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四 明清時期:中華文明繁盛與危機并存 講義-2025屆高三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四 明清時期:中華文明繁盛與危機并存 講義-2025屆高三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簡介

專題四 明清時期:中華文明繁盛與危機并存
【典例分析】
年份 考點分布
2024 湖南·明朝統治的蒙古文化元素 湖北·明朝的分封 浙江·明朝的邊疆管理 浙江·清朝的奏折制度 甘肅·明朝的銀絲貿易 山東·明清的社會經濟 廣東·明朝城市的發展 全國甲·明朝士大夫思想的世俗化 全國新課標·清朝農村的租佃關系 浙江·明朝儒生的生活觀 全國甲·清朝小說 北京·明朝文化
2023 全國乙·明初對百姓的管理 遼寧·清朝的統治政策 北京·清朝奏折制度特點 天津·清朝的對外經濟 河北·明代農業的精耕細作 福建·清代農業生產的市場化 江蘇·清代江南經濟發展 北京·明代的對外貿易 全國新課標·明朝時期的銀絲貿易 全國甲·明朝思想 廣東·明代小說 海南·清朝科舉文化的影響 海南·瓊劇的發展歷史
2022 湖南·清初君主集權 浙江·中國古代海外交流 江蘇·明朝江南經濟社會多元發展 全國乙·明朝江南市鎮繁榮 遼寧·明清時期東北的人文交流 廣東·清朝的瓷器出口 河北·明朝山水畫 北京·明代書籍的市場化 湖南·西學東漸 浙江·顧炎武思想 浙江·清朝文化 12.浙江·黃宗羲思想
備考建議: 明清時期是中國由傳統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時期,繁榮和危機并存。備考時尤其關注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鞏固,社會治理更有效率。農耕文明最高峰,商品經濟空前活躍,中外貿易繁盛,白銀大量流入,江南經濟的轉型,工商業市鎮涌現,社會生活漸趨世俗化。儒家思想新發展,科技進入總結階段等關鍵必備知識點的考查。
1.[2024屆·湖南·模擬考試]下表是按明朝部分省級行政區劃統計的各歷史時期戰爭的次數。對表格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省名 戰爭總數 各歷史時期戰爭次數
秦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遼金 元明
京師、山東 919 140 219 313 78 169
河南、山西 1000 173 380 281 76 90
陜西、四川 1834 313 514 594 154 259
南直隸 791 65 343 149 98 136
湖廣、江西 2125 486 185 875 230 34
浙江、福建 314 8 23 48 32 203
云南、貴州 177 11 8 32 3 123
廣東、廣西 218 4 5 23 45 141
注:1.京師:大致是今北京、天津、河北地區。
2.南直隸:大致是今江蘇、安徽、上海地區。
A.王朝疆域擴大減少了戰爭發生 B.經濟重心南移有利于南方的和平安定
C.戰爭一定程度促進了民族交融 D.元明時期南方戰爭深受海外形勢影響
2.[2024屆·海南·模擬考試]下圖為明代沈周所作《臥游圖冊一秋山讀書》,圖中詩句為“高木西風落葉時,一襟葉夾坐遲遲。間披秋水未終卷,心與天游誰得知”。下列表述與該作品契合的是( )
A.大巧若拙,空靈出世 B.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C.以意入畫,以情造境 D.性本愛丘山,復得返自然
3.[2024年浙江高考真題]明朝萬歷年間,浙江人李樂致仕回鄉(嘉湖地區)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余鄉二三百里內,自丁酉至丁未,若輩皆好穿絲綢縐紗湖羅,且色染大類婦人。”李樂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的生活觀念發生改變 B.江南絲織業發展高度繁榮
C.讀書人經商成為新的時尚 D.男女平等觀念日益普遍化
4.[2024年浙江高考真題]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監察御史朱克簡在《題為停造無益之黃冊事》中奏稱:“臣等細查科臣移送舊造黃冊,系崇禎十五年(1642年),竟預造至二十四年,其間戶口多寡,皆預定遙度,原非確數。”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預造”而停造黃冊 B.明朝官員為侵吞賦稅而虛造黃冊
C.明末賦稅征收與實際戶口數脫節 D.明末政治腐敗導致戶籍制度崩潰
5.[2024屆·廣東·模擬考試]清代前期,消費行為和生活經歷了由儉到奢、由樸到華的重大變化。人們普遍崇奢侈、尚洋貨,以美衣鮮食為時尚,競相攀比。這種現象反映出當時( )
A.小農經濟趨于瓦解 B.西方生活方式成為潮流
C.列強經濟侵略加劇 D.商品經濟取得較快發展
6.[2024屆·河北邯鄲·模擬考試]清世宗在諭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蘇松等府,地窄人稠,即豐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廣、江西等處。”但清初仍繼續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運(向朝廷運送糧食)配額,具體情況見下表。據此可知,當時( )
南直(江南) 171萬石
浙江 63萬石
江西 57萬石
湖廣 25萬石
山東 37萬石
河南 48萬石
A.漕運配額符合地方實際 B.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C.江南出現新的經濟成分 D.北方農民的賦稅負擔較輕
【重難突破】
1.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改行省為云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置都指揮使司,領諸衛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臨元、金滄、洱海四道,并察諸府州縣司衛所。這些做法( )
A.標志著行省制遭到完全廢除 B.推進邊疆政治與內地一體化進程
C.確保了邊疆地區的長期穩定 D.推動各民族的社會風俗漸趨相同
2.“揭帖”原為明仁宗即位后特許近臣密陳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變為內閣專享的密奏文書,故稱“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為內閣與皇帝溝通的主要方式,“惟內閣獨得進密揭,蓋心近臣,非百司得比”。“密揭”制度反映出明朝( )
A.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內閣掌握了決策權
C.內閣權勢逐漸膨脹 D.中樞運轉機制成熟
3.明中期起,以商業為導向的坊刻舉業用書產生。最早的舉業用書是《京華日抄》,“吾杭通判沈澄,刊《京華日抄》一冊,甚獲重利”。有官員奏稱“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商人借此以賈利,士人假此以僥幸”。時人認為“科場帖括,蹈襲成風”,應考學子所作經義“不過坊間時刻與腐爛講章而已”。材料中的“官員”和“時人”意在( )
