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五 晚清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典例分析】年份 考點分布2024 浙江·鴉片戰爭 山東·晚清外交 甘肅·晚清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北京·晚清司法主權的破壞 江蘇·西方列強經濟對中國的影響 浙江·鴉片戰爭后英國對中國的侵略 全國甲·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的經濟影響 湖北·近代中國外交的近代化 浙江·洋務企業 廣東·晚清外交主權意識增強 遼寧·左宗棠鞏固新疆統一的措施 安徽·甲午戰后有識之士探索救亡之路 浙江·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4.遼寧·20世紀初國人經濟救國愿望2023 北京·歷史解釋鴉片戰爭起因 遼寧·鴉戰晚清官員的守舊思想 天津·鴉戰后英國經濟侵華加劇 河北·二鴉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河北·晚清政府財政自主權的削弱 湖北·晚清近代條約意識的增強 湖北·洪秀全(歷史解釋) 廣東·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海南·輪船招商局發展 10.福建·晚清通商口岸的工業發展 11.重慶·20世紀初列強擴大侵華的手段2022 天津·近代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 湖北·史料實證近代西方對華認知 江蘇·晚清缺乏對外交流 全國甲·鴉片戰爭對中國的經濟影響 福建·鴉片戰爭前后的“開眼看世界” 北京·《海國圖志》對中日的影響 浙江·洋務派的中體西用 山東·晚清的兩次新政 重慶·《馬關條約》對西方的影響 10.北京·列強瓜分中國史實 11.浙江·晚清中國軍民的抗爭 12.重慶·清末的西學東漸 13.全國甲·維新派變法策略的局限 14.全國乙·維新派變法思想的特點 15.浙江·嚴復思想的影響 16.遼寧·戊戌變法時期列強維護在華侵略權益 17.廣東·洋務派官員對近代化方式的爭論備考建議: 晚清時期使中國進入飽經磨難的近代時期,要關注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列強侵華史實,同時國人進行了各種抗爭與探索,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等重大史實。 尤其要注意近代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民族工業興起并初步發展;國人思想觀念逐步順乎世界潮流,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產生,西學東漸的發展,由“中體西用”深入到制度領域;中國外交由傳統朝貢禮儀向近代條約外交轉型等方面的備考。1.[2023年遼寧高考真題]1842年,清廷擬照英軍兵船式樣造新船,“并以船炮圖說,飭江蘇、福建、浙江三省督撫詳勘”。浙江巡撫認為現有舊船“雖不能爭勝于外洋,尚可牽制于內港”,“與其務高大之名”,不若造“適用之船”,其他督撫亦有相似意見。道光皇帝遂決定“暫緩辦理”。這反映出( )A.因循守舊思想阻礙革新 B.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C.中體西用思想影響廣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2.[2024年江蘇高考真題]1850年,上海出現第一家專營進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這類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門市零售為主。1860年以后,內地商人紛紛到上海采購,上海洋布店轉向以批發為主,實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發展反映出( )A.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B.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滲入C.內地棉紡織業發達 D.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3.[2023年湖北高考真題]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來源 內容太平天國方面 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清廷方面 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民國前后革命黨人 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 B.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 D.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4.[2023年河北高考真題]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且條約規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諭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將此原約及續約各條發抄給閱,并令刊刻,懸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由此可知,當時( )A.地方對中央離心力增強 B.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C.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 D.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5.[2024年北京高考真題]《萬國公法》譯成中文時,某法國外交官說:“那個打算讓中國人領悟我們歐洲國際法的人是誰?……他會讓我們陷于無盡的麻煩之中?!绷碛杏⑽膱蠹堅u論道:“我們為中國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會瞄準我們,還是只會轉向新的征服者,現在還不好說?!边@說明( )A.引入《萬國公法》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B.中國社會對當時世界形勢變化渾然不覺C.中國了解國際法將不利于列強對華侵略D.此時國際法的應用范圍只限于歐洲國家6.[2024年甘肅高考真題]19世紀70年代,英、日等國一方面以廉價棉紗傾銷中國,另一方面從中國大量進口棉花,致使中國市場棉貴紗賤。到19世紀80年代,中國棉紗進口量與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紗進棉出的“紗花對流”現象加劇,這表明當時中國( )A.