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13 食物營養及物質運輸九上秋周鞏固提高-chen一、食物與營養(一)七大類營養素食物中的營養素主要有水、無機鹽、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七大類。1.水:水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進行,體內的養分和廢物都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進行運輸。水是生命活動的載體一、食物與營養2.無機鹽(1)種類:食物中含有多種無機鹽,包括鈣、鐵、碘、鈉和磷元素(2)作用:無機鹽不提供能量,卻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3)各種無機鹽缺乏時的癥狀及其主要食物來源如下表所示:無機鹽的種類 缺乏時的癥狀 主要食物來源含鈣的無機鹽 兒童缺鈣易患佝僂病(雞胸、X型腿或O型腿);中老年人特別是婦女缺鈣,易患骨質疏松癥 奶類、綠葉蔬菜、豆類、蝦皮等含磷的無機鹽 厭食、貧血、肌無力、骨痛等 瘦肉、魚類、奶類、蛋類、豆類等含鐵的無機鹽 缺鐵性貧血(乏力、頭暈等) 動物血液、肝臟、瘦肉、魚類、奶類、蛋類、水果等含碘的無機鹽 地方性甲狀腺腫,兒童智力和體格發育出現障礙 海帶、紫菜、蝦、海鹽等含鋅的無機鹽 味蕾功能下降,食欲減弱,生長發育不良 肉類、魚類、蛋類等一、食物與營養3.糖類(1)種類:包括淀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等。(2)主要食物來源:大米、小麥、馬鈴薯和玉米等食物。(3)生理功能:糖類是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有一半以上來自糖類。一、食物與營養4.蛋白質(1)生理功能:①蛋白質是細胞生長及組織修復的主要原料,占人體細胞干重的50%以上。③蛋白質也能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2)主要食物來源:肉類、禽蛋、魚、蝦、乳制品和大豆等食物。一、食物與營養5.脂肪(1)生理功能:脂肪是生物體內貯藏能量的主要物質,是重要的備用能源物質。當人體內的糖類氧化分解不足以提供人體所必需的能量時,才會分解脂肪提供能量。(2)主要食物來源:植物油、動物油、核桃和花生等食物。一、食物與營養6.膳食纖維(1)組成:膳食纖維主要由纖維素組成。(2)生理功能:①膳食纖維可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②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的蠕動,有利于及時排便。③適量攝取膳食纖維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病率。④適量攝取膳食纖維有助于減少腸道對脂肪的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一、食物與營養7.維生素(1)特點:維生素的種類很多,除維生素D外,其他維生素人體內都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2)生理功能:維生素不提供能量,但它參與人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對保持人的身體健康作用極大。(A夜B腳C血D佝)一、食物與營養(二)探究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1)實驗原理: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三種營養素都屬于有機物,貯存著化學能將等質量的糖類、蛋白質和脂肪充分燃燒,釋放出來的熱量用于加熱相同的液體,比較液體溫度升高的多少就能知道哪種營養素中貯存的能量多。(2)實驗過程原理:Q=CmΔt Q=mq(3)實驗結論:同等質量的糖類與蛋白質完全氧化所釋放的能量基本相同,而同等質量的脂肪完全氧化所釋放的能量要比蛋白質和糖類高。一、食物與營養(三)平衡膳食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1.消化系統的組成(1)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進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2)消化腺:①分布于消化道外:唾液腺、肝臟、胰腺②分布于消化道壁上:胃腺、腸腺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2.食物的消化(1)概念:人體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①物理消化:食物逐漸被軟化和細化,只改變食物的形狀、大小不改變食物的分子結構。如牙齒的切割研磨(咀嚼),舌的攪拌,胃腸的蠕動,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等。②化學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經各種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成能被機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即營養物質,此過程改變了食物的分子結構。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3)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2.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1)小腸內的消化吸收①小腸的長度長,用于消化和吸收的內表面積大。②人體可吸收的大多數營養物質是通過小腸壁被吸收的。(2)大腸內的吸收:主要是吸收少量的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注:胃吸收少量水分、酒精和無機鹽三、酶的催化作用1.酶:酶是由生物的體細胞合成的,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酶在參與化學反應前后,其化學性質不變,被稱為生物催化劑。2.探究酶的催化作用特點(1)高效性:酶能使人體細胞內的化學反應迅速進行,是無機催化劑效果的107~1013倍。能保證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學反應。(3)多樣性:人體內有很多種酶,目前已發現3000多種。三、酶的催化作用3.