A.抨擊坊刻舉業用書影響科考 B.說明經義僵化限制考生思想
C.反對在職官員從事商業活動 D.批評印刷書不利于學子應考
4.中國古代歷來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明朝皇帝明神宗為冊立太子與大臣及后宮勢力前后紛爭十五年之久,史稱國本之爭。明神宗有意放棄皇長子,立寵妃鄭氏的兒子為太子,但受到閣臣與皇太后的極力反對,最終立皇長子為太子。這說明( )
A.外戚勢力左右政局 B.中央集權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內閣行使決策大權 D.祖制和封建禮制制衡著皇權
5.據統計,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國府、州縣級行政單位共有1346個,明末則為1564個。與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單位的編制變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數量從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還多。據此可以推斷,明朝( )
A.地方政府行政職能逐漸萎縮 B.高產作物傳入導致人口增長
C.基層治理模式更加科學高效 D.地方政府規模與人口增長相適應
6.斯塔夫里阿諾斯說:“明朝的中國人將自己與外世隔絕……中國人將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轉向內部,慎重地放棄了在歐亞大陸、最終在世界事務中的領先地位。”導致“中國人轉向內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統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新航路開辟帶來殖民擴張
C.明朝以后中國落后于世界 D.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
7.深圳赤灣曾是鄭和下西洋路線中的重要一站。自鄭和下西洋以后,朝廷使臣出使東南亞,往往會在這里停留并在天后宮(媽祖廟)舉行祭祀活動。當地以天后宮為中心的“赤灣勝概”在明清時期的東南亞各國久負盛名。這說明,明清時期的赤灣天后宮( )
A.成為重要的邊貿平臺 B.充當了睦鄰外交的見證
C.得到海外華僑的捐助 D.記錄了民間信仰的變遷
8.下表所示為明代史籍對甘肅鎮(今河西走廊)的不同記述。據表可知,明代設置“甘肅鎮”是為了( )
記述 出處
甘肅鎮)夾以一線之路,孤懸兩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房 《九邊圖考》
甘肅鎮)關乎全陜之動靜,系夫云晉之安危 《肅鎮志》
A.調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管控國家安全戰略重地
C.維持陸上絲綢之路暢通 D.強化各民族的國家認同
9.下表為明代匠戶制度的相關信息。這種變化( )
類別 要求
輪班匠 明初規定每三年到京服役三個月;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
住坐匠 明初規定固定做工,每月有1/3的時間為官府做工,月糧由國家支給,其余2/3的時間自由支配;后來,逐漸放松了對匠戶的人身控制
A.降低了官營手工產品的品質 B.放棄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C.有利于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 D.開啟了白銀貨幣化進程
10.明代江南每年舉行蠶神祭祀活動。如清明節當天,湖州含山鎮以蠶神祭祀為主體的廟會活動中,鄉村供奉的各個菩薩都會被蠶農抬到蠶神廟進行參拜,稱“扛菩薩”。該現象表明( )
A.政府依靠市鎮強化鄉村治理 B.市鎮經濟輻射能力增強
C.蠶桑成為農民收入主要來源 D.廟會成為基層自治組織
11.明朝學者李贄將“良知”概念發展為“童心”說,他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據此可知( )
A.他是心學集大成者 B.心學成為官方哲學
C.程朱理學得到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D.他的學說有明顯的思想解放傾向
12.在滿漢高官的對峙中,康熙往往偏護滿族陣營,而江南江西總督噶禮與江蘇巡撫張伯行的督撫互參案中,康熙卻將滿官噶禮革職,保全了漢官張伯行,這一舉措使得“滿漢之間積累了幾十年的緊張關系重新獲得平衡”。這反映了( )
A.地方機構的激烈沖突 B.滿漢民族矛盾不可調和
C.君權至上的統治意志 D.行政連續性穩定性降低
13.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朝廷為監管與東洋日本、南洋諸國的海上貿易《東洋南洋海道圖》,圖上用線條勾通出以中國福建廈門為始發港的若干條海上航道,還比較清晰地描繪了中國南海諸島嶼的分布情況,并且對多數島嶼標記名稱。此外,圖中還繪制了兩個三十二向的兩式羅盤編助方位規定。由此可推斷( )
A.康熙執政時期以廈門作為對外貿易口岸
B.西學東漸對清代地圖繪制產生一定影響
C.清代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
D.該圖為南海諸島主權歸屬提供歷史證據
14.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產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門、在京大臣或少數親信官員使用;雍正時密折奏事的范圍擴大至各級京官及外省中級官員;乾隆時奏折成為官方文書,由密折轉向公開文書。奏折制度的變化( )
A.規范了官方的文書運行 B.提高了地方官員的地位
C.保證了國家決策的正確 D.便于增強皇權治理能力
15.乾隆中期,清軍為追擊阿睦爾撒納而深入哈薩克境內,哈薩克汗阿布費表示“情愿將哈薩克全部歸順,永為大皇帝臣仆”。但乾隆認為,哈薩克與蒙古各部不同,不應納入中國版圖,而應“如安南、琉球、暹羅諸國,俾通天朝聲教而已,并非欲郡縣其地”乾隆的主張可用來說明當時清朝( )
A.民族國家觀念初步形成 B.奉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
C.踐行天朝上國的外交觀 D.無意以強國之力擴張領土
16.乾隆中期兩江總督尹繼善奏稱,“江省(江蘇和安徽省)地窄人稠,本地所產米糧不敷民食,向來仰給川廣等省客米接濟,是以各屬水陸市鎮無不設立殷實米牙,給帖開張。四方商賈到時,人地生疏,全賴牙行為之引領,方得買賣無虧。”這說明當時( )
A.江南經濟地位嚴重衰退 B.市鎮經濟助推經濟轉型
C.區域長途販運貿易活躍 D.重農抑商政策趨于解體
17.1763年清廷編撰《西域同文志》,內容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區的地名、山水名及準噶爾部、回部等各部上層人物名的解釋。每個詞條用滿、漢、蒙、藏、維、托忒蒙文6種文字對照,并詳注詞義。《西域同文志》的編撰( )
