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化學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與描述例1 MgO催化CO2合成碳酸乙烯酯()可能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根據元素電負性的變化規律,步驟Ⅰ、Ⅱ的過程可描述為 。 例2 在金屬Pt、Cu和Ir(銥)的催化作用下,H2可高效轉化酸性溶液中的N,其工作原理如圖所示。H2在金屬Pt和Cu的催化作用下將N轉化為液體中N2O的過程可描述為 。 例3 在Pt Pd合金表面上甲醇與水蒸氣重整反應[CH3OH(g)+H2O(g)CO2(g)+3H2(g)]的機理如圖所示(“*”表示此微粒吸附在催化劑表面,M為反應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根據元素電負性的變化規律,推導M的結構簡式并描述步驟2的反應機理: 。 例4 利用Mn3O4 石墨烯納米復合材料催化活化S2并去除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可能反應機理如圖所示。該機理可描述為 。 例5 (2024·南通統考模擬)一種燃煤煙氣中CO2的捕集和資源再利用技術可通過如下轉化過程實現。以過渡金屬作催化劑,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可實現“轉化Ⅰ”。在金屬催化劑表面發生*CO2→*C2H4轉化的過程可能為*CO2→*COOH→*CO→*OCCO→*C2H4(*表示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其中部分物種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構型如圖甲所示,反應歷程中的相對能量如圖乙所示。與Cu催化劑相比,摻雜了Cs的Cu Cs復合催化劑更有利于C2H4的形成,可能原因是 。 例6 納米零價鐵(NZVI)/BC與(Cu Pd)/BC聯合作用可去除水體中的硝態氮。在NZVI/BC和(Cu Pd)/BC復合材料聯合作用的體系中,生物炭(BC)作為NZVI、Cu、Pd的載體且減少了納米零價鐵的團聚,納米零價鐵作為主要還原劑,Cu和Pd作為催化劑且參與吸附活性H。(1)NZVI/BC和(Cu Pd)/BC復合材料還原硝酸鹽的反應機理如圖1所示,N轉化為N2或N的過程可描述為 。 (2)實驗測得體系初始pH對N去除率的影響如圖2,前200 min內,pH=9.88時的去除率遠低于pH=4.05時,其可能的原因是 。 例7 (2023·常熟中學模擬)一種研究酸雨中水催化促進硫酸鹽形成的化學新機制如圖所示:(1)寫出S與NO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2)描述水催化促進硫酸鹽形成的化學機制:通過“水分子橋”,處于納米液滴中的S或HS可以將電子快速轉移給周圍的氣相NO2分子, 。 例8 甲硫醇是一種惡臭、有毒物質。生物法去除甲硫醇反應為2CH3SH+7O22CO2+2H2O+2H2SO4。研究表明,在H2S存在條件下,可改變甲硫醇(用表示)生物降解途徑,反應歷程如圖所示,請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圖中甲硫醇的降解過程: 。 答案精析例1 環氧乙烷中的O原子吸附在Mg2+上,環氧乙烷中的C—O鍵斷裂,CO2中的C原子與O2-結合,一個O原子與環氧乙烷中的一個C原子結合例2 在液體中,H2在鉑表面失去電子變成H+,電子進入導電基體中進行傳導,N在銅表面獲得電子轉化為NO,NO在鉑表面得到電子轉化為N2O例3 M的結構簡式為,步驟2的反應機理為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水分子斷裂為H、OH,H與甲醛分子中的氧原子結合,OH上的O與碳原子結合,生成,生成的(通過氧原子)吸附在催化劑表面例4 S2得到Mn3O4中Mn(Ⅱ)和石墨烯失去的電子生成·和;和Mn3O4中的Mn(Ⅲ)反應生成·和Mn(Ⅱ);水體中的還原性有機污染物被·氧化生成CO2和H2O例5 Cu Cs復合催化劑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Cu Cs復合催化劑更有利于CO等中間體的吸附),且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因此更有利于C2H4的形成解析 從圖甲中可以看出Cu Cs復合催化劑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有利于CO等中間體的吸附,故摻雜了Cs的Cu Cs復合催化劑更有利于C2H4的形成。例6 (1)N在鐵表面得到電子被還原為N,N被吸附在Cu和Pd表面的活性H連續還原為N2或N (2)酸性越強,Fe越易失去電子,N越易得到電子被還原;酸性越強,H+濃度大,可以減少表面氫氧化物的形成,從而可以暴露更多的反應活性位點,促進反應的進行例7 (1)H++S+NO2S+HNO2(2)反應生成S和HNO2,S再與NO2分子反應生成NO2S;NO2S與水分子反應生成HS和HNO2例8 H2S存在的條件下,H2S被O2氧化生成S8,S8與甲硫醇()反應生成和,最后、與O2反應生成S(共12張PPT)化學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與描述專題五 主觀題突破2例1 MgO催化CO2合成碳酸乙烯酯( )可能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根據元素電負性的變化規律,步驟Ⅰ、Ⅱ的過程可描述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環氧乙烷中的O原子吸附在Mg2+上,環氧乙烷中的C—O鍵斷裂,CO2中的C原子與O2-結合,一個O原子與環氧乙烷中的一個C原子結合例2 在金屬Pt、Cu和Ir(銥)的催化作用下,H2可高效轉化酸性溶液中的N,其工作原理如圖所示。