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講義【課程導入】Hello,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首先在學習這一本書之前,我們來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文化,文化廣義上來說呢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但是狹義上來說,文化是指語言文字,藝術制度,組織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馬克思曾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在選修一的過程中已經學習過了政治制度,在選修二的過程中已經學習過了經濟基礎,那么這節課的選修三我們來學習一下,意識形態是如何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呢 ?選修三第1單元主要講述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那么第一課主要介紹了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第二課介紹了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在學習第一課之前,我們來明確一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有什么區別,那么中國中華傳統文化是指在歷史長期積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上的難以益處的心理和行為習慣,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了中華中華民族蓬勃相聲的精神和主要思想觀念,那我們面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接下來我們學習選修三的第一課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本節課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第三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教學重難點】重點:中華文化發展的基本內涵和基本過程難點: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價值【新課講授】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基本內涵和基本過程,教學難點在于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價值。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華文化的起源首先我們來學習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華文化起源于遠古時期,我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片可以看出來中華文化它呈現的一個特征就是多元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遼河,北方草原以及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的各個部分都有中華文化的遺址,那天南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化的搖籃,那在中華文化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它呈現一個多元一體的趨勢,以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了核心,并向四周不斷的輻射,推動著中原多元文化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中華文化的奠基中華文化的奠基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了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和文化認同,我們可以通過張謙先生的《中國古代簡史》中簡單了解這一部分中華文化。材料: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四鄰的夷、蠻、戎、狄等民族被華夏族稱為“夷”。……到春秋、戰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絕大部分已融入華夏族當中,曾以蠻自居的楚國也漸不再被視為蠻夷。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儒學思想的形成——它的初步形成那在春秋末期的時候,我們說春秋末期這一時候禮崩樂壞,孔子面對當時西周的禮樂文明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思想,那孔子他創辦了儒學儒家學派,它的核心是人,這里的人指的是關愛他人,順應民心,出自以外呢,第二點他認為為政以德,作為君主要以身作則,用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同時他還主張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在教學方面,他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和教育,推動私學的發展,與此同時,他在創立儒家學派的過程中還整理了五經,五經我們現在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在春秋時期,孔子創辦儒學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到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我們可以聯系中外歷史綱要上的有關內容,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我們從各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在戰國時期社會發生的變化:從經濟領域來說,在這一時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而政治上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階級上,士大夫階級開始活躍,受到了諸侯國的重用,在文化上禮崩樂壞私學興起,而且在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推廣使得當時的生產力逐漸提高,發生了社會大變革。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空前得到發展,最終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百家爭鳴——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形成了諸多學派,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應該有道家,儒家,法家和墨家,陰陽五行家等等,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莊子,他主張《齊物論》,逍遙論、以及天與人不相勝的觀點。那儒家的我們剛才提到說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在戰國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張仁政,他還主張性善論以及浩然正氣;荀子主張禮法并施,他主張性惡論,認為天行有常;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韓非子和商鞅,韓非子主張依法治國,中央集權,變法革新;墨家,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階級的利益,所以他的主張是尚賢節儉,兼愛非攻。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使得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了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泉。(三)中華文化的形成秦漢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的一個階段,那么秦朝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說秦朝通過商鞅變法使得秦朝秦國這個強盛起來,最終打敗了六國,形成了當時統一的大一統王朝——秦朝,因此秦朝推崇法家學說,認為要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在這一時期通過中外歷史綱要上我們學習過了,在秦朝的時候,秦始皇時實行了焚書坑儒來禁錮人們的思想。再到漢朝時期,漢朝儒學發展的主要代表就是漢武帝時期實行的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來治理國家。首先董仲舒儒家思想的第一條內容是春秋大一統,他認為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此來達到中央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第二個是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董仲舒支持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是為了加強限制皇權的需要;第三個是提倡三綱五常,德行并施,通過三綱五常以及德行并施來約束人類,穩定了統治秩序的需要。董仲舒種種思想,其實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迎合當時漢武帝的主要目的,那就是鞏固當時的大一統局面,最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從此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了2000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內容 意義“春秋大一統”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加強、限制君權的需要“德刑并施”“三綱五?!?穩定統治秩序的需要東漢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同時期文化的主體也隨之發生改變。東漢以來,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這一時期儒道佛逐漸呈現一個三教并立的局面,而儒道佛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交融。(四)中華文化的發展魏晉時期,當時的朝廷政權更迭造成了政權動蕩,魏晉時期的詩人們寄情于山水,以此擺脫環境對精神的羈絆,于是在魏晉時期玄學盛行,這里的玄學指的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哲學思想,是對老子,莊子和易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于魏晉時期,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想潮流的思想主流,那玄學在思想上主張宣揚無認為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在政治上主張無為,在社會風氣上主張崇尚清談,我們著名知道的玄學的代表人物就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在這一時期玄學的主要特點就是儒道相結合。材料 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對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儒學的正統地位也受到挑戰,唐中期的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念,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摘編自《中國歷史綱要.上冊》唐朝時期,這一時期佛學繁榮,傳統的儒學受到了挑戰,但是也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和發展,最終使得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五)中華文化的繁榮宋朝時候,儒佛道學說互相滲透,最終形成了理學,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北宋時期的二程,也就是程顥和程頤,以及南宋時期的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主要代表人物是朱熹,他的主要觀點從宇宙觀來說,他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是宇宙的本源,從人生觀來說,他認為存天理,滅人欲,最終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在方法論方面,他提倡格物致知,通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把握理。經過二程和朱熹的對于理學的宣揚,理學到南宋時期正式成為了官方哲學,而理學它也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以及同時理學宣揚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但是到宋元時期,這一時期的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明清時期在明中后期的時候,陸王心學受到廣泛傳播。