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

資源簡介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
(2024七上·安州期末)2023年4月20日,“天宮對話——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青少年問答”活動在上海召開,中國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一起回答了青少年的提問,回應了他們對于太空的向往和好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從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拍攝到的地球照片,可以推測出(  )
A.地球的形狀 B.地球的大小
C.地軸傾斜的角度 D.地球的公轉
2.照片只展示了地球部分面貌,如果想知道地球大小,以下哪些選項的描述可以表示(  )
①地球表面積②陸地平均海拔③地表海洋深度④地球平均半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A
2.D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點評】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經過測量,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1.證明地球形狀最科學、最直觀的依據就是衛星照片,從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拍攝到的地球照片,從而推測出地球的形狀,A正確;地球的大小、地軸傾斜的角度以及地球的公轉等信息,無法僅從一張地球照片中直接得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2.地球的大小主要包括了地球的極半徑、赤道半徑、平均半徑、表面積和赤道周長,①④正確;陸地平均海拔和地表海洋深度不能說明地球的大小,②③錯誤。
故答案為:D。
(2024七上·安州期末)李想在參加學校的“自制地球儀”活動時,計劃采用棉線纏繞乒乓球的制作方案來完成。下圖為小明制作地球儀的設計草圖。完成下面小題。
3.圖中棉線代表的是(  )
A.經線 B.緯線 C.赤道 D.回歸線
4.地球儀制作好以后,李想在手電簡的照射下,撥動自制地球儀可以演示(  )
A.四季更替 B.五帶形成 C.晝夜更替 D.晝長變化
【答案】3.A
4.C
【知識點】經緯線的特點及劃分;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析】【點評】地球儀上的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經線長度相等;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形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個半球。
3.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線叫經線。圖中棉線是從乒乓球的一極繞到另一極,模擬的是連接南北兩極的經線,A正確;而赤道、回歸線均是緯線,緯線均是圓圈,不是半圓,故BCD錯誤。
故答案為:A。
4.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會產生晝夜現象。用手電筒照射自制地球儀,然后撥動地球儀,可以模擬地球的自轉,從而演示晝夜更替現象,C正確;四季更替、五帶的形成和晝長變化都跟地球的公轉有關,不能通過撥動地球儀來演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24七上·安州期末)2023年杭州亞運會”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舉行。完成下面小題。
5.2023年亞會舉辦地杭州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由此可判斷其位于地球五帶中(  )
A.熱帶 B.北溫帶 C.南溫帶 D.北寒帶
6.參賽運動員在比賽結束后想去北京參觀世界文化遺產——長城,下列圖例中,表示長城的是(  )
A. B.
C. D.
【答案】5.B
6.A
【知識點】季節變化和五帶的劃分;圖例和注記
【解析】【點評】地球上各地根據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將地球上劃分為五個熱量帶,自北向南分別是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和南寒帶。
5.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S~66.5°S,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S~90°S。杭州位于北緯29°11'-30°33',可判斷其位于地球五帶中北溫帶。
故答案為:B。
6.不同的圖例代表不同的地理事物。選項 A 表示的是長城;選項 B 表示的是水庫;選項 C 表示的是運河;選項 D 表示的是河流或湖。
故答案為:A。
(2024七上·安州期末)2023年2月央視新聞報道,中國境內申請入網的智能手機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手機出貨量占比達到98%以上,地圖軟件調用的北斗衛星日定位量已超過3000億次。結合生活體驗和所學地理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7.手機用戶使用衛星導航系統,查詢的地圖屬于(  )
A.地形圖 B.電子地圖 C.政區圖 D.人口地圖
8.中國北斗帶來的高精度位置服務正在進一步深度融入各行各業,其發展態勢是(  )
A.不斷降低 B.保持不變 C.較快增長 D.逐漸淘汰
【答案】7.B
8.C
【知識點】地圖的閱讀;經緯網判斷方向、定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解析】【點評】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有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社會經濟地圖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有些地圖是借助現代遙感技術,根據航空照片與衛星影像資料編制而成的,能更加快速和準確地反映各種地理變化。此外,像汽車上導航等電子地圖等地圖家族新成員,也已經開始在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推廣應用。
7.電子地圖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以數字方式存儲和查閱的地圖,它可以實時更新路況等信息,方便用戶進行路線規劃和導航,手機用戶使用衛星導航系統查詢的地圖就是電子地圖。
故答案為:B。
8.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點,其帶來的高精度位置服務正在進一步深度融入各行各業,如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其發展態勢是較快增長的,而不是不斷降低、保持不變或逐漸淘汰。
故答案為:C。
(2024七上·安州期末)下圖是某同學地理課堂模擬演示的實驗活動。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該同學演示的活動是(  )
A.大陸漂移 B.板塊的碰撞擠壓
C.板塊的張裂 D.海底擴張
10.該同學的演示可以解釋的地理現象有(  )
①喜馬拉雅山脈在不斷升高 ②紅海面積在擴大 ③地中海面積在縮小 ④東非大裂谷面積增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9.B
10.D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
【解析】【點評】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運動方式有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
9.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同學用兩本書代表兩個板塊,相向擠壓,這演示的是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而大陸漂移是指地球上的大陸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發生的大規模移動;板塊的張裂是指板塊相互分離的運動;海底擴張是指大洋底部地殼的擴張,與圖中演示的運動不符。
故答案為:B。
10.由上題可知,圖中同學演示的是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并且這兩個板塊還在繼續擠壓,使得喜馬拉雅山脈在不斷升高,①正確;紅海面積在擴大是因為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運動,與圖中演示的碰撞擠壓不符,②錯誤;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這兩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使得地中海面積在縮小,③正確;東非大裂谷是由于非洲板塊內部的張裂形成的,④錯誤。
故答案為:D。
(2024七上·安州期末)天氣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面小題。
11.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根據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風出現,與周瑜共同擬訂了借助東南風火攻曹操船隊的戰斗方案,結果大獲全勝。這則三國故事反映了(  )
A.天氣與交通的關系 B.天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C.天氣與戰爭的關系 D.天氣和生活的關系
12.下列表示東南風六級的是(  )
