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說課稿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同仁: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下面我將從以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反思和教學效果四個方面進行說課。一、關于教學內容的確定:一篇文本的教學內容的確定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文本的核心價值,二是學生的需要。1.文本的教學價值《侍坐章》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一篇,語言生動,歷來是研究孔子以及孔門弟子寶貴資料。本文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對孔子四個弟子志向的探究,尤其是對曾皙理想的探究理解,引領學生深入認識孔子形象,理解孔子的仁禮之學。2.從學生的學習需要方面來看,學生初讀后產生了如下疑問:“孔子為什么贊同點?曾皙那番話到底說的什么?孔子為什么哂由呢?孔子對由到底贊同還是不贊同?3.教學內容確定的理論依據關于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從課程標準要求來看,在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的過程中,要將“立德樹人”貫穿始終。其中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在本節課凸顯的尤為明顯。從王榮生教授關于選文分類的理論來看,他將教材中的選文分為四類:定篇、例文、樣本、用件。根據他的分類標準,這一篇毫無疑問當屬于“定篇”,而定篇的主要作用則是“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和明白選文本身,從而讓學生深入地領會和全面的欣賞經典名篇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文學素養、文化素養以此在語文教學中得到體現。另外,文章所在的單元教學主題是:文無定格,貴在鮮活?!妒套窡o論是對話的語言形式還是言志的思想內容都確實足夠鮮活。據此,文本的教學內容就確定為探究文本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文學素養,具體到教學目標上就是:能夠通過分析四位弟子的言志內容與孔子的態度,理解并說出儒家的仁禮之學。而主要學習活動的設計則根據學生的需要定為探討兩個核心問題:孔子為什么哂由?孔子為什么與點?二、教學流程的設計(三)共設計了4個環節:導入,初讀文本,疏通文意;細讀文本,明志析意;情景再現,角色朗讀。關于導入,我這樣呈現:請大家……,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嗎?介紹常識(一)導入:解決閱讀障礙,將標題中的人名和文中的人物稱呼一一對應。插入關于“名”“字”的文化常識。設計意圖:根據往年的教學經驗,學生在初讀中會特別糊涂文中對人物的稱謂,此處提前給學生掃清楚這一障礙,并且進行文化常識記層面的學習,能提高課堂效率。(二)初讀文本,疏通文意此處,我設計了3次朗讀,分別是:一讀,接龍讀,檢查預習情況。糾正字音等方面的問題。二讀,齊讀,檢查文意理解程度。讀后翻譯,疏通文意。(2分鐘,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句,遇到疑問可以同桌互助,也可求助老師。)三讀,讀熟,讀順。讀后交流質疑。設計意圖:俗話講:無朗讀,不語文。閱讀,永遠應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尤其是文言文的閱讀,沒有足夠次數的閱讀就談不上理解,更談不上分析、鑒賞與評價。三讀文本,是引導學生漸漸走進文本的過程,是為后面理解領會課文思想做充分預熱的過程。學生朗讀時,教師要學會傾聽。從學生閱讀的語音、語調、停頓等方面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予以指導。比如文章中的“長”“毋”“暮”的讀音學生其實是容易出錯的,“求也為之”中的“也”是表停頓的,這在閱讀中都能夠發現并及時指導。第三次讀后交流質疑的環節是為了引出學生最疑惑的兩個問題,順勢就引導到下一個環節。(四)細讀文本,明志析意(1)探究孔子為何“哂”由;(2)探究孔子為何“與”點。1.探究孔子為何“哂”由;此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用大屏幕展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學生思考時,我會引導他如果想知道孔子為什么哂由,得先關注由是怎么表現的,讓學生的關注點聚集在子路的言行上,聚焦在語言文字中。此外,在分析完子路的言行后,我引導學生將子路與冉有、公西華的相關表現進行對比分析,前后勾連。我這樣呈現:大家發現沒有,文中對子路,增皙言志加入了細節描寫:率爾,鼓瑟?!鴮θ接泻凸魅A則沒有。現在就請你根據你的理解,加入一些細節,揣摩冉有和公西華說話時的神態語氣,說出自己的理解。示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遲疑,揣摩,謹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孔子“哂”由,不是嘲笑,而是對其“為國以禮,其言不讓”的委婉提醒。設計意圖:王尚文老師說:“語文教學就是要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語言世界,與此同時構建和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痹趯Ρ戎校肺稣Z言,分析形象,能夠讓學生對“為國以禮”這句話的認識更深刻,對孔子的態度更明晰。