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七年級上冊題型六 科學探究題2025年中考化學題型專題復習類型1 酸堿鹽綜合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典例1】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請你參與。如圖1,向碳酸鈉和硫酸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鋇溶液,充分反應后靜置。類型1 酸堿鹽綜合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典例1】(1)取圖1試管B中少量上層清液(Y)于另一支試管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成 色,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Y的溶質成分是 ,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紅NaOH、Ba(OH)2Na2CO3+Ba(OH)2 BaCO3↓+2NaOH類型1 酸堿鹽綜合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典例1】(2)將試管B中物質過濾,得到固體Z,向Z中加入稀硫酸,產生沉淀的質量如圖2所示。沉淀Z中硫酸鋇的質量為 (用m和n的關系式表示,相對原子質量:C—12,O—16,S—32,Ba—137)。 (3)由上述實驗可歸納出鹽的化學性質有 。 g與堿反應,與酸反應類型1 酸堿鹽綜合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圖示化分析(1)滴入酚酞溶液,因為含OH-,所以變紅(2)加入Na2C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產生,說明發生反應Ba2++CO32-═BaCO3↓,說明Y中有Ba(OH)2,則Y中有生成的NaOH和過量的Ba(OH)2(2)BaCO3與稀硫酸反應,BaCO3+H2SO4═BaSO4+H2O+CO2↑類型1 酸堿鹽綜合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圖示化分析定量分析數據:(m-n) g為BaCO3和H2SO4反應生成BaSO4的質量與BaCO3的質量差,設沉淀Z中BaCO3的質量為x:BaCO3+H2SO4 BaSO4+H2O+CO2↑ Δm197 233 36x (m-n) gx=所以Z中BaSO4的質量=n g- g= g。類型1 酸堿鹽綜合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1)Y中一定含OH-,滴入酚酞溶液會變紅。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一定有Ba(OH)2溶液,則Y的溶質有NaOH、Ba(OH)2,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Ba(OH)2 BaCO3↓+2NaOH。(2)沉淀Z的成分為BaCO3、BaSO4,向Z中加入稀硫酸,發生反應:BaCO3+H2SO4 BaSO4+H2O+CO2↑。n~m段的質量差即為生成的BaSO4的質量與Z中原有的BaCO3的質量差,設沉淀Z中BaCO3的質量為x,類型1 酸堿鹽綜合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BaCO3~BaSO4 Δm197 233 36x (m-n) gx=則沉淀Z中BaSO4的質量為n g- g= g。(3)結合題目可獲取鹽的化學性質:與堿反應,與酸反應。類型2 溶解度與酸堿鹽綜合【典例2】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發明的侯氏制堿法,開創了世界制堿工業的新紀元。制堿工藝中的關鍵反應為NaCl+CO2+NH3+H2O NaHCO3↓+NH4Cl。室溫(20 ℃)下,某興趣小組在實驗室利用如圖裝置模擬該反應。類型2 溶解度與酸堿鹽綜合【典例2】已知:①20 ℃時,幾種鹽的溶解度如下表;②氨氣極易溶于飽和食鹽水,形成的溶液呈堿性。(1)為配制飽和食鹽水,應向100 g水中至少加入 g NaCl固體。 (2)儀器a的名稱是 ,裝置D的作用是 。 (3)裝置A制取的CO2中會混有HCl,用飽和NaHCO3溶液吸收HCl的化學方程式為 。 36.0試管產生氨氣NaHCO3+HCl NaCl+H2O+CO2↑物質 NaCl NaHCO3 NH4Cl溶解度/g 36.0 9.6 37.2類型2 溶解度與酸堿鹽綜合(4)為使CO2在裝置C中能充分吸收,可采取的措施是 。 充分反應后,裝置C中有晶體析出。為分析晶體產生的原因,興趣小組繼續開展探究。查閱資料:一定條件下,可溶性物質的溶解存在限度,當相應離子濃度過大時,可溶性物質會部分結晶析出。(5)裝置C中析出的晶體主要成分是NaHCO3而不是NH4Cl,原因是 。 向裝置C中通入NH3后,再通入CO2(合理即可)反應生成的NaHCO3質量較大,且在20 ℃時,NaHCO3溶解度較小【典例2】類型2 溶解度與酸堿鹽綜合(6)裝置C中的物質過濾后得到的濾液在工業上稱為母液。侯氏制堿法通過向母液中加入食鹽,使NH4Cl結晶析出,析出晶體的原因是 。 母液中含有大量N和少量Na+,加入NaCl,溶液中Cl-濃度增大,使NH4Cl結晶析出(合理即可)【典例2】類型2 溶解度與酸堿鹽綜合思路分析類型2 溶解度與酸堿鹽綜合(1)根據20 ℃時幾種鹽的溶解度可知,20 ℃時NaCl的溶解度是36.0 g,所以為配制飽和食鹽水,應向100 g水中至少加入36.0 g NaCl固體。(4)由于氨氣極易溶于飽和食鹽水,形成的溶液呈堿性,堿性溶液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為使CO2在裝置C中被充分吸收,可采取的措施是向裝置C中通入NH3后,再通入CO2。類型2 溶解度與酸堿鹽綜合(5)裝置C中發生的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質量關系為:NaCl+CO2+NH3+H2O NaHCO3↓+NH4Cl84 53.5反應生成的NaHCO3質量較大,且在20 ℃時,NaHCO3溶解度較小,所以裝置C中析出的晶體主要成分是NaHCO3而不是NH4Cl。(6)一定條件下,可溶性物質的溶解存在限度,當相應離子濃度過大時,可溶性物質會部分結晶析出。母液中含有大量N和少量Na+,當加入NaCl,溶液中Cl-濃度增大,使氯化銨結晶析出。