A. B. C. D.
【答案】11.C
12.B
【知識點】天氣預報和天氣符號;天氣與人類的生產生活
【解析】【點評】在天氣預報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符號,這些符號都是用來表示天氣狀況的,他們都有特定的含義。我們只有認識各種天氣符號,才能看懂天氣預報,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服務。
11.諸葛亮根據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風出現,并據此擬訂了借助東南風火攻曹操船隊的戰斗方案,最終大獲全勝,這充分體現了天氣與戰爭之間的緊密聯系,即天氣狀況對戰爭的勝負起到了關鍵作用,反映了天氣與戰爭的關系。
故答案為:C。
12.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東南風就是從東南方向吹來的風。在天氣預報中,風向用風向標來表示,風尾表示風向,一條風尾表示風力 2 級。讀圖可知,A表示東北風6級,B表示東南風6級,C表示西南風6級,D表示西北風6級。
故答案為:B。
(2024七上·安州期末)為引入氣流緩解霧霾,北京正在建設多條寬度在500m以上的通風道。讀北京某兩周空氣質量指數變化曲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13.讀圖可知,這兩周內北京空氣質量最好的一天是(  )
A.15日 B.17日 C.24日 D.27日
14.下列人類活動有利于提升空氣質量的是(  )
A.焚燒秸稈 B.使用純電動汽車
C.毀林開荒 D.冬季燃煤取暖
【答案】13.C
14.B
【知識點】空氣質量和污染指數
【解析】【點評】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用污染指數來表示。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
13.空氣質量指數是衡量空氣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指數越小,表明空氣質量越好。通過觀察北京某兩周空氣質量指數變化曲線圖可知,24 日的空氣質量指數最低,所以這一天空氣質量最好。
故答案為:C。
14.A、焚燒秸稈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顆粒物和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這些污染物會嚴重污染空氣,導致空氣質量下降,A錯誤;
B、純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不產生尾氣排放,或相較于傳統燃油汽車尾氣污染物大幅減少,如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有利于提升空氣質量,B正確;
C、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凈化空氣、吸附灰塵等多種生態功能。毀林開荒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減少森林對空氣污染物的吸收和凈化能力,導致空氣質量變差,C錯誤;
D、煤炭燃燒會釋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冬季,會使空氣質量明顯下降,D錯誤。
故答案為:B。
(2024七上·安州期末)生活中,人們比較關心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讀圖某地氣溫日變化曲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15.讀圖可知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  )
A.日出前后 B.14時左右 C.正午 D.日落
16.這一天的氣溫日較差約為(  )
A.5℃ B.7℃ C.9℃ D.10℃
【答案】15.B
16.D
【知識點】氣溫的變化(定義、測量、日變化與年變化、等溫線)
【解析】【點評】氣溫日變化規律為: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在14時左右,一天中氣溫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為氣溫日較差。
15.由圖可知,該地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14時左右,約為22℃。
故答案為:B。
16.氣溫日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一天中的最低溫約為12℃,最高溫約為22℃,這一天的氣溫日較差約為22-12=10℃,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2024七上·安州期末)高大山脈對氣流的阻擋作用造成山脈兩側降水的差異,“一山有四季”體現了海拔高低導致氣溫的不同。讀“某山地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7.對于甲地和乙地的降水情況判斷正確的是(  )
A.甲多于乙,甲為迎風坡 B.甲少于乙,乙為迎風坡
C.甲多于乙,甲為背風坡 D.甲少于乙,乙為背風坡
18.甲和乙的降水差異,M和N的氣溫差異,其影響因素均為(  )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地形因素 D.植被狀況
【答案】17.A
18.C
【知識點】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降水的變化(定義、測量、主要降水類型)
【解析】【點評】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緯度位置:緯度低,氣溫高,緯度高,氣溫低;通常情況下,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海陸位置: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地形:海拔高氣溫低;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7.在山地中,迎風坡一側氣流被迫抬升,水汽遇冷凝結,容易形成降水,降水較多;而背風坡一側氣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結,降水較少。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脈的迎風坡,乙地位于背風坡,所以甲地降水多于乙地。
故答案為:A。
18.由于甲地位于迎風坡,乙地位于背風坡,地形對氣流的阻擋作用導致了降水的不同;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一般來說,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氣溫下降約 6℃。M 和 N 位于同一座山的不同海拔高度,所以氣溫存在差異,其影響因素也是地形因素。
故答案為:C。
19.(2024七上·安州期末)下圖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西亞民居厚墻加小窗,防寒風又保暖
B.東南亞竹樓架高結構,通風散熱防潮
C.窯洞鑿洞而建,省材省料,冬暖夏涼
D.北極冰屋雪磚壘砌,密封防寒風保暖
【答案】A
【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
【解析】【分析】A、西亞地區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多風沙。其傳統民居厚墻加小窗的特點,主要是為了隔熱和阻擋風沙,而不是防寒風又保暖,A錯誤;
B、東南亞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濕熱。竹樓架高結構,有利于通風散熱防潮,底層架空還可以避免潮濕的地面和洪水的侵襲,B正確;
C、窯洞是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的傳統民居,當地黃土土層深厚,直立性強,便于鑿洞而建,省材省料,而且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C正確;
D、北極地區氣候寒冷,冰屋用雪磚壘砌,密封性好,能夠有效阻擋寒風,起到保暖的作用,D正確。
依據題意,故答案為:A。
【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
20.(2024七上·安州期末)河南省三門峽市廟上村是我國地坑院保存最為完好的村落,由此,該村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下列關于廟上村地坑院開發與保護措施合理的是(  )
A.大力修建新的地坑院 B.填平地坑院修建新樓
C.外遷全部原始村民 D.發展民俗文化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
