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1節 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滬教版(2024) 初中化學九上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舞臺上的煙霧效果是怎么產生的?導入新課1.二氧化碳是一種 、 的氣體,密度 (約為空氣的1.5倍)。2.CO2 溶于水,通常狀況下1L水中大約能溶解 CO2,且CO2在水中的溶解量與 和 有關,溫度越 ,壓強越 ,二氧化碳溶解越多。3.固態的CO2稱為 ,在常壓下,溫度高于-78.50C時,固態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吸熱變成氣態,吸收周圍環境的______,人工降雨時撒在云層上的干冰能使空氣中的水蒸氣迅速凝結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導致降雨。4.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是優良的滅火劑;干冰升華時能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大量的熱,是良好的__________;二氧化碳能與多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是重要的_____________;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作為________________。自主學習無色無味比空氣大能1L溫度壓強低大干冰熱量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制冷劑化工原料氣體肥料將盛有空氣的小氣球置于燒杯中,向燒杯中慢慢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探究一現象結論氣球漂浮起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向充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礦泉水瓶中迅速倒入約占容積1/3的水,立 即旋緊瓶蓋并充分振蕩,觀察發生的現象。現象結論塑料瓶變癟(?。?br/>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實驗探究二思考:生產碳酸飲料通常是在高壓、低溫條件下使二氧化碳較多地溶解在飲料中,打開汽水瓶蓋,溶解在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會迅速逸出。1.打開汽水瓶蓋,為什么會產生大量氣泡?2.二氧化碳氣體能溶于水,是否能與水發生化學反應 紫色石蕊試液主要成分為石蕊和蒸餾水紫色石蕊試液遇到酸性物質會由紫色變成紅色紫色石蕊試液可用于酸性物質的檢驗實驗探究三將白色濾紙條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取出后烘干,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實驗現象。現象結論濾紙條不變色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色實驗探究四打開一個汽水瓶的蓋子,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注意導管口不能插入汽水中),將導管伸入滴加了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餾水中,輕輕振蕩汽水瓶,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現象結論紫色石蕊溶液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新物質反應表達式實驗探究五將上述實驗中的試管加熱,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現象結論石蕊溶液由紅色變為紫色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反應表達式實驗探究六將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燒杯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從中能得到什么結論?現象結論蠟燭由下而上依次熄滅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實驗探究七將汽水中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從中能得到什么結論?現象結論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反應表達式可用于檢驗二氧化碳取一小塊片狀石灰石,仔細觀察,看看是否容易捏碎、敲碎步驟一用坩堝鉗夾持石灰石,放在酒精噴燈外焰上灼燒幾分鐘后,放在陶土網上冷卻,看看石灰石灼燒后是否容易捏碎、敲碎步驟二將石灰石灼燒后的產物投入盛有冷水的燒杯,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 步驟三將燒杯靜置片刻,取少量上層澄清的液體置于試管中,向液體中吹氣,觀察現象步驟四CaCO3 CaO + CO2 ↑高溫CaO + H2O = Ca(OH)2Ca(OH)2 + CO2 = CaCO3 ↓ + H2O閱讀課本P147頁,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的用途合作探究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干冰升華(或液態二氧化碳汽化)時吸收大量的熱二氧化碳能與多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能作為原料參與光合作用氣體肥料用于滅火做制冷劑食品保鮮人工降雨重要的化工原料純 堿小蘇打化 肥塑料舞臺云霧決定課堂小結森林滅火課內自測1下列有關CO2用途中,跟它的物理性質有關,又跟它的化學性質有關的是( )A.干冰用作制冷劑和人工降雨 B.滅火C.制純堿 D.生產尿素2.我國自主研制的首顆“碳衛星”于2016年8月發射,主要任務是監測各種地區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節能減排等宏觀決策提供依據,請回答下列問題:(1)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燃料大規模開發使用。(2)下列行為符合“低碳生活,保護環境“這一理念的是 。A .焚燒紙質垃圾 B. 步行上學 C. 用電動牙刷刷牙A化石B1.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 .破壞臭氧層 B.產生溫室效應C. 產生酸雨 D.毒害作物2.以下能用來鑒別CO和CO2兩種無色氣體的是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C.聞氣味,是否有刺激性的氣味 D.通過灼熱的氧化銅粉末E.在密閉容器中用活的昆蟲實驗,觀察否死亡F.點燃,看能否燃燒。3.下列操作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A.將CO2通入水中 B.將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將碳酸溶液加熱 D.將CO2加壓降溫壓縮成固體能力提升BA、B、D、FD溶洞是怎樣形成的?拓寬視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