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整理與提升一、體系構建1.糖類(1)單糖(2)二糖(3)多糖2.蛋白質(1)一般蛋白質(2)酶3.核酸二、真題導向考向一 糖類的組成、結構、性質和用途1.(2024·浙江1月選考,9)關于有機物檢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濃溴水可鑒別溴乙烷、乙醛和苯酚B.用紅外光譜可確定有機物的元素組成C.質譜法測得某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2,可推斷其分子式為C5H12D.麥芽糖與稀硫酸共熱后加NaOH溶液調至堿性,再加入新制氫氧化銅并加熱,可判斷麥芽糖是否水解答案 A解析 溴乙烷可萃取濃溴水中的溴,出現分層,下層為有色層,溴水具有強氧化性、乙醛具有強還原性,乙醛能還原溴水,溶液褪色,苯酚和濃溴水發生取代反應產生2,4,6 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故濃溴水可鑒別溴乙烷、乙醛和苯酚,A正確;紅外光譜可確定有機物分子中所含有的化學鍵、官能團等,元素分析儀可以檢測樣品中所含有的元素,B錯誤;相對分子質量為72的有機物還可以是C4H8O、C3H4O2等,C錯誤;麥芽糖及其水解產物均具有還原性,均能和新制氫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Cu2O,故不能判斷麥芽糖是否水解,D錯誤。2.(2023·浙江1月選考,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從分子結構上看糖類都是多羥基醛及其縮合產物B.蛋白質溶液與濃硝酸作用產生白色沉淀,加熱后沉淀變黃色C.水果中因含有低級酯類物質而具有特殊香味D.聚乙烯、聚氯乙烯是熱塑性塑料答案 A3.(2023·湖北,7)中科院院士研究發現,纖維素可在低溫下溶于NaOH溶液,恢復至室溫后不穩定,加入尿素可得到室溫下穩定的溶液,為纖維素綠色再生利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纖維素是自然界分布廣泛的一種多糖B.纖維素難溶于水的主要原因是其鏈間有多個氫鍵C.NaOH提供OH-破壞纖維素鏈之間的氫鍵D.低溫降低了纖維素在NaOH溶液中的溶解性答案 D解析 纖維素分子中含羥基,羥基之間形成氫鍵,導致纖維素難與水形成氫鍵,B正確;氫氧化鈉中的OH-主要破壞纖維素分子內和分子間的氫鍵,促進其溶解,C正確;低溫下纖維素可溶于氫氧化鈉溶液,而恢復至室溫后不穩定,所以低溫增強了纖維素在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溶解度,D錯誤。4.(2022·廣東,9)我國科學家進行了如圖所示的碳循環研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淀粉是多糖,在一定條件下能水解成葡萄糖B.葡萄糖與果糖互為同分異構體,都屬于烴類C.1 mol CO中含有6.02×1024個電子D.22.4 L CO2被還原生成1 mol CO答案 A解析 淀粉在酸性或酶條件下水解可得到葡萄糖,故A正確;葡萄糖與果糖的分子式均為C6H12O6,結構不同,二者互為同分異構體,但含有O元素,不屬于烴類,屬于烴的衍生物,故B錯誤;1個CO分子中含有14個電子,則1 mol CO中含有14×6.02×1023=8.428×1024個電子,故C錯誤;未指明氣體所處環境,不能用標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計算其物質的量,故D錯誤。5.(2021·山東,7)某同學進行蔗糖水解實驗,并檢驗產物中的醛基,操作如下:向試管Ⅰ中加入1 mL 20%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熱5分鐘。打開盛有10% NaOH溶液的試劑瓶,將玻璃瓶塞倒放,取1 mL溶液加入試管Ⅱ,蓋緊瓶塞;向試管Ⅱ中加入5滴2% CuSO4溶液。將試管Ⅱ中反應液加入試管Ⅰ,用酒精燈加熱試管Ⅰ并觀察現象。實驗中存在的錯誤有幾處( )A.1 B.2C.3 D.4答案 B解析 第1處錯誤:利用新制氫氧化銅檢驗蔗糖水解生成的葡萄糖中的醛基時,溶液需保持弱堿性,否則作水解催化劑的酸會與氫氧化銅反應,導致實驗失敗,題干實驗過程中蔗糖水解后溶液未冷卻且未堿化;第2處錯誤:NaOH溶液具有強堿性,不能用玻璃瓶塞,否則NaOH與玻璃塞中SiO2反應生成具有黏性的Na2SiO3,會導致瓶蓋無法打開,共2處錯誤。考向二 氨基酸、蛋白質、酶的結構和性質6.(2022·浙江6月選考,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油脂屬于高分子,可用于制造肥皂和油漆B.福爾馬林能使蛋白質變性,可用于浸制動物標本C.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常用的燃料D.