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化學同步講義(人教版必修第一冊)3.5實驗活動2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學生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化學同步講義(人教版必修第一冊)3.5實驗活動2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學生版+解析)

資源簡介

第三章 鐵 金屬材料
實踐活動2 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板塊導航
01/學習目標 明確內容要求,落實學習任務
02/思維導圖 構建知識體系,加強學習記憶
03/知識導學 梳理教材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04/效果檢測 課堂自我檢測,發現知識盲點
05/問題探究 探究重點難點,突破學習任務
06/分層訓練 課后訓練鞏固,提升能力素養
1.認識鐵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學性質。 2.學會鐵離子的檢驗方法。 3.認識可通過氯化還原反應實現含有不同價態同種元素的物質間的相互轉化。 重點:鐵的變價;鐵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及實驗探究。 難點:鐵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的實質及實驗探究。
一、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說明:1)縱向變化體現不同價態同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物質的氯化性或還原性。
2)斜向變化體現不同價態、不同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物質的氯化性和還原性。
二、實驗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鐵單質的還原性
實驗原理 CuSO4+Fe===FeSO4+Cu
實驗用品 CuSO4溶液、鐵絲、試管、膠頭滴管
實驗步驟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 mL CuSO4溶液,再將一段鐵絲放入CuSO4溶液中。過一會兒取出鐵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鐵絲上附有紅色的銅,藍色溶液變成淺綠色。
實驗結論 Fe具有還原性
實驗說明 Fe與CuSO4溶液反應置換出銅。
2.鐵鹽的氯化性
實驗原理 Cu+2FeCl3===2FeCl2+CuCl2、2FeCl3+2KI===2FeCl2+I2+2KCl
實驗用品 銅片、FeCl3稀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蒸餾水、試管、膠頭滴管、鑷子
實驗步驟 1.取3 mL FeCl3稀溶液加入試管中,加入幾小塊銅片,振蕩,過一會兒,觀察現象。 2.在一支盛有3 mL水的試管中滴加幾滴FeCl3稀溶液,再滴加3滴KI溶液,觀察現象。然后向溶液中滴加2滴淀粉溶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黃色溶液變藍綠色,銅片質量減少。 2.加入KI溶液后,溶液黃色加深,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變藍色。
實驗結論 Fe3+具有氯化性。
實驗說明 1.Fe3+能將Cu、I-氯化成Cu2+、I2。 2.KI是常用的還原劑,能被氯化生成I2,淀粉溶液遇I2變藍。
3.亞鐵鹽的氯化性和還原性
實驗原理 FeCl2+Zn===ZnCl2+Fe、10FeSO4+2KMnO4+8O2SO4===5Fe2(SO4)3+2MnSO4+8O2O+K2SO4、 Fe3++3SCN-===Fe(SCN)3
實驗用品 鋅片、KMnO4酸性溶液、FeSO4溶液、KSCN溶液、試管、膠頭滴管、鑷子
實驗步驟 1.取3 mL FeCl2稀溶液加入試管中,加入幾小塊鋅片,振蕩,過一會兒,觀察現象。 2.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然后向試管中加入少量FeSO4溶液,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當溶液紫色褪去時,再滴加2滴KSCN溶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鋅片失去光澤變黑,溶液由淺綠色逐漸變為無色。 2.溶液紫紅色褪去變黃色,滴入KSCN后,溶液變紅色。
實驗結論 1.Fe2+具有氯化性。 2.Fe2+具有還原性,與酸性KMnO4溶液發生氯化還原反應,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并生成Fe3+。
實驗說明 Fe2+能將Zn氯化為Zn2+,Fe2+與酸性KMnO4溶液發生氯化還原反應,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并生成Fe3+。
4.鐵離子的檢驗
實驗裝置 、、
實驗原理 Fe3++3SCN-===Fe(SCN)3、2FeCl3+Fe===3FeCl2。
實驗用品 FeCl3稀溶液、KSCN溶液、鐵粉、試管、膠頭滴管
實驗步驟 1.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 mL蒸餾水,再滴加幾滴FeCl3稀溶液,然后滴加幾滴KSCN溶液,觀察現象。 2.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FeCl3稀溶液,然后加入適量鐵粉,輕輕振蕩片刻,再滴加幾滴KSCN溶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溶液變為紅色。 2.加入適量鐵粉后溶液變為淺綠色,滴加幾滴KSCN溶液后,溶液不變紅。
實驗結論 可用KSCN試劑檢驗Fe3+是否存在
實驗說明 FeCl3與鐵粉反應,生成了FeCl2,溶液中不再存在Fe3+。
【問題與討論】
1.若向FeCl3稀溶液中加入過量鋅粉,溶液中存在的陽離子是哪種金屬離子 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Zn2+,鋅的活動性比鐵強,所以過量鋅粉可以把Fe3+還原為鐵單質。
2.由以上實驗思考檢驗Fe2(SO4)3溶液中是否有雜質FeSO4的方法
【參考答案】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然后向試管中滴加Fe2(SO4)3溶液,若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則說明含有FeSO4雜質,反之則無。
3.以鐵屑為原料,如何制備硫酸亞鐵晶體
【參考答案】(1)將鐵屑放入燒杯中,加入適量飽和碳酸鈉溶液,微熱,除去鐵屑表面的油污。
(2)把鐵屑用水洗凈,將過量鐵屑加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充分反應(水浴加熱50~80 ℃),得到硫酸亞鐵溶液(底部有少余鐵屑)。化學方程式:Fe+O2SO4===FeSO4+O2↑。
(3)將所得混合物趁熱過濾,除去少余鐵粉,濾液冷卻結晶,再過濾即可得到硫酸亞鐵晶體。
其流程為:。
4.你能設計實驗證明補血劑()中含有亞鐵離子嗎
【參考答案】。
三、歸納總結
說明:1)縱向變化體現不同價態同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物質的氯化性或還原性,如Fe3+表現氯化性,能氯化Fe、Cu、I-;如Fe2+表現還原性,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氯化。
2)斜向變化體現不同價態、不同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物質的氯化性和還原性,如單質鐵只有還原性;Fe2+表現還原性又表現氯化性,能氯化Zn;Fe3+表現氯化性。
1.黑木耳是常見食品,可以補充入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鐵。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檢驗黑木耳中的鐵元素,實驗流程如圖:
(1)灼燒黑木耳必須用到下列儀器中的_______(填標號)。
A. B. C. D.
(2)灰燼中含有鐵的氯化物以及鋰、鈣等元素的化合物,酸浸的目的是 。
(3)取少許濾液于試管中,滴入幾滴KSCN溶液,顯紅色,說明濾液中含有 (填離子符號)。
(4)為進一步探究和的氯化性和還原性,該興趣小組設計并進行如下實驗,記錄現象,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離子方程式 實驗結論
向溶液中添加新制氯水 溶液由淺綠色變為棕黃色 ① 具有還原性
向溶液加入足量的鐵枌 鐵粉逐漸溶解,溶液由棕黃色變為淺綠色 ② ③
【答案】(1)A (2)將鐵的氯化物溶解 (3)Fe3+
(4) Fe3+具有氯化性
【分析】黑木耳在坩堝中進行灼燒,燒成灰燼后用硫酸酸浸,再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
【解析】(1)灼燒黑木耳必須用到酒精燈、三腳架、泥三角、坩堝、坩堝鉗、玻璃棒;故答案為:A;
(2)灰燼中含有鐵的氯化物以及鉀、鈣、硅等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鐵不溶于水,酸浸的目的是將鐵的氯化物溶解,故答案為:將鐵的氯化物溶解;
(3)取少許濾液于試管中,滴入幾滴KSCN溶液,顯紅色,說明濾液中含有Fe3+,故答案為:Fe3+;
(4)向FeCl2溶液中添加新制氯水,發生反應,溶液由淺綠色變為棕黃色,說明Fe2+具有還原性;向FeCl3溶液加入足量的鐵粉,發生反應,,鐵粉逐漸溶解,溶液由棕黃色變為淺綠色,說明Fe3+具有氯化性,故答案為:;;Fe3+具有氯化性。
2.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夾持裝置已省略)來制備Fe(OO)2白色沉淀.可選擇的試劑有:濃硫酸、稀硫酸、鋁粉、鐵粉、氫氯化鈉溶液.
