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下§4.1 土壤的成分(1) 學案姓名[學習目標]1、知道土壤中存在生物; 2、知道土壤由礦物質、水分、 空氣、腐殖質等構成;3、認識到土壤不是一種物質; 4、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一、知識點梳理:1、土壤結構:土壤的結構 土壤生物 位置層 小動物活動的主要場所 土壤的最表層上土層 既有大量植物 分布,也有土壤生物分布 土壤的中層下土層 有少量 及 分布 土壤的最底層2、土壤生物:我們把 統稱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其實是直接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生物,不包括偶爾到土壤中活動的生物,如大部分鳥類。土壤生物有 、 和 等。【(1)植物: 是植物生長的搖籃。絕大多數植物的根需要固定在土壤中,通過吸收土壤里的各種養分來滿足自身生長的需要。一方面,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 和 ;另一方面,植物是土壤 的重要來源。(2)動物:土壤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陸生動物都以 為立足點,它們在土壤上行走、活動和覓食。常見的土壤動物有原生動物、 、 等。(3)微生物:在土壤中起作用最大的是 、 等土壤微生物,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繁殖快和活動性強等特點,在土壤的物質轉化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們能 有機物,促進物質 。二、例題講解例題1、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氣體兩大類B.稻草還田能夠塘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D.土壤能為植物提供水分、養料和空氣例題2、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利用綠肥植物的目的是(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C.給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鉀肥的含量例題3、在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土壤應充分干燥 B.土壤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C.實驗中的鐵絲網孔徑要小 D.土壤干燥時應放在火上直接燒烤例題4、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例題5、同學們準備測定校園某區域內土壤中的空氣含量,開展了如下實驗:①在該區域內選擇相對干燥的地方,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體積記作V0,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②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③記錄向兩個燒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水的體積記作V1;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水的體積記作V2,有關數據如下表:(1)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這是因為 ,實驗效果明顯。(2)根據第1次實驗可知,該土壤樣品中的空氣約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是 。(3)為使實驗更可靠,同學們準備開展多次實驗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實驗需要重新取土壤樣品。就如何選取土壤樣品,同學們有下列不同的觀點:觀點1: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區域內)取樣;觀點2: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區域外)取樣。你認為哪種觀點更合理?并說明理由。 。三、隨堂練習:1、落葉歸根。植物的枯葉落入泥土,會成為土壤的一部分,它屬于( )A. 無機鹽 B. 有機物 C. 土壤生物 D. 礦物質2、教材中有四個研究“土壤的成分”實驗,其中的實驗能說明土壤中有空氣的是( )A. B. C. D. 3、小剛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圖裝置的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等土壤白煙冒盡后,冷卻至室溫,稱量質量,分析質量變化,你認為小剛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A. 有機物含量 B. 空氣體積分數 C. 土壤生物數量 D. 無機鹽含量(第3題圖) (第4題圖)4、如圖所示,將土壤浸出液進行過濾,收集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A. 水分 B. 有機質 C. 腐殖質 D. 無機鹽5、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地球,它從月球上帶回了“土特產”——1731克月壤。要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A. 空氣 B. 水 C. 腐殖質 D. 礦物質6、在“觀察土壤生物”的活動中,不應該作為土壤生物記錄在表格中的是( )A. 某種螞蟻 B. 某種蚯蚓 C. 某種植物 D. 某種生物遺體7、科學家海爾蒙特曾做過實驗,將一株柳樹苗栽種在光照、土壤等適宜的環境中,5年后植株增加了76.7千克,其增加的質量來自于( )A. 水、礦物質和空氣 B. 水、礦物質和光 C. 水、礦物質和土壤 D. 光、礦物質和空氣8、根據提供的資料回答問題:土地資源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人類的命根子,而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護好和合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1)除草可以除去和莊稼爭奪生存條件的雜草以保證糧食產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種,“鋤禾日當午”中的“鋤禾”和噴灑除草劑都能除草,但是“鋤禾”的方式更有利于莊稼的生長,因為“鋤禾”不光能除草,還能 。(2)農民不光除草,有時還種草,例如在冬季農田閑置的時候,種上學名是“紫云英”、俗稱“紅花草籽”的草,到來年春天犁田毀草,把紫云英翻壓在土里,這樣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這是因為 。(3)水土流失已經嚴重威脅我國的土地資源,請寫出水土流失的兩個危害: 、 。