生成碳酸氫鈉,H2SO4過量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D項,H2SO4和Ba(OH)2生成硫酸鋇和水,不隨反應條件或反應物的用量變化而變化。]5.C [②火焰呈黃色,含有鈉元素但不能確定是否為NaCl,錯誤;③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均能與Ca(OH)2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則用Ca(OH)2溶液不能鑒別Na2CO3和NaHCO3,錯誤;④NaHCO3受熱分解生成Na2CO3、CO2和水,鈉能與CO2、水反應,所以金屬鈉起火不能用干粉滅火劑滅火,錯誤。]6.C 7.C8.C [裝置b的作用是防止a中水蒸氣、甲酸進入裝置c,因此裝置b中試劑可選用堿石灰等堿性干燥劑,故A項錯誤;裝置d的作用是吸收未反應完全的CO,防止污染空氣,而NaOH溶液與CO不能反應,故B項錯誤;實驗過程中需先點燃a處酒精燈,再點燃c處酒精燈,利用裝置a產生的CO將裝置內空氣排盡,防止空氣中氧氣與CO反應生成CO2干擾實驗,故C項正確;加熱一段時間后,若CO與Na2O2反應生成Na2CO3,則固體顏色由淡黃色變為白色,故D項錯誤。]9.D [由實驗現象和題給信息可知,實驗中酚酞褪色可能是過氧化鈉和雙氧水具有強氧化性將酚酞氧化而漂白褪色,也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濃度過大導致酚酞褪色,所以還必須補充除去過氧化氫、降低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的實驗來驗證褪色原因。由分析可知,由實驗不能得到雙氧水、濃氫氧化鈉都能使酚酞褪色的結論,故A、B、C錯誤;還必須補充向反應后的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除去過氧化氫、加入水稀釋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來驗證褪色原因,故D正確。]10.C [NaHCO3溶液中溶解有CO2氣體,當加熱時,CO2氣體逸出,使溶液中CO2的含量降低,A正確;48.2 ℃后,溶液中CO2氣體的含量隨溫度升高逐漸升高,說明HC發生分解生成了CO2氣體,B正確;由題圖可知飽和NaHCO3溶液加熱至48.2 ℃時開始生成氣體,不能得出NaHCO3固體的分解溫度為48.2 ℃的結論,C錯誤;Na2CO3和CO2在溶液中可發生反應:Na2CO3+CO2+H2O2NaHCO3,D正確。]11.(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濃硫酸(3)排盡裝置中空氣 D中出現較多白色沉淀(4)①裝置E中出現黑色固體 ②Na2O+CO2Na2CO3稀鹽酸和澄清石灰水12.(1)①同溫度下,Na2CO3溶解度大于NaHCO3 ②紅(2)①有氣泡產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②弱于 不能 (3)A解析 (1)②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酞溶液變紅色。(2)①NaHCO3受熱分解生成的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而Na2CO3受熱不分解,所以“套管實驗”中,能觀察到燒杯B中的現象是有氣泡產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②Na2CO3放入大試管溫度高不分解,NaHCO3放入小試管溫度低能分解,說明NaHCO3熱穩定性差,故證明熱穩定性的實驗裝置中,不能將NaHCO3、Na2CO3的位置互換。(3)同濃度的Na2CO3溶液的堿性強于NaHCO3,pH大的為Na2CO3,A正確;分別加熱兩種固體樣品,最終都會剩余固體,不能鑒別,B錯誤;這兩種物質和氯化鈉溶液均不反應,不能鑒別,C錯誤。(共35張PPT)階段重點突破練(二)第二章 <<<一、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及應用1.下列關于鈉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金屬鈉和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物則不同B.鈉投入到酸中先與 H+反應再與 H2O 反應C.鈉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少量的鈉可以保存在煤油中D.由于鈉比較活潑,所以它能從鹽溶液中置換出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鈉后面的金屬√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常溫下鈉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鈉,加熱條件下與氧氣反應可生成過氧化鈉,A正確;鈉的密度比煤油大,且與煤油不反應,可保存在煤油中,C正確。