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2 溶解度+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初中化學人教版(2024)九年級下冊 第九單元 溶液【學情分析】二、學情分析初三學生思維活躍,課外知識較為豐富,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樂于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喜歡將所學知識和已有經驗、生活實際相聯系,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課題1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溶液的組成和基本特征,明確了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及其相互轉化,學生也具備了繪制溶解度曲線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繪制曲線的數學知識。目前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能力,但還需要鞏固和提高,特別是從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個層次。【教學目標】化學觀念: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并學會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科學思維:通過教師的實驗演示和學生的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分析實驗能力。科學探究與實踐: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于通過實驗得出事實進行分析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化學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金屬材料及其應用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重點難點】【重點】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難點】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新課導入】回憶:氧氣、氮氣、氫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溶解性 ,氧氣的溶解性是 氮氣是 氫氣的是 二氧化碳的是 一氧化碳的是氣體物質的溶解性的描述常用 難溶、不易溶、能溶 ,固體物質的溶解性常用易溶 、可溶、微溶和難溶 只能粗略的比較溶解能力,氮氣、氧氣、氫氣都是難溶,如何比較它們的溶解性的大小呢 需要具體的數值進行比較,即溶解度,它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如何確定溶解度的數值呢 首先要知道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新課講解】環節二:探索新知,實驗論證(25分鐘) 學習小組做實驗9-5和實驗9-6,并相互交流觀察實驗現象和總結實驗結論,發表各小組的實驗現象和結論 用實驗結論回答最初的思考題 填空PPT中的定義,學習飽和溶液的定義,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之間的區別,學習結晶,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關系 1、指導學生做實驗9-5和實驗9-6,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總結出實驗結論,為后面的定義作鋪墊 2、歸納兩個實驗的結論,引導回答最初的思考題,引出定義 3、讓學生對定義進行填空,并解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定義,深化學生對飽和溶液定義的理解,解釋結晶定義,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關系 實驗用具,多媒體課件 放下主動權,給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讓他們現場操練,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實驗現象和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結合教學實驗設計的梯度問題,逐一講解,講透飽和溶液定義的知識點,學會判斷飽和溶液,知道什么是結晶,明白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關系【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探究了飽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飽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有意義并總結出了判斷飽和溶液 的方法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以及結晶的定義。【布置作業】作業目標1.運用溶解度數據,分析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關系;2.根據溶解度曲線比較不同物質溶解度變化的特點;3.描述溶解度曲線上點的含義,利用溶解度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根據溶解度曲線判斷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4.描述壓強、溫度對氣體溶解度的影響,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板書設計】溶解度一、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1.飽和溶液2.不飽和溶液3.判斷某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4.結晶和結晶的方法5.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教學反思】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時,學生對于溫度對物質溶解度的影響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對于為什么規定“在100g 溶劑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據,教師應幫助學生對這些科學規定的意義加深理解,點撥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評價能力,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