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教科科學四年級上冊4.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第一單元 聲音學習目標1.人耳中的鼓膜能感應聲波并振動,進而傳到內耳,引起聽覺。2.通過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在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養成細心觀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了解科學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耳朵的結構掛圖或模型、1個塑料杯、1塊大于塑料杯口的保鮮膜(氣球皮)、1根橡皮筋、一個音叉(或鑼等能發出聲音的器具)、紙屑。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聚焦聲音通過空氣傳播到我們的耳中,耳是怎樣使我們聽到聲音的呢 探索認識耳朵的結構耳朵的結構及功能外耳耳廓(郭):收集聲波。外耳道:傳遞聲波。中耳鼓膜:產生振動。聽小骨:傳遞振動。內耳耳蝸:聲音信號轉換為神經信號。聽覺神經:將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聲音的傳播路徑路徑是怎樣的呢?聲音的傳播路徑:聲源→耳郭→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耳朵的工作原理實驗:耳郭有什么作用呢?實驗步驟①用紙卷一個“喇叭”,用這個紙喇叭聽一聽微弱的聲音。②拿掉紙喇叭,再聽一聽。兩次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實驗:耳郭有什么作用呢?說一說你們的感受,兩次聽有什么不同?有紙喇叭時,我們聽得更清楚。說明我們的耳廓與外耳道也像這個紙喇叭一樣可以更好地收集聲音。耳廓與紙喇叭在聚集聲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處?耳廓與紙喇叭在結構上都是由大到小的,紙喇叭外部越大,聚集到的聲音越清晰。你能解釋醫生用的聽診器是怎樣工作的嗎?聽診器頭的薄膜結構能夠隨著聲音產生振動,聽診器的聽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樣能聚集聲音,醫生用的聽診器是“拉長變大的耳郭”。實驗:模擬鼓膜的振動實驗材料:杯子、保鮮膜、橡皮筋、紙屑、音叉等實驗:模擬鼓膜的振動實驗步驟①繃緊保鮮膜(或氣球皮),用橡皮筋固定,模擬鼓膜。②在“鼓膜”上放少量的紙屑。③在“鼓膜”上方制造強弱不同和遠近不同的聲音,觀察“鼓膜”是否發生振動。實驗與記錄物體發出的聲音 “鼓膜”振動情況聲音距“鼓膜”的遠近不變 聲音較強聲音較弱聲音的強弱不變 聲音較遠聲音較近物體發出的聲音 “鼓膜”振動情況聲音距“鼓膜”的遠近不變 聲音較強 紙屑跳動劇烈,振動幅度大聲音較弱 紙屑跳動不劇烈,振動幅度小聲音的強弱不變 聲音較遠 紙屑跳動不劇烈,振動幅度小聲音較近 紙屑跳動劇烈,振動幅度大實驗:模擬鼓膜的振動實驗小結聲音強、近時,“鼓膜”振動幅度大;聲音弱、遠時,“鼓膜”振動幅度小。物體振動→空氣振動→鼓膜振動課堂總結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聲音的傳播路徑耳郭的作用鼓膜的振動聲音→外耳→中耳→內耳→大腦聚集聲音聲音越強、越近,振動幅度越大小試牛刀用紙卷一個“喇叭”,聽小的聲音,我們會發現聲音的音量變________(填“大”或“小”)了。大小試牛刀聽小骨是中耳的一部分。( )√小試牛刀在“打哈欠”時,會聽不清或聽不到別人對你說的話,其主要原因是( )。A.“打哈欠”影響了耳郭的振動B.“打哈欠”影響了鼓膜的振動C.“打哈欠”影響了聽覺神經的振動B本課結束,及時復習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教學設計課題名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人耳中的鼓膜能感應聲波并振動,進而傳到內耳,引起聽覺。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態度目標: 1.養成細心觀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了解科學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教學重點 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應聲波并振動,進而傳到內耳,引起聽覺。教學難點 通過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在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 講授法、示范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耳朵的結構掛圖或模型、1個塑料杯、1塊大于塑料杯口 的保鮮膜(氣球皮)、1根橡皮筋、一個音叉(或鑼等能發出聲音的器具)、紙屑。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教師提問:聲音通過空氣傳播到我們的耳中,耳是怎樣使我們聽到聲音的呢 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說說自己的猜想。 【設計意圖】 開門見山,簡介明了,引導學生直接聚焦本節課的中心主題——探究耳朵是怎樣使我們聽到聲音的。 探索新知 (一)耳朵的結構 1.教師出示耳朵結構的模型或掛圖。 