1234567891011122.下列關于鈉及其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A.Na2O、Na2O2均為淡黃色固體B.將Na、Na2O2投入水中,會生成同種氣體C.Na、Na2O、Na2O2久置在空氣中均會因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變質D.將Na、Na2O固體分別投入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均可以得到藍色溶液√123456789101112Na2O是白色固體,Na2O2為淡黃色固體,A錯誤;將Na、Na2O2投入水中,分別會生成H2和O2,B錯誤;Na和Na2O2久置在空氣中會因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變質,Na2O與CO2和H2O發生非氧化還原反應而變質,C錯誤;將Na、Na2O固體分別投入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最終均得到NaOH溶液,因此均可以得到藍色溶液,D正確。1234567891011123.(2023·北京東城五十中高一期中)在一定溫度下,向飽和的燒堿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過氧化鈉,充分反應后恢復到原來溫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溶液中Na+濃度增大,有O2放出B.溶液堿性不變,有H2放出C.溶液中Na+數目減少,有O2放出D.溶液堿性增強,有O2放出√1234567891011122Na2O2+2H2O===4NaOH+O2↑,B錯誤;因反應時消耗水,同時生成溶質NaOH,所以有NaOH結晶析出,原NaOH飽和溶液中溶質NaOH和溶劑水的質量以及數目均減少,C正確;因仍然是原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所以濃度不發生改變,堿性也不變化,A、D錯誤。1234567891011124.(2024·遼寧朝陽高一期末)下列各反應中,生成物不隨反應條件或反應物的用量變化而變化的是A.Na和O2 B.KOH和CO2C.Na2CO3和H2SO4 D.H2SO4和Ba(OH)2√123456789101112A項,Na和O2反應,反應條件不同,可生成Na2O和Na2O2;B項,KOH和CO2反應,CO2少量生成碳酸鉀,CO2過量生成碳酸氫鉀;C項,Na2CO3和H2SO4反應,H2SO4少量生成碳酸氫鈉,H2SO4過量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D項,H2SO4和Ba(OH)2生成硫酸鋇和水,不隨反應條件或反應物的用量變化而變化。1234567891011125.(2024·四川內江六中高一月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變藍,后褪色;②用潔凈的鉑絲蘸取某溶液在火焰上灼燒,火焰呈黃色,則該溶液一定含有NaCl;③區別NaHCO3與Na2CO3溶液,可用Ca(OH)2溶液;④NaHCO3固體可以做干粉滅火劑,金屬鈉起火可以用它來滅火;⑤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過量的CO2,再低溫結晶提純得到。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 D.③④√123456789101112②火焰呈黃色,含有鈉元素但不能確定是否為NaCl,錯誤;③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均能與Ca(OH)2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則用Ca(OH)2溶液不能鑒別Na2CO3和NaHCO3,錯誤;④NaHCO3受熱分解生成Na2CO3、CO2和水,鈉能與CO2、水反應,所以金屬鈉起火不能用干粉滅火劑滅火,錯誤。1234567891011126.已知A是一種金屬單質,B呈淡黃色,A、B、C、D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C是碳酸鈉B.D應密封保存C.A與O2反應只能生成BD.反應①②中生成的氣體相同√123456789101112A為金屬單質,與O2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淡黃色的B,則A為Na,B為Na2O2,C為Na2CO3,D為NaOH,A項正確;NaOH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且能與CO2反應,故應密封保存,B項正確;常溫下,Na與O2反應生成Na2O,C項錯誤;反應①為2Na2O2+2CO2===2Na2CO3+O2,反應②為2Na2O2+2H2O===4NaOH+O2↑,D項正確。