A.具有對傳統學術文化的總結意義 B.體現了清廷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
C.明確了中央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D.彰顯了統一多民族的鞏固和發展
18.清末有大臣上奏折寫道:“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維新,勸我變法,每疑我拘牽舊習,譏我首鼠兩端,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該大臣意在( )
A.表達支持康有為變法的立場 B.奏請清政府變革選官制度
C.揭示列強輕侮清政府的原因 D.建議留學生重歸學堂深造
19.清初,東北和蒙古地區屬于“禁地”,但隨著“闖關東”和“走西口”的浪潮,“山西洪洞大槐樹”傳統在內蒙古、“山東小云南”傳說在東北廣泛流傳開來,這將地域認同擴展到長城以外。這種“認同”( )
A.得益于中央中樞機構的調整 B.利于清代國家版圖的奠定
C.有效地解決了清初邊患問題 D.出于滿漢文化的相互借鑒
20.章回體小說是在宋元話本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一種敘述文體,在明清時期成為文學主流形式。章回體小說中經常出現“話說”“看官”“且聽下回分解”等字樣,且多為長篇白話,如《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還將長篇故事分解為較均勻的多個章節,這些小說大多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這些現象( )
A.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B.促進了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
C.打破了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 D.推動了戲曲藝術發展到頂峰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及之前的出版業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官府經營的出版業(官刻)、文化精英經營的出版業(私刻)和商人經營的出版業(坊刻),它們所出版的書籍分別稱為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明中后期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為出版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以下是當時出版的部分書籍類型:
①“四書”等儒家經典、時文選本、童蒙課本等各種與教育相關的書籍
②科技書、農書、商書、兵書、工匠書、醫書、字書、法律書、尺牘、旅行指南、占卜歷算等專業書籍
③白話小說、劇本、唱本等通俗文藝讀物
④各種歷史時政類的出版物(如政書、史書、經世文編等)、報紙(如邸報*、京報等)
⑤春聯、年畫、繪本*、圖畫之類的出版物
注釋:
*邸報,是專門用于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后改稱“京報”。
*繪本,又稱畫本,大體分為五類:一是具有啟蒙教育性質的圖說:二是將先賢的畫像、事跡等形諸筆墨的畫傳;三是戲曲小說的插畫即繡像本;四是觀光旅游的名山圖;五是繪畫指南即畫譜。
——摘編自李伯重《挑戰與應對:明代出版業的發展》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假如你要在明中后期從事出版業,請選擇一種經營方式(官刻、私刻、坊刻)以及三類重點出版的書籍,結合時代背景分別闡述理由。(要求:選擇經營方式和出版書籍類型的理由都要給出,書籍類型直接用對應的序號指代,理由準確充分,表述清晰)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時期,土地租佃關系中永佃制土地租佃關系占有一定的地位。永佃制下佃戶擁有永佃權,即田面權(田皮),也就是租用和耕作土地的權利,田面權是同田底權(田骨)相對立而存在的。田底權是指土地的所有權,屬于地主。永佃權的產生,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對佃農的經濟生活有一定的好處。在實行永佃制的情況下,具有田面權的佃農不僅可以長期使用這塊土地,而且有將田面權出賣典當的權利。地主對土地有田底權,因此地主有權收租,可以把土地出賣、典當或抵押。永佃權的確立,給小農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好處,佃農有了永佃權,相對而言生活就有了保障。永佃權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延遲家庭手工業從小農經濟中分離的作用。
——摘編自嚴玲玲《中國封建社會的財政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抑制》
材料二 明清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土地所有制——股份制,這一制度下農民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獲得土地股份:一是為地主開墾荒地時,農民墾荒開拓投入了工本,從而可以在原土地所有者那里獲得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權,這是以工本為形式的股份所有制;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購買,如賠價、頂首等。這樣原來的地主壟斷土地的私有制逐漸朝“一田多主”的方向發展。此外,以“永佃制”為典型代表的另一種土地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清時期以永佃制和土地股份所有制為代表的土地制度變革,促使土地關系進一步松解,地權分配逐漸分散也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摘編自屈昕璐、葉普萬《明清時期土地關系演變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時期土地關系變革的原因及影響。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明清時期永佃制和股份制的區別。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雨澤奏報
康雍乾時期逐漸形成雨澤奏報制度,皇帝要求各級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報地方各地雨澤等相關信息。該制度直至清末仍發揮作用。
皇帝諭旨
康熙諭旨:每歲于直隸各省,凡雨旸期候、豐歉情形,莫不留心訪察。雖在僻遠,必務周知。
雍正諭旨:凡地方水旱災極,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闕失,若督撫大吏,不修其職,或郡縣守令,不得其人。