(4)“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請你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兩個建議: ; (合理均可)。(5)保護土地資源不光是在保護農牧業,也是在保護很多動物的家園。在土壤里還生活著很多動物,如 和 。四、課后練習:1、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通常是土壤中( )A.有機物的含量 B.礦物質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氣和水分的含量2、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觀察工具很難觀察到的生物是( )A.植物 B.動物 C.微生物 D.三種都是3、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萬物。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A. 地球上一開始并沒有土壤 B. 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C. 土壤主要由礦物質、空氣、水和有機物組成 D. 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4、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對這種現象的認識錯誤的是( )A. 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 有利于空氣進入土壤C. 促進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 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強5、下列最適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環境是( )A. 陰暗、潮濕、寒冷的無氧環境 B. 堅硬、干燥、溫暖的無氧環境C. 陰暗、潮濕、溫暖的有氧環境 D. 陰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環境6、下列對土壤樣本的選取錯誤的是( )A. 在有花卉、農林作物生長的土壤中選取B. 拔掉所有的植物,選取最好的土壤樣本C. 調查結束后,應讓土壤恢復原樣,以保證花卉、農林作物的正常生長D. 選取時最好不要移動原來的植物7、在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時,下列測量方法中,測得的體積分數可能偏大的是( )A. 用較粗土壤顆粒適度加熱B. 用較細土壤顆粒適度加熱C. 用較細土壤顆粒加熱到質量不再減輕D. 用土壤粉末適度加熱到水分完全汽化8、某同學將甲、乙兩組生長狀況相同的小麥幼苗,分別用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在同一環境下進行培養。一段時間后,發現甲組生長正常,乙組植株矮小,葉片發黃。此實驗說明小麥生長需要( )A.水 B.空氣 C.有機物 D.無機鹽9、如圖為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將土壤浸出液進行過濾,收集濾液后,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白色固體物質。對該實驗分析正確的是( )A. 甲裝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灑B. 只用乙裝置還可以用來測量土壤有機物的含量C. 蒸發皿上殘留的白色固體是難溶于水的無機鹽D. 蒸發皿上殘留的白色固體一定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第9題圖) (第10題圖)10、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紅土”與本地的“黑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他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采樣后帶了一塊回家,并做了如下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可以看出,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 )A.有機物含量 B.空氣體積分數 C.土壤生物數量 D.無機鹽含量11、現今枯枝落葉已成為城市的常見垃圾。小科同學設計了一個關于落葉分解的實驗。他選用懸鈴木落葉為實驗樣本,將落葉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勻分裝在四個編號為1、2、3、4的2.5升無蓋的可樂瓶中。實驗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園綠化用土,實驗過程中保持10~15 ℃的溫度,每隔10天往1~3號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個月后將瓶中樣本倒出,揀出所有直徑大于0.5厘米的枯葉,洗凈陰干后稱重,結果如表:編號 樣本內容物稱重/克 2個月后落葉 落葉外觀1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300克鴿糞 21.5 大部分黑色,葉片薄,易碎2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葉片薄,易碎3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 41.2 大部分枯黃色,有一定韌性4 80克落葉 63.8 枯黃色,堅韌(1)根據實驗結果, 號瓶分解落葉的速度最快。(2)你認為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的作用是 。(3)請你簡單分析4號瓶落葉質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12、為探究細菌對植物遺體有何影響,某活動組的同學們分別提出了三種實驗方案。三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方案一:將甲組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方案二:將甲組滅菌后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方案三:將甲、乙兩組都進行滅菌處理,甲組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接種細菌后放在無菌條件下。請回答問題,再評價實驗方案:(1)甲、乙兩組要用相同樹葉的原因是 。(2)樹葉要保持潮濕的原因是 。(3)請評價以上哪個實驗方案更能說明問題,并說出理由: 。13、某中學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土壤生物的活動過程中,完成了下列調查表格:觀察時間 2016年6月1日觀察地點 ××森林公園環境特點 土壤溫度24.1 ℃,比較疏松和濕潤,光照強度一般,植物生長良好土壤生物蚯蚓:38條;蝸牛:21只;鼠婦:25只;小鼠:2只;蜘蛛:26只;馬陸:5條;蜈蚣:2條;螻蛄:8只樣品簡要分析 蚯蚓、蝸牛、鼠婦等喜歡生活在較溫暖、濕潤、有機物豐富的土壤中,同時它們的活動又可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疏松程度(合理均可)(1)根據上述調查表格,說明被調查土壤中的優勢物種是 。