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典例3】[2024湖南中考]2024年5月1日,我國利用船舶加裝的碳捕捉系統回收的首罐液態二氧化碳卸船,標志著遠洋航行船舶從燃油消耗到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閉環。同學們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閉環”非常感興趣,開展有關二氧化碳的項目式學習。任務一:調查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同學們調查到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你認為有 (寫一種即可)。 化石燃料的燃燒(或人和動植物的呼吸作用等,合理即可)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典例3】任務二:討論使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的方法同學們討論了使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的方法,知道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你的一種低碳生活方式是 。 有同學想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 (填實驗現象),補充了可以利用堿溶液或水吸收二氧化碳。 任務三:探究實驗室中不同試劑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實驗室提供4種試劑:水、飽和石灰水、質量分數為0.165%的NaOH溶液、質量分數為40%的NaOH溶液。節能出行(合理即可)變渾濁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典例3】【提出問題】上述4種試劑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如何 【查閱資料】①室溫下,飽和石灰水中氫氧化鈣的質量分數約為0.165%;②利用壓強傳感器及信息處理終端可將實驗數據進行記錄、呈現和分析。【進行實驗】步驟1:各裝置氣密性良好(夾持裝置已省略),同學們用4只250 mL燒瓶集滿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步驟2:用4支注射器分別取60 mL上述提供的4種試劑,將燒瓶分別連接壓強傳感器和注射器(如圖1所示)。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典例3】步驟3:待燒瓶內氣壓平穩后,迅速將4支注射器內試劑分別全部注入相對應的燒瓶中,關閉止水夾,觀察壓強變化。一段時間后,振蕩燒瓶,繼續觀察壓強變化。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并展示燒瓶內壓強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如圖2所示)。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典例3】【分析討論】根據40%NaOH溶液對應的曲線,分析t1~t3 s時間段曲線變化的原因是 。 【得出結論】結合圖2數據,從壓強和吸收效果兩個角度對比分析,得到的結論是 。 t1~t2 s時間段NaOH溶液與CO2氣體反應(吸收CO2),導致壓強減小,t2 s時振蕩燒瓶,反應速率加快,壓強減小更快同一種物質的溶液,濃度越大,吸收效果越好,壓強減小越快(合理即可)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典例3】任務四:形成二氧化碳閉環的意識在老師指導下,知道上述實驗中40%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氫氧化鈉有剩余。為了達到零碳排放和對環境無污染,形成二氧化碳閉環的意識?,F處理上述實驗中40%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液體,你設計的實驗方案是 。 師生對其他燒瓶中的物質也進行了科學處理。【拓展思維】我國已經實現了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甲醇和負碳纖維等,“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閉環”是未來碳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探索方向。先向溶液中加入適量的氯化鈣(或其他可溶性鈣鹽),使碳酸鈉與鈣離子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通過過濾將沉淀分離,然后向濾液中滴加適量稀鹽酸,實現對碳酸鈉與氫氧化鈉的去除,從而不產生CO2排放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思路分析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思路分析相同條件下,水的吸收能力最差定量分析:相同條件下,等溶度等體積的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時,氫氧化鈉溶液的吸收能力稍強相同條件下,40%的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強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思路分析類型3 物質變化相關的項目式探究任務三:【分析討論】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導致氣體減少,瓶內壓強明顯減小,振蕩后反應更充分,壓強減小程度更明顯,因此t2~t3 s時間段壓強明顯減小。【得出結論】分析圖像信息可知,使用40%氫氧化鈉溶液壓強下降到最低,因此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任務四: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實驗中剩余液體為氫氧化鈉、碳酸鈉的混合溶液,可先加入氯化鈣溶液,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過濾后再向濾液中加入稀鹽酸,除去氫氧化鈉,過程中可用酚酞溶液指示反應終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