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目錄第一單元 聲音1.聽聽聲音..................................................................................................................4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43.聲音是怎樣傳播的..................................................................................................54.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65.聲音的強與弱..........................................................................................................76.聲音的高與低..........................................................................................................77.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98.制作我的小樂器......................................................................................................9第二單元 呼吸與消化1.感受我們的呼吸....................................................................................................102.呼吸與健康生活....................................................................................................113.測量肺活量............................................................................................................124.一天的食物............................................................................................................125.食物中的營養........................................................................................................136.營養要均衡............................................................................................................147.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158.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15第三單元 運動和力1.讓小車運動起來....................................................................................................162.用氣球驅動小車....................................................................................................17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184.彈簧測力計...........................................................................................................185.運動與摩擦...........................................................................................................196.運動的小車...........................................................................................................207.設計制作小車(1).............................................................................................228.設計制作小車(2).............................................................................................22新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全冊精編知識點第一單元 聲音第1課 聽聽聲音1.風聲、雨聲、雷聲等是自然界的聲音。2.歌聲、讀書聲、機器的轟鳴聲等是人類生產生活發出的聲音。3.狗叫聲、貓叫聲、馬的嘶鳴聲等是動物的叫聲。4.樂曲中音符“1”“2”“3”按聲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5.音叉是一種發聲儀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數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調,數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振動的次數。6.我們常用高、低、強、弱、悅耳、刺耳來描述聲音。例如,雷聲比較強,雨聲比較弱;小孩的聲音比較高,成年人的聲音比較低;鳥叫聲比較悅耳,機器的轟鳴聲比較刺耳。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鼓聲低 哨聲高 雷聲強 流水聲弱 鳴笛聲刺耳 歌聲悅耳第2課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1.拉伸皮筋、按壓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沒有振動,不能發出聲音。2.輕輕彈撥皮筋、橫向拉動皮筋,皮筋振動,能發出聲音。3.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4.用手輕輕觸摸正在發聲的鋼尺、鼓面、音叉等物體,會感覺到物體在振動。5.吹豎笛的時候是空氣在振動。原創:蒙蒙de雨科學課堂6.我們能夠發出聲音,主要依賴喉嚨里的聲帶。聲帶越緊,發出的聲音越高。發聲時,我們把手輕輕地放在喉結處,就能感覺到聲帶的振動。第3課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1.只要鼓聲足夠大,我們在教室的任何一個位置都會聽到,這說明聲音是向四面八方傳播的。2.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玻璃罩內鬧鐘的聲音逐漸減弱,最終聽不到了。這說明空氣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播聲音。3.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到的抓撓桌面的聲音更清晰,說明桌面能傳播聲音。4.