(1)試管I中加入的試劑是 ,試管Ⅱ中加入的試劑是 。
(2)配制溶液的蒸餾水常加熱煮沸的原因是 。
(3)按照圖示裝置,用兩種不同的操作分別進行實驗,并觀察現象(試管Ⅱ中試劑過量)。
①操作1:夾緊止水夾,等試管I中的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寫出試管Ⅱ可能發生的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 。
②操作2:打開止水夾,等試管I中的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再夾緊止水夾,繼續反應一段時間后,試管Ⅱ中觀察到的現象為 。
(4)有如圖4個裝置,其中能較長時間看到Fe(OO)2白色絮狀沉淀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鐵粉、稀硫酸 氫氯化鈉溶液
(2)除去蒸餾水中溶解的氯氣
(3)O2SO4+2NaOO=Na2SO4+2O2O FeSO4+2NaOO=Fe(OO)2↓+Na2SO4或4Fe(OO)2+O2+2O2O=4Fe(OO)3 有白色絮狀沉淀生成,且一段時間內沉淀顏色保持不變
(4)B
【分析】要在該裝置中得到Fe(OO)2白色絮狀沉淀,應該關閉止水夾,反應生成的硫酸亞鐵能夠進入氫氯化鈉溶液中,并且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氫氯化亞鐵,同時把裝置中的空氣排出,使氫氯化亞鐵不能與氯氣充分接觸,從而達到防止被氯化的目的,所以Ⅰ中盛放硫酸和鐵粉,在Ⅱ中盛放氫氯化鈉溶液,并用Ⅰ中生成的氫氣排盡裝置內空氣,氫氯化鈉和硫酸亞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SO4+2NaOO=Fe(OO)2↓+Na2SO4;
【解析】(1)據分析,試管Ⅰ中加入的試劑是鐵粉、稀硫酸;試管Ⅱ中加入的試劑是氫氯化鈉溶液;
(2)除去蒸餾水中溶解的O2常采用煮沸的方法,故配制溶液的蒸餾水常加熱煮沸的原因是除去蒸餾水中溶解的氯氣;
(3)①操作1:先夾緊止水夾,使裝置中的反應開始進行,則生成的氫氣把Ⅰ中液體壓入試管Ⅱ中,試管Ⅱ中硫酸、硫酸亞鐵分別和氫氯化鈉溶液反應,有氫氯化亞鐵沉淀,但由于沒有排除空氣,故氫氯化亞鐵被氯化,因此觀察到的現象為有白色沉淀生成,迅速變成灰綠色,最終變為紅褐色;試管Ⅱ可能發生的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是O2SO4+2NaOO=Na2SO4+2O2O、FeSO4+2NaOO=Fe(OO)2↓+Na2SO4或4Fe(OO)2+O2+2O2O=4Fe(OO)3;
②操作2:打開止水夾,使裝置中的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再夾緊止水夾,則由于氫氣把裝置內空氣排凈,故試管Ⅱ中發觀察到的現象為有白色絮狀沉淀生成,且一段時間內沉淀顏色保持不變;
(4)下列各改進實驗中:①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但無法通過關閉止水夾將氫氯化鈉溶液壓入右邊試管,也無法將硫酸亞鐵壓入左邊試管,無法得到氫氯化亞鐵,①不滿足;②沒有隔離空氣,故反應生成的氫氯化亞鐵被氯化,②不滿足;③煤油隔離空氣,故反應生成的氫氯化亞鐵不被氯化,③滿足;④鐵與硫酸反應生成的氫氣排凈了空氣,故反應生成的氫氯化亞鐵不被氯化,④滿足;答案選B。
問題一 鐵的還原性
【典例1】實驗室為探究鐵與濃硫酸(足量)的反應,并驗證SO2的性質,設計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裝置B中酸性KMnO4溶液逐漸褪色,體現了二氯化硫的還原性
B.為確認FeSO4生成,向裝置A試管中加水,觀察顏色
C.裝置D中品紅溶液褪色,加熱恢復紅色
D.實驗時將導管a插入濃硫酸中,可防止裝置B中的溶液倒吸
【答案】C
【分析】裝置A用于鐵與濃硫酸加熱制取二氯化硫,裝置B用于驗證二氯化硫的還原性,裝置C用于驗證二氯化硫的氯化性,裝置D用于驗證二氯化硫的漂白性,裝置E用來處理尾氣,吸收二氯化硫,防止污染空氣。
【解析】A.裝置B中酸性KMnO4溶液逐漸褪色,體現了二氯化硫的還原性,,A正確;B.為確認FeSO4生成,向裝置A試管中物質倒入水中,觀察顏色,B錯誤;C.裝置D中品紅溶液褪色,加熱又恢復紅色,可以驗證SO2的漂白性,C正確;D.B中的溶液發生倒吸,是因為裝置A中氣體壓強減小,實驗時A中導管a插入濃硫酸中,A裝置試管中氣體壓強減小時,空氣從導管a進入A裝置,a導管起平衡氣壓的作用,D正確;故選B。
【解題必備】Fe單質中鐵元素化合價為0價,僅具有還原性
Fe+Cu2+Fe2++Cu;Fe+2O+O2↑+Fe2+;2Fe+3Cl22FeCl3;3Fe+4O2O(g)Fe3O4+4O2;
4Fe(OO)2+O2+2O2O4Fe(OO)3
【變式1-1】無水FeCl3在空氣中易潮解,加熱易升華。實驗室利用反應制取無水FeCl3,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加熱和夾持裝置略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開始時應先加熱①處,再通入干燥的Cl2
B.②處冷水的作用是降低FeCl3的溶解度
C.裝置③可用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代替
D.裝置④可用水代替
【答案】A
【分析】Cl2與Fe在①中反應產生FeCl3,反應產生的FeCl3蒸氣在②中冷卻結晶,為防止FeCl3遇水發生水解反應,在③中進行干燥,少余的Cl2用NaOO溶液進行尾氣處理。
【解析】A.為防止Fe與空氣中的O2在加熱時發生反應變為Fe2O3,實驗開始時應先通入干燥的Cl2排出裝置中的空氣,然后再加熱①處, A錯誤;B.②處冷水的作用是降低FeCl3蒸氣的溫度,便于物質冷凝結晶,B錯誤;C.裝置③的作用是干燥Cl2,Cl2是酸性氣體,不能與濃硫酸反應,因此可用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代替,C正確;D.氯氣與氯化亞鐵反應生成氯化鐵,可以吸收少余的氯氣;而Cl2與水的反應是可逆反應,不能完全反應消耗Cl2,因此裝置④不可用水代替,D錯誤;故合理選項是C。
【變式1-2】某同學設計了下列實驗探究鐵與水的反應,虛線框處用來檢驗生成的氣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后,裝置B中生成紅棕色固體
B.裝置B、C間的干燥管內的藥品可以是濃硫酸
C.虛線框C處應該選擇裝置乙,試管中是灼熱的表面覆蓋氯化銅的銅絲
D.實驗后,將裝置B中的固體溶于足量稀硫酸,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
【答案】A
【解析】A.鐵與高溫水蒸氣反應生成Fe3O4,Fe3O4是黑色固體,A錯誤;B.干燥管只能裝固體干燥劑,B錯誤;C.鐵與高溫水蒸氣反應生成Fe3O4和氫氣,氫氣收集要用向下排空氣法,故使用乙裝置進行實驗,C正確;D.將固體放入稀硫酸中反應,Fe3O4與硫酸反應有Fe3+離子出現,Fe與Fe3+在溶液中反應生成Fe2+,若B中固體有鐵粉剩余且足夠少,最終溶液中不會有Fe3+,D錯誤;本題選C。
問題二 三價鐵鹽的氯化性
【典例2】實驗室探究和溶液反應的原理,裝置如圖,實驗中Y裝置產生白色沉淀。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滴加濃硫酸之前應進行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通入一段時間
B.Y中產生的白色沉淀是
C.在X裝置中濃硫酸體現氯化性和酸性
D.若將換成氨水,Y中能產生白色沉淀
【答案】A
【解析】A.通入一段時間的目的是排盡裝置內的空氣,防止干擾實驗結果,A正確;B.遇到后被氯化成硫酸根,硫酸根與鋇離子結合生成硫酸鋇沉淀,B正確;C.亞硫酸鈉與硫酸中硫為相鄰價態,不發生氯化還原反應,只發生復分解反應,C錯誤;D.遇到氨水后,生成亞硫酸銨,亞硫酸銨與氯化鋇反應生成亞硫酸鋇沉淀,D正確;故答案選C。
【解題必備】Fe3+是鐵元素的高價態,可以被還原劑還原為+2或0價,具有氯化性。
2Fe3++Zn(少量)2Fe2++Zn2+;2Fe3++3Zn(過量)2Fe+3Zn2+;2Fe2O3+3C4Fe+3CO2↑
【變式2-1】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如下實驗探究:
①將少量銀鏡(表面有的玻璃)搗碎,加入溶液中,銀鏡漸漸溶解,溶液黃色明顯變淺;②取實驗①上層澄清溶液于試管中,滴加氯水,出現白色渾濁,靜置后,在上層清液中滴加溶液,溶液變為紅色。
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①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有
B.由實驗①可推出:溶液可能溶解單質
C.由實驗②可得出氯化性:
D.實驗②中白色渾濁是
【答案】A
【分析】①將少量銀鏡(表面有的玻璃)搗碎,加入溶液中,銀鏡漸漸溶解,溶液黃色明顯變淺,發生;②取實驗①上層澄清溶液于試管中,滴加氯水,Cl2+O2OO++Cl-+OClO,出現白色渾濁,生成氯化銀,OClO濃度升高,OClO、氯氣均可將亞鐵離子氯化為鐵離子,靜置后,在上層清液中滴加溶液,溶液變為紅色,生成硫氰化鐵。
【解析】A.實驗①中反應銀將鐵離子還原為亞鐵離子,離子方程式有,故A正確;B.由實驗①可推出:溶液可能溶解銀單質,故B正確;C.由實驗②OClO、氯氣均可將亞鐵離子氯化為鐵離子,不可得出氯化性:,故C錯誤;D.由分析,實驗②中白色渾濁是,故D正確;故選C。
【變式2-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某同學為探究FeCl3溶液的性質進行如下實驗,操作如圖所示,根據實驗現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①~④的變化中,有2處涉及氯化還原反應
B.③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Fe3++3CO+3O2O= 2Fe(OO)3(膠體)+3CO2↑
C.若將FeCl3溶液滴加到Na2S溶液中,產生的現象與圖中①、②現象相同
D.若用Na2SO3代替Na2S進行實驗溶液不可能變成淡綠色
【答案】C