講解耳朵的各個組成部分。 2.教師點撥:耳朵分成三個組成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 依次講解不同部分的結構以及各自的功能。 3.教師談話:了解了耳朵的結構,你能大致說出聲音在人耳里的傳播途徑嗎? 學生結合所學思考并嘗試說出路線。 教師點撥:聲音的傳播路徑:聲源→耳郭→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 4.學生觀看視頻——耳朵的工作原理。 (二)耳郭的作用 1.教師提問:耳郭有什么作用呢?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小小的對比實驗來探究一下吧。 2.出示并講解實驗步驟: ①用紙卷一個“喇叭”,用這個紙喇叭聽一聽微弱的聲音。 ②拿掉紙喇叭,再聽一聽。兩次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3.學生根據步驟兩人合作完成實驗探究。 4.教師提問:實驗結束了,請大家說說你們的感受,兩次聽有不同嗎? 學生交流并分享。 教師小結:有紙喇叭時,我們聽得更清楚。說明我們的耳廓與外耳道也像這個紙喇叭一樣可以增加聲音的強度。 5.教師提問:耳廓與紙喇叭在聚集聲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處? 學生思考并發言。 教師小結:耳廓與紙喇叭在結構上都是由大到小的,紙喇叭外部越 大,聚集到的聲音越清晰。 6.教師提問:你能解釋醫生用的聽診器是怎樣工作的嗎? 學生嘗試利用所學解釋。 教師補充科普:聽診器頭的薄膜結構能夠隨著聲音產生振動,聽診器的聽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樣能聚集聲音,醫生用的聽診器是“拉長變大的耳郭”。 模擬鼓膜的振動 1.出示實驗材料:杯子、保鮮膜、橡皮筋、紙屑、音叉等。 教師談話:我們再來通過實驗來模擬鼓膜的振動吧! 2.教師講解并示范實驗步驟: ①繃緊保鮮膜(或氣球皮),用橡皮筋固定,模擬鼓膜。 ②在“鼓膜”上放少量的紙屑。 ③在“鼓膜”上方制造強弱不同和遠近不同的聲音,觀察“鼓膜”是否發生振動。 3.教師播放視頻——探究鼓膜的作用。 學生觀看視頻,回顧實驗步驟,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探究。 4.出示實驗記錄單。 學生按組依次交流各自組的實驗記錄和發現。 教師小結:聲音強、近時,“鼓膜”振動幅度大;聲音弱、遠時, “鼓膜”振動幅度小。也就是說物體振動,帶動空氣振動,又引起 鼓膜振動。由聽小骨傳給內耳,大腦接收到聽覺神經的信號就能感 受到聲音。 【設計意圖】 探究環節的設計思路是認識耳朵結構——了解耳郭的作用——模擬鼓膜的振動,是利用模型對科學問題作出解釋的典型案例。讓學生通過耳郭的模擬、鼓膜模擬實驗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耳的結構及其作用,加深印象和理解。課堂總結 教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的知識? 學生交流并回顧。 教師總結: 耳朵的結構主要包括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 耳郭的作用是聚集聲音。 通過模擬鼓膜的振動實驗,我們發現聲音越強、越大,振動幅度也越大。 【設計意圖】 通過師生提問互動的形式,學生回顧并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1.填空題:用紙卷一個“喇叭”,聽小的聲音,我們會發現聲音的音量變________(填“大”或“小”)了。 答案:大 2.判斷題:聽小骨是中耳的一部分。( ) 答案:√ 3.在“打哈欠”時,會聽不清或聽不到別人對你說的話,其主要原因是( )。 A.“打哈欠”影響了耳郭的振動 B.“打哈欠”影響了鼓膜的振動 C.“打哈欠”影響了聽覺神經的振動 答案:B教學反思 在本次《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科學課教學中,我圍繞耳朵的結構、耳郭的作用及模擬鼓膜振動等核心內容展開,力求達成設定的教學目標。 亮點在于,我通過生動的模型探究實驗,使學生直觀理解了耳郭收集聲波和鼓膜感應振動的原理。學生們積極參與,對科學原理的掌握更加深入。同時,我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引導他們從實驗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對于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我在講解耳朵結構時可能過于深入,導致他們難以理解。其次,在實驗環節,部分學生對實驗操作的掌握不夠熟練,影響了實驗效果。 針對以上問題,我提出以下教學建議:首先,在講解耳朵結構時,應適當簡化內容,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其次,在實驗前應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操作指導,確保他們熟悉實驗步驟和方法。此外,還可以通過增加互動環節和小組討論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目標】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教案(表格式).docx 探究鼓膜的作用.mp4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課件.pptx 耳朵的工作原理.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