H2在金屬Pt和Cu的催化作用下將N轉化為液體中N2O的過程可描述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液體中,H2在鉑表面失去電子變成H+,電子進入導電基體中進行傳導,N在銅表面獲得電子轉化為NO,NO在鉑表面得到電子轉化為N2O例3 在Pt Pd合金表面上甲醇與水蒸氣重整反應[CH3OH(g)+H2O(g) ===CO2(g)+3H2(g)]的機理如圖所示(“*”表示此微粒吸附在催化劑表面,M為反應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根據元素電負性的變化規律,推導M的結構簡式并描述步驟2的反應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的結構簡式為 ,步驟2的反應機理為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水分子斷裂為H、OH,H與甲醛分子中的氧原子結合,OH上的O與碳原子結合,生成 ,生成的 (通過氧原子)吸附在催化劑表面例4 利用Mn3O4 石墨烯納米復合材料催化活化S2并去除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可能反應機理如圖所示。該機理可描述為 S2得到Mn3O4中Mn(Ⅱ)和石墨烯失去的電子生成·和;和Mn3O4中的Mn(Ⅲ)反應生成·和Mn(Ⅱ);水體中的還原性有機污染物被·氧化生成CO2和H2O 。例5 (2024·南通統考模擬)一種燃煤煙氣中CO2的捕集和資源再利用技術可通過如下轉化過程實現。以過渡金屬作催化劑,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可實現“轉化Ⅰ”。在金屬催化劑表面發生*CO2→*C2H4轉化的過程可能為*CO2→*COOH→*CO→*OCCO→*C2H4(*表示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其中部分物種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構型如圖甲所示,反應歷程中的相對能量如圖乙所示。與Cu催化劑相比,摻雜了Cs的Cu Cs復合催化劑更有利于C2H4的形成,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 Cs復合催化劑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Cu Cs復合催化劑更有利于CO等中間體的吸附),且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因此更有利于C2H4的形成從圖甲中可以看出Cu Cs復合催化劑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有利于CO等中間體的吸附,故摻雜了Cs的Cu Cs復合催化劑更有利于C2H4的形成。例6 納米零價鐵(NZVI)/BC與(Cu Pd)/BC聯合作用可去除水體中的硝態氮。在NZVI/BC和(Cu Pd)/BC復合材料聯合作用的體系中,生物炭(BC)作為NZVI、Cu、Pd的載體且減少了納米零價鐵的團聚,納米零價鐵作為主要還原劑,Cu和Pd作為催化劑且參與吸附活性H。(1)NZVI/BC和(Cu Pd)/BC復合材料還原硝酸鹽的反應機理如圖1所示,N轉化為N2或N的過程可描述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在鐵表面得到電子被還原為N,N被吸附在Cu和Pd表面的活性H連續還原為N2或N(2)實驗測得體系初始pH對N去除率的影響如圖2,前200 min內,pH=9.88時的去除率遠低于pH=4.05時,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性越強,Fe越易失去電子,N越易得到電子被還原;酸性越強,H+濃度大,可以減少表面氫氧化物的形成,從而可以暴露更多的反應活性位點,促進反應的進行例7 (2023·常熟中學模擬)一種研究酸雨中水催化促進硫酸鹽形成的化學新機制如圖所示:(1)寫出S與NO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2)描述水催化促進硫酸鹽形成的化學機制:通過“水分子橋”,處于納米液滴中的S或HS可以將電子快速轉移給周圍的氣相NO2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H++S+NO2===S+HNO2反應生成S和HNO2,S再與NO2分子反應生成NO2S;NO2S與水分子反應生成HS和HNO2例8 甲硫醇是一種惡臭、有毒物質。生物法去除甲硫醇反應為2CH3SH+7O2===2CO2+2H2O+2H2SO4。研究表明,在H2S存在條件下,可改變甲硫醇(用 表示)生物降解途徑,反應歷程如圖所示,請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圖中甲硫醇的降解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S存在的條件下,H2S被O2氧化生成S8,S8與甲硫醇( )反應生成 和 ,最后 、 與O2反應生成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五 主觀題突破2 化學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與描述.docx 專題五 主觀題突破2 化學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與描述.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