民族企業生產力迅速提高 B.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C.卷入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D.傳統家庭手工業日漸興盛【重難突破】1.近代一位英國士兵在日記中寫道:“這真是在戰爭中出現的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在一個地方,我們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談交情,在另一個地方,我們竟用真刀真槍和他們打個你死我活;可以說沒有先例能和這次戰爭對比,它所加于(中國)老百姓的困苦是這樣少,所給予他們的恩惠是這樣多”。這表明( )A.殖民者意圖掩蓋戰爭性質 B.晚清社會主要矛盾出現轉變C.民眾態度主導戰爭的走向 D.英國注重對清廷開展輿論戰2.《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人要求在五口“市廛”“自擇地基”。耆英等認為口岸界址“斷難任其自擇”“隨意混指”,經多次交涉,終于爭取到英國人同意“議定界址”并寫入《虎門條約》。這表明,清廷( )A.外交從傳統向近代轉型 B.反外來侵略的民族意識增強C.固守傳統朝貢體系思維 D.善于利用近代條約外交體系3.魏源把“富民”劃分為“有田之富民”和“無田之富民”,他認為當務之急不僅是要解決前者“歲輸租稅,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的弊病,使之“敢顧家業”,更要兼顧后者,提出“末富”“緩本急標”的顛覆性理論。魏源的這一思想( )A.深刻反思了傳統農本思想 B.迎合了實業救國的思潮C.闡明師夷長技的具體方式 D.認識到商業的經世價值4.下圖為1844—1856年廣州、上海與英國貿易變化情況對比。導致進出口總值。這一變化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政府調整對外政策 B.中國經濟進入世界市場C.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D.英國擴大對華經濟侵略5.咸豐九年,設撫夷局于嘉興寺。局設未久,即改總理衙門。而當其時,君臣朝野之間,往往視之為不祥之物,士大夫顧清議者,多恥預其選。這說明( )A.清朝統治者感受到大變局沖擊 B.中外交流促進思想發展C.傳統的外交體制依然得到延續 D.晚清外交轉型的艱難性6.1858年5月,在與英法代表的談判中,清朝皇帝最頭痛的是外國公使駐京、增開通商口岸、外國人可入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等條款。所以,咸豐帝一再討價還價,即使在《天津條約》簽訂后,也借故拖延,不肯換約。咸豐帝如此反應主要是因為上述條款( )A.滿足了英法侵略要求 B.助長了西方列強侵華的氣焰C.阻礙了民族經濟發展 D.沖擊了傳統觀念和統治秩序7.1862年,廣州同文館成立,第一期僅有學生20名,起初主要教授英語、漢語和算學,后來增加了法語、德語、俄語、日語,且重視與社會掛鉤,注重學用結合,由此可知,該館( )A.沖破了科舉制度選官的壟斷 B.推動了革命思想的傳播C.適應了近代對外交往的要求 D.積極貫徹實業救國理念8.近代紳士們積極探討中國文化與西方的關系,王韜和鄭觀應把西學的技藝歸為“器”,把中學歸為更有價值的“道”;張之洞提出更為有力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這兩種主張( )A.秉承中體西用理論 B.固守天朝上國觀念C.隱含變革圖強思想 D.喚醒民眾救亡圖存9.下圖中清朝財政收入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原因是( )(注:咸豐年間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依商品數量或價值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稱為“厘金”)A.國內政局的劇烈變動 B.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C.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D.自然經濟的徹底瓦解10.1875年底,左宗棠獲得慈禧授權,任命胡雪巖作為代理人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所借款項用于支付西征軍(湘軍)的軍餉和向德國購買軍火。1879年底,當最后一筆借款達成后,匯豐銀行故意向李鴻章集團泄漏借款內幕,朝廷隨即查辦胡雪巖。不久以后,左宗棠、胡雪巖相繼去世,左、李之爭以李鴻章集團最終勝出。由此可知( )A.匯豐銀行利用貸款對清政府進行控制和掠奪B.左宗棠收復新疆巧妙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C.慈禧趁機打擊了洋務派強化了中央政府權力D.李鴻章集團的勢力將一家獨大再無競爭對手11.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內部就法國侵略越南的問題展開討論,并形成了“援越抗法”和“棄越自守”兩派觀點(如下表)的爭論。這反映出( )觀點 代表人物 簡介援越抗法 張之洞 今日事夢,不防不可,較防不能。非庇屬國無以為國吾圈之計,非楊威無以為議約之貴。防務緊要關鍵惟在拒絕外侮,不啟釁端棄越自守 李鴻章 若陳師遠出,而(法)反戈內向,顧彼失此,兵禍連接,防不勝防……蓋使越為法養。則邊患伏于將來;我與法爭,則兵端開于俄頃。其利害輕重,較然可睹A.國力衰弱影響邊疆危機的處理 B.清廷內部國家主權意識差異明顯C.宗藩體系制約國防戰略的制定 D.中國在東南亞的主導地位已喪失12.洋務運動中后期,少數“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發展為獨立經營的商辦企業。甲午中日戰爭前后,代表新的生產力的近代產業工人已達到20萬人左右。這反映了( )A.近代工業發展加速自然經濟解體 B.洋務企業實現了向民營企業轉型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初步發展 D.自救變革促進晚清社會結構變動13.189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折稱:“從古各國角力之時,大率皆用遠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國之力,斷不能兼與東西洋各國相抗”,俄國“此次為我索還遼地,雖自為東方大局計,而中國實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資糧車馬”。這反映出此時的清朝官僚( )A.試圖推行“聯俄制日”外交 B.決定放棄舊的傳統宗藩關系C.對列強侵華本質有清醒認識 D.對西方的態度轉為主動西化14.光緒二十四年“明定國是”詔書明確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边@反映出,戊戌新政( )A.獲得統治階層大力支持 B.難以觸動封建制度根本C.踐行了康梁的維新思想 D.側重于培養實用型人才15.