(六)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禁錮到明中后期,受到社會背景影響,所以出現了這個進步思想,這一時期的主要思想家,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主要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為代表他們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黃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時期,他主張工商接本,反對重農抑商,他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時期,他認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而已,也就是我們后來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夫之先生他主張要恢復中華就要公天下,任天下之賢代天下賢士以誠,主張分權分治。到清朝時期,特別是康雍乾時期,這一時期的君主專制高度發達。我們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的時候已經學習過了,說這一時期了加強君主專制,在思想方面實行文字獄,那文字獄愈演愈烈,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鉗制,也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七)近代時期——中華文化的轉型與進步從晚清時期也就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步入近代,近代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轉型與進步時期,鴉片戰爭以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了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則徐,他主張開眼看世界,還有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及徐繼畬等人。那這一時期除了開眼看世界的這些人以外,那地主階級以李鴻章為代表,他發動了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主張設立憲法,開國會,建立君主立憲制。當時的國人意識到君主立憲制并不能使中國強大起來以后,孫中山開始走向了民主共和,他提出了三民主義,也就是民族,民權,民生。到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主與科學成為了中華文化追求的主要價值目標,這個時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陳獨秀,他主張民主與科學。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通過李大釗,李大釗他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以及等等一系列的著作,將中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有毛澤東提出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在學習完中國古代和近代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后,我們來看一下現代,那當現代主要的腳步是走向復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這些思想都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了傳統文化。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也就是人本思想,在社會倫理觀方面,周公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后世也根據儒學思想家建立起了儒學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從政治倫理觀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民本思想。春秋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了仁政之說,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閃耀著民本信仰的光輝,那歷代的思想家也繼承了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使民本思想發展成為了系統的理論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為我國的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從自然觀角度來說,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春秋時期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凸顯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治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那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了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那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從家國觀的角度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墨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精髓。兩宋時期,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所說的話流傳萬世,是我們家國情懷中最主要的表現。而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提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思想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發展到明清時期,顧炎武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凝結成了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的發展。材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選拔任用干部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明確提出“什么樣的人該用,什么樣的人不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并提出了政治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并重的“四德”標準和考核要求。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讓中國自古以來就推崇德以及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在西周初年的時候,統治者要主張明德敬德,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而孟子提出了尚賢,孟子主張尊賢使能,選賢舉能,在禮記中有所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那這些思想在各國都掀起了使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人生觀的角度來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那崇尚自強不息后的債務在于不斷的挑戰自我,追求更大的進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己任,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境界。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后漢書·列傳·張衡列傳》“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進學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從處事觀的角度來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在春秋末年的太史伯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和才能產生新事物,那傳統的孔子,孟子也視為也適合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地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那他們這些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作為人們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材料:用中國傳統方式來說,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天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張岱年《中華文化概論》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圍繞的是一個人字,針對人字提出了倫理觀,政治觀,自然觀等各個方面的觀點。讓我們看一下倫理觀和政治觀,它主要協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觀協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家國觀價值觀它調節了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人生觀與處事觀調節的是人與自身的關系。不管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以及國家的關系,最終圍繞的中心都離不開人字。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第三部分,我們來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價值。那請同學們觀察中華文化遺存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具有本土性,它的起源與發展都在中國境內。特點:(1)本土性:起源與發展(2)多樣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領域廣闊(3)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眾長(4)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質 同心協力(5)連續性:綿延不絕 傳承至今在7000~5000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仰韶文化,黃河下游出現了大汶口文化以及長江下游出現了河姆渡文化,5000年前在黃河中下游出現了龍山文化,它以蛋殼陶為主要代表。在遼河上游出現了紅山文化以及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通過這些文化遺址的分布,我們可以看出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泛,除了本土性和多樣性以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具有包容性的特點,他主張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共同的文化特質,那就是齊心協力。我們可以觀察圖片,在每年清明的時候,我們都要尊宗敬祖,這說明當時是有共同的文化認同。那葉國強先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中。說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狀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具有連續性,它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巴比倫王國早已消失在沙漠之中,而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帕文化經過異族的侵略和摧殘之后也已經滅絕,現今的印度語言和古印度語言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古埃及除了給后人留下了幾座謎一樣的金字塔和解不開的文字以外,無任何曾經輝煌的文明跡象。中國幾千年以來。也曾和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一樣不斷遭受著異族文明的摧毀,五胡亂華時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帶的中華文明遭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元朝和清朝是中國兩次最大的被異族統治時期,但是一個被推翻,一個被中華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國最危危險的時刻,但是中國依然屹立不倒,沒有消亡。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的心中,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我們可以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價值,它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總結:以上就是我們關于第一課的學習,這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內涵。那中華文化又有怎樣的,對世界又有怎樣的影響,讓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