實驗裝置 序號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1 0.36%HCl 放入一小片金屬鈉 鈉浮在液面上并來回移動,與水的反應劇烈程度相當實驗2 36%HCl 放入與實驗1表面積基本相同的鈉 鈉浮在液面上并來回移動,不如實驗1劇烈;表面出現有白色固體,白色固體逐漸沉到燒杯底部;液體不沸騰,液面出現少量白霧123456789101112二、鈉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質及實驗探究7.(2023·北京北師大實驗中學高一期中)某小組同學探究金屬Na與不同濃度HCl的反應,進行下列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123456789101112A.實驗2白色固體是NaClB.實驗2液面上方的白霧是因為反應放熱加速濃鹽酸的揮發,形成白霧C.實驗2不如實驗1劇烈說明鹽酸濃度越大反應越不劇烈D.實驗2不如實驗1劇烈的原因是表面包裹白色固體,使得反應變慢√123456789101112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氫氣,氯化鈉在濃鹽酸中溶解度降低,所以實驗2中鈉表面形成NaCl固體,A正確;鈉和鹽酸反應放熱,實驗2液面上方的白霧是因為反應放熱加速濃鹽酸的揮發,形成白霧,B正確;反應物濃度越大反應進行的越快,鹽酸濃度越大反應越劇烈,C錯誤;實驗2不如實驗1劇烈的原因是表面包裹白色固體,使鈉與鹽酸接觸面積減小,反應變慢,D正確。1234567891011128.利用以下裝置制備、純化CO,并探究CO和Na2O2的反應(CO+Na2O2===Na2CO3)。已知甲酸在濃硫酸作用下加熱可產生C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裝置b中的試劑可選用無水CaCl2B.裝置d中的試劑可選用NaOH溶液C.實驗開始時,依次點燃a、c處酒精燈D.加熱一段時間后,硬質玻璃管中粉末由白色變為淡黃色√123456789101112裝置b的作用是防止a中水蒸氣、甲酸進入裝置c,因此裝置b中試劑可選用堿石灰等堿性干燥劑,故A項錯誤;裝置d的作用是吸收未反應完全的CO,防止污染空氣,而NaOH溶液與CO不能反應,故B項錯誤;123456789101112實驗過程中需先點燃a處酒精燈,再點燃c處酒精燈,利用裝置a產生的CO將裝置內空氣排盡,防止空氣中氧氣與CO反應生成CO2干擾實驗,故C項正確;加熱一段時間后,若CO與Na2O2反應生成Na2CO3,則固體顏色由淡黃色變為白色,故D項錯誤。1234567891011129.(2023·金華高一檢測)有關Na2O2性質實驗如右:已知:①Na2O2與水反應經歷了Na2O2+2H2O===2NaOH+H2O2;②酚酞褪色原因與溶液的強堿性或強氧化性有關。根據上述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雙氧水能使酚酞褪色B.濃氫氧化鈉能使酚酞褪色C.雙氧水和濃氫氧化鈉都能使酚酞褪色D.可利用二氧化錳和水來完善實驗方案√123456789101112由實驗現象和題給信息可知,實驗中酚酞褪色可能是過氧化鈉和雙氧水具有強氧化性將酚酞氧化而漂白褪色,也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濃度過大導致酚酞褪色,所以還必須補充除去過氧化氫、降低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的實驗來驗證褪色原因。由分析可知,由實驗不能得到雙氧水、濃氫氧化鈉都能使酚酞褪色的結論,故A、B、C錯誤;123456789101112還必須補充向反應后的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除去過氧化氫、加入水稀釋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來驗證褪色原因,故D正確。12345678910111210.某化學實驗探究小組用電磁攪拌加熱器(溫度最高可達65 ℃)加熱飽和NaHCO3溶液,并利用CO2傳感器檢測溶液中CO2的含量,其含量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ab段溶液中CO2的含量降低的原因是溫度升髙,溶解的CO2氣體逸出B.bc段溶液中CO2的含量升高的原因是溶液中HC受熱分解生成CO2氣體C.由圖像可知,NaHCO3固體受熱分解的溫度為48.2 ℃D.除去NaHCO3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鈉雜質可以向溶液中通入過量CO2氣體√NaHCO3溶液中溶解有CO2氣體,當加熱時,CO2氣體逸出,使溶液中CO2的含量降低,A正確;48.2 ℃后,溶液中CO2氣體的含量隨溫度升高逐漸升高,說明HC發生分解生成了CO2氣體,B正確;由題圖可知飽和NaHCO3溶液加熱至48.2 ℃時開始生成氣體,不能得出NaHCO3固體的分解溫度為48.2 ℃的結論,C錯誤;Na2CO3和CO2在溶液中可發生反應:Na2CO3+CO2+H2O===2NaHCO3,D正確。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1.