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品讀蘭亭之美,汲取文化力量——《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本節課授課交流的對象為高二年級,同學們已具備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但知識遷移及細節捕捉的能力有所欠缺,加之這是一篇情理交融、以理見長的散文,句意理解的難度相對較大,因此課前必須充分預習,才能保證在本堂課上能重點體會此文的美妙之處。本節課的重點為鑒賞王羲之散文的獨特之美、感悟他的人生智慧,鑒賞與感悟都建立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因此課堂上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激情,啟發學生去主動思考。教學目標1.通過文本比較,體會蘭亭集會的清雅環境,領略千年盛會的自然境界。2.品析語言,理解作者借以抒發情志的語言形式與獨特美感。3.理清文脈,認識作者由樂轉痛至悲的情感變化,分析其層層推進的巧妙構思。4.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探究王羲之積極的人生觀,體會其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宇宙意識與生命情懷,感受文化之美,并探究這些文化觀念在當今社會的價值。教學重難點在充分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轉痛至悲的感情變化,結合時代背景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宇宙意識與生命情懷。教學準備教師充分備課,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準備與教學設計配套的PPT及《學案》,指導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大意。教學過程【課堂導入】課前播放歌曲《蘭亭序》,鼓勵學生唱一小段。(音樂帶入,拉近師生距離,舒緩緊張情緒。“蘭亭臨帖/行書如行云流水/月下門推/心細如你腳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真跡絕真心能給誰”這首歌發布于2008年,十多年了仍然為人傳唱,說明好歌是有生命力的。那么,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什么能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讓我們開啟一段品味《蘭亭集序》之美的旅程吧。任務一:文本比讀 · 品山水之美在ChatGPT里輸入詞條“春日集會”“宴飲之樂”,GPT給了我如下一段文字。比較這段文字和《蘭亭集序》的一、二段,二者在景物特點上有什么不同 PPT展示改寫的文本及《蘭亭集序》1~2段原文:春日宴飲,綠柳依依,席間繁花似錦,蜂蝶翩躚。清流潺潺,琴聲悠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山肴野蔌,雜然前陳,瓊漿玉液,滿席生香。人逢春色,滿懷歡心,樂飲佳辰,舉杯共慶。春風拂面,紅妝照水,楊柳依依,花香襲人。席間琴瑟悠揚,歌聲婉轉,舞姿翩翩,觀者忘返。明確:AI創作的景物更艷麗熱鬧一些,本文景物顯得清幽開闊。板書:山水之美 清幽開闊 蕩滌人心任務二:吟詠誦讀 · 品文辭之美論語有言“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既是說做人要才德兼備,也是說作文要內容與形式兼美。本文“對自然風物著墨不多,卻能使人遙寄性情,洗滌心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我們可以從用詞及句式方面進行分析。一、翻譯下面兩個句子,體會用詞之精妙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二、朗讀下面兩段選文,結合魏晉南北朝的文章分析句式之精妙PPT展示:結合兩篇魏晉南北朝的文章來看“時人”的表達習慣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吳均《與朱元思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陶弘景《答謝中書書》)明確:1.用詞簡練準確,質樸雅致,詞語有生命力;2.全文以整句為主,間以散句,張弛有致,搖曳多姿。板書: 文辭之美 質樸雅致 整散相間任務三:溫故知新 · 品文意之美問題探究1:體悟情感,提取關鍵詞同學們可以從課文中迅速找到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嗎 明確:樂——痛——悲問題探究2:知人論世,循因溯果短短一篇文章,情感急轉直下,于是有人產生了質疑,其中一位是詩人、劇作家郭沫若,他說文章前面寫極樂,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沒有道理”,是“無病呻吟的絕頂”。王羲之的“悲”是不是無病呻吟呢?(提示:可以就本文第3/4段分析,也可聯系我們學過的魏晉詩文去探究。)因何而悲痛?人生短暫,樂境易逝(世事無常),生死難測,古今同悲PPT展示:時人——魏晉士人生死觀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阮籍《詠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曹操《龜雖壽》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PPT展示:兩晉時期社會急劇動蕩,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天下名士,為了避禍保身,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的生活。他們大談玄理,不務實際;寄情山水,思想消極虛無;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成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問題探究3:穿越時空,傳遞價值現在我們了解到,王羲之的“悲”并非無緣無故,也不是無病呻吟,而是一個時代的悲痛。面對生死困境,面對整個時代的悲痛情緒,王羲之提出了什么觀點?他是如何消解這種情緒的呢?明確:王羲之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讀課下注釋) 首先,正視生死困境,否定“一生死”“齊彭殤”的觀點,真情流露,雖已知死亡的結局,仍然選擇勇敢面對;其次,親近自然,寄情山水,將個人感慨放置于宇宙之中,同時從“昔人”“時人”“后人”的共同感受中領悟“幽遠”的悲痛,進而明白生命之可貴;最后,相信文字的力量,“列序時人”,讓跨越時空的文字體現生命的價值。朗讀對話,明晰選擇(古人、今人、后人在發出生命之悲的嗟嘆后做出的人生選擇)昔人 孔 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朝聞道,夕死可矣。屈 原: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今人 曹 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陶淵明: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后人 李 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蘇 軾: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盡情享用“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板書: 文意之美 宇宙意識 生命情懷任務四:遷移運用·承文化之美PPT展示:走向世界的“蘭亭”2022年10月12日,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執行任務的意大利宇航員薩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發布了一組太空攝影作品,據網友推測,這三張照片是她在太空拍攝的中國渤海灣以及北京市的白天和夜景照片。并配上了一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古文,并貼心地附加英文、意大利文雙語翻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結合這則新聞及課堂所學,談一談你的感受。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展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