乾隆諭旨:直省旬月奏報雨雪。
官員奏折
蘇州織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復露足……惟山田高壤插蒔稍遲者,約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價亦平,粗者七錢上下,細白者九線、一兩不等。
開封等八府暨鄭許等七州并所屬各州縣奏:四月十七日巳時起至面時大沛甘霖……臣復委員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悅……此誠皇上親賜祈禱,精誠上格之所致也。
直隸總督那蘇圖奏:各處麥苗……長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帶……現在地尚潮潤,若月內再得時雨,二麥均可有收,設天時難定,必需豫東二省麥接濟。查上年麥收甚歇,所撥二十萬石之數,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數辦理。
——摘編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圣祖實錄》《清世宗實錄》《清高宗實錄》等
(1)分析說明雨澤奏報制度的功能。
(2)指出影響雨澤奏報制度運行實效的因素。
24.明朝中葉以后,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某學校組織學生研究明清白銀貨幣化問題,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嘉靖萬歷年間,民間海外貿易興起,中國海商足跡幾乎遍布東南亞。他們用瓷器、絲織品換取南洋的香料、藥材和珠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來后,則用白銀換取中國的生絲和瓷器。隆慶元年(1567年),明政府開放海禁,在漳州府月港設督餉館,私人海上貿易取得某種程度的合法地位。明朝海外貿易,中國始終處于出超,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銀來支付貿易逆差。海外白銀的流入,增加了國內白銀的總量,擴大了白銀的流通范圍。貨幣開始以白銀為主……清初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二 清代前期各朝主要財政歲入一覽表單位:萬兩(銀)
年代 總額 % 地丁 % 鹽課 % 關稅 % 雜賦 %
順治九年 2438 100 2126 87.2 212 8.7 100 4.1
康熙二十四年 3424 100 2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雍正二年 3649 100 3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
乾隆十八年 4266 100 2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乾隆三十一年 4254 100 2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嘉慶十七年 4014 100 2802 69.8 580 14.4 481 12.0 151 3.8
——摘自《大清會典》
材料三 婚姻習俗發生很大的變化,索要彩禮的現象十分普遍,嫁資越加昂貴,男女的結合,都帶有較為濃重的商品色彩。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載,浙江人蔣生行商至漢陽,看中了縉紳馬少卿的女兒。蔣生本來以為“經商之人,不習儒業,只恐有玷門風”,怕婚事不成。馬少卿卻認為“江浙名邦,原非異地,經商亦是善業,不是賤流”,遂許婚。
材料四 一個不生產這種貨幣的國家卻以這種貨幣作為主要流通貨幣,必然會對國際進口產生強烈的依賴性。隨著清朝鴉片的大量進口,白銀不斷外流,造成了白銀供給更加短缺,對比較脆弱和已經出現銀貴錢賤的中國貨幣關系來說,無疑于雪上加霜,打斷了中國貨幣制度正常發展的道路。白銀為官方貨幣,百姓交稅,國庫收入,都是收白銀的,而白銀外流,導致市場白銀缺少,那么白銀就會漲價,但是人們的銅錢沒有增加,這樣就導致了通貨膨脹。百姓的銅錢不值錢,人民就會貧苦,另外國家稅收也會減少,導致國家貧困,政局不穩。
——摘自《論明清兩代貨幣制度的缺陷以及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
(1)闡述材料一、二、三對研究明清白銀貨幣化的史料價值。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清白銀貨幣化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至少2種)。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四的觀點。
答案以及解析
【典例分析】
1.答案:D
解析:元明時期倭患侵擾,西方殖民者侵略東南沿海,南方戰爭數量因海外形勢變化而增加,D項正確。元明相比于秦漢時期疆域有所擴大,但戰爭數量卻多于秦漢,排除A項;由表可知,隋唐以來,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南方戰略地位提升,戰爭密集區由北向南轉移,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民族交融”,排除C項。
2.答案:B
解析:據題干“心與天游誰得知”反映的是人要挖掘自己內心純粹的胸襟,再去領悟客體的生命與靈魂,這樣一來,主客體互相體會、互相融合,于是哪怕是在室內坐臥賞畫,心也可以游至萬里。所以能夠體現這一內容的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B項正確;該作品體現的是人要挖掘自己內心純粹的胸襟,再去領悟客體的生命與靈魂,并不能體現大巧若拙,排除A項;以意入畫,以情造境是文人畫的特點,排除C項“復得返自然”是指追求身心自由,與這一作品并不契合,排除D項。故選B項。
3.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余鄉二三百里內,自丁酉至丁未,若輩皆好穿絲綢縐紗湖羅,且色染大類婦人。”可知,明朝讀書人穿著絲綢,服飾華美艷麗,不像以前穿著樸素,反映了儒生的生活觀念發生改變,A項正確;李樂感慨的主要原因是儒生的生活觀念發生改變,與江南絲織業發展高度繁榮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明朝讀書人服飾華美艷麗,未體現讀書人經商成為新的時尚,排除C項;在封建社會,男女平等觀念不可能普遍化,排除D項。故選:A。
4.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臣等細查科臣移送舊造黃冊,系崇禎十五年(1642年),竟預造至二十四年,其間戶口多寡,皆預定遙度,原非確數”可知,清朝監察御史核查前朝黃冊,發現存在戶口數據造假的現象,反映了明末賦稅征收與實際戶口數脫節,C項正確;監察御史奏請“停造無益之黃冊”,但材料未表明清朝后續反應,即是否真的停造黃冊,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明末黃冊造假現象,但不確定是不是明朝官員為侵吞賦稅而虛造黃冊,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明末賦稅征收與實際戶口數脫節,但未體現明末政治腐敗導致戶籍制度崩潰,排除D項。故選:C。
