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表現手法:對比例1: 《紫藤蘿瀑布》 (節選)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ling)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么。后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我曾遺憾地想:這里再也看不見藤蘿花了。過了這么多年,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qiú)臥龍般的枝干,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例2:《濟南的冬天》(節選)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二、表現手法:襯托例2: 《藤野先生》選段一: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藤野先生》選段二: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例3:《愛蓮說》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責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陶淵明愛菊: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梁實秋①我在十八九歲的時候,遇見一位國文先生,他給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記他。②先生姓徐,名錦澄,我們給他上的綽號是“徐老虎”,因為他兇。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腦袋的輪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為漫畫的對象。頭很尖,禿禿的,亮亮的,臉形卻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齋志異》繪圖中的夜叉的模樣。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過分的集中在臉上很小的一塊區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鏡,銀絲小鏡框,這兩塊黑色便成了他臉上最顯著的特征。我常給他畫漫畫,勾一個輪廓,中間點上兩塊橢圓形的黑塊,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兩肩總是聳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紅,像酒糟的,鼻孔里藏著兩桶清水鼻涕,不時的吸溜著,說一兩句話就要用力的吸溜一聲,有板有眼有節奏,也有時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兩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長袍,好像是在給誰穿孝,袍子在整潔的階段時我沒有趕得上看見,余生也晚,我看見那袍子的時候即已油漬斑斑。他經常是仰著頭,邁著八字步,兩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兒似的。我很難得看見他笑,如果笑起來,是獰笑,樣子更兇。④我的學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課全是用英語講授,下午的課全是國語講授。上午的課很嚴,三日一問,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課稀松,成績與畢業無關。所以每到下午上國文之類的課程,學生們便不踴躍,課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員用拿毛筆的姿勢舉著鉛筆點名的時候,學生卻個個都到了,因為一個學生不只答一聲到。真到了的學生,一部分是從事午睡,微發鼾聲,一部分看小說如《官場現形記》《玉梨魂》之類,一部分寫“父母親大人膝下”式的家書,一部分干脆瞪著大眼發呆,神游八表。有時候逗先生開頑笑。國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舉人。他們授課不過是奉行故事,樂得敷敷衍衍。在這種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兇,老是繃著臉,老是開口就罵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當防衛吧。⑤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兩盅,搖搖擺擺的進了課堂。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字,題目尚未寫完,當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這吸溜之際,一位性急的同學發問了:“這題目怎樣講呀?”老先生轉過身來,冷笑兩聲,勃然大怒:“題目還沒有寫完,寫完了當然還要講,沒寫完你為什么就要問?……”滔滔不絕的吼叫起來,大家都為之愕然。這時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個上午搗亂下午安分的學生,我覺得現在受了無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辯了幾句。這一下我可惹了禍,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潑在我的頭上了。他在講臺上來回的踱著,吸溜一下鼻涕,罵我一句,足足罵了我一個鐘頭,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還記得這樣的一句:“×××!你是什么東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⑥這一句頗為同學們所傳誦。誰和我有點爭論遇到糾纏不清的時候,都會引用這一句“你是什么東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當時我看形勢不妙,也就沒有再多說,讓下課鈴結束了先生的怒罵。⑦但是從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認識我了。酒醒之后,他給我批改作文特別詳盡。批改之不足,還特別的當面加以解釋,我這一個“一眼望到底”的學生,居然成為一個受益最多的學生了。如今想來,當初的“兇”何嘗不是一種負責。⑧徐先生自己選輯教材,有古文,有白話,油印分發給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書》是他講得最為眉飛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吳敬恒的《上下古今談》,梁啟超的《歐游心影錄》,以及張東蓀的時事新報社論,他也選了不少。這樣新舊兼收的教材,在當時還是很難得的開通的榜樣。我也因此逐漸領教了他的才學。我對于國文的興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講國文之前,先要介紹作者。介紹作者之后,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他打著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齒地大聲讀一遍,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茍的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理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分夸張,但必須可以朗朗上口,那卻是真的。