【解析】【分析】發展民俗文化可以充分利用地坑院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展示地坑院的建筑特色、民俗風情、傳統生活方式等,吸引游客,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能提高村民對地坑院的保護意識,為地坑院的保護提供經濟支持,實現開發與保護的良性互動,D正確;現在當地居民已經很少居住地坑院,不適合繼續開挖,A錯誤;填平地坑修建新樓不利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B錯誤;外遷全部原住村民不現實,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傳統民居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從不同角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們了解當地人們生活狀況的一部活的百科全書,可以說保護傳統民居就是保護傳統文化。為此我們應該對傳統民居的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并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合理修繕;我們還應該制定相關制度和保護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挖掘歷史文化價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力度。
21.(2024七上·安州期末)【地理實踐,知行合一】
為了更好的認識和觀察地理環境,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2023年7月17-18日,某中學組織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到32°N的某山區開展研學活動。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問題。
材料一 研學地的等高線地形圖
材料二 二分二至地球公轉示意圖
(1)研學活動去了王村和李村,從圖中可以看出,王村位于李村的   方向,若王村和李村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兩村的實際距離為   千米,在討論兩村的遠景發展中,同學們一致認為李村更容易發展成為城市聚落,其原因是   、   (寫出兩條)。研學活動中,同學們分組開展了登山比賽,兩組同學分別線路①和線路②上山,你認為甲組上山容易還是乙組上山容易?為什么?觀點:   理由:   
(2)氣溫測量活動:登山前同學們進行了氣溫的測量,測得出發地“◎”的氣溫為31℃,如果僅考慮地形因素的影響,此時海拔480米的山峰A的氣溫大約為   (保留整數)。下山過后,部分同學還去體驗了攀巖的刺激,同學們攀巖活動是在圖中ABCD四處中的   處進行的。
(3)從材料二可知,研學活動期間,地球運行到   之間,綿陽的晝夜長短情況為   ,南半球正值   (填季節)。
【答案】(1)西北;6;等高線稀疏、地形平坦;;水資源充足;乙組;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容易攀爬
(2)29℃;C
(3)乙到丙;晝長夜短;冬季
【知識點】比例尺;氣溫的變化(定義、測量、日變化與年變化、等溫線);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根據指向標來判斷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向北方。從圖中指向標來看,王村位于李村的西北方向。根據比例尺公式,實際距離 = 圖上距離 ÷ 比例尺,圖中比例尺為 1:300000,即圖上 1 厘米代表實際距離 3 千米,圖上距離為 2 厘米,則實際距離 = 2×3 = 6 千米。從等高線地形圖來看,李村所在地等高線稀疏,說明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布局等,更適宜大規模人口聚集和城市發展。觀察地圖可發現李村附近有河流流經,能為居民生活、生產提供充足的水源,這是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相比之下更具備發展為城市聚落的優勢。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平緩,攀爬就越容易;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峭,攀爬難度大。線路②處等高線稀疏,所以乙組上山更容易。
(2)一般來說,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氣溫下降約 0.6℃。出發地 “◎” 海拔約 100 米,山峰 A 海拔 480 米,相對高度為 480 - 100 = 380 米,氣溫下降度數為 380÷100×0.6 = 2.28℃,那么山峰 A 的氣溫大約為 31 - 2.28 ≈ 29℃。攀巖活動適合在陡崖處進行,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為陡崖,圖中 C 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地形,所以同學們攀巖活動是在 C 處進行的。
(3)研學活動期間是2023年7月17-18日,地球運行到夏至日6月22日到秋分日9月23日之間,從材料二可知,是圖中的乙到丙地之間。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四川綿陽晝長夜短,是夏季,而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此時是南半球的冬季。
【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根據等高距和等高線數值的遞變規律可以確定兩地的海拔高度范圍,采取交叉相減的方法計算相對高度。
(1)根據圖中的指向標,王村位于李村的西北方向。圖中的比例尺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3千米,若王村和李村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兩村的實際距離為6千米。在討論兩村的遠景發展中,同學們一致認為李村更容易發展成為城市聚落,其原因是李村地形平坦開闊、交通便利;河流交匯,水資源充足。研學活動中,同學們分組開展了登山比賽,甲組攀爬線路①,乙組攀爬線路②上山,線路②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容易攀爬,故乙組上山容易。
(2)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出發地“◎”的海拔為100米,氣溫為31℃,山峰海拔480米,兩地高差380米,氣溫約相差2.3℃,故山峰的氣溫約為31℃-2.3℃≈29℃(保留整數)。等高線重合的為陡崖,適合攀巖運動,圖中的C處為陡崖。
(3)研學活動期間是2023年7月17-18日,地球運行到夏至日6月22日到秋分日9月23日之間,從材料二可知,是圖中的乙到丙地之間。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四川綿陽晝長夜短,是夏季,而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此時是南半球的冬季。
22.(2024七上·安州期末)【區域合作共謀發展】
材料一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十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推進,“中巴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等國際經濟走廊應運而生。
材料二 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境內發生7.8級地震,是該地區有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并在約35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造成了廣泛的破壞。
材料三 土耳其78級地震震中位置和一帶一路示意圖,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帶一路”連接的大洲有亞洲、歐洲和A   ,“海上絲綢之路”途經過了C   洋以及亞洲和A大洲的分界線B   運河。
(2)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推進,“中巴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等國際經濟走廊應運而生,從經濟發展水平看,蒙古屬于   國家,通常我們把中國與蒙古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   ”(“南北對話”或“南南合作”)。
(3)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境內發生7.8級地震,讀圖可知,這次地震位于   (填經緯度),從半球位置看,土耳其位于   。試從板塊運動的角度分析土耳其多地震的原因:   。我國也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當地震發生時,你認為做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
①地震發生時不驚慌亂跑②找三角空間躲避,保護頭部
③不乘坐電梯下樓④躲在陽臺、窗戶附近
【答案】(1)非洲;印度;蘇伊士
(2)發展中;南南合作
(3)(37°15'N,36°95'E);北半球、東半球;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地球活躍;①②③
【知識點】經緯線的特點及劃分;經緯網判斷方向、定位;板塊構造學說;我國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1)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出,“一帶一路” 連接的大洲除了亞洲、歐洲外,還有 A 非洲。“海上絲綢之路” 途徑的大洋 C 是印度洋,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B 是蘇伊士運河。