5.答案:D
6.答案:B
解析:根據清世宗的諭旨以及所學可知,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窄人稠,即豐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廣、江西等處,這說明宋明時期的“蘇湖熟、天下足”已經轉變為清朝時期的“湖廣熟、天下足”,但是清朝卻繼續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運配額,通過表格可知配額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就使得這一地區的百姓大量從兩湖地區買進糧食,從而推動了糧食長途販運貿易興盛,B項正確;通過皇帝諭旨和表格可知漕運配額已經不符合地方實際,排除A項;江南出現新的經濟成分指的是雇傭關系,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漕運配額只能看到山東河南兩個北方省份,并且運糧食也不代表全部的賦稅,無法得出北方農民的賦稅負擔較輕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重難突破】
1.答案:B
解析:朱元璋在云南地區設置三司,而三司是地方行政機構,與內地一致,體現了朱元璋在國家管理上推進邊疆政治與內地一體化進程,B項正確;行省制并未被廢除,排除A項;C項表述絕對,排除C項;各民族風俗并未趨同,排除D項。故選B項。
2.答案:C
解析:據題意可知,“密揭”是內閣與皇帝溝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響最高決策的形成,說明內閣不再僅僅是秘書咨詢機構,權勢有所膨脹,C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清代設立軍機處,君主權力達到頂峰,與材料中的“密揭”制度無關,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明朝君主專制加強,內閣從未掌握決策權,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了“密揭”制度的發展,與中樞運轉機制是否成熟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官員和時人對坊刻舉業用書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對科考的負面影響。官員指出商人通過時文流布獲利,而士人則依賴這些書籍僥幸通過考試,反映出對坊刻書籍影響科考公平性的擔憂,A項正確,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坊刻舉業用書帶來的弊端,并沒有反映經義僵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在職官員從事商業活動,排除C項;材料不是反映印刷術的問題,而是坊刻舉業用書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
4.答案:D
解析:據材料“但受到閣臣與皇太后的極力反對,最終立皇長子為太子”可知,明神宗最終放棄個人想法是遵從了祖宗制度和傳統禮制,立皇長子為太子,故選D項;據材料“但受到閣臣與皇太后的極力反對,最終立皇長子為太子”可知,明神宗立皇長子為太子主要是受嫡長子繼承制影響,無法得出外戚勢力左右政局的結論,排除A項;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而非衰弱,排除B項;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無決策大權,排除C項。
5.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末與明初相比,全國人口大幅度增加,但各地方行政單位的編制沒有太大變化,且明末統治危機不斷加深,這足以說明地方治理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行政職能逐漸萎縮,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高產作物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政府行政職能萎縮,沒有涉及基層治理模式,排除C項;在人口增長一倍多的情況下,政府規模變化卻相對較小,說明地方政府規模與人口增長不相適應,排除D項。故選A項。
6.答案:D
解析:據材料“明朝的中國人將自己與外世隔絕……中國人將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轉向內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明朝統治者采取海禁政策,阻礙了中外交流,海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故D項正確;海禁政策本身不是主要原因,故A項錯誤;新航路開辟帶來殖民擴張,屬于外因,故B項錯誤;明朝以后中國落后于世界,屬于影響,不是原因,故C項錯誤。故選D。
7.答案:B
解析:據材料“自鄭和下西洋以后,朝廷使臣出使東南亞,往往會在這里停留并在天后宮(媽祖廟)舉行祭祀活動”“明清時期的東南亞各國久負盛名”可知,赤灣天后宮見證了明清時期的朝廷使臣出使,進而充當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睦鄰友好外交的見證,B項正確;赤灣天后宮并沒有進行商貿活動,而是官方使臣出使的祭祀活動,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赤灣天后宮的祭祀活動是否收到海外華僑的捐助,排除C項;媽祖信仰在明清之前就已經在東南沿海地區存在,明清時期并未發生明顯變化,因此材料不能體現民間信仰的“變遷”,排除D項。故選B項。
8.答案:B
解析:據材料“夾以一線之路,孤懸兩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虜”“關乎全陜之動靜,系夫三晉之安危”可知,甘肅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政府設置甘肅鎮是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調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項;C項不是其原因,且從材料中無法得出,不符合題意;材料與各民族的國家認同無關,排除D 項。
9.答案:C
解析:明代的匠戶制度原本要求工匠世代為官府服役,這限制了工匠的自由和生產積極性。然而,隨著嘉靖年間的政策改革,輪班匠開始通過繳納銀兩代替服役,這一變化使得工匠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自由去從事其他工作,包括參與市場活動,從而有可能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有利于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故C項正確。這種變化有利于減輕工匠的服役負擔,但并不必然會降低產品質量,故A項錯誤明代并未廢除重農抑商政策,故B項錯誤;雖然改革涉及白銀的使用,但這并不是明代白銀貨幣化的開始,且材料中未提及這一改革對白銀貨幣化進程的影響,故D項錯誤。