2.探究孔子為何“與”點。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我先帶領學生找到關于曾皙的表現,引導學生去發現,對增皙描寫的與眾不同之處,除了細節描寫,還有他回答的內容,不是直接回答,而是描繪了一個場景,他將志向隱藏在了這樣的場景中。我設計了兩個小活動:1.場景描述。(2分鐘時間準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這個場景描述出來。)2.場景命名。(請學生為這個場景命個名,要求從治國的角度命名。)(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太平盛世)設計意圖:場景描述的過程是將畫面再現的過程,命名的過程是思維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這里的關鍵點在于限定命名方向-治國,時刻提醒學生曾皙也是在談治國理政的理想的。當學生從治國的角度開始命名時,就已經在無形中觸碰到了畫面所表達的曾皙的理想實質,我自認為這個活動的設計是非常高妙的,為學生理解文本搭建了一個特別恰當的橋梁。活動之后,我這樣過渡,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增皙所描繪的這樣的一種美好社會圖景在《論語》當中被反復的提及??鬃由钤诖呵锬┢谶@樣的一個動蕩社會中,它的所有的學問學說都是在回答這樣幾個問題。我們需要有怎樣的一個社會,想過怎樣的一種生活?為了建造這樣的一個社會,我們每個人應該怎么做?PPT(資料鏈接)(略)設計意圖:這個活動的設計是要將學生對孔子的仁禮思想的理解引向拓展、深入,學生根據《論語》中這些常聽過的、見過的一些語句與剛學到的這些融匯,相互印證理解,這就是孔子終生的追求與理想。這種思想對于后世,對于今天的我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為了繼續加深認識,我又給出了另外一組資料:(略)我這樣引入:這種圖景在很長時間里,一直是我們中國有為的知識分子,反復追求描繪歌詠的一種理想社會圖景。不信你們看(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文學作品中類似圖景的描寫。齊讀。)PPT(資料鏈接)總結:這些作品里描繪的情景與曾皙描繪的圖景是異曲同工的。也是孔子治國理想的終極目標,這就是孔子“與點”原因。設計意圖:在資源的提供上,我特別選擇的是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學過的一些詩文,而不是其他一些史政資源,帶領學生以文學文,而不是以史學文,以政治學文,因為語文的學習無論何時都要落在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學習中。這些詩文能將學生已有的語言記憶喚醒,語言經驗激活,讓學生從孔子理想的角度重新審視解讀,從而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同時讓學生從內心感觸:太平盛世的理想一直以來就是我中華仁人志士不斷地追求,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一定也是。到此為何與點的疑問解決,孔子以仁義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也充分地理解到,孔子的形象也在學生心中樹立光輝起來。(五)情景再現,角色朗讀1.組內合作,分角色朗讀文本,只讀對話。2.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文本,再現“侍坐”場景。設計意圖:如果說課前的讀是預熱,那么課尾的讀就是回味、回扣。讓文本的內容在學生的腦中、口中立體鮮活起來。三、關于“教學反思”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0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使課堂高效,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循序漸進,學以致用,這應該是語文教師不斷要學習的一門藝術。反思這節課,覺得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玩花架子,老老實實進行語言文字教學。教學設計抓住了關鍵點,教師能夠以點帶面,前后勾連,在對比閱讀分析中,引領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奧妙。學生在一節課中,進行了多次朗讀,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的特色。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就是給學生提供的表達的空間還不夠充分,另外由于教師自身學識所限,也由于備賽時間緊張,對相關鏈接的資料理解的不夠透徹,充分。關于“醉里吳音相媚好,……”到底是不是太平盛世圖景的呈現,這是有分歧的,而我對資料的選取做的還不夠謹慎、細致。四、關于多媒體運用誠實地說,多媒體的應用本也不是我的強項,而這篇經典篇目的學習我個人以為也無須其他更復雜的教學技術的介入,所以我只是用了最樸素的PPT,用來展示問題、提供資料。五、關于“教學效果”本節課較好的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思維一直處于較活躍狀態。通過最后的情景再現,角色朗讀,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已經較好理解,朗讀中,大多數同學能有意識地去凸顯文本人物的個性。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各位專家同仁的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