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教科科學三年級上冊4.測量降水量第三單元 天氣學習目標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2.學會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能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雨量,完成“天氣日歷”的記錄。3.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地測量降雨量;了解隨著科技的發展,降水量的測量會更精確。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噴壺、水槽、剪刀。學生準備:透明直筒杯子、刻度條、透明膠帶、學生活動手冊。降水的形式有哪些?雨雪冰雹地球上的水蒸發到空氣中后,有時會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降雨量是多少呢?我們怎么測量呢?資料閱讀降雨量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一般以毫米為單位。氣象學家通過測量降雨的深度來判斷雨的大小。怎樣測量降雨的深度?雨量器收集雨水統一的測量標準雨量器由哪些基本結構組成?漏斗口雨量杯漏斗外套筒儲水瓶活動一:制作簡易雨量器。材料準備:直筒透明杯、刻度條、透明膠帶。只有直徑均勻才能保證我們讀數準確。另外,杯子過低,雨水容易濺入或濺出,也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為什么要選擇直筒透明杯?如果要將礦泉水瓶作為收集工具,你需要做哪些改進?重新密封保留瓶身直筒部分貼刻度條時需要注意什么?刻度條的零刻度線要與容器內部的底面對齊。自制雨量器。注意事項:①將雨量器水平放置,待液面穩定后再讀數。②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平行。③讀數時要加上單位“毫米”。④測量三次,盡量模擬不同大小的降雨。活動二:用噴壺模擬降水,練習使用雨量器。使用雨量器。活動記錄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降雨量 (毫米)查詢當地氣象臺關于這場雨的降雨量等級報告,并和我們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用自制的雨量器在下雨時測降雨量,記錄并對照“24小時降雨量等級標準”,確定這場雨的降雨量等級。如何測量它們的降水量?雪冰雹收集后,等固態水融化成液態水之后,再來讀數。連續十天測量當地的降雨量,并對照“24小時降雨量等級準”確定降雨量等級。如果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氣象臺報告的這一段時間的降雨數據,制作降雨量柱狀圖。日期降雨量(毫米)降雨 等級堅持在“天氣日歷”上記錄每天的降水量。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課堂總結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小試牛刀降水量的計量單位是( )。A.毫米B.毫升C.千克A小試牛刀下雨的等級是按下雨的猛烈程度和時間長短來劃分的。( )×小試牛刀由于各種雨量器的大小不同,同一地區的同一場雨測得的降水量也不同。( )×本課結束,及時復習版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測量降水量》教學設計課題名 測量降水量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科學探究目標: 學會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能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雨量,完成“天氣日歷”的記錄。 科學態度目標: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 習慣,能在課后持續地測量降雨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隨著科技的發展,降水量的測量會更精確。教學重點 制作簡易雨量器,學會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教學難點 課后長期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噴壺、水槽、剪刀。 學生準備:透明直筒杯子、刻度條、透明膠帶、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1.老師:降水的形式有哪些? 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回答。 老師:雨、雪、冰雹。 老師:地球上的水蒸發到空氣中后,有時會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降雨量是多少呢?我們怎么測量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設計意圖】 從學生的原始概念中,提煉出降水的形式,提出降水量能否測量的思考,為下一步探索測量降水量的儀器雨量器打下基礎。 二、制作雨量器 1.學生閱讀資料,了解降雨量的概念。 老師:怎樣測量降雨的深度?統一的測量標準指的是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老師:收集雨水→統一的測量標準。統一的測量標準指的是雨量器。 老師:雨量器由哪些基本結構組成? 學生觀察并回答。 老師:漏斗、外套筒、儲水瓶、漏斗口、雨量杯。 老師給學生提供制作簡易雨量器的實驗材料,包括:直筒透明杯、刻度條、透明膠帶。 老師:為什么要選擇直筒透明杯? 學生思考并回答。 老師:只有直徑均勻才能保證我們讀數準確。另外,杯子過低,雨水容易濺入或濺出,也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 老師:如果要將礦泉水瓶作為收集工具,你需要做哪些改進? 學生思考并回答。 老師:保留瓶身直筒部分、重新密封。 老師:貼刻度條時需要注意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老師:刻度條的零刻度線要與容器內部的底面對齊。 播放視頻——自制雨量器。 學生觀看視頻,回顧制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并動手操作。 【設計意圖】 學生能否掌握正確的制作方法,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本課后續測量雨量是否準確。學生發現雨量器在生活中是測量雨量的重要工具時,制作起來尤為小心。特別是刻度條的制作及張貼方法很重要,關系到讀數是否正確,所以要在此處提醒孩子刻度要畫均勻,與尺子的刻度一致,并從底部貼起。制作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認真、細心、嚴謹的品質。 三、模擬測量降雨量 老師:用噴壺模擬降水,練習使用雨量器。 介紹注意事項:①將雨量器水平放置,待液面穩定后再讀數。②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平行。③讀數時要加上單位“毫米”。④測量三次,盡量模擬不同大小的降雨。 播放視頻——使用雨量器。 學生觀看視頻,回顧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出示活動記錄表。 學生分小組活動,記錄數據,并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 學生練習測量雨量的過程要注意細節,比如距離、單位、讀數等,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步熟練測量及讀數方法。這種模擬操作的方法給孩子很好的體驗,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對細節的注意也讓學生做事細致的品格得到培養。 老師:用自制的雨量器在下雨時測降雨量,記錄并對照“24小時降雨量等級標準”,確定這場雨的降雨量等級。如何確定我們的測量結果是正確的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老師:查詢當地氣象臺關于這場雨的降雨量等級報告,并和我們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 老師:如何測量雪、冰雹的降水量? 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回答。 老師:收集后,等固態水融化成液態水之后,再來讀數。 【設計意圖】 將學生的認識與專業的降雨量等級相比較,提高了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同時明白了降雨量等級標準是如何劃分的?產生對降雨量進行測量的興趣,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嘗試。 延伸拓展 老師:連續十天測量當地的降雨量,并對照“24小時降雨量等級準”確定降雨量等級。如果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氣象臺報告的這一段時間的降雨數據,制作降雨量柱狀圖。 學生課后進行測量并記錄。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對天氣現象---降雨的連續觀察,培養學生細致、認真的的習慣,以及查閱資料,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課堂總結 教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的知識? 學生交流并回顧。 教師總結:①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 ②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設計意圖】 通過師生提問互動的形式,學生回顧并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降水量的計量單位是( )。 毫米 毫升 千克 答案:A 下雨的等級是按下雨的猛烈程度和時間長短來劃分的。( ) 答案:× 由于各種雨量器的大小不同,同一地區的同一場雨測得的降水量也不同。( ) 答案:×教學反思 亮點:實踐操作與理論知識的完美結合。通過模擬實驗,學生們能夠親自動手測量降水量,直觀地理解了降水量的概念及測量方法。同時,課程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數據分析能力,讓他們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養。 不足:首先,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不夠細心,導致測量結果出現誤差。其次,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部分學生對降水量與氣候、環境等關系的理解還不夠深入。 教學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注重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加強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目標】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 《測量降水量》教案(表格式).docx 制作雨量器.mp4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測量降水量》課件.pptx 模擬降雨.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