將擊打后的音叉浸入水中,我們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說明水能傳播聲音。5.物體在振動時也會引起它周圍物質的振動,并通過這些物質把聲音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6.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播聲音。7.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傳播速度不同。通常固體>液體>氣體。8.做“土電話”時,要將線繩繃緊。“土電話”說明線繩可以傳播聲音。第4課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構成。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聽小骨和鼓膜。內耳包括耳蝸。(1)外耳的作用:收集并傳遞聲音。(2)中耳的作用:產生并傳遞振動。(3)內耳的作用:產生信號并傳遞給大腦2.耳郭的作用是收集聲音。我們可以用紙喇叭模擬耳郭,用紙喇叭聽到的聲音會更清晰、響亮。模擬耳郭收集聲音 模擬鼓膜的振動3.鼓膜的作用是將聲音轉化為振動。它的特點是很薄而且有彈性,我們可以用氣球皮模擬鼓膜。4.我們如何聽到聲音:物體振動→空氣振動鼓膜振動→聽小骨將振動傳到內耳→聽覺神經→大腦。5.聽診器上的聽診頭相當于耳郭,可以收集聲音;聽診器上的膠管相當于外耳道,可以更好地傳遞聲音。第5課 聲音的強與弱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把輕重不同的聲音稱為聲音的強弱不同。2.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振幅大,聲音強 振幅小,聲音弱3.我們用不同的力量敲擊鼓面時,可以研究聲音強弱與振動的幅度之間的關系。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或紙屑的目的是更清楚地觀察到鼓面的振動情況。4.懸掛一個輕小的球靠近音叉,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音叉振動幅度的變化。小球被彈得越遠,說明音叉振動的幅度越大;小球被彈得越近說明音叉振動的幅度越小。第6課 聲音的高與低1.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2.聲音的高低和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得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物體振動得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3.聲音的高低和物體振動快慢的關系(1)我們可以用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并用同樣大小的力撥動鋼尺的方法來研究聲音的高低和物體振動快慢的關系。(2)尺子伸出桌面越長,尺子振動得越慢,發出的聲音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動得越快,發出的聲音越高。伸出的長度長,振動慢,聲音低 伸出的長度短,振動快,聲音高(3)我們可以用柱形圖表示聲音高低的變化與翻尺報動長度之間的關系。4.做實驗時,每次實驗要重復3次,這樣可以避免偶然性,使實驗結果更準確。5.聲音的高低和發聲物體的長度有關。敲擊粗細相同、長短不同的鐵釘,鐵釘的長度越長,振動越慢,聲音越低;長度越短,振動越快,聲音越高。6.聲音的高低和發聲物體的粗細有關。敲擊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鐵管,鐵管越粗,振動越慢,聲音越低;鐵管越細,振動越快,聲音越高。第7課 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1.靠弦的振動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的樂器有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箏等.2.弦的音高和弦振動部分的長度、弦的松緊程度、弦的粗細有關。3.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動,改變弦振動部分的長度,弦振動的部分越長,弦發出的聲音越低;弦振動的部分越短,弦發出的聲音越高4.調節一根琴弦的松緊程度,弦越松,發出的聲音越低;弦越緊,發出的聲音越高。5.通常琴弦的粗細是不同的,手指在多根弦上連續移動時,弦越粗,發出的聲音越低;弦越細,發出的聲音越高。第8課 制作我的小樂器1.像排簫、笛子、小號等樂器是靠空氣振動發聲的。2.排簫是由一系列管子構成的樂器,管子按照長短順序排列,并排組合成一個整體。管子的底部都用塞子堵住,吹奏時,管內的空氣振動發出聲音。管子越長,空氣柱越長,發出的聲音越低;管子越短,空氣柱越短,發出的聲音越高。3.水瓶琴的制作:選擇幾個相同的瓶子,裝入不同高度的水,便制成了一個水瓶琴。4.敲擊水瓶琴時,發聲的是瓶子和里面的水,瓶子都是相同的,所以音高的差別主要由水決定,水越多,發出的聲音越低;水越少,發出的聲音越高。5.吹水瓶琴時,發聲的是瓶子里面的空氣柱,所以水越多,空氣柱越短,發出的聲音越高;水越少,空氣柱越長,發出的聲音越低。6.像鼓、鑼等樂器是靠樂器本身的振動發聲的。第二單元 呼吸與消化第1課 感受我們的呼吸1.參與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氣管、支氣管、肺。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2.模擬呼吸運動吸氣 呼氣3.吸氣,是含有氧氣的空氣由鼻腔或口腔進入氣管,再進入肺的過程。此時胸腔擴張,腹部收縮。4.呼氣,是交換后的空氣由肺部到氣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過程。此時胸腔收縮,腹部放松。5.膈肌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肌肉。膈肌的下壓和上提,帶動肺的擴張和收縮。膈肌下壓,肺部擴張,吸氣;膈肌上提,肺部收縮,呼氣。6.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我們都在呼吸,不間斷的呼吸成為我們的重要活動。7.氧氣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8.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養料所必需的原料。第2課 呼吸與健康生活1.我們體內的細胞都需要空氣中的氧氣來維持生命,從空氣中吸入的氧氣可以幫助我們正常地生活和工作。2.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氣體交換,使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1)一般情況下,人體呼出來的氣體和吸進去的氣體相比較,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2)一般情況下,人體吸進去的氣體就是空氣,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1%,二氧化碳約占0.03%。(3)一般情況下,無論是人體呼出來的氣體還是人體吸進去的氣體,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氣。4.肺是身體氣體交換的“中轉站”,這個“中轉站”的大小直接決定著每次呼吸氣體交換的量。5.劇烈運動時,人體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所以肺必須更加賣力地工作。這就是在鍛煉時,我們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第3課 測量肺活量1.