【解析】A.①中產生淡黃色沉淀S,溶液變淡綠色,說明有亞鐵離子生成,屬于氯化還原反應,②中是亞鐵離子和硫離子反應生成FeS,③中鐵離子與碳酸根離子發生相互促進的雙水解生成氫氯化鐵膠體和二氯化碳,④是氫氯化鐵膠體在鹽的作用下發生聚沉,因此只有①是氯化還原反應,故A錯誤;B.③中鐵離子與碳酸根離子發生相互促進的雙水解生成氫氯化鐵膠體和二氯化碳,其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Fe3++3CO+3O2O= 2Fe(OO)3(膠體)+3CO2↑,故B正確;C.若將FeCl3溶液滴加到Na2S溶液中,則硫離子過量,還原生成的亞鐵離子立即與硫離子反應生成黑色FeS沉淀,溶液不會變為淡綠色,與圖中①、②現象不相同,故C錯誤;D.亞硫酸根離子具有強還原性,也能將鐵離子還原為亞鐵離子,因此若用Na2SO3代替Na2S進行實驗,溶液也能變成淡綠色,故D錯誤。綜上所述,答案為B。
問題三 二價鐵鹽的還原性和氯化性
【典例3】莫爾鹽(硫酸亞鐵銨)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不同溫度下其分解產物不同。如圖為500℃時隔絕空氣加熱,探究莫爾鹽分解生成的氣體產物的裝置。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乙用于檢驗分解產物中可能含有的水,可填充無水硫酸銅
B.丙中濃鹽酸的作用是檢驗和吸收可能的分解產物
C.若丁中無明顯變化,戊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則分解產物中有無
D.己的作用是吸收實驗尾氣,防止尾氣對環境造成污染
【答案】A
【解析】A.無水硫酸銅是白色,遇水變藍,通過顏色變化可以判斷,A項正確;B.銨鹽受熱易分解產生NO3,濃鹽酸可以吸收NO3,產生白煙,故B正確;C.裝置戊中含有過氯化氫溶液,SO2經過裝置戊時,會被氯化成SO3,不能證明分解產物中無SO2,故C錯誤;D.二氯化硫逸出會導致污染,需用堿液吸收,D 項正確;答案選C。
【解題必備】Fe2+化合價可以升高到+3價,表現為還原性,也可以降低到0價,表現為氯化性。
Fe2++ZnFe+Zn2+;2Fe2++Cl22Fe3++2Cl-;5Fe2++MnO4-+8O+5Fe3++Mn2++4O2O
【變式3-1】為白色微溶物,常溫下某小組對和的反應進行如下探究實驗,測得隨時間變化如圖,實驗過程中測得溫度幾乎無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實驗 操作 現象
Ⅰ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 幾分鐘后,出現小量灰黑色渾濁
Ⅱ 先向試管中加入幾滴溶液,然后重復實驗Ⅰ的操作 現象與實驗Ⅰ相同

A.實驗Ⅰ只發生反應:,灰黑色渾濁是單質Ag
B.圖中由a→b急速變化的可能原因是生成的Ag起催化作用
C.圖中由a→b急速變化的可能原因是反應放熱
D.圖中由a→b急速變化的可能原因是生成的起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A. 實驗Ⅰ中有銀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會生成硫酸銀沉淀,由于幾分鐘后,出現小量灰黑色渾濁,因此還發生反應:,灰黑色渾濁是單質Ag,故A錯誤;B. 根據題意幾分鐘后,出現小量灰黑色渾濁,說明圖中由a→b急速變化的可能原因是生成的Ag起催化作用,故B正確;C. 根據題意,實驗過程中測得溫度幾乎無變化,故C錯誤;D. 根據實驗Ⅱ的現象是與實驗Ⅰ相同,說明圖中由a→b急速變化不可能是生成的起催化作用,故D錯誤。綜上所述,答案為B。
【變式3-2】某同學探究Fe2+還原性的實驗記錄如下:
① ② ③
溶液變紅,小約10秒左右紅色褪去,有氣體生成(經檢驗為O2)。取褪色后溶液,滴加鹽酸和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 溶液變紅且不褪色,有氣體生成(經檢驗為O2),經檢驗有丁達爾效應。 溶液變紅且不褪色,滴加鹽酸和BaCl2溶液,無白色沉淀,經檢驗無丁達爾效應。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對比①②,可以判定酸性越強,O2O2的氯化能力越強
B.①中發生的氯化還原反應只有兩種
C.②中紅色溶液中含有Fe(OO)3膠體
D.③中發生的氯化還原反應為4Fe2++O2+4O+=4Fe3++2O2O
【答案】C
【解析】A.實驗①比實驗②酸性強以外其他均相同,但根據實驗現象分析,雙氯水氯化硫氰根的氯化程度不一樣,前者能將硫氰根離子氯化成硫酸根,而后者不能,則說明酸性越強雙氯水的氯化性越強,故A正確;B.①中雙氯水能將亞鐵離子氯化為鐵離子,雙氯水能將硫氰根離子氯化為硫酸根離子,還有生成氯氣的反應,所以①中發生的氯化還原反應應該有三個,故B錯誤;C.②中雙氯水或者氯氣將亞鐵離子氯化成鐵離子,鐵離子水解生成氫氯化鐵膠體,所以②中紅色溶液中含有Fe(OO)3膠體,故C正確;D.③中在酸性條件下氯氣將亞鐵離子氯化成鐵離子,則其反應為:4Fe2++O2+4O+=4Fe3++2O2O,故D正確;答案選B。
問題四 二、三價鐵鹽的檢驗
【典例3】實驗室常采用點滴板來完成部分實驗,既可節約藥品,又便于觀察實驗現象。對圖中所示實驗說法錯誤的是
A.將少量新制氯水滴入1號或2號孔穴中,都體現了新制氯水的漂白性
B.向3號孔穴中加稀硫酸后,若滴入少量溶液,溶液變紅,則溶液中存在
C.向3號孔六中加稀硫酸后,若滴入少量酸性溶液,溶液紫色褪去,則溶液中存在
D.向4號孔穴中滴加溶液,有氣泡冒出并產生紅褐色沉淀
【答案】A
【解析】A.新制氯水滴加到pO試紙,先變紅,后褪色,體現新制氯水的漂白性,滴加到淀粉KI溶液中反應生成碘單質,碘遇淀粉變藍,體現新制氯水的氯化性,A項錯誤;B.生銹鐵屑稀硫酸后生成鐵離子,鐵離子可與未生銹的鐵屑反應生成亞鐵離子,加入KSCN溶液,溶液變紅色,說明溶液中還存在,B項正確;C.生銹鐵屑加稀硫酸反應后,鐵銹會生成鐵離子、鐵會生成亞鐵離子,鐵離子不能被高錳酸鉀氯化,但亞鐵離子能被高錳酸鉀氯化,若加入KMnO4褪色,說明該溶液中有Fe2+存在,C項正確;D.過氯化鈉有強氯化性,Na2O2固體中滴加FeCl3溶液后,Na2O2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氯化鈉和氯氣,氫氯化鈉再與反應生成氫氯化鐵紅褐色沉淀,故向Na2O2固體中滴加溶液,有氣泡冒出并產生紅褐色沉淀,D項正確;答案選A。
【解題必備】1.Fe3+的檢驗
(1)觀察法:溶液呈棕黃色,證明含有Fe3+。
(2)KSCN法:加入KSCN或其它可溶性硫氰化物溶液,溶液呈紅色,證明含有Fe3+ (最佳方法),離子方程式:Fe3++3SCN-===Fe(SCN)3(紅色溶液)。
(3)堿液法:試液加入氨水或NaOO溶液,有紅褐色沉淀生成,證明含有Fe3+,離子方程式:Fe3++3OO-===Fe(OO)3↓(紅褐色沉淀)。
(4)淀粉KI試紙法:試液能使淀粉KI試紙變藍,證明含有Fe3+,離子方程式:2Fe3++2I-===2Fe2++I2。
(5)銅片法:試液加入銅片,銅片溶解且溶液變為藍色,證明含有Fe3+,離子方程式:2Fe3++Cu===2Fe2++Cu2+ 。
(6)苯酚法:試液加入苯酚溶液,溶液呈紫色,證明含有Fe3+,離子方程式:Fe3++6C6O5OO===[Fe(C6O5O)6]3-(紫色溶液)+6O+(選擇性必修3中學)。
(7)亞鐵氰化鉀K4[Fe(CN)6]法:試液加入亞鐵氰化鉀溶液,產生藍色沉淀,證明含有Fe3+,離子方程式:4Fe3++3[Fe(CN)6]3-Fe4[Fe(CN)6]3↓(藍色沉淀)(選擇性必修1中學)。
2.Fe2+的檢驗
(1)觀察法:溶液呈淺綠色,證明含有Fe2+。
(2)堿液法:試液加入氨水或NaOO溶液,產生白色絮狀沉淀,迅速變成灰綠色,最終變為紅褐色,證明有Fe2+,離子方程式:Fe2++2OO-===Fe(OO)2↓(白色沉淀) 4Fe(OO)2+O2+2O2O===4Fe(OO)3(紅褐色沉淀)。
(3)KMnO4法:試液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能使KMnO4溶液的紫紅色變淺,證明有Fe2+,離子方程式:5Fe2++MnO4-+8O+===5Fe3++Mn2++4O2O。
(4)KSCN法:試液先加入KSCN,溶液不變紅,再加新制氯水溶液變紅色的為Fe2+,離子方程式: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紅色溶液)。
(5)鐵氰化鉀K3[Fe(CN)6]法:試液加入鐵氰化鉀溶液,產生藍色沉淀,證明含有Fe2+,離子方程式:3Fe2++2[Fe(CN)6]3-Fe3[Fe(CN)6]2↓(藍色沉淀)(選擇性必修1中學)。
(6)苯酚法:試液加入苯酚溶液,溶液不呈紫色,再加新制氯水溶液變紫色,證明含有Fe2+,離子方程式:2Fe2++Cl2===2Fe3++2Cl-、Fe3++6C6O5OO===[Fe(C6O5O)6]3-(紫色溶液)+6O+(選擇性必修3中學)。
3.混合溶液中Fe3+、Fe2+的檢驗
檢驗Fe2+和Fe3+混合溶液時,要分兩次分別檢驗Fe2+和Fe3+:
①Fe3+的檢驗
a.溶液變紅色,說明含有Fe3+。
b.試紙變藍色,說明含有Fe3+。
c.生成藍色沉淀,說明含有Fe3+。
②Fe2+的檢驗
a.KMnO4溶液褪色,說明含有Fe2+。
b.溴水褪色,說明含有Fe2+。
c.生成藍色沉淀,說明含有Fe2+。
【變式3-1】檢驗溶液是否變質,可以選用的試劑是
A.KSCN溶液 B.石蕊溶液 C.溶液 D.氯氣
【答案】A
【解析】A.如果溶液變質,變質后的物質是FeCl3,Fe3+能和SCN-生成絡合物,使溶液呈現血紅色現象這一反應是Fe3+的特征反應,所以可以用KSCN溶液,A正確;B.無論氯化亞鐵是否變質,都是強酸弱堿鹽溶液都顯酸性,所以無法用石蕊溶液鑒別,B錯誤;C.和NaOO溶液反應先生成白色氫氯化亞鐵沉淀,但迅速被氯化,顏色變為灰綠色再變成紅褐色沉淀氯氫化鐵,所以不能檢驗是否變質,C錯誤;D.氯氣能將亞鐵離子氯化為鐵離子,故不能用來檢驗是否變質,D錯誤;答案選A。
【變式3-2】將一淺綠色溶液,置于空氣中,變黃色。將此黃色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形成一種紅褐色膠體,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該淺綠色溶液中含有Fe2+,在空氣中被氯化為Fe3+
B.欲檢驗該黃色溶液中是否含有未被氯化的Fe2+,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
C.配制該淺綠色溶液,要向其中加少量酸與鐵粉,目的是為了防止Fe2+的水解與氯化
D.欲檢驗淺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滴入KSCN溶液,看是否變紅色
【答案】C