晚清秀才劉紹寬在1894年前就閱覽過《物理小識》等西學書籍,但仍學經義。1896年他讀了美國學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學,與宋儒無異”。此后數年,他閱讀西書范圍頗廣,但對此并不滿意,嘆道:“究之所得新學,盡是皮毛?!撬^邯鄲學步,失其故步歟?”此情形在清末士紳中并不鮮見。這體現了( )A.維新運動未能實現預期目標 B.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時人理解新時局的矛盾心理 D.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興起16.19世紀中后期,關于當時中國社會的現象有時文寫道:“激勵工藝,反為行規壓制;制造新穎,指為攙奪;煙通機器,伐木開礦,毀為妨礙風水;工廠女工,毀為藏垢納污……土貨仿照洋式,捏為妨礙厘規”。這反映出當時( )A.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改變 B.晚清國民經濟呈現持續下滑趨勢C.民族經濟發展對外依賴度較高 D.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面臨一定困境17.有學者認為義和團的拳民們希望比附的神靈在三國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漢,也就是劉備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個也沒有,甚至連吳國的人物,周瑜、黃蓋之類的大將都沒有。該學者認為義和團拳民的選擇旨在( )A.表明義和團運動以推翻清朝為目的B.強調義和團運動的正義性C.揭示了義和團運動農民的盲目排外D.表明義和團運動反抗列強侵略18.1900年6月,上海《新聞報》連續發表社說:“讀(農歷)五月初十日上諭”,知其“有不肯痛剿之意,于是群情驚訝,而滬上商人為之震動”“上海為商務總樞”“京師、上海皆互為關切”,應以“急為痛剿”為上策。其言論表達出對( )A.清政府對內政策不滿 B.八國聯軍侵華的憤懣C.實業救國之路的堅守 D.東南互保危害的擔憂19.1900年10月英德兩國簽署協議規定“不得利用現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這一協定很快得到日、美、法、俄等國的認同。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列強放棄了在華取得的領土利益 B.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果C.解決了列強在華權益分配的矛盾 D.民眾反帝迫使列強調整侵華方式20.下面是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漫畫《太多的高利貸者》,漫畫中,20世紀初,在協同作戰獲勝后,俄國沙皇,德國皇帝和英國國王手中都拿著要求清政府賠款的條文,一個中國人雙膝跪地,似乎在驚呼“天啊,還要不要人活了”。漫畫右側的是山姆大叔,他若有所思地注視著這一切,漫畫反映的這一歷史現象( )A.推動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B.促使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C.體現出帝國主義合謀“門戶開放” D.表明列強既合謀出兵又各謀私利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84年,朝鮮“開化黨”人發動叛亂,引日軍攻入王宮,組織親日政權。清兵應朝鮮之請,擊敗日軍與“開化黨”。1885年2月,日本派伊藤博文、中國派李鴻章為代表進行談判。中方草案內容如下:一、議定兩國各撤駐朝鮮之兵,自畫押蓋印之日起,以四個月為期。四個月以后中國將駐扎朝鮮各營盡數撤回,日本亦將駐扎朝鮮保護使館之兵盡數撤回,兩國同時辦理,不得違誤;二、朝鮮練兵各營之中國教習武異,酌留十余人至二十人為度,訂立年限,年滿再行撤回;三、以后朝鮮商民與日本商民偶有爭端,如日本前往派員查辦,毋庸帶兵;或中國有派員查辦之事,亦不帶兵,免滋疑忌;四、朝鮮本國如有亂黨滋事,該國王若請中國派兵彈壓,自與日本無涉;事定之后,亦即撤兵回國,不再留防。日方草案內容如下:一、議定嗣后不論以何等名義何等約款,在朝鮮國內兩國均不得有派兵師、差兵建有兵營、占有營地、屯處港口之事,以免兩國爭端之虞;二、前條約款仍與兩國交戰之權不相干涉;三、將來在朝鮮國,如有日清兩國交涉事端,或有彼此一國與朝鮮交涉事端,兩國當均派委員會依和平辦法,商妥辦理;四、兩國均允勸朝鮮國王,使其團練精良巡兵足以自護其國,兼保護駐留外國人,又依兩國所協同認可由朝鮮國選他國武棄一員或數員,委以教習之事;五、兩國均允遵第一條所載,將現在彼此派駐朝鮮國兵員于畫押蓋印之后,四個月限內均盡數撤回,大日本帝國兵由仁川撤出,大清國兵由馬山浦撤出。經過多輪激烈磋商,1885年4月雙方在天津簽訂《天津條約》,如下:中日同時從朝鮮撤兵;中、日均勿派員在朝教練;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摘編自李育民、匡艷《宗藩之潰: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派兵條款"形成考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日草案內容上的區別,并指出中日交涉的焦點問題。(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析中日《天津條約》的影響。22.[社會變動與人口變化]材料一 明末及清朝時期人口數量變動情況衣年份 1600年 1651年 1712年 1775年 1794年 1822年 1851年 1856年 1011年總人口 2.05億 1.19億 1.42億 2.64億 3.13億 3.72億 4.32億 3A2億 3.47億材料二 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布政使是由吏部任今并直接對戶部負責,按察使是對刑部負責的,都享有與督托平起平坐的半獨立地位。這種每一省的分權剔衡正是朝廷得以對省實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因之一。但太平天國戰爭給了督撫足夠的機會蠶食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權力,直到將他們降為毫無個人忿態可言的從屬地位。因而到太平天國時期結束時,督撫已成為集軍事指揮、財政和司法權力于一身的勝利者,有效的中央控制已一去不返。太平天國時期的形勢使清廷必須給予督撫組織與訓練新軍并為之籌餉的權力。由于這些新軍有較強的團結精神和地域觀念,僅服從各自長官的命令,它們實際上幾乎是“個人”的軍隊。太平天國平定以后,捻軍戰爭和西北的回民起義又延續了多年的戰亂。整個帝國已經衰敗不堪,以至無論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已沒有恢復一度普及全國的保甲機構的愿望和能力。有些省和地方官員為了地方治安試圖加強保甲,但沒有人真正能恢復早期的保甲戶口登記。