(2)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蒙古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屬于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屬于發展中國家,通常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 “南南合作”,所以中國與蒙古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 “南南合作”。
(3)從圖中可直接讀出地震震中的經緯度為(37°15'N,36°95'E)。根據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20°W 以東、160°E 以西為東半球,可知土耳其位于北半球、東半球。土耳其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板塊相互擠壓碰撞,所以多地震。當地震發生時,正確的做法是不驚慌亂跑,找三角空間躲避,保護頭部,不乘坐電梯下樓等。而躲在陽臺、窗戶附近是很危險的,可能會被掉落的物體砸傷,所以應選擇①②③。
【點評】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劃分,世界上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叫做“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叫做“南南合作”。
(1)由圖可知,一帶一路可分為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連接的大洲有亞洲、歐洲和A非洲,“海上絲綢之路”途經過了C印度洋以及亞洲和A大洲的分界線B蘇伊士運河,該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縮短了亞洲經印度洋到歐洲的航程。
(2)按經濟水平世界上的國家可分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蒙古屬于發展中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與蒙古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南合作。
(3)依據緯度向北增大的為北緯,經度向東增大的為東經,讀圖可知,這次地震經緯度為(37°15'N,36°95'E);從半球位置看土耳位其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20°W以東的東半球;土耳其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地球活躍,多地震,當地震發生時,不驚慌亂跑,找三角空間躲避,保護頭部,不能乘坐電梯下樓,躲在陽臺、窗戶附近,①②正確。
23.(2024七上·安州期末)【尊重自然和諧共生】
世界各地冷、熱、干、濕情況各異,各具特點,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以及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讀圖可知,赤道附近主要分布著   ,其特點為   。甲乙丙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與該種氣候相符合的是   。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冬季多雨的是   ,氣溫年較差最大的是   。
(2)人口和人種的分布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圖中A區域屬于世界人口分布   區(選填“稠密”或“稀疏”)其原因是氣候極端   ,圖中D區域主要分布著   人種,該區域的人大多使用   (語言類型),這種語言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
(3)讀圖可知,乙種氣候類型主要分布在   。
【答案】(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甲;乙;丙
(2)稀疏;干燥;白色;英語
(3)30-40度大陸西岸
【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人種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赤道附近主要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其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甲圖的氣溫曲線顯示全年高溫,降水柱狀圖顯示各月降水都很多,與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相符。冬季多雨的是地中海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對應乙圖。氣溫年較差最大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該氣候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對應丙圖。
(2)讀圖可知,圖中 A 區域是熱帶沙漠氣候區,屬于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因為該地區氣候極端干燥,降水稀少,水資源極度匱乏,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圖中 D 區域主要是歐洲西部,主要分布著白色人種,該區域的人大多使用英語,英語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
(3)乙種氣候類型即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 30°-40° 的大陸西岸。
【點評】習慣上,人們按照地球上的“五帶”來稱呼氣候,如熱帶氣候、溫帶氣候和寒帶氣候。科學家則主要依據各地氣溫和降水組合形成的氣候特征,劃分出一系列的“氣候類型”。世界上有眾多的氣候類型,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位置和氣候特點不同。
(1)由圖可知,赤道附近緯度低,氣溫高,蒸發旺盛,主要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讀甲乙丙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甲位熱帶雨林氣候,乙為地中海氣候,丙溫帶季風氣候,與該種氣候相符合的是甲;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冬季多雨的是乙為地中海氣候;氣溫年較差最大的是丙溫帶季風氣候。
(2)讀圖可知,圖中A為非洲北部,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氣候極端干燥,屬于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圖中D區域為歐洲西部,主要分布著白色人種,該區域的人多使用英語,這種語言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
(3)讀圖可知,乙為地中海氣候,氣候特點為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其分布于30-40度大陸西岸,以地中海沿岸最為典型。
1 / 1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
(2024七上·安州期末)2023年4月20日,“天宮對話——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青少年問答”活動在上海召開,中國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一起回答了青少年的提問,回應了他們對于太空的向往和好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從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拍攝到的地球照片,可以推測出(  )
A.地球的形狀 B.地球的大小
C.地軸傾斜的角度 D.地球的公轉
2.照片只展示了地球部分面貌,如果想知道地球大小,以下哪些選項的描述可以表示(  )
①地球表面積②陸地平均海拔③地表海洋深度④地球平均半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七上·安州期末)李想在參加學校的“自制地球儀”活動時,計劃采用棉線纏繞乒乓球的制作方案來完成。下圖為小明制作地球儀的設計草圖。完成下面小題。
3.圖中棉線代表的是(  )
A.經線 B.緯線 C.赤道 D.回歸線
4.地球儀制作好以后,李想在手電簡的照射下,撥動自制地球儀可以演示(  )
A.四季更替 B.五帶形成 C.晝夜更替 D.晝長變化
(2024七上·安州期末)2023年杭州亞運會”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舉行。完成下面小題。
5.2023年亞會舉辦地杭州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由此可判斷其位于地球五帶中(  )
A.熱帶 B.北溫帶 C.南溫帶 D.北寒帶
6.參賽運動員在比賽結束后想去北京參觀世界文化遺產——長城,下列圖例中,表示長城的是(  )