人體盡力吸氣后,盡力呼出氣體的量是肺活量。2.深吸一口氣,吹響同一個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響哨子的時間會長一些。3.《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有關肺活量的數據:小學四年級男生肺活量在1100~2600毫升;小學四年級女生肺活量在900~2000毫升。4.通常肺活量越大的人,運動后恢復正常呼吸否要的時間越短。5.通常肺活量越大,說明我們的身體越健康。我們可以用加強體育鍛煉的方法提升肺活量。第4課 一天的食物1.我們可以按生食和熟食來區分食物,蘋果、香蕉、涼拌黃瓜等屬于生食;烤肉片、饅頭、肉丸子等屬于熟食。2.有些食物既適合生吃,也適合煮熟了再吃。比如糖拌西紅柿屬于生食,西紅柿雞蛋湯屬于熟食。3.我們也可以按食物的來源來區分食物,通常植物類食物被稱為素食,如青椒、菠菜、面條、蘋果等;動物類食物被稱為葷食,如烤肉片、牛肉、牛奶、雞蛋等。4.記錄我們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時,將蛋炒飯記為雞蛋和米飯兩種食物比較好。5.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把同一種食物分到不同的種類里。第5課 食物中的營養1.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2.淀粉是糖類的重要成員之一,它是我們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3.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內臟、頭發、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4.維生素和無機鹽具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它們的種類非常多,是我們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5.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有瘦肉、大豆、牛奶、雞蛋等。6.富含脂肪的食物有肥肉、魚油、花生、核桃、芝麻、巧克力等。7.富含維生素和無機鹽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等。8.檢驗食物中營養成分的方法滴碘酒 在紙上涂抹 燒烤法(淀粉) (脂肪) (蛋白質)(1)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檢驗食物中是否有淀粉。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如果滴碘酒的地方變為藍色(或藍紫色),就說明這種食物中含有淀粉。(2)我們可以用在紙上涂抹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脂肪。用食物在紙上涂抹,如果留下不會消失的油跡,就說明這種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脂肪。(3)我們可以用燒烤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質。如果燒食物時有燒焦羽毛的氣味,說明這種食物中含有蛋白質。第6課 營養要均衡1.“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頂層是鹽和油,底層是水和谷薯類。2.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夠從食物中獲取均衡的營養,這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果營養獲取不均衡,會影響身體健康。3.沒有一種食物能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我們可以采用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等方法獲取更均衡的營養。4.如果運動量比較大,需要多吃糖類食物,補充足夠的能量。5.出于長身體的需要,兒童要適量地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6.手指脫皮、口腔潰瘍時,需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第7課 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1.消化器官可以將食物轉變成我們可以吸收的養料和能量,這一過程叫消化。2.口腔是人體的消化器官之一。咀嚼后的饅頭會變碎、變軟、變潮濕。3.舌的作用:傳送和攪拌食物。4.唾液的作用:潤滑食物,消化食物中的淀粉。5.牙齒的作用:咬碎食物。6.牙齒可以分為門齒、犬齒和臼齒3種,門齒用來切割食物,臼齒用來咀嚼食物,犬齒用來撕碎食物。7.饅頭在被咀嚼過程中會被唾液浸濕變軟。8.分角色扮演“饅頭”“牙齒”和“舌”,用硬紙板模仿門齒和犬齒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裝滿空氣模仿臼齒。9.牙齒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消化工具,正確刷牙可以預防蛀牙。第8課 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1.人體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2.消化器官的作用(1)口腔:攪拌、咀嚼、磨碎食物。(2)食道:把食物運輸到胃里。(3)胃:通過蠕動把食物變成糊狀。(4)小腸: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能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營養。(5)大腸:從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中吸收一部分水分和少量營養物質。3.我們可以用干凈柔軟的透明塑料管模擬食道的工作。準備一小塊饅頭,放入“食道”,用手指擠壓饅頭上面的塑料管,模擬食道的蠕動。模擬食道 模擬胃4.我們可以用塑料袋模擬胃的工作。在塑料袋里裝上水和一些食物,反復揉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會變成糊狀(食糜)。5.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傷害的,過冷、過熱、不潔凈、沒有經過充分咀嚼的食物都會影響它們的工作和健康。第三單元 運動和力第1課 讓小車運動起來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體拉向地面,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在地球上,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就越大。2.和重力有關的現象:樹上的蘋果掉下來,拋向空中的皮球總要落回地面,小孩從滑梯上滑下,水往低處流。3.研究小車運動快慢和拉力大小的關系(1)利用墊圈的重力使小車運動,用手擋住小車使小車停止。(2)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3)添加墊圈時要從掛一個墊圈開始,一個一個地增加墊圈,直到小車可以動起來,再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4)結論①墊圈重力或拉力達到一定程度,小車才會運動起來。