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基于新課標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物質溶解的量課題內容 物質溶解的量教學分析 課標解析: 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并初步學會查閱溶解度曲線,認識溶解量、溶解性與溶解度的關系。 教材分析: 本課題分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與溶解度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實驗導入飽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學生討論分析理解飽和溶液的兩個條件,判斷某物質的溶液是否飽和,最后分析總結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第二部分通過討論與探究導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對大小,再以活動與探究繪制溶解度曲線,鞏固和應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討論引出了氣體溶解度的概念。 學情分析: 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三個條件,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加深對“條件”的認識。這樣設計,使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現了嘗試教學的基本觀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并嘗試成功。學習目標 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認識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了解固體溶解度的含義,初步學會繪制和查閱溶解度曲線;知道氣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與影響因素。 達成評價 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并初步學會查閱溶解度曲線,認識溶解量、溶解性與溶解度的關系。重難點 重點: 飽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線繪制的探究;氣體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 難點: 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溶解量、溶解性與溶解度三者的關系。先行組織 提前讓學生沖泡牛奶或果汁等飲品,體驗溶解度的概念。學習活動設計任務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無限量的溶解某種物質嗎?我們進行以下實驗: 觀察活動:室溫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兩個燒杯里,分別加入3g硝酸鉀和3g氯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攪拌,觀察溶解情況。 傾聽,看課件,思考 引導學生理解溶解的過程與相關概念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任務二:知識講解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教師展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知識點的講解; 教師對前面的實驗進行總結,講解相關概念。 教師講解溶解度的概念,并組織學生練習。 教師講解溶解度曲線的相關要點,組織學生分析固體溶解度曲線與氣體溶解度曲線。 教師講解氣體溶解度的概念與要素。 根據教師的引導,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根據前面的探究活動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聯系與區別。 傾聽教師的講解,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知識點。 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觀察并理解溶解度曲線的應用。 學生根教師的講解,理解知識點。 學生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認識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方法;了解固體溶解度的含義,初步學會繪制和查閱溶解度曲線;知道氣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與影響因素。設計意圖: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會通過閱讀來分析問題。任務三:課堂總結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學習評價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和板書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內容并做總結。 ①學生跟著教師的引導觀看思維導圖回顧本節課相關知識進行二次記憶。 學生能夠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認識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氣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響因素;認識溶解量、溶解性與溶解度的關系。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總結能力,讓學生復習掌握知識。遷移運用(當堂檢測): 思考:1.如何區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2. 如何比較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大小?成果集成:作業設計(分層) 1.下列關于氯化鈉的溶解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 A.t ℃時,10 g氯化鈉可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t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10 g B.t ℃時,把10 g氯化鈉溶解在水里配成飽和溶液,所以t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10 g C.把2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配成飽和溶液,所以氯化鈉的溶解度是20 g D.t ℃時,把31.6 g氯化鈉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配成飽和溶液,所以t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1.6 g 2.20 ℃時,向10 g某物質的溶液中放入5 g該物質,充分溶解后過濾,得到12.6 g濾液,則原溶液一定是( ) A.飽和溶液 B.不飽和溶液 C.稀溶液 D.無法判斷 3.在30 ℃時,50 g水中最多溶解A物質5 g,在60 ℃時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B物質10 g,則( )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無法比較 4.下列有關溶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蔗糖溶液是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 B.硝酸鉀在20 ℃時溶解度是31.6 g,則100 g硝酸鉀溶液中含有硝酸鉀31.6 g C.在魚池中設立水泵,把水噴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氣的溶解量 D.冷卻或蒸發溶劑都能使接近飽和的氯化鈉溶液達到飽和 5.某溫度時,將KCl的飽和溶液70 g,蒸干后得到20 g KCl固體,則該溫度時KCl的溶解度為( ) A.8.0 g B.28.6 g C.40.0 g D.71.4 g 6.某學生在實驗室里分別進行如下實驗,最終能得到硝酸鉀的飽和溶液的是( ) A.從飽和硝酸鉀溶液中取出30 mL B.將20 ℃的KNO3的不飽和溶液的溫度升高到60 ℃ C.將20 ℃的KNO3的飽和溶液的溫度升高到60 ℃ D.將相同溫度下等質量的KNO3的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混合 7.如圖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A.在t1 ℃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大小為B>C>A B.當A中混有少量B、C時,可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提純 C.在t2 ℃時,A、B、C三種物質中B的溶解度最小 D.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從t2 ℃降溫至t1 ℃時,無B析出 8.下列關于氯化鈉的溶解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 A.t ℃時,10 g氯化鈉可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t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10 g B.t ℃時,把10 g氯化鈉溶解在水里配成飽和溶液,所以t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10 g C.把2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配成飽和溶液,所以氯化鈉的溶解度是20 g D.t ℃時,把31.6 g氯化鈉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配成飽和溶液,所以t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1.6 g 9.20 ℃時,向10 g某物質的溶液中放入5 g該物質,充分溶解后過濾,得到12.6 g濾液,則原溶液一定是( ) A.飽和溶液 B.不飽和溶液 C.稀溶液 D.無法判斷 10.在30 ℃時,50 g水中最多溶解A物質5 g,在60 ℃時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B物質10 g,則( )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無法比較 11.下列有關溶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蔗糖溶液是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 B.硝酸鉀在20 ℃時溶解度是31.6 g,則100 g硝酸鉀溶液中含有硝酸鉀31.6 g C.在魚池中設立水泵,把水噴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氣的溶解量 D.冷卻或蒸發溶劑都能使接近飽和的氯化鈉溶液達到飽和 12.某溫度時,將KCl的飽和溶液70 g,蒸干后得到20 g KCl固體,則該溫度時KCl的溶解度為( ) A.8.0 g B.28.6 g C.40.0 g D.71.4 g 13.某學生在實驗室里分別進行如下實驗,最終能得到硝酸鉀的飽和溶液的是( ) A.從飽和硝酸鉀溶液中取出30 mL B.將20 ℃的KNO3的不飽和溶液的溫度升高到60 ℃ C.將20 ℃的KNO3的飽和溶液的溫度升高到60 ℃ D.將相同溫度下等質量的KNO3的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混合 答案:1.D 2.B 3.D 4.B 5.C 6.A 7.B 8.D 9.B 10.D 11.B 12.C 13.A反思提升:在講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教師要結合具體實驗演示讓學生明白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此外,教師要時刻關注并追隨學生的思路,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及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并討論,巧妙引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