A. B.
C. D.
(2024七上·安州期末)2023年2月央視新聞報道,中國境內申請入網的智能手機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手機出貨量占比達到98%以上,地圖軟件調用的北斗衛星日定位量已超過3000億次。結合生活體驗和所學地理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7.手機用戶使用衛星導航系統,查詢的地圖屬于(  )
A.地形圖 B.電子地圖 C.政區圖 D.人口地圖
8.中國北斗帶來的高精度位置服務正在進一步深度融入各行各業,其發展態勢是(  )
A.不斷降低 B.保持不變 C.較快增長 D.逐漸淘汰
(2024七上·安州期末)下圖是某同學地理課堂模擬演示的實驗活動。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該同學演示的活動是(  )
A.大陸漂移 B.板塊的碰撞擠壓
C.板塊的張裂 D.海底擴張
10.該同學的演示可以解釋的地理現象有(  )
①喜馬拉雅山脈在不斷升高 ②紅海面積在擴大 ③地中海面積在縮小 ④東非大裂谷面積增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024七上·安州期末)天氣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面小題。
11.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根據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風出現,與周瑜共同擬訂了借助東南風火攻曹操船隊的戰斗方案,結果大獲全勝。這則三國故事反映了(  )
A.天氣與交通的關系 B.天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C.天氣與戰爭的關系 D.天氣和生活的關系
12.下列表示東南風六級的是(  )
A. B. C. D.
(2024七上·安州期末)為引入氣流緩解霧霾,北京正在建設多條寬度在500m以上的通風道。讀北京某兩周空氣質量指數變化曲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13.讀圖可知,這兩周內北京空氣質量最好的一天是(  )
A.15日 B.17日 C.24日 D.27日
14.下列人類活動有利于提升空氣質量的是(  )
A.焚燒秸稈 B.使用純電動汽車
C.毀林開荒 D.冬季燃煤取暖
(2024七上·安州期末)生活中,人們比較關心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讀圖某地氣溫日變化曲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15.讀圖可知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  )
A.日出前后 B.14時左右 C.正午 D.日落
16.這一天的氣溫日較差約為(  )
A.5℃ B.7℃ C.9℃ D.10℃
(2024七上·安州期末)高大山脈對氣流的阻擋作用造成山脈兩側降水的差異,“一山有四季”體現了海拔高低導致氣溫的不同。讀“某山地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7.對于甲地和乙地的降水情況判斷正確的是(  )
A.甲多于乙,甲為迎風坡 B.甲少于乙,乙為迎風坡
C.甲多于乙,甲為背風坡 D.甲少于乙,乙為背風坡
18.甲和乙的降水差異,M和N的氣溫差異,其影響因素均為(  )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地形因素 D.植被狀況
19.(2024七上·安州期末)下圖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西亞民居厚墻加小窗,防寒風又保暖
B.東南亞竹樓架高結構,通風散熱防潮
C.窯洞鑿洞而建,省材省料,冬暖夏涼
D.北極冰屋雪磚壘砌,密封防寒風保暖
20.(2024七上·安州期末)河南省三門峽市廟上村是我國地坑院保存最為完好的村落,由此,該村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下列關于廟上村地坑院開發與保護措施合理的是(  )
A.大力修建新的地坑院 B.填平地坑院修建新樓
C.外遷全部原始村民 D.發展民俗文化
21.(2024七上·安州期末)【地理實踐,知行合一】
為了更好的認識和觀察地理環境,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2023年7月17-18日,某中學組織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到32°N的某山區開展研學活動。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問題。
材料一 研學地的等高線地形圖
材料二 二分二至地球公轉示意圖
(1)研學活動去了王村和李村,從圖中可以看出,王村位于李村的   方向,若王村和李村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兩村的實際距離為   千米,在討論兩村的遠景發展中,同學們一致認為李村更容易發展成為城市聚落,其原因是   、   (寫出兩條)。研學活動中,同學們分組開展了登山比賽,兩組同學分別線路①和線路②上山,你認為甲組上山容易還是乙組上山容易?為什么?觀點:   理由:   
(2)氣溫測量活動:登山前同學們進行了氣溫的測量,測得出發地“◎”的氣溫為31℃,如果僅考慮地形因素的影響,此時海拔480米的山峰A的氣溫大約為   (保留整數)。下山過后,部分同學還去體驗了攀巖的刺激,同學們攀巖活動是在圖中ABCD四處中的   處進行的。
(3)從材料二可知,研學活動期間,地球運行到   之間,綿陽的晝夜長短情況為   ,南半球正值   (填季節)。
22.(2024七上·安州期末)【區域合作共謀發展】
材料一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十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推進,“中巴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等國際經濟走廊應運而生。
材料二 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境內發生7.8級地震,是該地區有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并在約35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造成了廣泛的破壞。
材料三 土耳其78級地震震中位置和一帶一路示意圖,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帶一路”連接的大洲有亞洲、歐洲和A   ,“海上絲綢之路”途經過了C   洋以及亞洲和A大洲的分界線B   運河。
(2)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推進,“中巴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等國際經濟走廊應運而生,從經濟發展水平看,蒙古屬于   國家,通常我們把中國與蒙古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   ”(“南北對話”或“南南合作”)。
(3)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在土耳其境內發生7.8級地震,讀圖可知,這次地震位于   (填經緯度),從半球位置看,土耳其位于   。試從板塊運動的角度分析土耳其多地震的原因:   。我國也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當地震發生時,你認為做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
①地震發生時不驚慌亂跑②找三角空間躲避,保護頭部
③不乘坐電梯下樓④躲在陽臺、窗戶附近
23.(2024七上·安州期末)【尊重自然和諧共生】
世界各地冷、熱、干、濕情況各異,各具特點,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以及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讀圖可知,赤道附近主要分布著   ,其特點為   。甲乙丙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與該種氣候相符合的是   。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冬季多雨的是   ,氣溫年較差最大的是   。
(2)人口和人種的分布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圖中A區域屬于世界人口分布   區(選填“稠密”或“稀疏”)其原因是氣候極端   ,圖中D區域主要分布著   人種,該區域的人大多使用   (語言類型),這種語言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