(2023·山東濱州鄒平一中高一期中)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Na與CO2的反應,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已知:PdCl2能被CO還原得到黑色的金屬Pd。回答下列問題:(1)組裝儀器后首先進行的操作是 。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有氣體參與反應,則組裝儀器后首先進行的操作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123456789101112(2)裝置C中的試劑是 。 濃硫酸鈉能與水反應,則為防止D中水蒸氣進入B中與鈉反應,裝置C中的試劑是濃硫酸。123456789101112(3)點燃酒精燈前應通入CO2一段時間,其目的是 ,當觀察到 現象時,點燃酒精燈。 排盡裝置中空氣裝置中含有的空氣影響實驗,需要用CO2排盡,當觀察到裝置D中出現大量白色沉淀時,說明裝置中空氣已經排盡,再點燃酒精燈。D中出現較多白色沉淀123456789101112(4)小組同學根據氧化還原理論和相關實驗現象,分析Na與CO2反應的產物。①同學甲預測會有CO生成。能確認甲預測正確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 。 裝置E中出已知:PdCl2能被CO還原得到黑色的金屬Pd。若有CO生成,則裝置E中應該出現黑色固體。現黑色固體123456789101112②同學乙預測反應后裝置B中殘留固體的主要成分為Na2O,同學丙預測還應該有Na2CO3,丙的理由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若要驗證丙同學的預測,需要的試劑為 。 Na2O+CO2===Na2CO3稀鹽酸和澄清石灰水由于氧化鈉和CO2能反應生成碳酸鈉,則還應該有Na2CO3,理由是Na2O+CO2===Na2CO3;若要驗證丙同學的預測,即證明有碳酸鈉生成,則需要的試劑為稀鹽酸和澄清石灰水。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2023·上海徐匯高一期末)Na2CO3可用于紡織、制肥皂、造紙、制玻璃等,NaHCO3可用于制藥、焙制糕點等,兩者都是白色固體。某實驗小組通過以下實驗來探究Na2CO3和NaHCO3兩種物質的性質。(1)稱取兩種固體各 2 g,分別放入兩個小燒杯中,再各滴加 10 mL 蒸餾水,振蕩,測量溫度變化;待固體充分溶解,并恢復至室溫后,向所得溶液中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①發現Na2CO3固體完全溶解,而NaHCO3固體有剩余,由此得到結論是 。 同溫度下,Na2CO3溶解度大于NaHCO3123456789101112②同學們在兩燒杯中還觀察到了其他現象。其中,盛放Na2CO3 的燒杯中出現的現象:Ⅰ.溶液溫度升高;Ⅱ.滴入酚酞后溶液呈 色。 紅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酞溶液變紅色。123456789101112(2)“套管實驗”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請分析實驗原理,并回答下列問題:①整個實驗過程中,能觀察到燒杯B中的現象是 。 有氣泡產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NaHCO3受熱分解生成的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而Na2CO3受熱不分解,所以“套管實驗”中,能觀察到燒杯B中的現象是有氣泡產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123456789101112②該實驗可證明 NaHCO3 的熱穩定性______(填“強于”“弱于”或“等于”)Na2CO3;證明熱穩定性的實驗裝置中,能否將NaHCO3、Na2CO3的位置互換 (填“能”或“不能”)。 弱于Na2CO3放入大試管溫度高不分解,NaHCO3放入小試管溫度低能分解,說明NaHCO3熱穩定性差,故證明熱穩定性的實驗裝置中,不能將NaHCO3、Na2CO3的位置互換。不能123456789101112(3)能用來鑒別 Na2CO3 和 NaHCO3 兩種白色固體的實驗操作是 (填字母)。 A.將Na2CO3和NaHCO3 配制成同濃度的溶液,用pH試紙測定pH并做比較B.分別加熱兩種固體樣品,看固體是否全部分解揮發C.分別在這兩種物質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溶液A同濃度的Na2CO3溶液的堿性強于NaHCO3,pH大的為Na2CO3,A正確;分別加熱兩種固體樣品,最終都會剩余固體,不能鑒別,B錯誤;這兩種物質和氯化鈉溶液均不反應,不能鑒別,C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章 階段重點突破練(二).docx 第二章 階段重點突破練(二).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