10.答案:B
解析:據材料“江南……蠶神祭祀……廟會活動”可知,在廟會活動中,周邊鄉村的菩薩像都會被抬到含山鎮,說明含山鎮在周邊農村中處于中心地位,也體現了市鎮的經濟輻射能力在增強,故選B項;廟會是民間風俗,材料中也未涉及蠶神祭祀的承辦者是政府,政府依靠市鎮強化鄉村治理的說法與主旨不符,排除A項;蠶神祭祀活動說明養蠶業在江南地區受到重視,但沒有比較,不能得出蠶桑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的結論,排除C項;廟會是民間性的集體活動,不是基層自治組織,排除D項。
11.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可知,李贄反對程朱理學假借孔孟經典的權威,強調“童心”“本心”,其學說具有明顯的思想解放傾向,D項正確;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但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心學沒有成為官方哲學,排除B項;李贄反對程朱理學假借孔孟經典的權威,具有明顯的思想解放傾向,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
12.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在滿漢高官的對峙中,康熙往往偏護滿族陣營。而江南江西總督噶禮與江蘇巡撫張伯行的督撫互參案中,康熙卻將滿官禮革職,保全了漢官張伯行”等信息可知,在滿漢高官對峙中,康熙往往偏護滿族,但在噶禮與張伯行的案中,康熙革職滿族官員噶禮,保全了漢族官員,在這過程中主要體現了皇權獨斷意志,即反映了君權至上的統治意志,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皇權獨斷意志,沒有涉及地方機構的沖突,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滿漢民族矛盾不是不可調和,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根據材料“滿漢之間積累了幾十年的緊張關系重新獲得平衡”可知,康熙的措施使行政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排除D項。故選C項。
13.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朝廷為監管與東洋日本、南洋諸國的海上貿易《東洋南洋海道圖》,圖上用線條勾通出以中國福建廈門為始發港的若干條海上航道,還比較清晰地描繪了中國南海諸島嶼的分布情況,并且對多數島嶼標記名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南洋海道圖》對南海諸島的各個島群的方位、名稱和標注都相當精確,體現清政府對于南海諸島的管轄,為梳理南海諸島主權歸屬提供了歷史證據,D項最佳;根據材料“朝廷為監管與東洋日本、南洋諸國的海上貿易《東洋南洋海道圖》,圖上用線條勾通出以中國福建廈門為始發港的若干條海上航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廈門在康熙執政時期,確實是當時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但是其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項有一定道理;根據材料“此外,圖中還繪制了兩個三十二向的兩式羅盤編助方位規定”可知,從《東洋南洋海道圖》的繪制樣式,可明顯看出其吸收了其吸收歐洲人繪制地圖的方式,體現西學東漸對清代地圖繪制產生的影響,但是其與材料的主旨不符,B項有一定的道理;材料主旨為“清朝時期的南海諸島治理”,而“清代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說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答案為:D項14.答案:D
解析:
奏折由密折轉向公開文書,只能說明奏折普及化,與規范文書運行無直接關系,A項錯誤。密折奏事的范圍擴大至外省(地方)官員,體現了對外省(地方)官員控制的加強,不能由此得出提高了地方官員的地位,B項錯誤。奏折的普及化,有利于提高國家決策的正確性,但不能說“保證了”國家決策的正確,C項錯誤。
15.答案:D
16.答案:C
解析:據材料“仰給川廣等省客米接濟”“全賴牙行為之引領”可知江蘇和安徽當時人口增長較快,需要依賴于四川和廣東的糧食供給,為此各地設立牙行,用于引導糧食交易,體現了當時區域長途販運的發達,故選C項;廣東也屬于江南地區,而且南宋以后經濟重心也長期在南方地區,糧食供應不足恰好印證了當時人口增長、商業繁榮的景象,排除A項;市鎮經濟依然屬于傳統商品經濟的范疇,并未體現雇傭關系和資本主義萌芽,排除B項;明清時期實行專賣制度,厲行重農抑商,排除D項。
17.答案:D
18.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可知,該大臣主張變革選官制度,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對待康有為變法態度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揭示列強輕侮清政府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強調實施選官制度改革后,留學生也可以有出路,以學堂名義選官,而不是重歸學堂深造,排除D項。故選B項。
19.答案:B
解析:清朝中后期地域認同的擴展有助于促進邊疆地區民族認同,利于清代國家版圖的奠定,故B項正確;中央機構的調整和地域認同無因果關系,排除A項;C項表述絕對,排除C項;“山東小云南”與滿漢文化無關,排除D項。
20.答案:A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說成為一種文學的潮流,多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是為了更好地銷售,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A項正確;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可以促進小說的發展,B表述錯誤,排除B項;明清時期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仍然未打破,排除C項;京劇是我國戲曲藝術的頂峰,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