(3)讀圖可知,乙種氣候類型主要分布在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點評】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經過測量,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1.證明地球形狀最科學、最直觀的依據就是衛星照片,從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拍攝到的地球照片,從而推測出地球的形狀,A正確;地球的大小、地軸傾斜的角度以及地球的公轉等信息,無法僅從一張地球照片中直接得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2.地球的大小主要包括了地球的極半徑、赤道半徑、平均半徑、表面積和赤道周長,①④正確;陸地平均海拔和地表海洋深度不能說明地球的大小,②③錯誤。
故答案為:D。
【答案】3.A
4.C
【知識點】經緯線的特點及劃分;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析】【點評】地球儀上的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經線長度相等;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形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個半球。
3.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線叫經線。圖中棉線是從乒乓球的一極繞到另一極,模擬的是連接南北兩極的經線,A正確;而赤道、回歸線均是緯線,緯線均是圓圈,不是半圓,故BCD錯誤。
故答案為:A。
4.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會產生晝夜現象。用手電筒照射自制地球儀,然后撥動地球儀,可以模擬地球的自轉,從而演示晝夜更替現象,C正確;四季更替、五帶的形成和晝長變化都跟地球的公轉有關,不能通過撥動地球儀來演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答案】5.B
6.A
【知識點】季節變化和五帶的劃分;圖例和注記
【解析】【點評】地球上各地根據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將地球上劃分為五個熱量帶,自北向南分別是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和南寒帶。
5.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S~66.5°S,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S~90°S。杭州位于北緯29°11'-30°33',可判斷其位于地球五帶中北溫帶。
故答案為:B。
6.不同的圖例代表不同的地理事物。選項 A 表示的是長城;選項 B 表示的是水庫;選項 C 表示的是運河;選項 D 表示的是河流或湖。
故答案為:A。
【答案】7.B
8.C
【知識點】地圖的閱讀;經緯網判斷方向、定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解析】【點評】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有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社會經濟地圖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有些地圖是借助現代遙感技術,根據航空照片與衛星影像資料編制而成的,能更加快速和準確地反映各種地理變化。此外,像汽車上導航等電子地圖等地圖家族新成員,也已經開始在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推廣應用。
7.電子地圖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以數字方式存儲和查閱的地圖,它可以實時更新路況等信息,方便用戶進行路線規劃和導航,手機用戶使用衛星導航系統查詢的地圖就是電子地圖。
故答案為:B。
8.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點,其帶來的高精度位置服務正在進一步深度融入各行各業,如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其發展態勢是較快增長的,而不是不斷降低、保持不變或逐漸淘汰。
故答案為:C。
【答案】9.B
10.D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
【解析】【點評】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運動方式有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
9.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同學用兩本書代表兩個板塊,相向擠壓,這演示的是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而大陸漂移是指地球上的大陸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發生的大規模移動;板塊的張裂是指板塊相互分離的運動;海底擴張是指大洋底部地殼的擴張,與圖中演示的運動不符。
故答案為:B。
10.由上題可知,圖中同學演示的是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并且這兩個板塊還在繼續擠壓,使得喜馬拉雅山脈在不斷升高,①正確;紅海面積在擴大是因為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運動,與圖中演示的碰撞擠壓不符,②錯誤;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這兩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使得地中海面積在縮小,③正確;東非大裂谷是由于非洲板塊內部的張裂形成的,④錯誤。
故答案為:D。
【答案】11.C
12.B
【知識點】天氣預報和天氣符號;天氣與人類的生產生活
【解析】【點評】在天氣預報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符號,這些符號都是用來表示天氣狀況的,他們都有特定的含義。我們只有認識各種天氣符號,才能看懂天氣預報,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服務。
11.諸葛亮根據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風出現,并據此擬訂了借助東南風火攻曹操船隊的戰斗方案,最終大獲全勝,這充分體現了天氣與戰爭之間的緊密聯系,即天氣狀況對戰爭的勝負起到了關鍵作用,反映了天氣與戰爭的關系。
故答案為:C。
12.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東南風就是從東南方向吹來的風。在天氣預報中,風向用風向標來表示,風尾表示風向,一條風尾表示風力 2 級。讀圖可知,A表示東北風6級,B表示東南風6級,C表示西南風6級,D表示西北風6級。
故答案為:B。
【答案】13.C
14.B
【知識點】空氣質量和污染指數
【解析】【點評】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用污染指數來表示。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
13.空氣質量指數是衡量空氣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指數越小,表明空氣質量越好。通過觀察北京某兩周空氣質量指數變化曲線圖可知,24 日的空氣質量指數最低,所以這一天空氣質量最好。
故答案為:C。
14.A、焚燒秸稈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顆粒物和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這些污染物會嚴重污染空氣,導致空氣質量下降,A錯誤;
B、純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不產生尾氣排放,或相較于傳統燃油汽車尾氣污染物大幅減少,如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有利于提升空氣質量,B正確;
C、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凈化空氣、吸附灰塵等多種生態功能。毀林開荒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減少森林對空氣污染物的吸收和凈化能力,導致空氣質量變差,C錯誤;