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答案 A解析 油脂不屬于高分子,A錯誤;福爾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能使蛋白質變性,可用于浸制動物標本,B正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清潔燃料,C正確;我國科學家合成的結晶牛胰島素,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D正確。7.(2022·湖北,5)化學物質與生命過程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維生素C可以還原活性氧自由基B.蛋白質只能由蛋白酶催化水解C.淀粉可用CO2為原料人工合成D.核酸可視為核苷酸的聚合產物答案 B解析 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可以還原活性氧自由基,故A正確;蛋白質在酸、堿的作用下也能發生水解,故B錯誤;將二氧化碳先還原生成甲醇,再轉化為淀粉,實現了用CO2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故C正確;核苷酸通過聚合反應制備核酸,故D正確。8.(2021·海南,12改編)我國化工專家吳蘊初自主破解了“味精”的蛋白質水解工業生產方式。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單鈉鹽。X是谷氨酸(結構簡式如下)的同分異構體,與谷氨酸具有相同的官能團種類與數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谷氨酸A.谷氨酸分子式為C5H8NO4B.谷氨酸分子中有2個手性碳原子C.谷氨酸單鈉能溶于水D.X的數目(不含立體異構)有9種答案 C解析 根據谷氨酸的結構簡式,可知分子式為C5H9NO4,故A錯誤;谷氨酸分子()中有1個手性碳原子(用*標出),故B錯誤;谷氨酸單鈉屬于鈉鹽,能溶于水,故C正確;X有(不含立體異構)、、、、、、、,共8種,故D錯誤。9.(2023·浙江6月選考,6)化學燙發巧妙利用了頭發中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實現對頭發的“定型”,其變化過程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藥劑A具有還原性B.①→②過程若有2 mol S—S斷裂,則轉移4 mol電子C.②→③過程若藥劑B是H2O2,其還原產物為O2D.化學燙發通過改變頭發中某些蛋白質中S—S位置來實現頭發的定型答案 C解析 ①→②是氫原子添加進去,該過程是還原反應,因此①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則藥劑A具有還原性,故A正確;①→②過程中S的價態由-1價變為-2價,若有2 mol S—S斷裂,則轉移4 mol電子,故B正確;②→③過程發生氧化反應,若藥劑B是H2O2,則B化合價應該降低,因此其還原產物為H2O,故C錯誤;通過①→②過程和②→③過程,某些蛋白質中S—S位置發生了改變,故D正確。整理與提升一、體系構建1.糖類(1)單糖(2)二糖(3)多糖2.蛋白質(1)一般蛋白質(2)酶3.核酸二、真題導向考向一 糖類的組成、結構、性質和用途1.(2024·浙江1月選考,9)關于有機物檢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濃溴水可鑒別溴乙烷、乙醛和苯酚B.用紅外光譜可確定有機物的元素組成C.質譜法測得某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2,可推斷其分子式為C5H12D.麥芽糖與稀硫酸共熱后加NaOH溶液調至堿性,再加入新制氫氧化銅并加熱,可判斷麥芽糖是否水解2.(2023·浙江1月選考,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從分子結構上看糖類都是多羥基醛及其縮合產物B.蛋白質溶液與濃硝酸作用產生白色沉淀,加熱后沉淀變黃色C.水果中因含有低級酯類物質而具有特殊香味D.聚乙烯、聚氯乙烯是熱塑性塑料3.(2023·湖北,7)中科院院士研究發現,纖維素可在低溫下溶于NaOH溶液,恢復至室溫后不穩定,加入尿素可得到室溫下穩定的溶液,為纖維素綠色再生利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纖維素是自然界分布廣泛的一種多糖B.纖維素難溶于水的主要原因是其鏈間有多個氫鍵C.NaOH提供OH-破壞纖維素鏈之間的氫鍵D.低溫降低了纖維素在NaOH溶液中的溶解性4.(2022·廣東,9)我國科學家進行了如圖所示的碳循環研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淀粉是多糖,在一定條件下能水解成葡萄糖B.葡萄糖與果糖互為同分異構體,都屬于烴類C.1 mol CO中含有6.02×1024個電子D.22.4 L CO2被還原生成1 mol CO5.