21.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國家整體國力下降,國際地位整體衰落;戰后國際格局變化,社會主義力量發展;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爭,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戰后和平主義思潮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傳媒技術發展。
(2)應對:繼承、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正視、借鑒西方先進文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塑造現代民族文化;強化媒介公共屬性,為人民群眾發展謀福利。
解析:選擇一種經營方式:據材料“明代及之前的出版業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官府經營的出版業(官刻、文化精英經營的出版業(私刻)和商人經營的出版業(坊刻)”可知明中后期出版業主要分為官刻、私刻、坊刻三種經營方式,從中選擇一種,結合其經營特點、優勢、影響等闡明選擇理由。官刻可以享受政策支持,便于國家政策的傳播及國家意志的貫徹。私刻經營者為文化精英,自身文化水平高,創作出版的自由度高,便于民間思想學術的交流傳播。坊刻:屬于民營手工業,整體發展更為訊猛,產品面向市場,便于營利。任選三類重點出版的書籍:選擇三類重點出版的書籍從內容、受眾、 需求量等方面闡述原因。選擇1與理學、教育相關的書籍,可從理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相關書籍的需求等方面闡述原因。選擇2各類科技知識類書籍, 可從傳統科技發展的背景和對實用知識的需求等方面闡述原因。選擇3小說、劇本類書籍,可從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力量壯大的背景和創作群體擴大、市民文化需求等方面闡述原因。選擇時政類的出版物,可結合士人、官僚關心時政闡述原因。 選擇5與民俗相關的出版物,據材料“春聯、年畫先賢的畫像、事跡”可結合傳統文化的影響、政府基層教化需要、普通民眾文化需求等闡述原因。 每種書籍至少說出三個選擇理由。
22.答案:(1)原因:商品經濟繁榮,商業資金流向農村;土地私有制度及土地買賣關系發展;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劇;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等等。
影響: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鞏固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減輕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性。
(2)區別:永佃制下,田皮和田骨是按產權性質分割的,田皮、田骨持有人的義務不同;土地股份所有制下,土地股權按數量分割,各股東擁有的股份性質相同,其權利和義務也相同,股權在同一市場上,市價相同。
解析:(1)原因:據所學知識,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可得出商品經濟繁榮,商業資金流向農村;據材料“明清時期,土地租佃關系中永佃制土地租佃關系占有一定的地位。”可得出土地私有制度及土地買賣關系發展;據所學知識明清時期玉米、番薯的傳入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可得出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劇;據所學這時期的經濟政策可得出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等等。本題是第二問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影響:據材料“永佃權的確立,給小農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好處,佃農有了永佃權,相對而言生活就有了保障。”可得出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據材料“地主對土地有田地權,因此地主有權收租,可以把土地出賣、典當或抵押。永佃權的確立,給小農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好處,佃農有了永佃權,相對而言生活就有了保障。”可得出鞏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據材料“永佃權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延遲家庭手工業從小農經濟中分離的作用。”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據材料“永佃權的產生,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對佃農的經濟生活有一定的好處。”可得出減輕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性。
(2)區別:據材料“在實行永佃制的情況下,具有田面權的佃農不僅可以長期使用這塊土地,而且有將田面權出賣典當的權利。地主對土地有田底權,因此地主有權收租,可以把土地出賣、典當或抵押。”可得出永佃制下,田皮和田骨是按產權性質分割的,田皮、田骨持有人的義務不同;據材料“明清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土地所有制——股份制,這一制度下農民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獲得土地股份:一是為地主開墾荒地時,農民墾荒開拓投入了工本,從而可以在原土地所有者那里獲得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權,這是以工本為形式的股份所有制;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購買,如賠價、頂首等。”可得出土地股份所有制下,土地股權按數量分割,各股東擁有的股份性質相同,其權利和義務也相同,股權在同一市場上,市價相同。
23.答案:(1)雨澤奏報制度在清朝時期發揮了多種功能。首先,它有利于皇帝及時了解地方農事,為制定和調整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其次,通過奏報制度,皇帝可以監督地方官員的政務情況,督促他們履行職務,維護了中央集權。此外,雨澤奏報制度還促進了地方官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加強了他們對地方農事情況的了解,提高了行政效率。最后,奏報制度也體現了皇帝對民生的關心,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民心向背。
