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鄂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知識點匯總第一單元 燒水過程中的熱傳遞物體由于溫度的差別,會發生熱的傳遞。在給金屬加熱時,熱沿著金屬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傳向溫度較低的部分。這種熱傳遞的方式叫做熱傳導。容易導熱的物體,是熱的良導體;不容易導熱的物體,是熱的不良導體。銅片、鐵片、鋁片等金屬是熱的良導體;木片、塑料片、玻璃片、瓷片等是熱的不良導體。做菜的鍋、燒水的壺等,大多都是用金屬材料制成的,這是為什么?答:因為金屬是熱的良導體,導熱效果好,所以做菜的鍋、燒水的壺等,大多都是用金屬材料制成的。鍋鏟和勺子的柄大多使用橡膠、塑料、木頭和陶瓷等材料制成的,這樣有什么好處?答:橡膠、塑料、木頭和陶瓷是熱的不良導體,導熱效果差,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冬天,用手摸金屬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覺更涼。這是為什么?答:金屬是熱的良導體,導熱效果好;木制品是熱的不良導體,導熱效果差。所以,在冬天,用手摸金屬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覺更涼。7.當水的溫度上下分布不均勻時,下面較熱的水和上面較冷的水之間會發生循環流動,使水的溫度逐漸均勻。這種熱傳遞的方式叫作熱對流。8.空氣如果受熱不均勻,下面較熱部分和上面較冷部分也會產生相對流動。水和空氣通過熱傳導傳遞的很少,熱對流是主要的傳熱方式。9.熱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體直接向周圍“發射”熱,這種熱傳遞的方式叫作熱輻射。而熱傳導、熱對流是需要通過固體、液體或氣體進行熱傳遞的。10.太陽能可以通過熱輻射的方式向外界傳遞。11.想一想,太陽能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答:(1)人們利用太陽能將鹽田中海水里的水分蒸發,留下粗鹽;(2)將太陽能聚集起來,可以取得火種;(3)太陽能發電站;(4)為共享單車智能鎖提供電能;(5)小型太陽能電源;(6)太陽能熱水器。12.保溫就是阻止熱傳遞,我們可以使用熱的不良導體作為保溫材料;散熱就是加快熱傳遞,我們可以使用熱的良導體作為散熱材料。13.窗戶上安雙層玻璃,有什么好處?答:雙層玻璃之間的空氣屬于熱的不良導體,不容易導熱,保溫效果好。14.冬天,人們為什么要穿棉襖和羽絨服?答:棉襖、羽絨服內的棉花、羽絨是蓬松的,不容易導熱,能起到很好的保溫效果。15.怎樣讓一杯水快速地散熱?答:(1)可以借助熱的良導體,如把水放在鐵盆里;(2)在水中加入冰塊;(3)用扇子扇或用嘴吹;(4)將水放在開口大的盆內等。16.在生活中,我們還見過哪些散熱方法?答:(1)加快空氣流動;(2)使用熱的良導體;(3)增大散熱面積。17.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是熱傳遞的三種主要方式。第二單元 后代與親代有一些穩定的相貌特征是從父母處獲得的,如雙眼皮或單眼皮、有酒窩或無酒窩等。這些特征在生物學上稱為性狀。同種生物不同個體間同一性狀的不同類型表現,稱為相對性狀。動物在皮毛顏色、軀體大小、外形和外貌等方面有穩定的特征,植物在葉、花、果實等在顏色、大小與形狀等方面也有穩定的特征,這些特征都是從親代獲得的。親代和后代既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著細微不同。孟德爾被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科學家是怎樣了解恐龍的?答:(1)發現并記錄化石;(2)修復骨骼;(3)裝配骨骼。通過觀察恐龍化石和地層特點,可以推測恐龍的哪些生活習性?答:(1)根據地層沉積的動植物等特點,可以推測恐龍的生活環境。格局恐龍牙齒化石的特點;可以推測恐龍的食性。猛犸象是一種能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具有極強的御寒能力。第三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1.人們利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小生物。2.顯微鏡的結構:目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物鏡、載物臺、反光鏡。3.使用顯微鏡應注意什么?答:(1)用一只眼睛通過目鏡觀察。如果看不到物像,則需要緩慢移動載玻片,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2)如果看到的物像不夠明亮,則需要轉動反光鏡對光;(3)如果我們看到的物像比較模糊,則需要微調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4.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一切難以用肉眼觀察的微小生物,統稱為微生物。5.真正將顯微鏡用于科學研究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6.觀察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細胞,我們發現它是由細胞壁和細胞核組成的。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8.泡菜變酸的主要是由乳酸菌引起的。9.有些微生物被人類所利用,為人類服務。如酵母菌可以發面,用于制作饅頭、面包等食物,酵母菌還可以用于釀酒。乳酸菌可用于制作泡菜、酸奶等。微生物還可以用于制作藥品,生產疫苗等。10.