D、煤炭燃燒會釋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冬季,會使空氣質量明顯下降,D錯誤。
故答案為:B。
【答案】15.B
16.D
【知識點】氣溫的變化(定義、測量、日變化與年變化、等溫線)
【解析】【點評】氣溫日變化規律為: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在14時左右,一天中氣溫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為氣溫日較差。
15.由圖可知,該地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14時左右,約為22℃。
故答案為:B。
16.氣溫日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一天中的最低溫約為12℃,最高溫約為22℃,這一天的氣溫日較差約為22-12=10℃,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答案】17.A
18.C
【知識點】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降水的變化(定義、測量、主要降水類型)
【解析】【點評】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緯度位置:緯度低,氣溫高,緯度高,氣溫低;通常情況下,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海陸位置: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地形:海拔高氣溫低;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7.在山地中,迎風坡一側氣流被迫抬升,水汽遇冷凝結,容易形成降水,降水較多;而背風坡一側氣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結,降水較少。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脈的迎風坡,乙地位于背風坡,所以甲地降水多于乙地。
故答案為:A。
18.由于甲地位于迎風坡,乙地位于背風坡,地形對氣流的阻擋作用導致了降水的不同;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一般來說,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氣溫下降約 6℃。M 和 N 位于同一座山的不同海拔高度,所以氣溫存在差異,其影響因素也是地形因素。
故答案為:C。
19.【答案】A
【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
【解析】【分析】A、西亞地區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多風沙。其傳統民居厚墻加小窗的特點,主要是為了隔熱和阻擋風沙,而不是防寒風又保暖,A錯誤;
B、東南亞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濕熱。竹樓架高結構,有利于通風散熱防潮,底層架空還可以避免潮濕的地面和洪水的侵襲,B正確;
C、窯洞是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的傳統民居,當地黃土土層深厚,直立性強,便于鑿洞而建,省材省料,而且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C正確;
D、北極地區氣候寒冷,冰屋用雪磚壘砌,密封性好,能夠有效阻擋寒風,起到保暖的作用,D正確。
依據題意,故答案為:A。
【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
20.【答案】D
【知識點】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
【解析】【分析】發展民俗文化可以充分利用地坑院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展示地坑院的建筑特色、民俗風情、傳統生活方式等,吸引游客,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能提高村民對地坑院的保護意識,為地坑院的保護提供經濟支持,實現開發與保護的良性互動,D正確;現在當地居民已經很少居住地坑院,不適合繼續開挖,A錯誤;填平地坑修建新樓不利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B錯誤;外遷全部原住村民不現實,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傳統民居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從不同角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們了解當地人們生活狀況的一部活的百科全書,可以說保護傳統民居就是保護傳統文化。為此我們應該對傳統民居的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并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合理修繕;我們還應該制定相關制度和保護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挖掘歷史文化價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力度。
21.【答案】(1)西北;6;等高線稀疏、地形平坦;;水資源充足;乙組;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容易攀爬
(2)29℃;C
(3)乙到丙;晝長夜短;冬季
【知識點】比例尺;氣溫的變化(定義、測量、日變化與年變化、等溫線);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根據指向標來判斷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向北方。從圖中指向標來看,王村位于李村的西北方向。根據比例尺公式,實際距離 = 圖上距離 ÷ 比例尺,圖中比例尺為 1:300000,即圖上 1 厘米代表實際距離 3 千米,圖上距離為 2 厘米,則實際距離 = 2×3 = 6 千米。從等高線地形圖來看,李村所在地等高線稀疏,說明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布局等,更適宜大規模人口聚集和城市發展。觀察地圖可發現李村附近有河流流經,能為居民生活、生產提供充足的水源,這是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相比之下更具備發展為城市聚落的優勢。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平緩,攀爬就越容易;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峭,攀爬難度大。線路②處等高線稀疏,所以乙組上山更容易。
(2)一般來說,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氣溫下降約 0.6℃。出發地 “◎” 海拔約 100 米,山峰 A 海拔 480 米,相對高度為 480 - 100 = 380 米,氣溫下降度數為 380÷100×0.6 = 2.28℃,那么山峰 A 的氣溫大約為 31 - 2.28 ≈ 29℃。攀巖活動適合在陡崖處進行,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為陡崖,圖中 C 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地形,所以同學們攀巖活動是在 C 處進行的。
(3)研學活動期間是2023年7月17-18日,地球運行到夏至日6月22日到秋分日9月23日之間,從材料二可知,是圖中的乙到丙地之間。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四川綿陽晝長夜短,是夏季,而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此時是南半球的冬季。
【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根據等高距和等高線數值的遞變規律可以確定兩地的海拔高度范圍,采取交叉相減的方法計算相對高度。
(1)根據圖中的指向標,王村位于李村的西北方向。圖中的比例尺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3千米,若王村和李村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兩村的實際距離為6千米。在討論兩村的遠景發展中,同學們一致認為李村更容易發展成為城市聚落,其原因是李村地形平坦開闊、交通便利;河流交匯,水資源充足。研學活動中,同學們分組開展了登山比賽,甲組攀爬線路①,乙組攀爬線路②上山,線路②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容易攀爬,故乙組上山容易。
