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1課時 原子的構成 相對原子質量第三單元 課題2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分子和氧分子新課引入原子能不能再分呢?原子是由什么構成的呢?1.原子結構發展史(1)我國古代哲學家提出了“端”的觀點,古希臘哲學家也提出了意義相近的“原子”的概念。(2)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論,他認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體。一、原子的構成新知導學(3)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認真分析了高壓放電管的陰極射線發現了電子。 他提出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湯姆孫“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新知導學英國科學家盧瑟福(1871~1937)(4)α粒子散射實驗(1909年)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實驗。根據實驗,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新知導學α粒子散射實驗新知導學 為什么絕大多數的α粒子能夠順利穿過金箔,而只有少數被反彈回來? 如果你當時在場,發現了這一出乎意料的現象后,你會怎么想呢?絕大部分α粒子沒有或遇到極小的阻力,而少數α粒子遇到了較大的阻力。這種阻力來自質量較大的原子核。新知導學(1)大多數粒子穿過去了,沒改變運動方向:(2)少數粒子改變了運動方向(3)極少數粒子被反彈了回來原子的體積很小,原子內有很大的空間,粒子從原子內的空間和原子的間隔中穿過去了。原子核帶正電,粒子運動到原子核周圍受到原子核的斥力而改變了運動方向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了原子核上,粒子碰到質量比它大得多的原子核而被反彈了回來。新知導學原子原子核核外電子質子(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中子(不帶電)(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帶正電)(不顯電性)2.原子結構(1)原子核帶的電荷數稱為核電荷數。(2)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新知導學原子中存在著帶電的粒子,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由于原子里質子數等于電子數,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所帶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新知導學名稱 符號 原子核 核外電子數質子數 中子數 氫 H 1 0 1碳 C 6 6 6氧 O 8 8 8鈉 Na 11 12 11氯 Cl 17 18 17碳-12 C-12 6 6 6碳-13 C-13 6 7 6碳-14 C-14 6 8 6幾種原子的構成你發現了什么?新知導學④同類原子含有的質子數相同,質子數決定了原子的種類。①氫原子內沒有中子。②質子數和中子數不一定相等。③在原子里,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新知導學1.幾種原子的質量原子種類 原子質量氫 1.67×10-27 kg氧 2.66×10-26 kg碳 1.993×10-26 kg鐵 9.288×10-26 kg二、相對原子質量原子的質量很小,這么小的數據,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為此,國際上通常采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計算原子的質量。新知導學(1)定義:以碳-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基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這個基準的比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2)符號:2. 相對原子質量相對:Ar(3)計算公式:說明: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是“1”,一般不寫。新知導學(4)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實際質量的關系:區別:單位不同,實際質量單位是kg、相對原子質量單位是“1”聯系:實際質量越大,相對原子質量也越大,成正比。相對原子質量的大小能反映原子實際質量的大小。新知導學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碳-12原子的質量×1/12氧原子的質量2.66×10﹣26 kg1.993×10﹣26 kg×1/12=≈ 16=【例】已知:氧原子的質量=2.66×10﹣26 kg碳- 12原子的質量=1.993×10﹣26 kg計算氧的相對原子質量:新知導學3.相對原子質量與質子數和中子數的關系:原子 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氫 1 0 1碳 6 6 12氧 8 8 16鈉 11 12 23鐵 26 30 56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說明:①兩種原子的質量之比等于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②原子的實際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成正比,相對原子質量大的原子,其質量也大。新知導學1. 下列關于原子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原子呈電中性B.原子是實心球體C.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D.原子可以構成分子B當堂檢測2.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為現代量子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A.中子 B.質子C.電子 D.質子和電子B當堂檢測3. 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某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2。如果該氧原子的質量為m,則該硫原子的質量為 ( )A.32m B.2mC.m D.不能確定B當堂檢測4. 已知碳原子質量為1.993×10-26 kg、鐵原子質量為9.288×10-26 kg,試計算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569.288×10-26 kg1.993×10-26 kg×112≈當堂檢測本節內容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