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學案(含答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學案(含答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程標準】
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歷史時空】
【基礎知識】
一、工業革命的背景
1.含義: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
2.原因
(1)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推動經濟發展。
(2)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特別提示】英國圈地運動的影響
(1)進步性
①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
②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采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了產量。
③加快了英國城鎮化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加之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大增加。
④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新貴族,為資產階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⑤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條件。
(2)局限性: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而政府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來說,圈地運動是一場“羊吃人”的運動。
(3)英國通過殖民擴張, 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4)英國的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
(5)17 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很多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技術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6)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工業革命由此開始。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成就
①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從18 世紀30 年代提高織布速度的“飛梭”開始,在半個多世紀內,通過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一系列發明創造,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
②工廠出現。1771 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
【特別提示】手工工場與工廠的區別
手工工場和工廠同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存在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本質區別在于前者以手工勞動為主,后者實現了機器大生產。
③1782 年,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進,試制出旋轉運動的“復動式蒸汽機”;1785 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瓦特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偉大的技術發明,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④動力技術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 世紀初,汽船、火車先后問世,從此,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⑤隨著生產機械化的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19 世紀中葉,英國的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
(2)擴展:從18 世紀后期到19 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
2.第二次工業革命
(1)條件:19 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成就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表現為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
③化學工業的興起令人矚目,人們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 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
④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也煥發出新的活力。
(3)特點
①由于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以及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思考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技創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1:19世紀后半期,工業企業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生產的極大推動作用,開始有計劃地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來促進生產,紛紛資助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科技創新極大地促進了工業生產。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其中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
思考2:兩次工業革命各有什么特點?
提示2:(1)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發明機器的大都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匠,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2)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以英國為中心緩慢向周邊國家擴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
(3)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以重工業為重點。
(4)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了工廠,其中中小企業占多數,生產組織規模小;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出現。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生產力: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
(2)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工業革命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出現了壟斷組織。
【概念闡釋】壟斷組織
是指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業之間的聯合。它們憑借這種聯合所建立的統治地位,控制相應部門的商品生產,瓜分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規定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3)階級結構
①工業革命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
②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他們通過改革,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
③工人階級迅速崛起,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展開斗爭。
④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
(4)社會生活
①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②現代工業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
③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紙書籍發行量大增, 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④女性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
⑤從總的趨勢來看,人口增加明顯。
2.消極影響