(2)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出發地“◎”的海拔為100米,氣溫為31℃,山峰海拔480米,兩地高差380米,氣溫約相差2.3℃,故山峰的氣溫約為31℃-2.3℃≈29℃(保留整數)。等高線重合的為陡崖,適合攀巖運動,圖中的C處為陡崖。
(3)研學活動期間是2023年7月17-18日,地球運行到夏至日6月22日到秋分日9月23日之間,從材料二可知,是圖中的乙到丙地之間。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四川綿陽晝長夜短,是夏季,而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此時是南半球的冬季。
22.【答案】(1)非洲;印度;蘇伊士
(2)發展中;南南合作
(3)(37°15'N,36°95'E);北半球、東半球;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地球活躍;①②③
【知識點】經緯線的特點及劃分;經緯網判斷方向、定位;板塊構造學說;我國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1)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出,“一帶一路” 連接的大洲除了亞洲、歐洲外,還有 A 非洲。“海上絲綢之路” 途徑的大洋 C 是印度洋,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B 是蘇伊士運河。
(2)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蒙古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屬于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屬于發展中國家,通常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 “南南合作”,所以中國與蒙古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 “南南合作”。
(3)從圖中可直接讀出地震震中的經緯度為(37°15'N,36°95'E)。根據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20°W 以東、160°E 以西為東半球,可知土耳其位于北半球、東半球。土耳其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板塊相互擠壓碰撞,所以多地震。當地震發生時,正確的做法是不驚慌亂跑,找三角空間躲避,保護頭部,不乘坐電梯下樓等。而躲在陽臺、窗戶附近是很危險的,可能會被掉落的物體砸傷,所以應選擇①②③。
【點評】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劃分,世界上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叫做“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叫做“南南合作”。
(1)由圖可知,一帶一路可分為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連接的大洲有亞洲、歐洲和A非洲,“海上絲綢之路”途經過了C印度洋以及亞洲和A大洲的分界線B蘇伊士運河,該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縮短了亞洲經印度洋到歐洲的航程。
(2)按經濟水平世界上的國家可分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蒙古屬于發展中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與蒙古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南合作。
(3)依據緯度向北增大的為北緯,經度向東增大的為東經,讀圖可知,這次地震經緯度為(37°15'N,36°95'E);從半球位置看土耳位其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20°W以東的東半球;土耳其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地球活躍,多地震,當地震發生時,不驚慌亂跑,找三角空間躲避,保護頭部,不能乘坐電梯下樓,躲在陽臺、窗戶附近,①②正確。
23.【答案】(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甲;乙;丙
(2)稀疏;干燥;白色;英語
(3)30-40度大陸西岸
【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人種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赤道附近主要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其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甲圖的氣溫曲線顯示全年高溫,降水柱狀圖顯示各月降水都很多,與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相符。冬季多雨的是地中海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對應乙圖。氣溫年較差最大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該氣候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對應丙圖。
(2)讀圖可知,圖中 A 區域是熱帶沙漠氣候區,屬于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因為該地區氣候極端干燥,降水稀少,水資源極度匱乏,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圖中 D 區域主要是歐洲西部,主要分布著白色人種,該區域的人大多使用英語,英語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
(3)乙種氣候類型即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 30°-40° 的大陸西岸。
【點評】習慣上,人們按照地球上的“五帶”來稱呼氣候,如熱帶氣候、溫帶氣候和寒帶氣候。科學家則主要依據各地氣溫和降水組合形成的氣候特征,劃分出一系列的“氣候類型”。世界上有眾多的氣候類型,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位置和氣候特點不同。
(1)由圖可知,赤道附近緯度低,氣溫高,蒸發旺盛,主要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讀甲乙丙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甲位熱帶雨林氣候,乙為地中海氣候,丙溫帶季風氣候,與該種氣候相符合的是甲;三種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冬季多雨的是乙為地中海氣候;氣溫年較差最大的是丙溫帶季風氣候。
(2)讀圖可知,圖中A為非洲北部,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氣候極端干燥,屬于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圖中D區域為歐洲西部,主要分布著白色人種,該區域的人多使用英語,這種語言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
(3)讀圖可知,乙為地中海氣候,氣候特點為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其分布于30-40度大陸西岸,以地中海沿岸最為典型。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平县| 临沂市| 广汉市| 屏东市| 南召县| 逊克县| 安龙县| 平陆县| 正镶白旗| 紫阳县| 玛曲县| 汶川县| 治县。| 武夷山市| 利津县| 山丹县| 鹰潭市| 台中市| 宣城市| 玛沁县| 朝阳区| 长岛县| 大渡口区| 唐山市| 辽源市| 明光市| 洛宁县| 周宁县| 武平县| 南昌县| 大竹县| 济源市| 济阳县| 苏尼特右旗| 宁津县| 丰台区| 长汀县| 贵州省| 姚安县| 油尖旺区|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