②小車運動起來后,墊圈越少,重力越小,拉力越小,小車運動得就越慢;墊圈越多,重力越大,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就越快。4.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需要動力;滾動的足球會慢慢停下來,是因為它受到了阻力。5.運動員通過對足球施加力的方法改變足球的運動狀態。第2課 用氣球驅動小車1.把氣球吹足氣后再松開口部,氣體向后噴出,氣球向前運動,氣球運動的方向和噴出氣體的方向相反。2.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3.氣球在飛行過程中,噴氣嘴會無規律地收縮振動,導致其方向會隨機地發生變化,使氣球的運動沒有規律可循。4.組裝利用氣球驅動的小車。給氣球充足氣,放開氣球的噴管,小車能運動起來。這是因為充氣后的氣球具有能量,噴氣時可以產生動力。5.讓氣球小車行駛得更遠的方法(1)換用更大的氣球。(2)用更輕的材料做車身。(3)加潤滑油,使車軸轉動得更靈活。(4)采用合適的噴管。因為粗噴管噴氣快動力大,但噴氣時間短;細噴管噴氣慢,噴氣時間長,但動力小,所以要綜合考慮。(5)尋找更光滑的行駛路面。6.利用反沖力的例子有噴氣式飛機、火箭、導彈、沖天炮等。第3課 用橡皮筋驅動小車1.拉長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釋放后可以產生動力。2.使橡皮筋小車車輪轉動的動力來自被拉長的橡皮筋。3.在一定限度內,橡皮筋小車上的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時,產生的拉力越大,力作用在小車上的時間也越長,所以小車行駛的距離越長。4.像橡皮筋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5.在一定限度內,橡皮筋下面掛的鉤碼越多,橡皮筋越長,橡皮筋產生的彈力越大。第4課 彈簧測力計1.彈簧測力計是一種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的拉力越大,伸得越長;受的拉力越小,伸得越短”的特性來測量力的大小的。3.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表示。它是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的名字命名的。4.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是均勻的。5.不同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的一小格代表的力可能是不同的。6.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值。(4)測力時,要使彈簧伸長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在一條直線上。(5)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輕重不同的物體的重力大小前,可以先掂一掂,估測一下。7.質量為100克的物體的重力約為1牛。8.生活中利用彈力的地方有撐桿、海綿墊、健身球、蹦床、跳板等。第5課 運動與摩擦力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往往會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2.模擬搬運重物的實驗中,三種方式產生的摩擦力從大到小的排序是直接拉紙盒、用“滾木”移動紙盒、給紙盒安裝輪子。3.輪子可以看作移動的滾木。人類發現可以用滾動的方式前進,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4.在相同的條件下,同一個物體滑動時的摩擦力大于滾動時的摩擦力。5.古時候,人們搬運很重的物體時,往往在物體下面放上滾木。這種做法的原理是變滑動為滾動可以減小摩擦力。6.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影響因素 摩擦力的大小(其他條件相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的重力 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運動方式 滑動,摩擦力較大滾動,摩擦力較小7.生活中的摩擦力(1)鞋底的花紋和自行車把手上的花紋都采用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摩擦力。(2)拔河比賽前清掃場地沙粒采用變滾動為滑動的方法增大摩擦力。(3)自行車軸承采用變滑動為滾動的方法減小摩擦力。(4)氣墊船和磁懸浮列車都采用使接觸面分離的方法減小摩擦力。第6課 運動的小車1.敲擊實驗。第一次用橡皮槌重重地敲擊音叉,產生的聲音大,音叉劇烈振動,說明快速運動的橡皮槌的能量大;第二次用橡皮槌輕輕地敲擊音叉,產生的聲音小,音叉輕微振動,說明緩慢運動的橡皮槌的能量小。2.撞擊實驗坡度小、速度小、滑行距離近 坡度大、速度大、滑行距離遠(1)物體在運動的情況下具有能量。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2)注意:每次都要從斜坡的同一位置釋放小車。3.任何物體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沒有能量,自然界就不會有變化,也不會有生命了。4.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種形式的能量,運動的小車、發光的燈泡、燃燒的蠟燭、拉長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還儲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學物質中。第7課 設計制作小車(一)第8課 設計制作小車(二)1.設計制作的基本步驟(1)明確問題:明確設計什么,用途是什么,具體要求有什么。(2)制訂方案:頭腦風暴,研究會遇到什么問題,怎樣解決,制訂最優方案。(3)實施方案:團隊協作,根據方案加工制作,匯報展示。(4)評估與改進:根據標準評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個過程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改進。2.設計要求(1)車身長度不超過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氣球作動力。(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3.測試并改進小車(1)橡皮筋動力小車①增大小車動力的方法:增加橡皮筋的條數、增加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圈數。②減小小車阻力的方法:選用筷子制作車架以減小車身質量;加潤滑油或用吸管、筆芯制作軸套使輪軸轉動得更靈活。③為了避免驅動輪打滑,需要增大驅動輪與地面的摩擦力,我們可以采用稍大稍重的驅動輪,或換用帶花紋的輪子。(2)氣球動力小車①增大小車動力的方法:采用大氣球、大小合適的噴管(直徑最好在0.5~1厘米之間)。②減小小車阻力的方法:用泡沫塑料或塑料瓶制作車身以減小車身質量;加潤滑油或用吸管、筆芯制作軸套使輪軸轉動得更靈活。(3)小車不能走直線的原因包括車軸不正、噴管放歪、橡皮筋纏繞位置太偏等。調整方法:把小車車軸調正、噴管要盡量正對后方、橡皮筋從車軸中間位置開始纏繞。4.工程師不會將不成功的模型視為失敗,而是將它看成一個有價值的學習機會,并能根據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改進,做出更好的解決方案。精品知識點全冊 精編版新教科版四上科學知識梳理吸氣:鼻腔或口腔→氣管→支氣管→肺呼氣:肺→支氣管→氣管→鼻腔或口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