——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何炳棣著,葛劍雄譯《1368—1953年中國人口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清朝人口變化情況,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說明太平天國運動對晚清政治的影響。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之問——世界會好嗎?●梁濟(1858—1918年),清末舉人,他的思想遵循著傳統儒學內圣外王模式,但又深受經世致用觀念影響,他主張在維護現有秩序下,通過吸收西方文化,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梁濟經歷了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的全過程,他創辦《啟蒙畫報》等報刊,捐款興辦新式學堂,為民間戲劇撰寫歌詞,采用通俗方式啟發民智;任職期間積極興辦工藝工廠,采用機器生產。辛亥革命后,梁濟的思想是復雜的,雖對清廷不滿,但深受忠君死節觀念的影響。面對當時中國的內憂外患,梁濟再次失望于民國初年政局動蕩、兵禍蔓延、人民苦窮的現狀,于民國七年冬天的清晨在積水潭身亡,留下“世界會好嗎?”的遺言,這被稱為梁濟之問。——摘編自李新國《清末民初京津地區中下層士紳的心路歷程(1860~1920)》●梁濟,一亡清之部員耳,以世受國恩,情深故主,毅然投水以死,死固得其所矣。顧梁氏所以不死于清帝遜國之時,又不死于張勛復辟失敗之后,延至今日始死,豈不太晚?意者,梁民之不速死,蓋猶有希望耳自歐戰告終,德皇遜位,奧匈俄等,將盡變為共和國,則二十世紀中國不容有君主之政體矣。梁氏默察傷,勢窮望絕,乃不得不死欺。——摘編自1918年《申報——自由談》●在清末民初的社會轉型時期,面對世風沉淪與社會失范,梁濟選擇了有計劃地殉清,希望以此種方式實現生命超越,喚醒世人覺知。他們通過以死抗爭之舉來體現強烈的國家意識,希望通過重新找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倫理來規范社會行為,拯救世風人心。——摘編自王志通《為國身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傳統士紳梁濟“舍身捐軀”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對“梁濟之問——世界會好嗎?”作出回答。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外力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化思潮和運動表現出一種回應外國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也就是說,這種回應的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拯救民族危機。有的論者以此特征,把中國的現代化稱之為一種“防御式的現代化”、即一種被動的現代化。在近代中國,西方的侵略的確是構成中國現代化的兩大障礙之一(另一障礙是中國的封建主義)。所以,這種以挽救民族危機為動力或目的的現代化運動乃是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使然?!胺佬l型現代化”的特征對中國現代化的價值判斷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就是因為“防衛”的需要,“民族主義”或“文化本位”的情結始終制約著近代中國人對現代化價值的選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礙了近代中國從對西方文化及西方的現代化進程進行深入而客觀的了解,因此也在較大的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現代化思潮與運動的深入發展。——摘編自王繼平《晚清中國現代化思潮的文化視角》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知識,就材料整體或部分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闡述完整,表達清晰)答案以及解析【典例分析】1.答案:A解析:材料中浙江巡撫認為舊船“雖不能爭勝于外洋,尚可牽制于內港”,其他督撫也有相似意見,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因循守舊,不愿改革,阻礙了革新,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在造船問題上的分歧,不能說明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排除B項;材料中地方官員的觀點并不是中體西用思想,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在造船問題上的分歧,不能說明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上海洋布店由1850年的1家發展到1858年的十幾家,且由門市零售為主轉變為批發為主,這體現了外來經濟對中國的影響逐漸增強,即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深入,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上海棉布商店的情況,并未涉及內地棉紡織業的情況,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是幾千年來,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其平分產品和土地的主張,滿足了農民階級的需要,太平天國方面對洪秀全做出了較高的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對準的矛頭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撲滅以后,清朝政府對洪秀全的形象進行了大肆地詆毀;而民國前后的革命黨人由于歷史需要,稱他為“英雄”、“豪杰”,革命派認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里救出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顯然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的一次自發革命運動,是一個革命的摸索。雖然失敗了,卻為后來的革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個時期人們對洪秀全的評價基本是大義凜然的。