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跨學科實踐活動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歷程活動目標通過制作模型和展示科學家的探索歷程,進一步認識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進一步體會用元素和分子、原子觀點認識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思路和方法。新課導入石墨C60金剛石自然界存在著繁多的物質,物質也在不斷的發生改變。物質是怎么構成的 物質的結構與物質的性質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人類對這些問題的探索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而且科學家們還在為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進行著堅持不懈的探索。知識梳理任務一 探究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1. 生活中有哪些實例可以說明物質是由原子和分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呢 走過花圃會聞到花香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變干糖塊放到水里會逐漸“消失”2. 物理、化學等課程中對微觀粒子運動特點實驗的相關描述:物理固體擴散分子間存在斥力和引力知識梳理化學品紅溶液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濃氨水使另一個燒杯中的酚酞溶液變紅知識梳理探究微觀粒子需要觀念、知識和方法的繼承與創新,離不開科學儀器和實驗技術的改進和突破。超快阿秒激光脈沖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知識梳理任務二 認識模型在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中的作用1. 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課程中有多種模型體現了物質的組成與結構。這些模型有哪些不同的學科特點呢?化學知識梳理物理雷模型蒸汽機模型知識梳理生物植物細胞模型動物細胞模型知識梳理物質元素分子原子離子構成分為得 失電 子2.元素、分子、原子(包括原子核、核外電子等)與物質的層次關系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帶正電)(帶正電)(帶負電)(不帶電)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知識梳理3.科學家認識原子結構的歷程古代原子觀點我國哲學家墨子提出,“非半弗斫,則不動,說在端”,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認為 :萬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構成的,即原子(atom)。知識梳理近代原子模型的發展歷程1803年實心球體1897年葡萄干面包式1913年分層模型1926-1935電子云模型1911年帶核的結構知識梳理用橡皮泥、綠豆、小米等材料制作原子模型知識梳理任務三 以水為例梳理物質組成與結構的認識思路1. 科學家發現水的組成的歷程知識梳理建立原子學說認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并且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分,氫氣和氧氣結合生成水的微觀過程是:(水屬于復雜原子)道爾頓科學家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水的組成+→氫原子氧原子水原子知識梳理提出氣體化合體積定律通過實驗發現2體積氫氣和1體積氧氣反應生成2體積水蒸氣,推測:+→氫原子氧原子水原子蓋 - 呂薩克知識梳理提出分子學說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由原子構成,提出“相同條件下,相同體積氣體含有相同數目分子”,推測:+→氫分子氧分子水分子阿伏伽德羅19世紀60年代,分子學說被廣泛接受后,水的化學式逐漸被同意確定為H2O知識梳理2. 制作模型展示科學家探究水的組成與結構的過程。試著用紙板、橡皮泥等材料,根據阿伏加德羅的“分子論”制作水分子模型、氫氣燃燒過程物質變化模型。準備材料:兩種顏色的橡皮泥或黏土、牙簽把橡皮泥做成小圓球形狀用牙簽把做好的小圓球連接起來知識梳理練習與應用分析上圖得出:①表示______構成的;②的名稱是 ________;在原子中,質子數__________ 核外電子數。1.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科學。離子原子核核電荷數2.下列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中,說法不正確的是( )BA. 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確定原子的真實存在B. 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原子的內部結構C. 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D. 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本節內容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