⑨徐先生之最獨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語“清通”“尚可”“氣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長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頁整頁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經他勾抹之后,所余無幾了。我初次經此打擊,很灰心,很覺得氣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謅出來的句子,輕輕的被他幾杠子就給抹了。但是他鄭重的給我解釋一會,他說:“你拿了去細細的體味,你的原文是軟爬爬的,冗長,懈啦光唧的,我給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讀讀看,原來的意思并沒有失,但是筆筆都立起來了,虎虎有生氣了。”我仔細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虛泡囊腫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這刪削之間見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寫文章還能不多說廢話,還能有一點點硬朗挺拔之氣,還知道一點“割愛”的道理,就不能不歸功于我這位老師的教誨。⑩徐先生教我許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訴我:“作文忌用過多的虛字。”該轉的地方,硬轉;該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顯著樸拙而有力。他告訴我,文章的起筆最難,要突兀矯健,要開門見山,要一針見血,才能引人入勝,不必兜圈子,不必說套語。他又告訴我,說理說至難解難分處,來一個譬喻,則一切糾纏不清的論難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經濟,何等手腕!諸如此類的心得,他傳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離開先生已將近五十年了,未曾與先生一通音訊,不知他云游何處,聽說他已早歸道山了。同學們偶爾還談起“徐老虎”,我于回憶他的音容之余,不禁還懷著悵惘敬慕之意。思考文中的國文老師為什么被學生稱作“徐老虎” 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原因。(3分)★2.文章彌漫著作者對先生的懷念和敬慕之情,可作者為什么要對先生的相貌、習慣等進行“大不敬”的丑化 (4分)3.文章最后寫道:“我于回憶他的音容之余,不禁還懷著悵惘敬慕之意。”結合文章內容,分析作者為何會悵惘敬慕。(6分)4.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結合文章內容,請從表現手法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刻畫得鮮活的。(6分)無法不對你殘酷安寧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學時,與我當年一樣大,17歲。母親要我回去接他上學,正在北京工作的我想起這么多年一個人走過的路,便堅決地拒絕了。我說:“有什么不放心的,一個男孩子,連路都不會走,考上大學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語,略略羞澀,普通話又說得蹩腳,掃一下眉眼,便知道是鄉村里走出來的。在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旅程之后,弟弟終于站在了學校門口,我笑臉迎上來,他的淚一下子流了出來,眼前這個瘦弱青澀的少年,頭發蓬松,滿臉汗水,嘴唇干裂,額頭上有一道輕微的傷痕,看著他我有一剎那的心疼,抬手給他溫暖的一掌,說:“祝賀你,終于一個人闖到北京來了!”③臨走的時候,只給他留了兩個月的生活費。我看見他站在衣著光鮮的學生群里,因為樸素而顯得那么落寞和孤單。多么像剛入大學的我,因為卑微,進而自卑。我笑笑說:“北京是殘酷的,也是寬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會像姐姐那樣,自己養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對此不會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難過,為什么那么愛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幾年,便變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個月后,弟弟打電話來,求我給找份兼職。我說:“你的同學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嗎 ”他沒說什么話,便啪的掛斷了電話。頃刻,母親的長途便打了過來,她幾乎憤怒地說:“你不給他錢就算了,連份工作也不幫著找,他不依靠你還能依靠誰 ”我不知道怎么解釋才能讓母親明白,我只是覺得我所吃過的苦他也應該能吃。因為我們都是鄉村里走出來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闖出一條路來,貧困不僅會把所有的希望都熄滅掉,還會留下無窮的恐懼。⑤我最終還是答應母親,給弟弟一定的幫助。但也只寫了封信,告訴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職信息的方法。這些我用了四年的時間積累起來的“財富”,終于讓弟弟在一個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雜志社做校對的兼職。在他領了第一份工資后,我去賴他飯吃,他仔細地將要用的錢算好,剩下的,只夠在學校食堂里吃頓“小炒”,但我還是很高興,不住地夸他。他低頭不語,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學們都可憐我,這么辛苦地自己養活自己。別人都上網聊天、打游戲,我還得熬夜看稿子,錢又那么少,連你工資的零頭都不到!”我笑道:“可憐算什么,我還被別人恥笑過呢!在現實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連腰板都挺不直的。”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電話來。有一次我打電話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驚訝地說,他從來沒有說過有個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無法理解我的殘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譏諷,自信與驕傲,都是要經歷的,只有這樣,他被貧窮折磨著的心,才會愈加堅忍頑強。⑦學期末,我們再見面,是弟弟約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檔次的咖啡吧里,他很從容地請我“隨便點”。面前這個衣著樸素但充滿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揚著;言語,也是淡定沉穩;眉宇里,竟是有了點男人的味道,終于不再是那個說話吞吐遇事慌亂的小男孩。在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過校對,賣過雜志,當過家教,刷過盤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筆,記錄青春里的歡笑與淚水,并因此贏得更高的報酬和榮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看著眼前從容、自信、淡定、沉穩的弟弟,喝著醇香的咖啡,一種欣慰涌上心頭……⑧外面飄起了雪花,我們細細地品味著苦中帶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賞著這個美麗的城市。1.文中多處用了對比手法來突出主題。如第③段:弟弟的寒磣與同學們的衣著光鮮形成對比;如第④段:母親對弟弟的態度與“我”對弟弟的態度截然不同形成對比。請在文中再找出運用了對比手法的一處,并分析這一處的作用。(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