故對人物的評價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C項正確;不同史料對人物記載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場的差異,排除A項;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場的差異,對其做出了不同的評價,排除B項;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場的差異,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D解析:據材料“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無論是清朝政府、皇帝還是部分地方官員,在對外關系中經歷著來自西方列強的沉重打擊,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晚清的對外關系又逐漸向近代外交轉變,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外關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英國,更沒有提到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且《北京條約》也不只涉及到英國,排除C項。故選D項。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那個打算讓中國人領悟我們歐洲國際法的人是誰?……他會讓我們陷于無盡的麻煩之中?!薄拔覀優橹袊峁┑奈淦髟谌蘸蟮降资菚闇饰覀?,還是只會轉向新的征服者,現在還不好說?!笨芍?,從法國外交官和英文報紙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他們擔心中國了解國際法后會變得更加強大,會對其不利,這反映了列強擔憂中國了解國際法后更難以對其侵略,C項正確;引入《萬國公法》并未直接破壞中國的司法主權,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中國社會對當時世界形勢的認識程度,排除B項;國際法并不只限于歐洲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9世紀70年代,英、日等國……致使中國市場棉貴紗賤。到19世紀80年代,中國棉紗進口量與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紗進棉出的‘紗花對流’現象加劇”可知,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棉花和棉紗的生產和銷售明顯受到列強主導的國際市場影響,這說明中國卷入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C項正確;民族企業生產力迅速提高說法不符合史實,當時中國民族企業剛剛起步不久,深受國際市場影響,排除A項;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并沒有完全解體,排除B項;由于受到列強侵略和傾銷商品的影響,傳統家庭手工業逐漸破產,排除D項。故選C項。【重難突破】1.答案:A解析:考查鴉片戰爭。從材料中可看出英國士兵將侵略中國的行為視為“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談交情”“它所加于(中國)老百姓的困苦是這樣少,所給予他們的恩惠是這樣多”,這顯然是在美化侵略戰爭,掩蓋了鴉片戰爭的侵略本性,故A項正確。當時社會主要矛盾仍是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間的階級矛盾,故排除B項;在近代的戰爭中,尤其是西方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中,戰爭的走向主要是由列強的侵略野心、軍事力量對比、政治外交策略等因素決定的。民眾在戰爭中往往是被動承受者,即使有反抗行為,也通常是在列強侵略壓迫下的自發反應,其力量往往不足以主導戰爭的走向。而且英國士兵的描述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不能作為客觀判斷戰爭走向由民眾主導的依據,故排除C項;材料是英國士兵的日記,與“輿論戰”無關,故排除D項。2.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虎門條約》的簽訂交涉過程中,清廷力圖進一步完善“圈居”這一美妙藍圖,將來華的外國人“圈”起來,盡力把他們的一切行動置于清廷的體制框架之內,反映了清廷仍沉浸在傳統的朝貢體系思維中,C項正確;中國外交從傳統向近代轉型的開始是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排除A項;“議定界址”并寫入《虎門條約》是清廷力圖把來華外國人的一切行動置于清廷的體制框架之內,而不是反外來侵略的民族意識增強,排除B項;雖然不平等條約已簽訂,但耆英等對近代國際關系中通行的條約外交體系還鮮有耳聞,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D解析:商業的價值就是經濟的價值,就是可以經世濟民。據材料“使之‘敢顧家業’,更要兼顧后者”“末富”“緩本急標”可知,魏源提出了顛覆性的理論,即認識到商業的經世價值,故選D項;魏源商務思想仍是在傳統農本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并不是深刻反思,此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甲午戰后(19世紀末),實業救國思潮才興起,與魏源所在的時代(1794—1857年)不符合,排除B項;“師夷長技”,即學習西方“長技”,材料僅涉及認識到商業的經世價值,并未提及師夷長技,排除C項。4.答案:D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局設未久,即改總理衙門。而當其時,君臣朝野之間,往往視之為不祥之物,士大夫顧清議者多恥預其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總理衙門設立初期被人視為不祥之物,很多人不愿意到總理衙門工作,這體現了當時我國外交觀念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具有封閉性,即體現了晚清外交轉型的艱難性,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當時士大夫對總理衙門的態度,沒有強調清朝統治者對大變局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我國外交觀念的封閉性,而不是體現思想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人們觀念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具有封閉性,而不是體現傳統外交體制的延續,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天津條約》,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外國公使駐京意味著外國與清朝處于平等的外交地位,這與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中中國為世界中心、其他國家皆為藩屬的認知嚴重沖突,清朝皇帝感到權威受到挑戰,增開通商口岸、外國人得入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等條款會使大量外國人進入中國內地,這不僅可能帶來經濟上的沖擊,還可能引發社會秩序的混亂,所以清朝最高統治者對此最為抗拒,故選D項;助長列強侵略氣焰、阻礙民族經濟發展均不是清朝最高統治者最頭痛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B、C三項。