(2021·山東,7)某同學進行蔗糖水解實驗,并檢驗產物中的醛基,操作如下:向試管Ⅰ中加入1 mL 20%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熱5分鐘。打開盛有10% NaOH溶液的試劑瓶,將玻璃瓶塞倒放,取1 mL溶液加入試管Ⅱ,蓋緊瓶塞;向試管Ⅱ中加入5滴2% CuSO4溶液。將試管Ⅱ中反應液加入試管Ⅰ,用酒精燈加熱試管Ⅰ并觀察現象。實驗中存在的錯誤有幾處( )A.1 B.2 C.3 D.4考向二 氨基酸、蛋白質、酶的結構和性質6.(2022·浙江6月選考,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油脂屬于高分子,可用于制造肥皂和油漆B.福爾馬林能使蛋白質變性,可用于浸制動物標本C.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常用的燃料D.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7.(2022·湖北,5)化學物質與生命過程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維生素C可以還原活性氧自由基B.蛋白質只能由蛋白酶催化水解C.淀粉可用CO2為原料人工合成D.核酸可視為核苷酸的聚合產物8.(2021·海南,12改編)我國化工專家吳蘊初自主破解了“味精”的蛋白質水解工業生產方式。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單鈉鹽。X是谷氨酸(結構簡式如下)的同分異構體,與谷氨酸具有相同的官能團種類與數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谷氨酸A.谷氨酸分子式為C5H8NO4B.谷氨酸分子中有2個手性碳原子C.谷氨酸單鈉能溶于水D.X的數目(不含立體異構)有9種9.(2023·浙江6月選考,6)化學燙發巧妙利用了頭發中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實現對頭發的“定型”,其變化過程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藥劑A具有還原性B.①→②過程若有2 mol S—S斷裂,則轉移4 mol電子C.②→③過程若藥劑B是H2O2,其還原產物為O2D.化學燙發通過改變頭發中某些蛋白質中S—S位置來實現頭發的定型答案精析二、1.A 2.A 3.D4.A [淀粉在酸性或酶條件下水解可得到葡萄糖,故A正確;葡萄糖與果糖的分子式均為C6H12O6,結構不同,二者互為同分異構體,但含有O元素,不屬于烴類,屬于烴的衍生物,故B錯誤;1個CO分子中含有14個電子,則1 mol CO中含有14×6.02×1023=8.428×1024個電子,故C錯誤;未指明氣體所處環境,不能用標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計算其物質的量,故D錯誤。]5.B 6.A 7.B8.C [根據谷氨酸的結構簡式,可知分子式為C5H9NO4,故A錯誤;谷氨酸分子()中有1個手性碳原子(用*標出),故B錯誤;谷氨酸單鈉屬于鈉鹽,能溶于水,故C正確;X有(不含立體異構)、、、、、、、,共8種,故D錯誤。]9.C [①→②是氫原子添加進去,該過程是還原反應,因此①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則藥劑A具有還原性,故A正確;①→②過程中S的價態由-1價變為-2價,若有2 mol S—S斷裂,則轉移4 mol電子,故B正確;②→③過程發生氧化反應,若藥劑B是H2O2,則B化合價應該降低,因此其還原產物為H2O,故C錯誤;通過①→②過程和②→③過程,某些蛋白質中S—S位置發生了改變,故D正確。](共33張PPT)整理與提升第四章 <<<內容索引一、體系構建二、真題導向體系構建><一一、體系構建1.糖類(1)單糖葡萄糖(C6H12O6)結構:多羥基醛。結構簡式:CH2OH(CHOH)4CHO物理性質:無色晶體,易溶于水,有甜味化學性質具有還原性:發生銀鏡反應,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加成反應:與H2反應酯化反應:與羧酸反應分解反應: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乙醇和CO2氧化反應:生理氧化放出熱量制法:淀粉水解用途:作營養品,制藥,制鏡等(1)單糖果糖(C6H12O6)結構:多羥基酮。