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構成,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的細胞內。病毒個體極其微小,絕大多數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病毒能引起多種疾病。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稱為致病菌。如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等。11.蘑菇、木耳等的細胞與一大類被稱為“真菌”的微生物的細胞很相似,因此,科學將蘑菇和木耳等也稱為微生物。12.常見的微生物有細菌、病毒、真菌。13.傳染病是能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是引起傳染病的致病元兇,它們是病原體。14.傳染病在人群中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15.在生活中,我們怎樣預防傳染病?答:(1)多開窗通風;(2)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3)勤鍛煉,提高免疫力;(4)及時接種疫苗;(5)勤洗手。16.得了傳染病應該怎么辦?答:(1)如果確診得了傳染病,要請醫生開證明,向學校請病假,并自覺隔離,以防傳染給他人。如果有流行病調查人員問詢,要積極進行配合。(2)吃藥是幫助我們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主要方法。我們要按照醫囑,使用對癥的藥品、適當的劑量并在適當的時間使用。(3)得了傳染病,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在治療期間,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適當做些運動,以提高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第四單元 光1.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2.根據光源產生的方式,我們可以將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3.說一說,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答:太陽、閃電、螢火蟲、發光的水母是自然光源;點燃的蠟燭、激光、汽車燈光、電燈發出的光是人造光源。4.月球是光源嗎?說一說你的理由?答:月球不是光源。月球自身不發光,我們能看到它,是因為它反射太陽的光,所以月球不是光源。5.我們通過實驗發現光是沿直線傳播的。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是沿直線傳播的。7.小孔成像出自我國典籍《墨經》,是由墨子發現的。8.小孔成像的特點:倒立的像。9.當光照射到鏡子表面,我們可以看到被鏡子反射的光,這就是光的反射現象。10.說一說我們為什么會看到物體。答: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反射光進入人眼,對眼產生刺激并傳到大腦,人就看到了光源或該物體。11.我們可以使用潛望鏡從水下或地下窺看水面上或地面上的景物。12.潛望鏡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13.請你說一說潛望鏡的工作原理。答:潛望鏡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兩面鏡子,使來自物體的光經過兩次反射進入人眼中的。14.彩虹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15.請你說一說彩虹是怎樣形成的?答:彩虹的形成需要空氣中有大量的小水珠,還需要陽光。而且我們在觀察彩虹時,太陽出現在觀察者的后方。16.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太陽光和彩虹一樣,是由七種顏色組成的。17.用紅綠藍三種顏色做一個彩色盤,當我們快速轉動彩色盤,發現出現了白色的光。18.1666年,牛頓用三棱鏡對太陽光進行研究,發現陽光通過三棱鏡時會發生折射,將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19.物體為什么會有不同顏色?答:(1)自身發光的物體,比如太陽、燈,它們的顏色與它們發出的光有關。(2)自身不發光的物體,它們的顏色是由反射或透過的光決定的。不同的物體能夠反射或透過光的本領不同,所以呈現的顏色不同。例如,在陽光照射下,紅色的紙反射紅色的光,吸收其他顏色的光;白色的紙能反射所有顏色的光,吸收的光很少;黑色的紙能吸收所有顏色的光,反射的光很少。第五單元 太陽能熱水器1.太陽能熱水器通過吸收太陽輻射的熱來加熱水,是生活中常見的利用太陽能的技術產品。2.太陽能熱水器由儲水箱、集熱管、出水口、入水口和支架五部分組成。3.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不同顏色吸收太陽能的能力也不同。顏色越深,吸熱能力越強。黑色吸熱能力最強,白色吸熱能力最弱。因此,太陽能熱水器的集熱管要用黑色。4.通過實驗發現,陽光的直射和斜射,也會影響物體的吸熱效果。陽光直射,物體的吸熱效果最好。因此,太陽能熱水器的集熱管要傾斜放置,是為了讓陽光直射,可以吸收更多的熱。5.為了提高太陽能熱水器的吸熱效率,我們還可以在集熱管下面安裝反射板。6.利用太陽能將水加熱,既環保又節約能源。7.物體的顏色、陽光照射角度以及反光與聚光都會影響物體的吸熱。8.在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的活動中,我們還考慮了成本問題,知道在技術與工程中要控制成本,盡量制作出效果比較好、成本不太高、性價比較高的產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