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知法守法 依法為權》教學素材一、文字和圖片資源 資源一 【主題】未成年人成長的“陷阱” 【內容及形式】 通過情境圖片展示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各方面的誘惑及傷害。 五幅圖對應的法律如下: 圖一: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明確提出: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應當負刑事責任。 圖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條規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實行綜合治理。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有關社會團體、學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等各方面共同參與,各負其責,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圖三:《刑法》第234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第238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條規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第12條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圖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13條規定:國家支持研究開發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產品和服務,依法懲治利用網絡從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圖五:《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負有直接責任。 【目的】 通過解讀圖片信息,了解相關法律規定,明白未成年人成長中比較容易誤入歧途,需要家庭、社會、社區等各方力量的協同教育。 【教學使用建議】 可以用于課堂導入環節:出示圖片,思考從圖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教師小結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 資源二 【主題】對校園欺凌說“不” 【內容及形式】 用數據分析的形式,了解校園欺凌現象帶來的危害。 數據資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校園暴力和欺凌》中指出:校園欺凌是一種暴力。調查顯示,全球每年2.46億的兒童受到校園欺凌。 “許多孩子的善意和惡意都是赤裸裸的,不加修飾,不計后果,他們從不考慮后果”。一些施暴者的惡意若是得不到及時的制止,那么在不計后果的行為模式下很快會導致極端事件的發生。這些施暴者可能會在悔恨中度過一生,也有可能在長大之后變成了不分善惡的真正的惡魔。 有一項調查顯示,小時候被人長期欺凌的,抑郁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8倍,焦慮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3倍,自殺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8.5倍。我們都應該向校園暴力說不!校園暴力不只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是教育管理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請閱讀上文中的數據資料,思考:數據揭示了未成年人成長的什么問題?你認為面對欺凌行為應采取什么方法呢? 【目的】 通過事實數據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欺凌是一種違法行為,鼓勵學生拒絕欺凌、抵制欺凌。 【教學使用建議】 在“活動園”學習后,作為補充資料呈現數據,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校園欺凌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危害。 資源三 【主題】火眼金睛辨壞人 【內容及形式】 以生活情景呈現的形式,讓兒童辨別壞人的危險行為,加強自我保護能力,預防性侵害。 情景一:媽媽帶我去看醫生,醫生聽診要觸摸到我的胸部。 情景二:有人要脫掉你的衣服,碰觸你的隱私部位。 情景三:醫院拍胸片需脫下衣服。 情景四:父母不在身邊時,陌生人給你糖果、玩具,帶你去沒有人的地方。 情景五:威脅孩子,如果不按自己說的做會發生更嚴重的后果。 情景六:他人展露自己的隱私部位給你看,或者是觸碰。 情景七:在擁擠的泳池,有人觸碰到你的身體。 以上情景中,哪些行為存在著危險呢?遇到這樣的情形,你會怎么做? 【目的】 借助解決現實生活場景中的事件,在思辨中明確危險的行為就在身邊,提高警惕,加強自我保護能力。 【教學使用建議】 1.在教材89頁的“活動園”學習后,作為行為辨析的補充資料,對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指導。 2.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給予幫助、引導。 二、活動資源 活動一 【活動主題】認識我們身體的紅線 【活動形式及要求】 每個小組發放一張圖片,以小組探究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談論找出我們身體的紅線區域,懂得自我保護。 【目的】 通過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隱私部分,學會保護自己。 【教學使用建議】 1.每個小組在拿到的圖片中,分別用紅筆畫出我們身體的紅線區域——我們的隱私部位。 2.深入討論:怎樣保護我們的隱私部位呢?怎樣區分善意的接觸和惡意的接觸? 活動二 【活動主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關愛“少年的你” 【活動形式及要求】 閱讀材料: 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以下簡稱《白皮書》),據介紹,近年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數量連續上升,其中暴力化特點愈發凸顯,居前六位分別是強奸、尋釁滋事、猥褻兒童、搶劫、聚眾斗毆、故意傷害,六類犯罪占提起公訴總人數的62.22%,全部為暴力性質犯罪。 《白皮書》數據顯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數量連續上升。2017年至2019年,檢察機關批準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分別為33790人、40005人、47563人,2018年、2019年同比分別增長18.39%、18.89%,提起公訴47466人、50705人、62948人,同比分別增長6.82%、24.15%。 從犯罪類型看,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暴力化特點愈發突顯?!栋灼凤@示,2017年檢察機關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起公訴人數居前六位的罪名、人數分別是強奸7550人、盜竊6445人、故意傷害5010人、搶劫4918人、尋釁滋事4265人、交通肇事4014人,六類犯罪占提起公訴總人數的67.84%。 2019年盜竊、交通肇事犯罪人數明顯下降,同期猥褻兒童、聚眾斗毆犯罪人數大幅上升,居前六位分別是強奸、尋釁滋事、猥褻兒童、搶劫、聚眾斗毆、故意傷害,六類犯罪占提起公訴總人數的62.22%,全部為暴力性質犯罪。 出示以上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思考:1.從以上未成年人犯罪的數據及圖表中,你發現了什么?2.未成年人犯罪的趨勢又說明了什么?3.試著分析一下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原因是什么?4.對于這些失足少年你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閱讀及思考討論,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再進行班級交流。 【目的】 通過閱讀資料,了解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真實情況。再經過思考、討論,達到深究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原因,在思辨中逐步意識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意義。 【教學使用建議】 1.此活動可放在第一個“活動園”學習之后,作為拓展資料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2.全班交流環節,可以讓學生結合數據或者自己了解到的一些事例來分析。 活動三 【活動主題】解讀“壞小孩” 【活動形式及要求】 通過資料、數據的分析,了解我國未成年犯罪的現狀。 閱讀材料:網劇《隱秘的角落》引發關于“壞小孩”的討論。數據顯示,中國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占比近年來明顯下降,由2014年的4.26%降至2018年的2.41%。值得注意的是,曾受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再度被起訴,也即俗稱的“二進宮”的現象卻有抬頭趨勢。 【目的】 通過真實的數據,認識到不遵守法律的違法犯罪違反了不侵害他人權利這一義務,需要承擔責任,未成年人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未成年人矯正錯誤行為順利回歸社會,意義重大。 【教學使用建議】 1.閱讀材料及圖片,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談談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承擔什么責任?反復犯罪對未成年人會帶來什么危害? 3.對于未成年的反復犯罪,學生未必能夠深刻意識到其危害,建議在解讀圖片信息時教師要適時地引導,讓學生更加充分感受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利國利民的事,其意義深遠。 三、法律相關資源 【法律參考條文】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規定 《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睋?,在我國,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只對八種較為嚴重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對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擔刑事責任,因此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而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的一部分,關押于少管所。 《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量刑指導意見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應當綜合考慮未成年人對犯罪的認識能力、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情況,予以從寬處罰。 (1)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減少基準刑的30%---60% (2)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減少基準刑的10%--50% 法律提出未成年人不得有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時,要求全社會關注和關心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提出警示,使全社會特別是未成年人明白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是法律禁止的,從而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教學使用建議】 課上討論交流預防保護未成年人的意義時,可以適時地將這些法律條款作為拓展內容加以補充,讓學生感受到法治社會建設中未成年人犯罪也要接受相應法律的制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