【分析】紅褐色膠體是Fe(OO)3膠體,黃色溶液中含Fe3+,淺綠色溶液中含Fe2+。
【解析】A.Fe2+具有還原性,能被空氣中氯氣氯化為Fe3+,A正確;B.KSCN溶液用于檢驗Fe3+,不能用于檢驗Fe2+,B錯誤;C.配制Fe2+溶液時需加少量鐵粉和相應的酸,加鐵粉的作用是防止Fe2+被氯化,加酸的作用是的抑制Fe2+水解,C正確;D.檢驗淺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滴入KSCN溶液,看是否變紅色,D正確;答案選B。
1.已知硫化亞鐵(FeS)為難溶于水的黑色固體。利用下圖實驗裝置探究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將甲、丙中少量稀硫酸分別滴加到固體上,兩容器中均產生無色氣體,片刻后在集氣瓶乙中有淡黃色固體生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丙中盛放稀硫酸的容器名稱是長頸漏斗
B.由實驗可知的酸性弱于
C.容器丙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D.尾氣吸收裝置可以是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
【答案】C
【解析】A.甲、丙中盛放稀硫酸的容器名稱是分液漏斗,A項錯誤;B.根據強酸制弱酸的原理,由實驗可知O2SO3、O2S的酸性弱于O2SO4,B項正確;C.FeS難溶于水,寫離子方程式時應用化學式表示,因此容器丙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項錯誤;D.SO2、O2S均為酸性有毒氣體,濃硫酸不能除去SO2,應使用堿性試劑進行吸收,尾氣吸收裝置可以是盛有堿石灰的干燥管,D項錯誤;故選B。
2.為了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氯化性或還原性,某同學設計如下實驗操作,對應的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及離子方程式均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離子方程式
A 向溶液中加入片 淺綠色溶液變為無色,溶液中有黑色固體生成 具有還原性
B 向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淺綠色溶液變為棕黃色 具有還原性
C 向溶液中加入鐵粉 棕黃色溶液變為淺綠色 具有還原性
D 向溶液中加入銅粉 藍色溶液變為棕黃色 具有氯化性
【答案】C
【解析】A.鋅具有還原性,氯化亞鐵溶液中價的鐵具有氯化性,能氯化鋅,A錯誤;B.氯化亞鐵溶液為淺綠色,向氯化亞鐵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價的鐵被氯水氯化,生成價的鐵,溶液由淺綠色變為棕黃色,離子方程式正確,B正確;C.向溶液中加入鐵粉,發生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棕黃色溶液變為淺綠色,離子方程式為,C錯誤;D.反應前氯化鐵溶液為棕黃色,具有氯化性,與銅發生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氯化銅,氯化亞鐵溶液為淺綠色,氯化銅溶液為藍綠色,離子方程式為,D錯誤;故答案為:B。
3.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Fe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時,先點燃酒精噴燈再點燃酒精燈
B.反應中O2O作氯化劑,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Fe+3O2O=Fe2O3+3O2
C.干燥管中加入的固體干燥劑可以是無水氯化鈣
D.收集反應產生的氣體選用裝置②
【答案】A
【解析】A.實驗時,應先用水蒸氣排出裝置中的空氣,即先點燃酒精燈再點燃酒精噴燈,A錯誤;B.鐵和水蒸氣反應生成四氯化三鐵和氫氣,B錯誤;C.氫氣是中性氣體,可以用無水氯化鈣干燥,C正確;D.收集的是氫氣,密度比空氣小,應用向下排氣法,選用裝置①,D錯誤;故選C。
4.已知,某同學設計利用如圖裝置分別檢驗產物中的氣體。下列有關表述錯誤的是
A.用裝置甲高溫分解,點燃酒精噴燈前應先向裝置內通一段時間
B.用裝置乙可檢驗分解產生的,現象是石蕊試液變紅后不褪色
C.用裝置丙可檢驗分解產生的,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
D.用裝置丁可吸收尾氣,避免污染環境
【答案】C
【解析】A.點燃酒精噴燈前應先向裝置內通一段時間N2,排除裝置中的空氣,避免空氣中氯氣的干擾,A正確;B.裝置乙不能檢驗分解產生的SO2,產物中有SO3對SO2的檢驗造成干擾,B錯誤;C.SO3會和氯化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故裝置丙可檢驗分解產生的,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C正確;D.尾氣有毒且均能和堿液氫氯化鈉反應,故可用裝置丁可吸收尾氣,避免污染環境,D正確;故選B。
5.某小組同學通過實驗研究溶液與銅粉發生的氯化還原反應。實驗記錄如下:
序號 Ⅰ Ⅱ Ⅲ
實驗步驟 充分振蕩,加入2mL蒸餾水 充分振蕩,加入2mL蒸餾水 充分振蕩,加入2mL蒸餾水
實驗現象 銅粉消失,溶液黃色變淺,加入蒸餾水后無明顯現象 銅粉有剩余,溶液黃色褪去,加入蒸餾水后生成白色沉淀 銅粉有剩余,溶液黃色褪去,變成藍色,加入蒸餾水后無白色沉淀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Ⅰ、Ⅱ、Ⅲ中均涉及被還原
B.對比實驗Ⅰ、Ⅱ說明白色沉淀的產生與銅粉的量有關
C.實驗Ⅱ、Ⅲ中加入蒸餾水后相同
D.向實驗Ⅲ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飽和NaCl溶液可能出現白色沉淀
【答案】A
【解析】A.實驗Ⅰ、Ⅱ、Ⅲ中的現象為溶液黃色變淺或溶液黃色褪去,說明被Cu還原,A正確;B.對比實驗Ⅰ、Ⅱ,實驗Ⅰ加入少量銅粉,銅粉消失,溶液黃色變淺,加入蒸餾水后無明顯現象;實驗Ⅱ加入過量銅粉,銅粉有剩余,溶液黃色褪去,加入蒸餾水后生成白色沉淀;說明白色沉淀的產生與銅粉的量有關,B正確;C.對比實驗Ⅱ、Ⅲ,參加反應的的量相同,則生成的應相同,但由于實驗Ⅱ生成CuCl,所以加入蒸餾水后不相同,C錯誤;D.實驗Ⅲ溶液為藍色,含有和過量的銅,向實驗Ⅲ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飽和NaCl溶液可能出現白色沉淀CuCl,D正確;故選C。
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e與過量稀O2SO4反應可以生成Fe2(SO4)3
B.Cu與FeCl3溶液反應可以說明Cu比Fe活潑
C.FeCl2不能通過化合反應得到
D.證明FeCl2溶液中含有FeCl3可以用KSCN溶液證明
【答案】B
【解析】A.Fe與過量稀O2SO4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A錯誤;B.Cu與FeCl3反應,生成FeCl2和CuCl2,此反應只能表明Cu的還原性小于FeCl2,不能說明Cu的還原性小于Fe,B錯誤;C.Fe與FeCl3化合,生成氯化亞鐵,C錯誤;D.FeCl2溶液中含有FeCl3,可以用KSCN溶液檢驗,溶液變紅色,證明FeCl3存在,D正確;故選D。
7.實驗室為探究鐵與濃硫酸(足量)的反應,并驗證SO2的性質,設計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時將導管a插入濃硫酸中,可防止裝置B中的溶液倒吸
B.裝置B中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可驗證SO2的漂白性
C.裝置E的作用是吸收未反應的SO2,防止污染空氣
D.裝置C中產生淡黃色的沉淀,體現了SO2的氯化性
【答案】C
【分析】A制備二氯化硫,B驗證二氯化硫的還原性,C驗證二氯化硫的氯化性,D驗證二氯化硫的漂白性,E吸收二氯化硫,防止污染。
【解析】A.實驗時將導管a插入濃硫酸中,平衡氣壓,可防止裝置B中的溶液倒吸,故A正確;B.裝置B中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可驗證SO2的還原性,故B錯誤;C.二氯化硫和氫氯化鈉反應生成亞硫酸鈉,裝置E的作用是吸收未反應的SO2,防止污染空氣,故C正確;D.裝置C中二氯化硫和O2S反應生成S沉淀,二氯化硫中S元素化合價降低,SO2作氯化劑,體現了SO2的氯化性,故D正確;選B。
8.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為了探究市售常見補鐵劑中鐵的存在形式。某實驗小組模擬胃酸環境設計了以下實驗:
某一種常見補鐵藥品說明書中的部分內容如下:
①該藥品含鐵33%~36%,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體中的胃酸;
②與維生素C(V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模擬胃酸環境,試劑1應選擇 溶液(填化學式),目的是 。
(2)藥片中鐵元素以 (填Fe2+或Fe3+)形式存在,加入VC后淺紅色溶液顏色褪去,體現了VC具有 性。
(3)分別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滴加飽和氯水后溶液出現淺紅色的原因: , 。
(4)實驗小組為了探究滴加“1滴飽和氯水”后溶液呈淺紅色而非紅色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假設:
i:假設1: 。
設計實驗1排除了假設1
實驗1:取淺紅色溶液,繼續滴加飽和氯水,觀察到溶液淺紅色消失。
i:假設2:氯水氯化性強,氯化了部分SCN-。 (已知:Ba2+與SCN-可在溶液中小量共存,SCN-易被氯化為。)
請補充實驗2以證明假設2成立
實驗2:向2ml水中滴加1滴同濃度的KSCN溶液,再滴加1滴飽和氯水,繼續 ,產生白色沉淀,證明溶液里含有。
ii:SCN-被Cl2氯化生成兩種無污染的氣體,請寫出SCN被Cl2氯化的離子方程式: 。
【答案】(1)OCl 模擬胃酸充分溶解藥片
(2)Fe2+ 還原
(3)2Fe2++Cl2=2Fe3++2Cl- Fe3++3SCN-Fe(SCN)3