7.答案:C解析:據材料“起初主要教授英語……重視與社會掛鉤”可知,廣州同文館創辦于洋務運動時期,且處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列強的交往增多,學習英語、法語等有助于加強與列強的交流,因此其適應了近代對外交往的要求,故選C項;廣州同文館屬于洋務派創辦的學校,并非選官制度,并未沖破科舉制度選官的壟斷,排除A項;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孫中山為代表,而其 19 世紀末才開始傳播革命思想,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并非革命思想,排除B項;實業救國理念是民族資產階級的主張,以張賽為代表,且出現于甲午中日戰爭后,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8.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王韜和鄭觀應把西學的技藝歸為‘器’,把中學歸為更有價值的‘道’;張之洞提出更為有力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可知,王韜、鄭觀應和張之洞都主張學習西方,隱含了變革圖強的思想,故C項正確;中體西用理論是張之洞提出的,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學習西方,而不是固守天朝上國觀念,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學習西方,沒有體現喚醒民眾救亡圖存,故D項錯誤。9.答案:A解析:這是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后,清朝統治受到沖擊,清政府不得不為解決財政危機而征收厘金,所以根本性原因是國內政局的劇烈變動,故A項正確;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B項;實業救國的思潮興起于甲午戰爭后,排除C項;自然經濟在1851—1873年并未徹底瓦解,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解決西征軍軍費和軍火問題,通過胡雪巖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促使英國政府放棄對阿古柏的支持等,反映出左宗棠為收復新疆巧妙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B 項正確; 匯豐銀行在代理人去世的情況下,追債不迭, 無法控制和掠奪清政府,排除A項; 強化了中央政府權力與李鴻章集團最終勝出等不符,排除C項; 李鴻章集團的勢力將一家獨大再無競爭對手與封建政治中專制君主至上不符,排除D項。故選:B。11.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內部就法國侵略越南的問題展開討論,并形成了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援越抗法”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棄越自守”兩派觀點。結合所學可知,越南在當時是清政府的附屬國,兩派觀點反映出宗藩體系制約國防戰略的制定,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援越抗法”和“棄越自守”兩派觀點之爭,而不是反映的“國力衰弱影響邊疆危機的處理”,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國家主權意識的差異,而是對是否援越抗法的觀點之爭,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援越抗法”和“棄越自守”兩派觀點之爭,沒有體現中國在東南亞的主導地位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2.答案:D解析:據材料“甲午中日戰爭前后,代表新的生產力的近代產業工人已達到20萬人左右”,可知,近代時期,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加速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甲午戰后,隨著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動,說明自救變革促進晚清社會結構變動,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對自然經濟的影響,排除A項;“實現了”,表述夸大,排除B項;“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初步發展”,只能說明甲午戰后,并不符合洋務運動中后期,排除C項。故選D項。13.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的歷史背景為《馬關條約》簽訂后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張之洞所代表的清朝官僚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試圖“以夷制夷”,借俄國的力量約束日本侵華野心,A項正確。1895年時,清政府的宗藩外交體制雖早已千瘡百孔,但材料所述情況并未涉及官僚對宗藩體制的表態,排除B項;從“為東方大局計”來看,張之洞對俄國侵華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清醒,C項表述失當,排除;洋務運動是清政府主動學習西方的開端,但限于學習器物層面,而非制度層面,本題材料未涉及向俄國學習或向日本學習,D項與題意不符。14.答案:B15.答案:C解析: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劉紹寬在接觸西學后,盡管閱讀了廣泛的西書,但仍然感到不滿,并認為學習西方學問僅得皮毛,甚至有失傳統根基之虞。這反映了當時士紳階層面對新舊知識體系時的困惑和矛盾心態,C項正確;題目中提到的是個人對于西學的態度變化及其感受,并未直接提及維新運動的具體成效或目標達成情況,排除A項;雖然19世紀末確實存在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行為,但這并不是題目核心討論的內容,排除B項;題目背景設定在1894年至1896年間,此時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尚未全面興起,而更多表現為思想啟蒙階段,排除D項。故選C項。16.