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二、教學目標唯物史觀:學習本課特別要注意,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的變化是由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客觀、全面、辯證的看待爭霸戰爭和兼并戰爭。時空觀念:以時間軸為標準,掌握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相關史實的時空定位。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春秋戰國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的相關史實,理解列國紛爭、改革變法、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歷史解釋:對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和百家爭鳴等相關概念要熟知,深刻把握其中的內涵和實質。家國情懷:通過春秋戰國由分裂到逐漸統一的歷程、華夏民族認同感的加強以及“百家爭鳴”時期燦爛的文化,增強對祖國統一的深刻認同,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孔子和老子、百家爭鳴。2.教學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意義。四、教法學法教法:正面講授、史料分析、討論歸納等方法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對比法、討論法、史料研讀法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展示材料,讓學生思考鄭莊公射王中肩反映了什么?(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諸侯代鄭,鄭伯擊之。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傳·桓公五年》生:周天子權威的衰落、諸侯勢力的崛起、傳統周禮的崩壞、政治格局的轉變師:周天子,本是天下共主,卻被諸侯射中,顏面掃地。這一“鄭莊公射王中肩”的事件,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入巨石,徹底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諸侯們不再像以往那般敬畏,他們看到了周王室的衰落,開始蠢蠢欲動。于是,一個諸侯紛爭的大時代拉開了帷幕,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而在這漫長的紛爭歲月里,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各國又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力求富國強兵。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那段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風起云涌的歷史時期,去探尋其中的奧秘與精彩。【自主學習】1、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化有哪些?2、探究商鞅變法的措施是什么,有什么意義?如何評價商鞅變法?3、梳理百家爭鳴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4、思考百家爭鳴產生了什么影響?【講授新課】本課分為二大部分:變革之象變革之策(一)變革之象師:展示材料,讓學生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化有哪些?生:①政治:王室衰微、列國紛爭②夷夏:華夏認同,民族交融③經濟:農業:鐵器牛耕、生產力大發展;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商業:貨幣流通廣泛;出現中心城市和大商人④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興起(二)應變之策(變法)師:展示地圖,讓學生了解各國的變法改革。生:如上(二)秦的統治師:展示材料,讓學生探究:商鞅變法的措施是什么?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漢書·食貨志》材料二: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史記·商君列傳》材料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五: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史記·商君列傳》材料六: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史記·商君列傳》生: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推行縣制;什伍連坐制度;個體小家庭制度;軍功爵制;重農抑商師:展示表格,讓學生探究:商鞅變法有什么意義?生:如上師:展示材料,讓學生探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如何評價商鞅變法?材料一:孝公用商鞅變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李斯《諫逐客書》材料二: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鄉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殘傷民以駿刑……君之出也。—— 《史記·商君列傳》生:積極性:①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局限性:輕罪重罰,壓迫和剝削百姓等。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開文化高壓政策之惡例。師:展示百家爭鳴概念,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百家爭鳴?概念突破:“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流派的知識分子從維護本階級(階層)利益出發,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詰難、批駁其他學說,以確立自己的學說,同時相互學習、吸收,形成了學派紛呈,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鞍偌摇笔莻€泛稱,言諸子之多。按照諸子學說的主要傾向可以劃分為儒、道、法、墨、名、農、兵、雜、縱橫、陰陽家等。師:展示表格,讓學生自學:梳理百家爭鳴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生:如上師:展示材料,讓學生思考:百家爭鳴產生了什么影響?“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生:①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③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④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對后世文化學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課堂小結】【板書設計】如上【達標訓練】1.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答案】D2.對下欄材料所反映的主張解讀準確的是A. 老子將萬物本原歸結為“道”B. 孔子主張“性本善”“有教無類”C. 法家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D. 荀子從人性出發,主張隆禮重法【答案】D3.據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確認識是人物 時間 主要內容商鞅 秦孝公時期 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廢除井田制;推行縣制,官員由君主任免鄒忌 齊威王時期 舉賢人、修法律、鼓勵臣下進諫李悝 魏文侯時期 按照“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授予官職和爵位;頒布《法經》吳起 楚悼王時期 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度,裁減冗官,選賢任能A.變法以實行土地私有制為中心 B.變法側重重建倫理和政治C.變法旨在改變當時的社會性質 D.變法重視人才選拔與使用【答案】D【教學反思】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特征、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作為重點,通過詳細講解、案例分析、史料論證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較好。難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變法運動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認識變法運動在推動中國古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嘗試運用了圖表對比、小組討論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但仍有部分學生理解不夠透徹,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加強對難點內容的深度剖析和引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