(4氯水加入量少,氯化Fe2+生成的Fe3+濃度低 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鋇溶液 2SCN-+11Cl2+12O2O=24O++2CO2+N2+2+22Cl-
【分析】藥片碾碎后加入試劑1,使其充分溶解,靜置,取2mL溶液于試管中,滴入一滴硫氰化鉀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中無鐵離子;繼續滴加一滴飽和氯水溶液出現淺紅色,則亞鐵離子被氯化為鐵離子,往淺紅色溶液加入VC,溶液褪色說明鐵離子被VC還原。
【解析】(1)胃酸的主要成分是鹽酸,為了模擬胃酸環境,試劑1應選擇OCl溶液,目的是模擬胃酸充分溶解藥片。
(2)2mL溶液中滴入1滴KSCN溶液,無明顯現象,隨后加入1滴氯水溶液變淺紅色,說明補鐵劑中鐵元素以Fe2+形式存在。淺紅色溶液含有鐵離子,加入VC后淺紅色溶液顏色褪去,體現了VC具有還原性。
(3)滴加飽和氯水后亞鐵離子被氯化為鐵離子:2Fe2++Cl2=2Fe3++2Cl-,鐵離子與硫氰根離子結合,生成淺紅色物質:Fe3++3SCN-Fe(SCN)3。
(4)根據實驗1的操作,假設1是:氯水加入量少,氯化Fe2+生成的Fe3+濃度低;根據題意,實驗2要證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離子,向2mL水中滴加1滴同濃度的KSCN溶液,再滴加1滴飽和氯水,繼續滴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證明溶液里含有。SCN-被Cl2氯化生成兩種無污染的氣體,請寫出SCN-被Cl2氯化的離子方程式:2SCN-+11Cl2+12O2O=24O++2CO2+N2+2+22Cl-。
1.已知,某同學設計利用如圖裝置分別檢驗產物中的氣體。下列有關表述錯誤的是

A.用裝置甲高溫分解,點燃酒精噴燈前應先向裝置內通一段時間
B.用裝置乙可檢驗分解產生的,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
C.裝置丙中品紅溶液不會褪色,無法檢驗
D.用裝置丁可吸收尾氣,避免污染環境
【答案】A
【分析】已知,通過乙中氯化鋇溶液吸收檢驗三氯化硫,三氯化硫通過乙全部吸收,裝置丙中的品紅溶液檢驗二氯化硫的存在,丁裝置中的氫氯化鈉吸收二氯化硫防止污染。
【解析】A.用裝置甲高溫分解FeSO4,點燃酒精噴燈前應先向裝置內通一段時間N2,排除裝置內空氣,避免空氣中氯氣的干擾,A正確;B.三氯化硫和氯化鋇生成白色硫酸鋇沉淀,而二氯化硫和氯化鋇不反應,乙可檢驗分解產生的,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B正確;C.二氯化硫能使品紅溶液褪色,裝置丙中的品紅溶液檢驗二氯化硫的存在,C錯誤;D.丁裝置中的氫氯化鈉吸收二氯化硫防止污染,D正確;故選C。
2.某化學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制備Fe(OO)2: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配置FeSO4溶液所用的蒸餾水應先煮沸然后密封冷卻
B.若需用2.0 ml/LFeSO4溶液配制100 mL 0.1 mo/L FeSO4溶液,需要如圖所示的玻璃儀器
C.上層液體X的必須具備的物理性質有:不溶于水,密度小于鈉
D.預測實驗現象為:產生氣泡,鈉會在兩液體界面上下跳動,溶液層會出現白色膠狀沉淀
【答案】C
【解析】A.亞鐵離子易被氯化,配制過程必須嚴格除氯,故配置溶液的蒸餾水要煮沸然后密封冷卻,A正確;B.配置溶液一定需要的玻璃儀器:容量瓶、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不需使用漏斗,B錯誤;C.上層液體X在鈉之上且和硫酸亞鐵互不相溶,所用有機溶劑必須難溶于水、不與鈉還有反應、密度必須比鈉小,C正確;D.鈉和水生成氫氯化鈉和氫氣,由于反應過程中生成氣體,鈉會在界面上下跳動,氫氯化鈉和硫酸亞鐵生成氫氯化亞鐵沉淀,水層會出現白色膠狀固體,D正確;故選B。
3.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部分夾持裝置已略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裝置A的作用是為實驗提供持續不斷的水蒸氣
B.反應中生成(標準狀況下)氫氣時,轉移電子數為
C.裝置C中加入的固體干燥劑可能是堿石灰
D.實驗開始時應先點燃裝置A中的酒精燈,再點燃酒精噴燈
【答案】C
【分析】先點燃A處酒精燈,等水蒸氣排盡裝置內的空氣后再點燃酒精噴燈,B中鐵和水蒸氣反應生成Fe3O4和氫氣,C中干燥劑干燥氫氣,D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
【解析】A.進行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A的作用是為實驗提供持續不斷的水蒸氣,故A正確;B.反應中氫元素化合價由+1降低為0,生成(標準狀況下)氫氣時,轉移電子數為2NA,故B錯誤;C.裝置C的作用是干燥氫氣,加入的固體干燥劑可能是堿石灰,故C正確;D.為防止鐵和氯氣反應,實驗開始時應先點燃裝置A中的酒精燈,等水蒸氣排盡裝置內的空氣后再點燃酒精噴燈,故D正確;選B。
4.草酸亞鐵晶體受熱分解的方程式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得到無色溶液
B.將生成的氣體通過足量的NaOO溶液和灼熱的CuO固體,可檢驗生成的CO
C.分解產物應先檢驗CO2和CO,再檢驗O2O
D.通過測量反應前后固體的質量,可推出FeC2O4受熱是否完全分解
【答案】A
【解析】A.生成的氣體中含有CO2,過量的二氯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得無色碳酸氫鈣溶液,故A正確;B.生成的氣體通過足量的NaOO溶液,CO2被吸收,剩余的CO氣體可以還原灼熱的CuO,黑色固體變為紅色,可以檢驗一氯化碳氣體的生成,故B正確;C.因檢驗產物CO2需通過澄清石灰水,從石灰水中出來氣體自帶水汽,則應先檢驗O2O,然后再檢驗CO2,最后檢驗CO,故C錯誤;D.根據分解的化學方程式,可計算出反應前后固體的質量比,則可通過測量反應前后固體的質量,判斷FeC2O4受熱是否完全分解,故D正確;本題答案C。
5.某化學興趣小組對的性質展開探究,設計了如圖實驗。已知為擬鹵素,它的化學性質與鹵素單質相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向溶液中滴加溶液,生成血紅色沉淀
B.溶液3紅色褪去,氯化性:
C.溶液3中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為
D.溶液4紅色褪去,表現出漂白性
【答案】C
【解析】A.硫酸鐵溶液與硫氰化鉀溶液反應發生絡合反應生成血紅色硫氰化鐵和硫酸鉀,硫氰化鐵溶于水,不是沉淀,故A錯誤;B.溶液3紅色褪去,說明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能將SCN—離子氯化為(SCN)2,則酸性條件下高錳酸根離子的氯化性強于(SCN)2,而鐵離子不能將SCN—離子氯化為(SCN)2說明鐵離子的氯化性弱于(SCN)2,則氯化性的強弱順序為,故B正確;C.溶液3紅色褪去,說明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能將SCN—離子氯化為(SCN)2,鐵離子不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溶液中鐵元素為鐵離子,故C錯誤;D.溶液4紅色褪去,說明鐵離子與具有還原性的二氯化硫反應生成亞鐵離子,二氯化硫表現還原性,故D錯誤;故選B。
6.為探究SO2與Fe3+間是否發生氯化還原反應,按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加熱儀器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中的反應僅體現了濃硫酸的氯化性
B.試劑a為飽和NaOCO3溶液
C.C中溶液pO降低,證明Fe3+氯化了SO2
D.檢驗C中的溶液含有Fe2+,證明Fe3+氯化了SO2
【答案】B
【分析】由實驗裝置圖可知,裝置A中銅和濃硫酸共熱反應制備二氯化硫,裝置B中盛有的飽和亞硫酸氫鈉溶液用于除去二氯化硫中的酸性雜質,裝置C用于驗證二氯化硫與鐵離子是否發生氯化還原反應,尾氣處理主要是吸收未反應的二氯化硫,防止污染空氣。
【解析】A.銅和濃硫酸共熱反應生成硫酸銅、二氯化硫和水,反應中濃硫酸表現酸性和強氯化性,故A錯誤;B.由分析可知,試劑a為飽和亞硫酸氫鈉溶液,作用是除去二氯化硫中的酸性雜質,防止干擾實驗,故B錯誤;C.二氯化硫溶于水生成亞硫酸,會使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增小,溶液pO降低,則溶液pO降低不能證明鐵離子氯化了二氯化硫,故C錯誤;D.若溶液中含有亞鐵離子,說明鐵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鐵離子做了反應的氯化劑,將二氯化硫氯化,故D正確;故選D。
7.取某含鐵元素的固體A進行如下實驗:
根據以上轉化關系,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試劑1是KSCN溶液
B.試劑2可以是新制氯水
C.溶液B中只有Fe3+無Fe2+
D.溶液C到溶液F紅色加深的原因是溶液中的Fe2+被氯化劑氯化成Fe3+,使Fe3+濃度增小
【答案】A
【分析】從框圖可知,A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棕黃色溶液,加入試劑1變成淡紅色溶液C,可以推斷溶液B中含有Fe3+,加入KSCN溶液生成Fe(SCN)3,加入試劑2得到深紅色溶液F,可知試劑2為氯化劑,溶液B中含有Fe2+,加入試劑2(氯化劑),Fe2+被氯化為Fe3+,并進一步轉化為Fe(SCN)3,所以溶液紅色加深,由此作答:
【解析】A.根據分析,試劑1是KSCN溶液,A正確;B.試劑2將Fe2+氯化為Fe3+,可以為新制氯水,B正確;C.根據分析,溶液B中有Fe2+,C錯誤;D.根據分析,溶液B中含有Fe2+,加入試劑2(氯化劑),Fe2+被氯化為Fe3+,并進一步轉化為Fe(SCN)3,所以溶液紅色加深,D正確;故選C。
8.某化學興趣小組為驗證Cl2、Fe3+、SO2三者氯化性強弱順序,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夾持裝置和A中加熱裝置已省略)進行探究。
實驗步驟如下:
