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目標】1.借助插圖、結合語境理解“盯”的意思。通過對比朗讀,體會感嘆句、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感受作者表達情感的不同。2.理解葫蘆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探尋種葫蘆的人最后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初步懂得“自然界中的任何事情之間都有相互聯系”這一哲學道理,學習尊重客觀規律做事的方法。3.通過閱讀思考和探究分享自己的想法,講講葫蘆掉落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教學重難點】1.理解葫蘆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探尋種葫蘆的人最后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初步懂得“自然界中的任何事情之間都有相互聯系”這一哲學道理,學習尊重客觀規律做事的方法。2.通過閱讀思考和探究分享自己的想法,講講葫蘆掉落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教學流程】復習導入:說說《坐井觀天》《寒號鳥》分別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任務一:圖片對比,引出故事活動1:看圖片,找不同請學生仔細觀察左右兩張圖,找找圖片上的葫蘆和種葫蘆的人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1)顏色不同:①左邊圖上的葉子是碧綠的,富有生機;右邊圖上的葉子是枯黃的,上面還有許多小洞。②左邊的葫蘆綠綠的,長在葫蘆藤上;右邊的葫蘆黃黃的,落到了地上。(2)圖片上種葫蘆的人表情不同:左邊圖片上的人面帶微笑;右邊圖片上的人滿臉驚訝、一臉疑惑。]活動2:讀詞語,入情境讀出詞語所表達的情感。請女生讀左邊的詞語,邊讀邊想象葫蘆生機勃勃的樣子;請男生讀右邊的詞語,邊讀邊想象葫蘆全部枯萎的情景。師生想象畫面,感受這些詞語表達的不同情感。左:碧綠 生機 面帶微笑右:枯黃 掉落 滿臉驚訝活動3:巧質疑,明任務可愛的小葫蘆怎么慢慢變黃、落光了呢?請大家化身小偵探,走進《我要的是葫蘆》這個寓言故事,尋找葫蘆掉落的原因。任務二:化身偵探,探尋緣由活動1:展開調查,了解態度1.明白態度,提煉觀點。(1)明白態度。指導學生觀察葉子上長了蚜蟲的葫蘆,思考:葉子上長了蚜蟲,種葫蘆的人和鄰居分別是什么態度?自讀第2、3自然段,讀完后同桌互相說一說,完成表格。出示表格:人物 態度種葫蘆的人鄰居(2)提煉觀點。找到文中的句子,畫一畫,讀一讀,想一想: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觀點分別是什么?(種葫蘆的人認為:不要治;鄰居認為:要治。)2.走進內心,了解想法。(1)種葫蘆的人心中的想法。請學生說說種葫蘆的人心中是怎么想的。①辨析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有幾個蟲子不用怕。引發學生思考: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上面一句語氣強烈;下面一句語氣平淡。)②讀好句子。讀出感嘆號所表達的強烈語氣。同桌、師生合作讀好感嘆句。③學習“盯”字。找一找:這段話中有個動作告訴我們種葫蘆的人眼里只有葫蘆。把這個表示動作的詞找出來。(盯)看圖思考:說說“盯”的具體含義。(目不轉睛地看)思考:從這個詞語中感受到種葫蘆的人怎樣的心情?學一學種葫蘆的人“盯”著葫蘆看的神情,讀出他的著急。(2)鄰居心中的想法。①體會心情。請學生聽聽鄰居的說法,想想鄰居的心情是怎樣的。出示:“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板書:著急)②讀好句子。(加上表情和動作讀好這句話)活動2:結合資料,明白真相1.觀看視頻,了解葉子的作用。(1)說一說:葫蘆葉長蚜蟲跟葫蘆真的沒關系嗎?(2)聽一聽:大樹伯伯是怎么說的?(播放視頻)2.學習勸告,了解果葉聯系。以鄰居的身份勸勸種葫蘆的人。(1)出示句式。鄰居:“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種葫蘆的人:“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鄰居:……種葫蘆的人:……同桌練習。任務三:領悟道理,理性表達1.明白故事道理。(1)說道理:種葫蘆的人想要葫蘆,為什么最后一個葫蘆都沒有得到?(因為他不懂得葉子與葫蘆的關系。葉子被蟲子吃光后,不能給葫蘆輸送營養,葫蘆就只能慢慢變黃、脫落。另外他還不聽鄰居的勸告,自以為是。)(2)編故事:“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請學生對照評分表,展開想象續編故事。把故事講完整 ☆☆☆把故事講生動 ☆☆☆把道理講清楚 ☆☆☆2.懂得客觀規律。(1)啟發思考。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事物之間存在的關聯。(比如不愛刷牙,時間一長,就會蛀牙。)(2)教師總結。世間萬物之間存在著許多密切關系,需要我們留心去觀察。課后作業:讀讀語文園地五“我愛閱讀”中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劍》,想想它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