結構簡式:物理性質:無色晶體,易溶于水,吸濕性強,有甜味化學性質:能發生酯化反應、加成反應(2)二糖蔗糖(C12H22O11)結構:分子中無醛基,非還原糖物理性質:無色晶體,易溶于水,有甜味化學性質:無還原性,一定條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制法和用途:從甘蔗等植物中提取,可用作營養性甜味劑麥芽糖(C12H22O11)結構:分子中有醛基,還原糖物理性質:無色或白色晶體,易溶于水,有甜味化學性質:能與銀氨溶液或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水解生成葡萄糖制法和用途:可由淀粉水解制得,可用作甜味食品等(3)多糖淀粉結構:由葡萄糖單元構成的高分子,無醛基物理性質:白色粉末狀物質,不溶于冷水,在熱水中部分溶解,形成膠狀的淀粉糊,無甜味化學性質:無還原性,水解最終產物是葡萄糖,遇碘變藍色存在、制法和用途:存在于植物種子、塊根和塊莖中,可用作食物、工業原料等纖維素結構:由葡萄糖單元構成的高分子,無醛基物理性質:白色纖維狀物質,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的有機溶劑,無甜味化學性質:無還原性,水解最終產物是葡萄糖存在、制法和用途:可從植物中提取,制醋酸纖維等(1)一般蛋白質2.蛋白質存在:廣泛存在于生物體中重要性: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物理性質溶解性:有的能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鹽析:蛋白質溶液遇到濃的輕金屬鹽溶液而凝結析出,為可逆的物理變化,蛋白質, 保留生理活性,用于可溶性蛋白質的分離提純(1)一般蛋白質化學性質組成兩性: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堿反應水解反應:在酸、堿或酶作用下,最終產物為氨基酸變性:蛋白質在加熱、重金屬鹽、乙醇、紫外線等作用下,失去生理活性,是不可逆的化學變化,用于殺菌消毒、動物標本的保存等顯色反應:含苯環的蛋白質加入濃硝酸加熱,沉淀變黃色,用于鑒別蛋白質燃燒:燃燒時有燒焦羽毛的氣味,用于鑒別蛋白質主要元素:碳、氫、氧、氮、硫等基本單元:多種氨基酸,氨基酸是分子內含有—COOH和—NH2的烴的衍生物(2)酶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催化作用條件溫和高度專一高效催化3.核酸返回><二真題導向二、真題導向考向一 糖類的組成、結構、性質和用途1.(2024·浙江1月選考,9)關于有機物檢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用濃溴水可鑒別溴乙烷、乙醛和苯酚B.用紅外光譜可確定有機物的元素組成C.質譜法測得某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2,可推斷其分子式為C5H12D.麥芽糖與稀硫酸共熱后加NaOH溶液調至堿性,再加入新制氫氧化銅并加熱,可判斷麥芽糖是否水解√溴乙烷可萃取濃溴水中的溴,出現分層,下層為有色層,溴水具有強氧化性、乙醛具有強還原性,乙醛能還原溴水,溶液褪色,苯酚和濃溴水發生取代反應產生2,4,6 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故濃溴水可鑒別溴乙烷、乙醛和苯酚,A正確;紅外光譜可確定有機物分子中所含有的化學鍵、官能團等,元素分析儀可以檢測樣品中所含有的元素,B錯誤;相對分子質量為72的有機物還可以是C4H8O、C3H4O2等,C錯誤;麥芽糖及其水解產物均具有還原性,均能和新制氫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Cu2O,故不能判斷麥芽糖是否水解,D錯誤。2.(2023·浙江1月選考,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從分子結構上看糖類都是多羥基醛及其縮合產物B.蛋白質溶液與濃硝酸作用產生白色沉淀,加熱后沉淀變黃色C.水果中因含有低級酯類物質而具有特殊香味D.聚乙烯、聚氯乙烯是熱塑性塑料√3.(2023·湖北,7)中科院院士研究發現,纖維素可在低溫下溶于NaOH溶液,恢復至室溫后不穩定,加入尿素可得到室溫下穩定的溶液,為纖維素綠色再生利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纖維素是自然界分布廣泛的一種多糖B.纖維素難溶于水的主要原因是其鏈間有多個氫鍵C.NaOH提供OH-破壞纖維素鏈之間的氫鍵D.低溫降低了纖維素在NaOH溶液中的溶解性√纖維素分子中含羥基,羥基之間形成氫鍵,導致纖維素難與水形成氫鍵,B正確;氫氧化鈉中的OH-主要破壞纖維素分子內和分子間的氫鍵,促進其溶解,C正確;低溫下纖維素可溶于氫氧化鈉溶液,而恢復至室溫后不穩定,所以低溫增強了纖維素在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溶解度,D錯誤。4.(2022·廣東,9)我國科學家進行了如圖所示的碳循環研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淀粉是多糖,在一定條件下能水解成葡萄糖B.葡萄糖與果糖互為同分異構體,都屬于烴類C.1 mol CO中含有6.02×1024個電子D.22.4 L CO2被還原生成1 mol CO√淀粉在酸性或酶條件下水解可得到葡萄糖,故A正確;葡萄糖與果糖的分子式均為C6H12O6,結構不同,二者互為同分異構體,但含有O元素,不屬于烴類,屬于烴的衍生物,故B錯誤;1個CO分子中含有14個電子,則1 mol CO中含有14×6.02×1023=8.428×1024個電子,故C錯誤;未指明氣體所處環境,不能用標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計算其物質的量,故D錯誤。