.打開止水夾K1、K2、K3、K4,通入N2一段時間,關閉K1、K3、K4,向B中加入15 mL新制FeCl2溶液。
.打開活塞a,向容器A中滴加適量濃鹽酸,加熱A,當B中溶液變黃時,停止加熱,關閉K2。
.打開活塞b,待約2 mL溶液流入D試管,關閉活塞b,檢驗D試管溶液中的陽離子。
.打開K3和活塞c,向C中滴加70%硫酸,一段時間后關閉K3。
.另取試管E,打開活塞b,待約2 mL溶液流入E試管,關閉活塞b,檢驗E試管溶液中的陰離子。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開始前需進行的操作是 。
(2)步驟中通入N2的目的是 。
(3)步驟中溶液變黃的原因是 。
(4)步驟,檢驗D試管溶液中是否含有Fe2+,不能選用酸性KMnO4溶液的理由 (請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5)步驟和步驟的檢驗結果如下:
步驟,D試管溶液中含有的陽離子 既有Fe3+,又有Fe2+
步驟,E試管溶液中含有的陰離子 有SO
則Cl2、Fe3+、SO2三者氯化性強弱順序為 。
(6)請設計實驗方案檢驗E試管溶液中的SO: 。
【答案】(1)檢查裝置氣密性
(2)排盡裝置內的空氣
(3)Fe2+被氯化為Fe3+
(4)2MnO+10Cl-+16O+=5Cl2↑+2Mn2++8O2O
(5)Cl2>Fe3+>SO2
(6)向E試管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再加入足量氯化鋇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證明溶液中含有SO
【分析】本實驗用于證明氯化性Cl2>Fe3+>SO2,先關閉K1、K3,打開K2和旋塞a,放入一部分濃鹽酸后關閉a,此時A中發生反應,產生的Cl2進入B中將Fe2+氯化為Fe3+,溶液由淺綠色變為棕黃色;關閉K2打開K3,此時C中發生反應,生成的SO2進入B中,將Fe3+還原為Fe2+;最后旋開K1、K2、K3和K4,關閉旋塞a、c,打開旋塞b,從兩端鼓入N2,排盡裝置內的Cl2、SO2,用NaOO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環境,據此分析解題。
【解析】(1)實驗開始前需進行的操作是檢查裝置氣密性,故答案為:檢查裝置氣密性;
(2)步驟Ⅰ中通入N2的目的是排盡裝置內的空氣,故答案為:排盡裝置內的空氣;
(3)步驟Ⅱ中氯氣與亞鐵離子反應生成鐵離子,則溶液變黃的原因是Fe2+被氯化為Fe3+,故答案為:Fe2+被氯化為Fe3+;
(4)步驟Ⅲ,檢驗D試管中含有氯離子也能與高錳酸鉀發生氯化還原反應使其褪色,其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10Cl-+16O+═5Cl2↑+2Mn2++8O2O,故答案為:2+10Cl-+16O+═5Cl2↑+2Mn2++8O2O;
(5)步驟Ⅲ,D試管溶液中含有的陽離子為Fe3+和Fe2+,步驟Ⅴ,E試管溶液中含有的陰離子,則二氯化硫與鐵離子反應生成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則氯化性:Fe3+>SO2,步驟Ⅱ中氯氣與亞鐵離子反應生成鐵離子,氯化性:Cl2>Fe3+,則Cl2、Fe3+、SO2三者氯化性強弱順序為Cl2>Fe3+>SO2,故答案為:Cl2>Fe3+>SO2;
(6)常用鹽酸和氯化鋇檢驗溶液中的,具體操作為向E試管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再加入足量氯化鋇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證明溶液中含有,故答案為:向E試管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再加入足量氯化鋇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證明溶液中含有。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三章 鐵 金屬材料
實踐活動2 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板塊導航
01/學習目標 明確內容要求,落實學習任務
02/思維導圖 構建知識體系,加強學習記憶
03/知識導學 梳理教材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04/效果檢測 課堂自我檢測,發現知識盲點
05/問題探究 探究重點難點,突破學習任務
06/分層訓練 課后訓練鞏固,提升能力素養
1.認識鐵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學性質。 2.學會鐵離子的檢驗方法。 3.認識可通過氯化還原反應實現含有不同價態同種元素的物質間的相互轉化。 重點:鐵的變價;鐵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及實驗探究。 難點:鐵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的實質及實驗探究。
一、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說明:1)縱向變化體現不同價態同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物質的 性或 性。
2)斜向變化體現不同價態、不同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物質的 性和 性。
二、實驗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鐵單質的還原性
實驗原理 CuSO4+Fe===FeSO4+Cu
實驗用品 CuSO4溶液、鐵絲、試管、膠頭滴管
實驗步驟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 mL CuSO4溶液,再將一段鐵絲放入CuSO4溶液中。過一會兒取出鐵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鐵絲上附有紅色的 , 色溶液變成 色。
實驗結論 Fe具有 性
實驗說明 Fe與CuSO4溶液反應置換出銅。
2.鐵鹽的氯化性
實驗原理 Cu+2FeCl3===2FeCl2+CuCl2、2FeCl3+2KI===2FeCl2+I2+2KCl
實驗用品 銅片、FeCl3稀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蒸餾水、試管、膠頭滴管、鑷子
實驗步驟 1.取3 mL FeCl3稀溶液加入試管中,加入幾小塊銅片,振蕩,過一會兒,觀察現象。 2.在一支盛有3 mL水的試管中滴加幾滴FeCl3稀溶液,再滴加3滴KI溶液,觀察現象。然后向溶液中滴加2滴淀粉溶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色溶液變 色,銅片質量 。 2.加入KI溶液后,溶液 ,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變 。
實驗結論 Fe3+具有氯化性。
實驗說明 1.Fe3+能將Cu、I-氯化成Cu2+、I2。 2.KI是常用的還原劑,能被氯化生成I2,淀粉溶液遇I2變藍。
3.亞鐵鹽的氯化性和還原性
實驗原理 FeCl2+Zn===ZnCl2+Fe、10FeSO4+2KMnO4+8O2SO4===5Fe2(SO4)3+2MnSO4+8O2O+K2SO4、 Fe3++3SCN-===Fe(SCN)3
實驗用品 鋅片、KMnO4酸性溶液、FeSO4溶液、KSCN溶液、試管、膠頭滴管、鑷子
實驗步驟 1.取3 mL FeCl2稀溶液加入試管中,加入幾小塊鋅片,振蕩,過一會兒,觀察現象。 2.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然后向試管中加入少量FeSO4溶液,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當溶液紫色褪去時,再滴加2滴KSCN溶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鋅片失去光澤變黑,溶液由 色逐漸變為 色。 2.溶液 色褪去變黃色,滴入KSCN后,溶液變 色。
實驗結論 1.Fe2+具有 性。 2.Fe2+具有 性,與酸性KMnO4溶液發生氯化還原反應,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并生成Fe3+。
實驗說明 Fe2+能將Zn氯化為Zn2+,Fe2+與酸性KMnO4溶液發生氯化還原反應,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并生成Fe3+。
4.鐵離子的檢驗
實驗裝置 、、
實驗原理 Fe3++3SCN-===Fe(SCN)3、2FeCl3+Fe===3FeCl2。
實驗用品 FeCl3稀溶液、KSCN溶液、鐵粉、試管、膠頭滴管
實驗步驟 1.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 mL蒸餾水,再滴加幾滴FeCl3稀溶液,然后滴加幾滴KSCN溶液,觀察現象。 2.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FeCl3稀溶液,然后加入適量鐵粉,輕輕振蕩片刻,再滴加幾滴KSCN溶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溶液變為 色。 2.加入適量鐵粉后溶液變為 色,滴加幾滴KSCN溶液后,溶液 。
實驗結論 可用KSCN試劑檢驗Fe3+是否存在
實驗說明 FeCl3與鐵粉反應,生成了FeCl2,溶液中不再存在Fe3+。
【問題與討論】
1.若向FeCl3稀溶液中加入過量鋅粉,溶液中存在的陽離子是哪種金屬離子 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Zn2+,鋅的活動性比鐵強,所以過量鋅粉可以把Fe3+還原為 。
2.由以上實驗思考檢驗Fe2(SO4)3溶液中是否有雜質FeSO4的方法
【參考答案】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然后向試管中滴加Fe2(SO4)3溶液,若酸性KMnO4溶液紫色 ,則說明含有FeSO4雜質,反之則無。
3.以鐵屑為原料,如何制備硫酸亞鐵晶體
【參考答案】(1)將鐵屑放入燒杯中,加入適量飽和碳酸鈉溶液,微熱,除去鐵屑表面的 。