答案:D解析:考查近代中國經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以來封建行規和社會偏見已成為民族工業者革新技藝擴大生產的桎梏這反映出當時民族工業發展面臨著一定困境故D項正確。近代中國經濟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故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經濟呈現下滑趨勢故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經濟的對外依賴情況故排除C項。17.答案:B18.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末新政。A根據材料“讀(農歷)五月初十日上諭”,知其“有不肯痛剿之意,于是群情驚訝,而滬上商人為之震動”“上海為商務總樞”“京師、上海皆互為關切”,應以“急為痛剿”為“上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6月,清政府頒布《向各國宣戰諭旨》,而上海《新聞報》認為清政府不應該對列強宣戰,表達了清政府對內政策的不滿,故A正確;B.材料中沒有體現八國聯軍侵華,故B錯誤;C材料中沒有體現實業救國,故C錯誤;D.材料中沒有體現東南互保,故D錯誤。19.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在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英德兩國為維護其利益,簽訂協議,維持中國領土不再變更,說明當時列強在調整侵華方式,即民眾反帝迫使列強調整侵華方式,D項正確;列強放棄了在華取得的領土利益,不符合史實,這時期列強沒有放棄在華利益,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中國外交成就的信息,排除B項;解決了一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20.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八國聯軍合謀侵華,清政府戰敗被迫同英、俄、日、法、德等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一條約中的賠款數額在近代史上最龐大,漫畫《太多的高利貸者》是對列強赤裸裸的壓榨形象的表達,表明列強既合謀出兵又各謀私利,D項正確;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A項;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B項;美國主張“門戶開放”,不是帝國主義合謀“門戶開放”,排除C項。故選D項。21.答案:(1)區別:①關于撤兵范圍不同:中:僅限于成建制的營伍,不包括教習;日:包括教習在內的所有軍人。②派兵的權利與程度不同:中:朝鮮內亂中國可派兵,日本不可派兵,日朝商民發生糾紛,雙方均不得派兵;日:兩國都不得派兵,但在交戰狀態之下均不受限制。焦點:中國對朝鮮獨有派兵權及日本對朝鮮的均等派兵權。(2)影響:①條約中派兵條款,使清政府喪失中朝傳統關系中的核心地位,標志著中朝宗藩關系走向崩潰。②日本事實上在朝鮮確立了與清對等的地位,達到其戰略目的。③朝鮮半島形成中日均勢的格局,朝鮮局勢暫時得以穩定。④對此后中日朝三國關系和東亞局勢,均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或為日后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埋下了禍根)解析:(1)第一小問區別:由材料“朝鮮練兵各營之中國教習武弁,酌留十余人至二十人為度,定立年限,年滿再行撤回”“朝鮮本國如有亂黨滋事,該國王若請中國派兵彈壓,自與日本無涉”及所學可得出中方草案強調中國在朝鮮的特殊地位,如保留部分教習人員,且在朝鮮有亂時中國可應國王之請派兵彈壓,日本無涉;由材料“議定嗣后不論以何等名義何等約款,在朝鮮國內兩國均不得有派兵師、差兵弁,建有兵營、占有營地、屯處港口之事,以免兩國滋端之虞”“兩國均允勸朝鮮國王,使其團練精良巡兵足以自護其國,兼保護駐留外國人,又依兩國所協同認可由朝鮮國選他國武弁一員或數員,委以教習之事”可得出日方草案則強調兩國平等,對朝鮮的事務均需共同協商處理,不允許單方面的行動;由材料“以后朝鮮商民與日本商民偶有爭端,如日本前往派員查辦,毋庸帶兵;或中國有派員查辦之事,亦不帶兵,免滋疑忌;四、朝鮮本國如有亂黨滋事,該國王若請中國派兵彈壓,自與日本無涉;事定之后,亦即撤兵回國,不再留防”可得出中方草案對朝鮮商民與日本商民爭端處理有不同規定,中方處理日本商民爭端時可派員查辦,但日本處理中國商民爭端時則需按中方規定辦理;由材料“將來在朝鮮國,如有日清兩國交涉事端,或有彼此一國與朝鮮交涉事端,兩國當均派委員務依和平辦法,妥商辦理”可得出日方草案則要求兩國在處理此類爭端時均需和平辦理,不區分國籍。第二小問焦點問題:由材料“中日同時從朝鮮撤兵;中、日均勿派員在朝教練;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笨傻贸龀r的派兵權以及對朝鮮事務的主導權。(2)由材料“中日同時從朝鮮撤兵;中、日均勿派員在朝教練;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所學可得出對朝鮮而言,其主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成為中日兩國在東亞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棋子,失去了部分自主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中日關系來說,暫時緩和了兩國在朝鮮問題上的矛盾沖突,但也為日后的爭端埋下了隱患,因為雙方在朝鮮的利益訴求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由材料“1884年朝鮮開化黨”人發動叛亂,引日軍攻入王宮,組織親日政權。清兵應朝鮮之請,擊敗日軍與“開化黨”。1885年2月,日本派伊藤博文、中國派李鴻章為代表進行談判?!薄蹲诜疂ⅲ?885年中日,〈天津條約〉·派兵條款·形成考析》”及所學可得出從國際格局來看,反映了當時東亞地區國際關系的復雜性,日本在東亞地區的擴張野心初現端倪,而中國則在維護傳統宗藩關系上面臨挑戰。22.答案:(1)目的:全面參與戰爭,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最終被接受成為世界舞臺上相對平等的一員。特點:主動發起外交;對世界秩序和西方社會的認識模糊且相互矛盾。(2)歷史背景:中國民族主義和民族自覺意識加速覺醒;公共領域的形成和民眾觀念的轉變;中國在一戰期間經歷了多次主動要求出兵參戰而被拒,后派遣約14萬名華工到西線戰場為協約國服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劇了中國內政的變化,導致各種政策的出臺。解析:(1)第一小問清人口變化,根據材料一“1600年到1911年,總人口數量的變動”可知,從1600年到1911年,人口數量總體呈上趨勢,其中1600年到1775年增長較為緩慢,1775年到1851年增長較快,1851年到1911年有所波動。