(1)工業革命也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城市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2)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特別提示】工業革命后西方的殖民擴張具有雙重性。一是在殖民地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壓迫、奴役殖民地人民,給殖民地人民帶來災難;二是將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傳播到落后地區,客觀上沖擊與摧毀了相對落后的社會體制。
【隨堂練習】
1.奇波拉在《歐洲經濟史》中寫道:“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于該國在十六和十七世紀時,社會和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B )
A.海外市場的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
B.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的前提
C.血腥的殖民掠奪為工業革命準備了資本
D.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技術
解析:根據材料“主要是由于該國在十六和十七世紀時,社會和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故答案為B項;A項是市場和原料因素,排除;C項是資金因素,排除;D項是技術因素,排除。
2.300多年前,在英國,有很多貴族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金錢,有的甚至不惜拋棄政治,解甲歸田,潛心研究農業、農具和畜牧。促使這些貴族潛心農事的主要原因是( B )
A.英國革命剝奪了貴族土地
B.經營農業可獲得豐厚利潤
C.工業革命提高了農業技術
D.宗教改革削弱了貴族特權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300多年前”就是17世紀,此時英國很多貴族“潛心研究農業、農具和畜牧”,這是因為圈地運動促使經營農業可獲得豐厚利潤,故B項正確;英國革命沒有剝奪貴族土地,故A項錯誤;此時工業革命還未開展,故C項錯誤;宗教改革削弱的是天主教的特權,故D項錯誤。
3.1720—1721年,英國頒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進口印花棉布,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議會甚至通過法律要求喪葬時使用羊毛裹尸布。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費者對棉布的狂熱。這說明( C )
A.工業革命初見成效
B.國王真正“統而不治”
C.國內外市場刺激紡織業變革
D.新技術導致產業發展不平衡
解析:據材料“1720—1721年”“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費者對棉布的狂熱”等信息可知,消費者對棉布的狂熱,使生產者加快速度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促進了紡織業技術的變革,故C項正確;這一時期工業革命還未開始,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國王“統而不治”的內容,故B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涉及新技術的信息,故D項錯誤。
4.1851年5月1日,萬國博覽會在倫敦開幕,前來剪彩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反復使用一個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興奮情緒: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在當時能讓英國女王感到“榮光”的參展產品是( A )
A.萬能蒸汽機、火車機車   B.電燈泡、電動機
C.汽車、飛機   D.電話機、內燃機
解析:依據材料中的時間“1851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的倫敦博覽會,萬能蒸汽機和火車機車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取得的成果,故選A項;根據所學可知,電燈泡、電動機、汽車、飛機、電話機、內燃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不符合題意,B、C、D三項排除。
5.這一時期,電力、電器、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出現,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這里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C )
A.傳統工業逐漸退出社會   B.輕紡工業日趨減少生產
C.重化工業日益占據主導   D.工業發展漸趨依賴科技
解析:根據材料“電力、電器、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電力等新興的重工業部門占據了工業的主導地位,即重化工業日益占主導地位,故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傳統工業并未逐漸退出社會,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重工業逐漸占主導地位的現象,沒有體現輕紡工業減產的現象,故B項錯誤;材料內容也沒有體現工業發展對科技的依賴現象,故D項錯誤。
6.貝爾納在《歷史上的科學》中提道:“從法拉第發現后到愛迪生的應用,中間隔了50年,并非由于科學或技術的滯后,而主要是由于經濟的和社會的原因。19世紀中葉還無法可以使得有組織地利用科學的意圖達到能生利的階段。”貝爾納旨在說明( B )
A.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長
B.電力技術發展所需的條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學理論的突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
D.法拉第的發現源于社會生產的直接推動
解析:由材料“從法拉第發現后到愛迪生的應用,中間隔了五十年……十九世紀中葉還無法可以使得有組織地利用科學的意圖達到能生利的階段”可知,電力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它需要社會和經濟等層面配套設施的支撐,故選B項。工業革命后,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A項違背史實,排除;材料體現的是科學理論的應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科學理論的突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C項錯誤,排除;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并非源于社會生產的直接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才是,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7.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壟斷組織出現,其實質是( A )
A.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B.區域經濟的發展
C.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D.經濟聯系的加強
解析:壟斷組織是一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屬于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它是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而產生的,故A項正確;壟斷組織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而不僅僅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故B項說法錯誤,排除;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業內部的問題,與題中的壟斷組織無關,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經濟聯系的加強不是壟斷組織的實質表現,故D項說法錯誤,排除。
8.工業革命開始后,英國有些工場手工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9世紀50—70年代,英國各行各業都存在工場手工業。工場手工業與機器大工業的并存( B )
A.導致英國工業化進程緩慢
B.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C.源于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
D.體現工業化模式的多樣性
解析:19世紀50—70年代正是工業革命開始階段,這一階段存在大量手工工場,是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的,B項正確;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積累了技術,促進了工業革命發展進程,排除A項;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是自然經濟抵制的結果,排除C項;工場手工業不屬于工業化模式,排除D項。
9.世界博覽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被譽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工業品博覽會。博覽會期間,參觀人數多達630萬人。14 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向參觀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煥發出無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給世人留下深刻的記憶。博覽會主題展館有:電氣館,這是當時最引人注目的展館,愛迪生曾親自到展館檢查;機械館,供應世博會的能源,是實業家流連忘返的地方;運輸館,汽車堂皇出入……這次世博會不僅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也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影響,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整體化的趨勢。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舉辦第一屆世界工業品博覽會的優勢。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影響“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