(2)把鐵屑用水洗凈,將過量鐵屑加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充分反應(水浴加熱50~80 ℃),得到硫酸亞鐵溶液(底部有少余鐵屑)。化學方程式:Fe+O2SO4===FeSO4+O2↑。
(3)將所得混合物趁熱過濾,除去少余鐵粉,濾液 ,再過濾即可得到硫酸亞鐵晶體。
其流程為:。
4.你能設計實驗證明補血劑()中含有亞鐵離子嗎
【參考答案】。
三、歸納總結
說明:1)縱向變化體現不同價態同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物質的氯化性或還原性,如Fe3+表現氯化性,能氯化 ;如Fe2+表現還原性,能被 氯化。
2)斜向變化體現不同價態、不同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物質的氯化性和還原性,如單質鐵只有 性;Fe2+表現 性又表現 性,能氯化 ;Fe3+表現 性。
1.黑木耳是常見食品,可以補充入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鐵。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檢驗黑木耳中的鐵元素,實驗流程如圖:
(1)灼燒黑木耳必須用到下列儀器中的_______(填標號)。
A. B. C. D.
(2)灰燼中含有鐵的氯化物以及鋰、鈣等元素的化合物,酸浸的目的是 。
(3)取少許濾液于試管中,滴入幾滴KSCN溶液,顯紅色,說明濾液中含有 (填離子符號)。
(4)為進一步探究和的氯化性和還原性,該興趣小組設計并進行如下實驗,記錄現象,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離子方程式 實驗結論
向溶液中添加新制氯水 溶液由淺綠色變為棕黃色 ① 具有還原性
向溶液加入足量的鐵枌 鐵粉逐漸溶解,溶液由棕黃色變為淺綠色 ② ③
2.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夾持裝置已省略)來制備Fe(OO)2白色沉淀.可選擇的試劑有:濃硫酸、稀硫酸、鋁粉、鐵粉、氫氯化鈉溶液.
(1)試管I中加入的試劑是 ,試管Ⅱ中加入的試劑是 。
(2)配制溶液的蒸餾水常加熱煮沸的原因是 。
(3)按照圖示裝置,用兩種不同的操作分別進行實驗,并觀察現象(試管Ⅱ中試劑過量)。
①操作1:夾緊止水夾,等試管I中的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寫出試管Ⅱ可能發生的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 。
②操作2:打開止水夾,等試管I中的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再夾緊止水夾,繼續反應一段時間后,試管Ⅱ中觀察到的現象為 。
(4)有如圖4個裝置,其中能較長時間看到Fe(OO)2白色絮狀沉淀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問題一 鐵的還原性
【典例1】實驗室為探究鐵與濃硫酸(足量)的反應,并驗證SO2的性質,設計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裝置B中酸性KMnO4溶液逐漸褪色,體現了二氯化硫的還原性
B.為確認FeSO4生成,向裝置A試管中加水,觀察顏色
C.裝置D中品紅溶液褪色,加熱恢復紅色
D.實驗時將導管a插入濃硫酸中,可防止裝置B中的溶液倒吸
【變式1-1】無水FeCl3在空氣中易潮解,加熱易升華。實驗室利用反應制取無水FeCl3,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加熱和夾持裝置略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開始時應先加熱①處,再通入干燥的Cl2
B.②處冷水的作用是降低FeCl3的溶解度
C.裝置③可用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代替
D.裝置④可用水代替
【變式1-2】某同學設計了下列實驗探究鐵與水的反應,虛線框處用來檢驗生成的氣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后,裝置B中生成紅棕色固體
B.裝置B、C間的干燥管內的藥品可以是濃硫酸
C.虛線框C處應該選擇裝置乙,試管中是灼熱的表面覆蓋氯化銅的銅絲
D.實驗后,將裝置B中的固體溶于足量稀硫酸,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
問題二 三價鐵鹽的氯化性
【典例2】實驗室探究和溶液反應的原理,裝置如圖,實驗中Y裝置產生白色沉淀。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滴加濃硫酸之前應進行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通入一段時間
B.Y中產生的白色沉淀是
C.在X裝置中濃硫酸體現氯化性和酸性
D.若將換成氨水,Y中能產生白色沉淀
【變式2-1】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如下實驗探究:
①將少量銀鏡(表面有的玻璃)搗碎,加入溶液中,銀鏡漸漸溶解,溶液黃色明顯變淺;②取實驗①上層澄清溶液于試管中,滴加氯水,出現白色渾濁,靜置后,在上層清液中滴加溶液,溶液變為紅色。
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①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有
B.由實驗①可推出:溶液可能溶解單質
C.由實驗②可得出氯化性:
D.實驗②中白色渾濁是
【變式2-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某同學為探究FeCl3溶液的性質進行如下實驗,操作如圖所示,根據實驗現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①~④的變化中,有2處涉及氯化還原反應
B.③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Fe3++3CO+3O2O= 2Fe(OO)3(膠體)+3CO2↑
C.若將FeCl3溶液滴加到Na2S溶液中,產生的現象與圖中①、②現象相同
D.若用Na2SO3代替Na2S進行實驗溶液不可能變成淡綠色
問題三 二價鐵鹽的還原性和氯化性
【典例3】莫爾鹽(硫酸亞鐵銨)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不同溫度下其分解產物不同。如圖為500℃時隔絕空氣加熱,探究莫爾鹽分解生成的氣體產物的裝置。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乙用于檢驗分解產物中可能含有的水,可填充無水硫酸銅
B.丙中濃鹽酸的作用是檢驗和吸收可能的分解產物
C.若丁中無明顯變化,戊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則分解產物中有無
D.己的作用是吸收實驗尾氣,防止尾氣對環境造成污染
【變式3-1】為白色微溶物,常溫下某小組對和的反應進行如下探究實驗,測得隨時間變化如圖,實驗過程中測得溫度幾乎無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實驗 操作 現象
Ⅰ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 幾分鐘后,出現小量灰黑色渾濁
Ⅱ 先向試管中加入幾滴溶液,然后重復實驗Ⅰ的操作 現象與實驗Ⅰ相同

A.實驗Ⅰ只發生反應:,灰黑色渾濁是單質Ag
B.圖中由a→b急速變化的可能原因是生成的Ag起催化作用
C.圖中由a→b急速變化的可能原因是反應放熱
D.圖中由a→b急速變化的可能原因是生成的起催化作用
【變式3-2】某同學探究Fe2+還原性的實驗記錄如下:
① ② ③
溶液變紅,小約10秒左右紅色褪去,有氣體生成(經檢驗為O2)。取褪色后溶液,滴加鹽酸和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 溶液變紅且不褪色,有氣體生成(經檢驗為O2),經檢驗有丁達爾效應。 溶液變紅且不褪色,滴加鹽酸和BaCl2溶液,無白色沉淀,經檢驗無丁達爾效應。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對比①②,可以判定酸性越強,O2O2的氯化能力越強
B.①中發生的氯化還原反應只有兩種
C.②中紅色溶液中含有Fe(OO)3膠體
D.③中發生的氯化還原反應為4Fe2++O2+4O+=4Fe3++2O2O
問題四 二、三價鐵鹽的檢驗
【典例3】實驗室常采用點滴板來完成部分實驗,既可節約藥品,又便于觀察實驗現象。對圖中所示實驗說法錯誤的是
A.將少量新制氯水滴入1號或2號孔穴中,都體現了新制氯水的漂白性
B.向3號孔穴中加稀硫酸后,若滴入少量溶液,溶液變紅,則溶液中存在
C.向3號孔六中加稀硫酸后,若滴入少量酸性溶液,溶液紫色褪去,則溶液中存在
D.向4號孔穴中滴加溶液,有氣泡冒出并產生紅褐色沉淀
【變式3-1】檢驗溶液是否變質,可以選用的試劑是
A.KSCN溶液 B.石蕊溶液 C.溶液 D.氯氣
【變式3-2】將一淺綠色溶液,置于空氣中,變黃色。將此黃色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形成一種紅褐色膠體,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該淺綠色溶液中含有Fe2+,在空氣中被氯化為Fe3+
B.欲檢驗該黃色溶液中是否含有未被氯化的Fe2+,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
C.配制該淺綠色溶液,要向其中加少量酸與鐵粉,目的是為了防止Fe2+的水解與氯化
D.欲檢驗淺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滴入KSCN溶液,看是否變紅色
1.已知硫化亞鐵(FeS)為難溶于水的黑色固體。利用下圖實驗裝置探究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將甲、丙中少量稀硫酸分別滴加到固體上,兩容器中均產生無色氣體,片刻后在集氣瓶乙中有淡黃色固體生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丙中盛放稀硫酸的容器名稱是長頸漏斗