5.(2021·山東,7)某同學進行蔗糖水解實驗,并檢驗產物中的醛基,操作如下:向試管Ⅰ中加入1 mL 20%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熱5分鐘。打開盛有10% NaOH溶液的試劑瓶,將玻璃瓶塞倒放,取1 mL溶液加入試管Ⅱ,蓋緊瓶塞;向試管Ⅱ中加入5滴2% CuSO4溶液。將試管Ⅱ中反應液加入試管Ⅰ,用酒精燈加熱試管Ⅰ并觀察現象。實驗中存在的錯誤有幾處A.1 B.2 C.3 D.4√第1處錯誤:利用新制氫氧化銅檢驗蔗糖水解生成的葡萄糖中的醛基時,溶液需保持弱堿性,否則作水解催化劑的酸會與氫氧化銅反應,導致實驗失敗,題干實驗過程中蔗糖水解后溶液未冷卻且未堿化;第2處錯誤:NaOH溶液具有強堿性,不能用玻璃瓶塞,否則NaOH與玻璃塞中SiO2反應生成具有黏性的Na2SiO3,會導致瓶蓋無法打開,共2處錯誤。考向二 氨基酸、蛋白質、酶的結構和性質6.(2022·浙江6月選考,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油脂屬于高分子,可用于制造肥皂和油漆B.福爾馬林能使蛋白質變性,可用于浸制動物標本C.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常用的燃料D.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油脂不屬于高分子,A錯誤;福爾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能使蛋白質變性,可用于浸制動物標本,B正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清潔燃料,C正確;我國科學家合成的結晶牛胰島素,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D正確。7.(2022·湖北,5)化學物質與生命過程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維生素C可以還原活性氧自由基B.蛋白質只能由蛋白酶催化水解C.淀粉可用CO2為原料人工合成D.核酸可視為核苷酸的聚合產物√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可以還原活性氧自由基,故A正確;蛋白質在酸、堿的作用下也能發生水解,故B錯誤;將二氧化碳先還原生成甲醇,再轉化為淀粉,實現了用CO2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故C正確;核苷酸通過聚合反應制備核酸,故D正確。8.(2021·海南,12改編)我國化工專家吳蘊初自主破解了“味精”的蛋白質水解工業生產方式。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單鈉鹽。X是谷氨酸(結構簡式如下)的同分異構體,與谷氨酸具有相同的官能團種類與數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谷氨酸分子式為C5H8NO4B.谷氨酸分子中有2個手性碳原子C.谷氨酸單鈉能溶于水D.X的數目(不含立體異構)有9種谷氨酸√根據谷氨酸的結構簡式,可知分子式為C5H9NO4,故A錯誤;谷氨酸分子( )中有1個手性碳原子(用*標出),故B錯誤;谷氨酸單鈉屬于鈉鹽,能溶于水,故C正確;谷氨酸X有(不含立體異構)谷氨酸、、、、、谷氨酸、、,共8種,故D錯誤。9.(2023·浙江6月選考,6)化學燙發巧妙利用了頭發中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實現對頭發的“定型”,其變化過程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藥劑A具有還原性B.①→②過程若有2 mol S—S斷裂,則轉移4 mol電子C.②→③過程若藥劑B是H2O2,其還原產物為O2D.化學燙發通過改變頭發中某些蛋白質中S—S位置來實現頭發的定型√①→②是氫原子添加進去,該過程是還原反應,因此①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則藥劑A具有還原性,故A正確;①→②過程中S的價態由-1價變為-2價,若有2 mol S—S斷裂,則轉移4 mol電子,故B正確;②→③過程發生氧化反應,若藥劑B是H2O2,則B化合價應該降低,因此其還原產物為H2O,故C錯誤;通過①→②過程和②→③過程,某些蛋白質中S—S位置發生了改變,故D正確。返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章 整理與提升 學案.docx 第四章 整理與提升 教案.docx 第四章 整理與提升.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