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一“明末及清朝時期人口數量變動情況表”的時間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前期,社會相對穩定,為人口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使得糧食產量增加,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清朝實行的一些鼓勵生育的政策,如康熙時期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2)根據材料二“太平天國戰爭給了督撫足夠的機會蠶食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權力,直到將他們降為毫無個人意志可言的從屬地位”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給了督撫足夠的機會,使他們集軍權、財政權和司法權于一身,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地方權力擴大。根據材料二“到太平天國時期結束時,督撫已成為集軍事指揮、財政和司法權力于一身的勝利者”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后,軍權和地方權力的結合,導致了政治格局的變化,形成了“督撫專權”的局面。根據材料二“整個帝國已經衰敗不堪,以至無論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已沒有恢復一度普及全國的保甲機構的愿望和能力。有些省和地方官員為了地方治安試圖加強保甲,但沒有人真正能恢復早期的保甲戶口登記?!笨芍?,太平天國運動和西北的回民起義等戰亂,使國家破敗不堪,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難以恢復保甲機構,社會秩序混亂。23.答案:(1)原因:梁濟出身封建地主家庭,長期受程朱理學熏陶,其忠君死節理念,是其殉清的主要原因;梁濟也企圖通過自己的“舍身捐軀”喚起人們的良知和家國意識,來挽救世道;近代以來,中國的一系列近代化運動的失敗使其感到失望;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傳統文化,傳統士紳所信守的價值觀逐步衰落,成為壓垮梁濟的最后一根稻草。(2)回答:“梁濟之問—世界會好嗎?”實質上是梁濟所代表的守舊勢力找不到中國出路,認不清中國發展趨勢的無奈嘆息。1924—1927年,國共合作領導了國民革命。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推動了中國的進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革命繼續發展。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中國取得了抗戰完全勝利,確立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開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民族復興奠定了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道路,中國的面貌就會煥然一新。解析:24.答案:示例:論題: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闡述: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一批先進的中國人主張學習西方,如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實際上是早期現代化的重要思想。19世紀60年代,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為了自強,洋務派創辦了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為了求富,洋務派又開辦了一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光緒帝推動“百日維新”,其所提出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已經從洋務派的技術現代化,轉向制度現代化。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缎脸髼l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靶抡钡膬热菖c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總之,晚清現代化因外國侵略而起,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現代化的內容逐漸推向深入,但腐敗專制的封建王朝體制下,無法實現現代化。解析:首先,圍繞設問信息,結合材料信息“在外力沖擊下中國現代化思潮和運動表現出一種回應外國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可以提煉論題為: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其次,圍繞提煉的論題“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結合中國近代救亡圖存相關所學知識進行詳細的闡述,如: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一批先進的中國人主張學習西方,如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實際上是早期現代化的重要思想。19世紀60年代,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為了自強,洋務派創辦了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為了求富,洋務派又開辦了一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光緒帝推動“百日維新”,其所提出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已經從洋務派的技術現代化,轉向制度現代化。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靶抡钡膬热菖c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最后,對論題再次總結升華,說明提煉的論題的準確性,如:總之,晚清現代化因外國侵略而起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現代化的內容逐漸推向深入,但腐敗專制的封建王朝體制下,無法實現現代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