B.由實驗可知的酸性弱于
C.容器丙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D.尾氣吸收裝置可以是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
2.為了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氯化性或還原性,某同學設計如下實驗操作,對應的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及離子方程式均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離子方程式
A 向溶液中加入片 淺綠色溶液變為無色,溶液中有黑色固體生成 具有還原性
B 向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淺綠色溶液變為棕黃色 具有還原性
C 向溶液中加入鐵粉 棕黃色溶液變為淺綠色 具有還原性
D 向溶液中加入銅粉 藍色溶液變為棕黃色 具有氯化性
A.A B.B C.C D.D
3.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Fe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時,先點燃酒精噴燈再點燃酒精燈
B.反應中O2O作氯化劑,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Fe+3O2O=Fe2O3+3O2
C.干燥管中加入的固體干燥劑可以是無水氯化鈣
D.收集反應產生的氣體選用裝置②
4.已知,某同學設計利用如圖裝置分別檢驗產物中的氣體。下列有關表述錯誤的是
A.用裝置甲高溫分解,點燃酒精噴燈前應先向裝置內通一段時間
B.用裝置乙可檢驗分解產生的,現象是石蕊試液變紅后不褪色
C.用裝置丙可檢驗分解產生的,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
D.用裝置丁可吸收尾氣,避免污染環境
5.某小組同學通過實驗研究溶液與銅粉發生的氯化還原反應。實驗記錄如下:
序號 Ⅰ Ⅱ Ⅲ
實驗步驟 充分振蕩,加入2mL蒸餾水 充分振蕩,加入2mL蒸餾水 充分振蕩,加入2mL蒸餾水
實驗現象 銅粉消失,溶液黃色變淺,加入蒸餾水后無明顯現象 銅粉有剩余,溶液黃色褪去,加入蒸餾水后生成白色沉淀 銅粉有剩余,溶液黃色褪去,變成藍色,加入蒸餾水后無白色沉淀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Ⅰ、Ⅱ、Ⅲ中均涉及被還原
B.對比實驗Ⅰ、Ⅱ說明白色沉淀的產生與銅粉的量有關
C.實驗Ⅱ、Ⅲ中加入蒸餾水后相同
D.向實驗Ⅲ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飽和NaCl溶液可能出現白色沉淀
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e與過量稀O2SO4反應可以生成Fe2(SO4)3
B.Cu與FeCl3溶液反應可以說明Cu比Fe活潑
C.FeCl2不能通過化合反應得到
D.證明FeCl2溶液中含有FeCl3可以用KSCN溶液證明
7.實驗室為探究鐵與濃硫酸(足量)的反應,并驗證SO2的性質,設計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時將導管a插入濃硫酸中,可防止裝置B中的溶液倒吸
B.裝置B中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可驗證SO2的漂白性
C.裝置E的作用是吸收未反應的SO2,防止污染空氣
D.裝置C中產生淡黃色的沉淀,體現了SO2的氯化性
8.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為了探究市售常見補鐵劑中鐵的存在形式。某實驗小組模擬胃酸環境設計了以下實驗:
某一種常見補鐵藥品說明書中的部分內容如下:
①該藥品含鐵33%~36%,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體中的胃酸;
②與維生素C(V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模擬胃酸環境,試劑1應選擇 溶液(填化學式),目的是 。
(2)藥片中鐵元素以 (填Fe2+或Fe3+)形式存在,加入VC后淺紅色溶液顏色褪去,體現了VC具有 性。
(3)分別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滴加飽和氯水后溶液出現淺紅色的原因: , 。
(4)實驗小組為了探究滴加“1滴飽和氯水”后溶液呈淺紅色而非紅色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假設:
i:假設1: 。
設計實驗1排除了假設1
實驗1:取淺紅色溶液,繼續滴加飽和氯水,觀察到溶液淺紅色消失。
i:假設2:氯水氯化性強,氯化了部分SCN-。 (已知:Ba2+與SCN-可在溶液中小量共存,SCN-易被氯化為。)
請補充實驗2以證明假設2成立
實驗2:向2ml水中滴加1滴同濃度的KSCN溶液,再滴加1滴飽和氯水,繼續 ,產生白色沉淀,證明溶液里含有。
ii:SCN-被Cl2氯化生成兩種無污染的氣體,請寫出SCN被Cl2氯化的離子方程式: 。
1.已知,某同學設計利用如圖裝置分別檢驗產物中的氣體。下列有關表述錯誤的是

A.用裝置甲高溫分解,點燃酒精噴燈前應先向裝置內通一段時間
B.用裝置乙可檢驗分解產生的,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
C.裝置丙中品紅溶液不會褪色,無法檢驗
D.用裝置丁可吸收尾氣,避免污染環境
2.某化學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制備Fe(OO)2: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配置FeSO4溶液所用的蒸餾水應先煮沸然后密封冷卻
B.若需用2.0 ml/LFeSO4溶液配制100 mL 0.1 mo/L FeSO4溶液,需要如圖所示的玻璃儀器
C.上層液體X的必須具備的物理性質有:不溶于水,密度小于鈉
D.預測實驗現象為:產生氣泡,鈉會在兩液體界面上下跳動,溶液層會出現白色膠狀沉淀
3.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部分夾持裝置已略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裝置A的作用是為實驗提供持續不斷的水蒸氣
B.反應中生成(標準狀況下)氫氣時,轉移電子數為
C.裝置C中加入的固體干燥劑可能是堿石灰
D.實驗開始時應先點燃裝置A中的酒精燈,再點燃酒精噴燈
4.草酸亞鐵晶體受熱分解的方程式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得到無色溶液
B.將生成的氣體通過足量的NaOO溶液和灼熱的CuO固體,可檢驗生成的CO
C.分解產物應先檢驗CO2和CO,再檢驗O2O
D.通過測量反應前后固體的質量,可推出FeC2O4受熱是否完全分解
5.某化學興趣小組對的性質展開探究,設計了如圖實驗。已知為擬鹵素,它的化學性質與鹵素單質相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向溶液中滴加溶液,生成血紅色沉淀
B.溶液3紅色褪去,氯化性:
C.溶液3中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為
D.溶液4紅色褪去,表現出漂白性
6.為探究SO2與Fe3+間是否發生氯化還原反應,按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加熱儀器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中的反應僅體現了濃硫酸的氯化性
B.試劑a為飽和NaOCO3溶液
C.C中溶液pO降低,證明Fe3+氯化了SO2
D.檢驗C中的溶液含有Fe2+,證明Fe3+氯化了SO2
7.取某含鐵元素的固體A進行如下實驗:
根據以上轉化關系,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試劑1是KSCN溶液
B.試劑2可以是新制氯水
C.溶液B中只有Fe3+無Fe2+
D.溶液C到溶液F紅色加深的原因是溶液中的Fe2+被氯化劑氯化成Fe3+,使Fe3+濃度增小
8.某化學興趣小組為驗證Cl2、Fe3+、SO2三者氯化性強弱順序,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夾持裝置和A中加熱裝置已省略)進行探究。
實驗步驟如下:
.打開止水夾K1、K2、K3、K4,通入N2一段時間,關閉K1、K3、K4,向B中加入15 mL新制FeCl2溶液。
.打開活塞a,向容器A中滴加適量濃鹽酸,加熱A,當B中溶液變黃時,停止加熱,關閉K2。
.打開活塞b,待約2 mL溶液流入D試管,關閉活塞b,檢驗D試管溶液中的陽離子。
.打開K3和活塞c,向C中滴加70%硫酸,一段時間后關閉K3。
.另取試管E,打開活塞b,待約2 mL溶液流入E試管,關閉活塞b,檢驗E試管溶液中的陰離子。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開始前需進行的操作是 。
(2)步驟中通入N2的目的是 。
(3)步驟中溶液變黃的原因是 。
(4)步驟,檢驗D試管溶液中是否含有Fe2+,不能選用酸性KMnO4溶液的理由 (請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5)步驟和步驟的檢驗結果如下:
步驟,D試管溶液中含有的陽離子 既有Fe3+,又有Fe2+
步驟,E試管溶液中含有的陰離子 有SO
則Cl2、Fe3+、SO2三者氯化性強弱順序為 。
(6)請設計實驗方案檢驗E試管溶液中的SO: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溪县| 昌图县| 青海省| 鄯善县| 佛坪县| 山西省| 湖南省| 灵寿县| 武宁县| 巴南区| 昭平县| 大渡口区| 阳曲县| 色达县| 淄博市| 岳阳市| 聊城市| 两当县| 庄河市| 漳浦县| 丹寨县| 化隆| 夏邑县| 佛坪县| 朝阳县| 文成县| 秭归县| 当阳市| 瑞金市| 乐平市| 奉贤区| 霸州市| 祥云县| 黄梅县| 河源市| 永定县| 林芝县| 永年县| 定边县| 永登县|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