(2)影響雨澤奏報制度運行實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皇帝對奏報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度直接影響著制度的運行效果;其次,地方官員的品行和能力也對制度運行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官員虛報瞞報,那么奏報的信息就會失真;第三,奏報傳遞機制是否暢通也會影響制度運行的實效;最后,政治局勢和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也會對制度運行產生影響。因此,要確保雨澤奏報制度的有效運行,需要皇帝、地方官員、奏報傳遞機制以及客觀環境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解析:(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雨澤奏報制度在清朝時期發揮了多種功能。可從政策制定、加強集權、地方合作、關心民生、鞏固統治等角度回答。首先,雨澤奏報制度中皇帝通過地方官員定期上報的奏折,可以了解到各地的天氣狀況、農作物生長情況、收成預期等信息。為皇帝及時了解地方農事提供了渠道。這些信息有助于皇帝對地方農事進行宏觀把握,為制定和調整農業政策提供依據;其次,通過對比各地奏報的信息,皇帝可以了解到地方官員的政務能力和工作態度,有助于皇帝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和考核。對于那些積極履行職責、上報信息準確及時的官員,皇帝可能會給予表彰和獎勵,而對于那些虛報瞞報、玩忽職守的官員,皇帝則會進行懲處。這種監督和考核機制有助于維護中央集權,確保地方官員忠實執行中央政府的決策和命令;此外,通過奏報制度,各地官員可以了解到相鄰地區的天氣和農事情況,有助于他們根據這些信息調整自己的工作策略,提高行政效率。同時,這種信息交流也有助于加強地方官員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因此雨澤奏報制度還促進了地方官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最后,雨澤奏報制度還體現了皇帝對民生的關心。通過及時了解地方農事情況,皇帝可以關注到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民生。這種關心民生的態度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民心向背,鞏固清朝的統治基礎。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雨澤奏報制度的運行實效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可從皇帝、官員、運行機制、客觀因素等方面回答。首先,皇帝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執行。如果皇帝對雨澤奏報制度持重視態度,經常查閱奏報并據此作出決策,那么各級官員也會更加重視并認真執行這一制度。反之,如果皇帝對奏報不感興趣或只是走過場,那么這一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失去實際作用。其次,地方官員的品行和能力也是影響制度運行實效的關鍵因素。一些官員為了政績或個人利益,可能會虛報或瞞報雨澤情況,導致奏報信息失真。而另一些官員則可能由于缺乏專業知識或責任心不強,無法準確判斷雨澤情況并作出及時有效的匯報。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雨澤奏報制度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第三,奏報傳遞機制是否暢通也會影響制度運行的實效。在清朝時期,由于交通和通信手段相對落后,奏報的傳遞速度較慢,且容易受到天氣、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果奏報在傳遞過程中出現延誤或丟失,那么皇帝就無法及時了解到地方的雨澤情況,從而影響決策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最后,政治局勢和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也會對雨澤奏報制度的運行實效產生影響。在政治動蕩或戰爭期間,各級官員可能無暇顧及雨澤奏報制度,導致制度運行受阻。而自然災害的發生則可能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使雨澤奏報制度失去實際意義。最后總結,雨澤奏報制度的運行實效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皇帝的重視程度、地方官員的品行和能力、奏報傳遞機制的暢通程度以及政治局勢和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要確保制度的有效運行,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進和完善。
24.答案:(1)價值:
材料一是后人著述,屬于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清中外貿易的情況,以及白銀貨幣化的原因、影響;
材料二屬于官修史書,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可用于研究清代前期白銀在財政收入方面的狀況,以及明清白銀貨幣化的原因、表現等問題;
材料三是文學類史料,屬于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清婚姻習俗的變化,以及白銀貨幣化對社會的影響。
史料:實物史料,如考古遺物;
文獻史料,如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文獻、筆記、方志;
圖像史料:如相關的繪畫作品等。
(2)述:白銀貨幣化危及國家貨幣與經濟安全;造成了通貨膨脹;加重了人民負擔,擴大了社會貧富分化;導致國家貧困、政局不穩。
評:我認為該觀點過于片面,忽略了白銀貨幣化的積極影響。白銀逐漸成為主流貨幣,白銀貨幣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商業繁榮);促進中外貿易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推動國家財政由實物財政向貨幣財政轉型,有利于賦稅制度改革;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了社會風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双柏县| 白沙| 乌苏市| 永川市| 石嘴山市| 七台河市| 巨野县| 津市市| 江西省| 蒙城县| 威远县| 泰顺县| 西藏| 郯城县| 兰坪| 库尔勒市| 余江县| 城口县| 砚山县| 古浪县| 三河市| 新河县| 香港 | 通榆县| 孟津县| 宜良县| 额敏县| 平安县| 疏附县| 松潘县| 汝阳县| 逊克县| 成安县| 类乌齐县| 七台河市| 闵行区| 岳西县| 丹巴县| 贵定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