答案:(1)優勢:政治: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經濟:率先進行并完成工業革命。科技: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對科技發明的重視。
(2)影響:生產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關系: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大企業時代到來(或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全球化: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回答其優勢。第(2)問,根據所學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全球化三個角度歸納、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0.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道:英國18世紀初期,制鋁、制鹽等行業已成為資本集中的工業;1750年,在煤鐵工業中雇用數百人的大規模生產比比皆是。英國當時所存在的經濟和技術的平衡,已經達到在市場推動下工業能夠不斷自行擴展的程度。據此可知,英國( D )
A.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國家   B.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革
C.機器大生產已居主導地位   D.工業革命發生的必然性
解析:材料“英國當時所存在的經濟和技術的平衡,已經達到在市場推動下工業能夠不斷自行擴展的程度”強調的是18世紀的英國已經具備了工業革命需要的資金、技術、勞動力和市場等關鍵因素,D項符合題意;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是在18世紀中葉,與材料無關,A項排除;英國社會制度發生變化是在1688年“光榮革命”后,B項排除;C項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排除。
11.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19世紀上半期,英國積極倡導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要求降低關稅,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英國是最早確立民主制度的國家
B.英國有世界上最廣闊的海外市場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D.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解析: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為“倡導自由貿易”,時間為“19世紀上半期”,聯系所學可知,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后的影響之一就是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產生,D項正確。英國確立民主制度是在1689年,A項排除。英國確立“日不落帝國”地位,擁有最廣闊的海外市場是在18世紀,B項排除。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影響的是全球經濟發展,與英國的貿易自由政策無關,C項排除。
12.1882年,德國女性在農業領域的就業比重僅為30.8%,1907年這一比重增加到46.5%,女性在農業領域的就業狀況與男性相差無幾。這種變化說明( B )
A.農業生產的收益日益增加
B.工業化推動社會結構轉型
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斷降低
D.勞動力短缺現象十分嚴重
解析:據材料“就業比重僅為30.8%……增加到46.5%”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女性地位提高,就業比重增長,成為重要的勞動力,說明工業化推動社會轉型,故B項正確; 材料體現了婦女就業狀況,不能體現農業收益的增加,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婦女地位的提高,故C項錯誤;婦女就業比重增加,說明勞動力增加,不是短缺現象,故D項錯誤。
13.(2020·江蘇高考)1873年12月,英國倫敦出現了持續一周的大霧,許多人有強烈的窒息感,約有1150人在此次毒霧中喪生。當時來到倫敦的一位作家在給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應繼續在倫敦演講,但霧快要捏碎我的心臟。”這位作家的抱怨( A )
A.源于機器大工業生產活動
B.揭露了壟斷資本主義罪惡
C.表現出西方社會精神危機
D.是由于汽車尾氣污染環境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材料中出現的大霧與工業革命所導致的環境污染有關,因此其抱怨源于機器大工業生產活動,A項正確;壟斷產生于19世紀末,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與精神危機無關,而是環境污染問題,排除C項;此時汽車還沒有出現,排除D項。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業革命的開展,大批工人進入工廠工作。很多棉紡織廠不僅沒有新鮮的空氣,還有大量的飛絮和塵埃,以至工人到40歲就喪失了勞動能力。更為嚴重的是大量的童工進入工廠,干著成人的活卻拿著低廉的工資。到1830年,英格蘭的大城市中沒有一個完全安全的飲用水供應,最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發出的臭氣,導致河邊議會大廈的窗戶都不敢打開。
材料二 英國議會改革派經過在全國范圍內對工人階級的調查,向議會和政府作出了報告。經過多方努力,1833年,英國議會通過《工廠法》,規定不準使用九歲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過的《河道法令》規定,禁止污染飲用水。1848年通過的《公共衛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在19世紀80年代還相繼出臺《工人階級住房法》等,進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問題。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李宏圖《19世紀
歐洲的社會革命與化解》
(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解決工業化問題的舉措。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舉措帶來的作用。
(3)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英國工業化發展中可以得到的歷史啟示。
答案:(1)問題:工人健康受損;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
(2)舉措:加強政府監管;通過立法治理。作用:調節了社會矛盾;保證社會秩序和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促進環境的良性發展。
(3)啟示:工業化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伴隨一系列社會問題產生;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改革來推動,需要社會各種力量的努力;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解析:第(1)問,“社會問題”,根據材料一“很多棉紡織廠不僅沒有新鮮的空氣,還有大量的飛絮和塵埃,以至工人到40歲就喪失了勞動能力”得出:工人健康受損;“更為嚴重的是大量的童工進入工廠,干著成人的活卻拿著低廉的工資”得出:大量使用童工;“英格蘭的大城市中沒有一個完全安全的飲用水供應,最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發出的臭氣,導致河邊議會大廈的窗戶都不敢打開”得出:工作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第(2)問,“舉措”,根據材料二信息“英國議會改革派經過在全國范圍內對工人階級的調查,向議會和政府作出了報告”得出:加強政府監管;“英國議會通過《工廠法》……《河道法令》……1848年通過的《公共衛生法》……在19世紀80年代還相繼出臺《工人階級住房法》”得出:通過立法治理。“作用”依據所學知識從社會矛盾、經濟生活、生活環境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問,“啟示”,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和所學知識從工業化帶來的結果、社會問題的解決辦法、政府起到的作用以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角度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乐县| 六盘水市| 镇沅| 德清县| 徐州市| 海口市| 巩义市| 蒙自县| 益阳市| 惠安县| 高雄县| 黄平县| 乐亭县| 分宜县| 集安市| 江川县| 出国| 永嘉县| 来凤县| 镇原县| 邯郸市| 赣州市| 桦南县| 彭泽县| 南陵县| 昌图县| 石景山区| 肇东市| 乐亭县| 南溪县| 滕州市| 镇赉县| 黄平县| 得荣县| 凤山市| 双城市| 无锡市| 玉环县| 上高县| 伊春市|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