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酶的催化作用易受到溫度、酸堿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且不同的酶所需的最適外界條件往往不同。(1)溫度:酶有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人體內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是37℃。不同生物的體溫不同,其體內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一般不同。(2)酸堿度:不同的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pH不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是1.8,而唾液淀粉酶的最適pH接近7。四、血液1.血液的成分血液屬于結締組織,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上層透明淡黃色的液體是血漿,血漿的主要成分是水(91%~92%),其次是蛋白質(7%左右)、無機鹽(0.9%)、葡萄糖(0.1%)等;下層暗紅色的物質就是血細胞。四、血液2.血漿的作用主要具有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等作用。3.血細胞(1)各種血細胞的類型和特點。血細胞 數量 形狀 大小 有無細胞核 功能紅細胞 最多 呈兩面凹的圓餅狀 較大 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核 內有含鐵元素血紅蛋白,運輸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細胞 最少 多呈球形,形態多樣 最大 有 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血小板 較少 不規則 最小 無 加速血液凝固和防止傷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細菌入侵五、心臟和血管1.心臟(1)心臟位于胸腔內(中部偏左下方),主要由心肌構成,通過不停地搏動,相當于一個泵,推動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不間斷地流動(2)結構:(3)心臟中的瓣膜:房室瓣,動脈瓣。防止血液倒流靜脈→心房→心室→動脈五、心臟和血管(4)心臟的工作過程:五、心臟和血管(5)心臟收縮和舒張一次的時間根據心跳快慢不同而不同。按人每次心跳的時間為0.8秒,心房收縮一次約需0.1秒(1個暗格)舒張一次約需0.7秒(7個空格)心室收縮一次約需0.3秒(3個暗格),舒張一次約需0.5秒(5個空格)(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時收縮,但能同時舒張,也能交替收縮)。五、心臟和血管2.血管(1)血管的分類:人體內的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血液的流動方向是 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血管類型 功能 分布 管壁特點 管腔特點 速度及壓力動脈 把心臟-心室的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 大多分布在身體較深部位 較厚、彈性大 較大 流速快,血壓高毛細血管 物質交換 分布廣泛、數量多 最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 最細、只允許紅細胞單排通過 最慢、血壓其次靜脈 把身體各處的血液送回心臟-心房 有的分布深、有的分布淺 較薄、彈性小 較小 慢、血壓最低五、心臟和血管(2)毛細血管處的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管壁很薄,血液流動速度緩慢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組織細胞中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血液中【注意】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的六、血液循環1.血液循環的概念血液在由心臟和全部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復始地流動,叫做血液循環2.血液循環的途徑(1)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環過程中要流經心臟兩次,血液循環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六、血液循環3.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比較(1)在體循環中,動脈中流著動脈血,靜脈中流著靜脈血;在肺循環中,動脈中流著靜脈血,靜脈中流著動脈血。心臟結構中,左房室流動脈血,右房室流靜脈血。(2)判斷動脈血與靜脈血主要依據是血液的含氧量及血液的顏色(3)肺循環讓靜脈血變動脈血、體循環讓動脈血變靜脈血。4.心率(1)正常范圍: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安靜時的心率約為75次/分鐘,正常范圍是60~100次/分鐘。5.脈搏(1)同一個人的脈搏次數與其心率是相同的。六、血液循環6.血壓(1)健康成年人的收縮壓變動范圍為12千帕(約90 mmHg)~ 18.7 千帕(約140mmHg)。(2)影響血壓的因素:人的血壓值與年齡和性別有關。一般男性血壓高于女性;年齡越大,血壓越高。7.血型(1)血型的決定和分類:按照紅細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可以把人類血液分為四種類型。紅細胞上只含有A凝集原的叫做A型血;只含有B凝集原的叫做B型血;A、B兩種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血;A、B兩種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血,這就是ABO血型系統。六、血液循環(3)ABO血型系統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六、血液循環8.輸血(1)原則: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2)異型輸血:異型血輸血時要少而慢。血型 O A B AB可輸給的血型 A、B、AB、O A、AB B、AB AB可接受的血型 O A、O B、O AB、A、B、O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