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全書大歸納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大概念)1.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1)古人類:元謀人、鄖縣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2)原始農業居民或文化代表;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半坡人)、大汶文明的口文化(3)中華文明起源: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2.夏商西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1)早期王朝:禹建立夏王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2)制度建設:夏朝開創王位世襲制;西周實行分封制(3)文明成就:甲骨文;青銅器;夏朝歷法3.春秋戰國時期:向封建社會的過渡(1)政治局勢:諸侯勢力崛起,展開爭霸和兼并戰爭;秦國進行商鞍變法(2)民族交融:中原的“諸夏”與周邊民族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3)社會進步: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都江堰的修建(4)思想文化:老子、孔子、百家爭鳴4.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1)統一與疆域:秦統一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2)制度建設與鞏固統一: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和推行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3)民族交融:秦朝修筑長城,對邊疆地區的開拓和經營;漢武帝北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班超經營西域;東漢光武帝允許北方各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1)局部統一:魏蜀吳三國鼎立;西晉統一全國;北魏統一北方(2)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經濟發展:江南地區的開發,海外貿易的發展(3)科技與文化: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祖沖之與圓周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二、相關大概念的唯物史觀和論述題1.觀點:自然環境影響原始農業的發展。論述: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因為半坡遺址處于黃河流域,冬季比較寒冷,夏季炎熱,這種房屋冬暖夏涼。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因為當地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這種房屋有利于通風、防潮。決定半坡人種植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條件。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因為長江流域水源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適合種植水稻;而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這里的降雨較少,受當時人類生產力水平所限,人們對自然條件依賴性較強,故而種植抗旱性比較強的粟。結論:自然環境對原始農業的發展影響較大。2.觀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論述:良渚古城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屆一指,有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這些發現表明良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貴族墓地和普通墓地的隨葬品在數量上和精美度上相差巨大,說明社會的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陶寺都城內有圍墻環繞的官城,官城內在多處高等級建筑基址,以及陶質的建筑材料。城內大型墓地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陶盤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貴身份。很多小型墓沒有任何隨葬品,說明當時階級分化嚴重。大型墓葬的葬品來源十分廣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城內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發現了很有可能是觀測天象,確定節氣的觀象臺。陶寺都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黃河由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結論: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早在5000多年前就進人文明社會,中華文明源遠流長。3.觀點:生產工具的革新推動了社會發展。論述: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使用骨耜進行農業生產,栽培水稻,原始農業逐步發展。夏商周時期,青銅器開始廣泛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推動奴隸制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出現并在戰國時期得到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同時分封制不斷瓦解,稱霸兼并戰爭不斷,各國紛紛進行變法改革,社會形態由奴隸制社會逐步邁入封建社會。結論:生產工具的改進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能帶來社會的變革。所以我們要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觀點:制度創新促進發展。論述:西周建立之初,為穩定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室實行分封制,將宗親、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再分封,分封制確立了周朝內部嚴格的等級結構和統治秩序。秦朝建立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全面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的實行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且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結論: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來自創新,我們應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5.觀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論述: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統治權威衰落,形成諸侯紛爭的局面。經濟方面,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政治方面,秦國實行商變法,實現了國富兵強,為后期統一全國奠定基礎。思想方面,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學派,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為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結論: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在政治、經濟、思想上出現了一系列變革,推動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6.觀點:改革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改革是強國之路)。論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使秦國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北魏統一北方后,因為鮮卑拓跋部內遷較晚,仍然保持舊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494年,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遷都洛陽,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結論:只有改革創新,才能推動社會發展7.觀點:統一是我國歷史的發展趨勢。論述: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公元前 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多個政權并立,但民族交融不斷加強,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統一局面的重新出現奠定了基礎。結論:政權并立是暫時的,統一是我國歷史的發展趨勢。8.觀點:王朝的強盛離不開統治者以民為本的措施。論述:秦始皇靠嚴刑峻法以高壓統治民眾,對農民征收沉重的賦稅,連年大規模征調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既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又使社會矛盾和危機加劇,最終導致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推動了反秦的浪潮,強大的秦帝國二世而亡。西漢王朝從漢高祖開始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他們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并減輕賦稅和徭役。最終,西漢經濟從戰亂中逐步恢復,國家局勢穩定下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出現了“文景之治”。光武帝劉秀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光武帝統治后期,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史稱“光武中興。結論:一個王朝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減輕人民負擔,注重發展民生。9.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既帶來災難,客觀上也促進了歷史的發展。論述:一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是統治者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破壞了生產力。另一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使得諸侯國不斷減少,也加快了統一的趨勢。此外,各諸侯國為取得戰爭的優勢,各國積極改革,削弱舊貴族勢力,壯大地主階級力量,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結論: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既有利也有弊,既給社會帶來了破壞,但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10.觀點:影響戰爭勝負不僅是雙方實力的大小,也取決于戰略戰術和指揮者的心態。論述: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統一全國。但曹操驕傲自滿,被周瑜采用黃蓋的詐降計策和火攻戰術擊敗。383年,前秦君主苻堅征集約90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統一全國。但由于苻堅驕傲輕敵,軍心不齊,指揮不當,再加上前秦軍隊戰線過長,力量分散,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結論:驕兵必敗,要根據具體情況制訂合理的戰略戰術。11.觀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偉大的智慧和創造力。論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充分利用當地地理條件,建造了都江堰,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等多方面綜合效益,實現了人水和諧。秦朝時,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人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對維護國家邊境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世界建筑奇跡之一。結論:綜上所述,都江堰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12.觀點:杰出人物推動了歷史的進步。論述:炎黃部落聯盟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大戰,并最終打敗蚩尤。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被推舉為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增,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合多功效子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并在后世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結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潮流中起到了推動作用。13.觀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述: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窮奢極欲,殘暴無道,使得民怨沸騰,最終導致夏的滅亡。商朝的最后一個國王商紂王是個有名的暴君,他對外連年征戰、耗費國力;對內大興土木、橫征暴紗實行嚴刑峻法,導致民不聊生。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周幽王時期,朝政更趨腐敗,內外矛盾激化。結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4.觀點:秦始皇是干古一帝/秦始皇是個暴君/秦始皇是一個功大于過的皇帝。論述一:秦始皇歷史功績巨大,他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的割據混戰局面,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開創者。他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有利于政局穩定,鞏固國家的統一,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在全國各地順利通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利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他統一貨幣、度量衡,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發展。他統一車軌和道路的寬度,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加強了各地交通往來。他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安定了北部邊疆。他派人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促進了水路交通的發展。秦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結論:總之,秦始皇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皇帝。論述二:秦始皇在位期間實施了暴政,對農民征收沉重的賦稅,征調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實行嚴刑酷法,激化社會矛盾,還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正是由于他的暴政導致秦末農民起義,秦朝二世而亡。結論:秦始皇的暴政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論述三:結合歷史功績和暴政作答。結論:結合歷史功績和暴政的結論作答。15.觀點: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的大略的皇帝。論述:政治上,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建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經濟上,實行鹽鐵和酒的官營、專賣,平抑物價,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思想上,““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軍事上,北擊匈奴,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再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結論: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16.觀點:秦始皇和漢武帝都鞏固了統一。論述:秦始皇創立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度)衡、文字;大舉反擊匈奴,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諸侯王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統一鑄幣,實行鹽鐵和酒的官營、專賣;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北擊匈奴。結論:秦始皇和漢武帝都鞏固了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