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無憂】新課標同步備課 四年級科學下冊(蘇教版)5.地球(教學教案)核心素養科學觀念:※知道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球形天體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陸分布等基本信息。科學思維:※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科學史資料,知道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經歷了從簡單直觀的想象到根據經驗、事實進行推測。探究實踐:※通過實踐證實的過程,體會隨著經驗和實踐的深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態度責任:※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重點※將“地球是球形”的常識回溯到歷史情境,讓學生重新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難點教學內容本課教學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閱讀中國古代的蓋天說(天圓地方)和渾天說、古希臘人的直觀經驗以及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情況的推測,并分析這些解釋的合理性,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第二部分包括兩個動手活動。活動一,模擬帆船進出港口的現象,結合海邊生活的人們的回憶,通過簡單的幾何學分析和比較,推測地球的形狀。活動二,模擬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通過閱讀、標注、分析,體會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的偉大。第三部分,閱讀有關地球的資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參數、運動模式等相關信息,并通過在藍色氣球上貼陸地板塊貼紙,感受地球上海陸分布情況。教學準備教師材料:各種關于地球的圖片和視頻。學生分組材料:地球形狀模擬器、模型小船、充氣地球儀、氣球、氣筒、陸地板塊貼紙、記錄用的紙和筆。教學過程活動一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1)天圓地方說。早在周代,我國就有了“天圓地方說”,又名“蓋天說”。漢代以前,中國人認為天像一口鍋,倒扣在地上;地像一個方形的棋盤,是平的。(2)不平說。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發現,當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由此,人們認識到海面不是平的。(3)渾天說。我國漢代的張衡在他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而是浮在水中;后來,認為地球浮在空氣中,因此有可能是回旋浮動。“渾天說”認為日月星辰都附著在地球上。白天,太陽升到我們面對的這邊來,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去;夜晚,太陽落到地球的背面去,星星升上來。如此周而復始,便有了日月星辰的出沒。(4)球體說。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陰影,推測地球是球形的。他還總結出科學方法來證明地球是球體或近似球體:夜面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5)其他假說。古巴比倫人把大地想象成一個龜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埃及人認為大地是身披植物斜臥的男神,天空是一位由大氣之神托著的女神,太陽神每天乘船在天空中往來穿行;古希臘詩人荷馬把大地想象成一個盾形的大盤子,河流和海洋從四周圍繞著大地,天穹就像扣在盤子上的銅碗。2.你認為這些解釋合理嗎?古代人最初往往會憑借直覺想象,甚至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來揣測地球形狀。那時人們的這些認識都是沒有依據的猜想,是不科學的解釋。但是,人們根據海面上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開始認為海面不是平的,以及亞里士多德通過月食時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陰影,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這些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設計意圖:雖然學生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但對于腳下的大地是球形并不清楚。學生不僅要對地球的形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還要了解在今天的人們看上去是一個很普通的事實,其實經歷了漫長的認識過程。活動二 在球面上模擬帆船回港的情況實驗材料:地球是球體演示儀、帆船模型、記錄單。實驗步驟:(1)兩名同學一組,分別坐在地球是球體演示儀的兩側。(2)一名同學不動,負責觀察帆船回港的情況;另一名同學負責模擬帆船回港的航行。(3)比較并解釋帆船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時所觀察到的不同現象,猜測地球的形狀。實驗現象:沿著球面航行,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在平面上航行,則一直能夠看到船帆和船身,整個船體不會消失在視野中。實驗分析:在平面上一直出現整個船體,在地球是球體演示儀的球面上,回港都只能看到船的一部分,而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就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物體的觀點。實驗結論: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能夠判斷出地球是一個球體。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對古希臘人推測大地是球形這件事進行論證。活動三 在地球儀上標注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1.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故事。麥哲倫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探險家。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5艘遠洋海船從西班牙出發,穿過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的巴西。之后一路南下航行了4個月以后,麥哲倫發現一個平靜的港灣,便把它命名為“圣胡利安港”。在那里,麥哲倫船隊度過了一個冬天。1520 年10月,探險船隊沿著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時,發現了一條通往太平洋的海峽。穿過海峽,便到達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便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后人為了紀念麥哲倫,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1521年,麥哲倫船隊橫渡太平洋,抵達菲律賓群島。在那里,麥哲倫和當地的土著居民發生了沖突,結果被一支毒箭射中,客死他鄉。麥哲倫死后,船員們繼續他未完成的航行,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歷時近3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航行結束時,麥哲倫的5艘遠洋海船只剩下一艘,出發時的200多名船員只剩下18人。他們以巨大的代價獲得了航行成功,以實踐證實了地球是圓球形的,世界各地的海洋連成一體。為此,人們稱麥哲倫是“第一個擁抱地球的人”。2.用可擦寫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行路線的主要停靠點。麥哲倫從歐洲出發,經大西洋,過麥哲倫海峽,過太平洋,經印度洋,過好望角,最后通過大西洋回到歐洲。主要停靠點:西班牙圣羅卡港——巴西——圣胡利安港(阿根廷)——菲律賓——好望角(非洲)——西班牙圣羅卡港。3.在主要停靠點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線將小旗按航行路線連起來。人類認識地球是一個球體是非常艱難的,麥哲倫沿著一個方向航行,最終又能回到原來的出發地,足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設計意圖:通過對麥哲倫環球航行地點的分析,體會麥哲倫環球航行的重大意義。活動四 現代人對地球的認識1.從太空看地球。1961年,人類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航天員從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顆藍色的星球。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態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2.分析地球照片,獲得信息。這是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在照片上我們能夠發現:(1)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也可能是冰川。(2)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3)比較這幾部分能夠發現,藍色部分的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設計意圖:學會整理、分析有關地球基本信息的資料,概括出地球作為一顆行星的特征。3.參考地球儀,將陸地板塊貼紙貼在一個藍色氣球上。在地球儀上,能夠清晰地看出藍色部分模擬的是海洋,而其他部分都是陸地,所以在藍色氣球上貼陸地板塊貼紙時,對照地球儀非藍色區域來貼。設計意圖:通過粘貼陸地板塊貼紙,增加對陸地板塊構造及分布的感性認識,也為今后學習大陸漂移知識打下基礎。活動手冊課堂總結本課通過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通過模擬帆船進出港口的現象,結合海邊生活的人們的發現,推測地球的形狀。閱讀中國古代的蓋天說(天圓地方說)和渾天說、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情況的推測以及其他假說,分析這些解釋的合理性,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