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乙醇》教學設計目標確定的依據課程標準相關要求認識醇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性質轉化關系和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應用教材分析《乙醇》本節內容在本書的教學中起著樞紐作用,向上可以聯系烯烴與鹵代烴,向下可聯系醛和酮、羧酸。因此,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不僅是本章內容的重點之一,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學情分析學生已經了解幾類簡單有機物,但大多數學生不能從結構角度認識其性質。學習目標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從乙醇的結構角度認識乙醇的化學性質并能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2.通過探究乙醇制乙烯,認識乙醇制乙烯的實驗裝置和實驗原理設計思路“乙醇”內容是以 “必修2”中“乙醇”的結構特點和性質為基礎,將必修教學中以生活和生產實踐為主題的有機物性質的學習,轉變為選修教學中以結構特點為主題的有機物性質的學習。通過乙醇化學性質的學習,為以后系統的學習有機物化學性質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學習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從結構角度學習乙醇的化學性質學習難點:實驗室制乙烯教法與學法教法:1、啟發講授學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分析反應的實質,得出反應的規律,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用多媒體將形象的畫面展示出來,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練習,有利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學法:學生通過對反應特征的分析和總結,學會“動手做、動眼看、動口議、動筆寫、動腦思”,真正理解和掌握乙醇的知識,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評價任務1、認真預習,積極參與課堂展示與交流2、學生能分析出乙醇反應的斷鍵位置并能舉一反三寫出其他醇類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3、從預習和課堂學習能說出實驗室制乙烯的操作要點和裝置的注意事項解釋教學過程二、乙醇的化學性質(每個反應均分析乙醇的斷鍵情況)1.與Na:對比:乙醇和Na反應:水和鈉反應:結論:① 金屬鈉可以取代羥基中的H,而不能和烴基中的H反應。② 乙醇羥基中H的活性小于水分子中H的活性2.取代:(1)酯化反應(2)和鹵化氫的取代反應:(3)成醚反應3.消去反應:【實驗3-1】為了驗證產物是乙烯步驟:在圓底燒瓶中加入乙醇和濃硫酸(體積比約為1:3)的混合液20mL,放入幾片碎瓷片,以免混合液在受熱時暴沸。加熱混合液,使液體溫度迅速上升到170℃,將生產的氣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裝置解讀:①濃硫酸的作用:催化劑、脫水劑、吸水劑;②溫度計的水銀球在頁面一下;③碎瓷片:防止暴沸導氣;④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吸收乙醇;吸收SO2 和CO2操作要點:①加入藥品順序:注酸入醇;②大火加熱,使液體溫度迅速上升到170℃,分子內脫水生成乙烯;140℃時,發生副反應,分子間脫水生成乙醚。現象解釋:①燒瓶中液體顏色變深:發生了碳化,碳化產物有:C、CO2、SO2;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產物乙烯發生了加成反應;③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產物乙烯被氧化乙醇在不同溫度下的脫水反應說明了反應物在不同反應條件下可生成不同的產物。【討論】溴乙烷和乙醇的消去反應有何異同?4. 氧化:在有機化學反應中,通常把有機物分子中失去氫原子或加入氧原子的反應叫做氧化反應;把加入氫原子或失去氧原子叫做還原反應。(1)燃燒:(2)催化氧化:說明:醇的催化氧化是羥基上的H與α-H脫去結論:伯醇催化氧化變成醛,仲醇催化氧化變成酮,叔醇不能催化氧化[分組討論·練習]1-丙醇、2-丙醇、2-甲基-2-丙醇,哪些物質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寫出能反應化學方程(3)強氧化劑氧化: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實驗3-2】在試管中加入少量重鉻酸鉀酸性溶液,然后迪加少量乙醇,充分振蕩。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