A.蚯蚓 B.小鼠 C.蜈蚣 D.螻蛄(2)對表中的記錄分析可知:適宜蚯蚓生長的環境特點是 。14、某同學將甲、乙兩種植物種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組(如圖所示),其中B與C遮光,降低光照30%,請回答下列問題:A B C D(1)若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B、C、D中哪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請列出兩種正確的組合: 或 。(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無機鹽,該同學為了驗證鎂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需的元素,設計了如下實驗,選擇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甲種植物,在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蒸餾水,在另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等量的含鎂離子的蒸餾水,保持其他實驗條件相同,觀察比較兩盆植物的生長情況,你認為這樣的設計合理嗎? ;理由是 。15、小科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實驗剛開始時,裝置A和B之間唯一的區別是 。(2)經過一段時間后,預計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3)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參考答案:一、知識點梳理:1、枯枝落葉 根系 生物 根系 微生物2、 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 植物 動物 微生物【(1) 土壤 水 無機鹽 有機物積累(2) 土壤 節肢動物、環節動物(3) 細菌 真菌 分解 循環 教育名二、例題講解:例題1、D解析:A、組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氣體、液體三種形式,A不符合題意;B、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還田的有機物必須經細菌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不符合題意;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C不符合題意;D、土壤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水分、空氣和無機鹽,因此土壤的性狀直接影響著植物的生長,D符合題意。例題2、B解析:由分析可知,在農業上利用綠肥植物的目的是:綠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從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故B符合題意。例題3、D解析:A、濕潤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發也能減少質量,影響使用效果,A正確;B、選擇含有豐富有機物的土壤,能讓實驗現象更明顯,B正確;C、孔徑大土壤顆粒可能從縫隙漏出,影響實驗效果,C正確;D、土壤干燥時不能直接灼燒是因為會造成有機物燃燒,D錯誤。故D符合題意。例題4、(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解析:(1)往裝鐵塊的燒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往裝土壤的燒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會進入其中,所以往裝土壤的燒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裝鐵塊的燒杯的加水量。(3)土壤中空氣的體積=進入土壤空隙中水的體積=往裝土壤的燒杯的加水量—往裝鐵塊的燒杯的加水量=750毫升—650毫升=100毫升=100立方厘米,土壤的體積=長×寬×高=10厘米×10厘米×5厘米=500立方厘米,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土壤的體積=。(4)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例題5、(1)干燥的土壤中空氣含量相對較多 (2)20% (3)觀點1,因為本實驗要測定某區域土壤中的空氣含量,而不同區域內土壤中空氣含量可能差別較大解析:(1) 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土壤的空隙部分較大,含有的空氣多,吸收的水分相對較多,實驗效果更明顯;(2)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土壤的空氣體積為225ml-200ml=25ml,;; (3)不同地方的土壤結構不同,其成分差異較大,所以不能使用不同區域的土壤樣品。三、隨堂練習:1、B 2、A 3、A 4、D 5、D 6、D 7、A8、(1)使土壤變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積逐年減少 (4)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合理均可)(5)蚯蚓;螞蟻四、課后練習:1、A 2、C 3、B 4、D 5、C 6、B 7、C 8、D 9、A 10、B11、(1)1 (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質,加快微生物的繁殖,從而加快落葉的分解(3)失去了水分12、(1)避免不同樹葉對實驗的干擾(2)有利于細菌的生存和繁殖(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兩組除需探究的變量外,其他條件都相同,更有說服力13、(1)A (2)光照較弱、濕潤、有機物豐富的土壤14、(1)A與D;B與C(2)不合理;甲、乙兩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鎂離子在內的各種無機鹽15、(1)紗布袋內的泥土是否經過強熱處理 (2)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會產生CO2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下科學§4.1土壤的成分(1) 教學設計課題 4.1 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單元 四 學科 科學 年級 八下教材分析 本節為浙教版八下第4章第1節內容《土壤的成分》,擬分兩課時完成,第1課時為土壤的結構和類型,主要介紹土壤中的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第2課時為土壤的形成、巖石風化等因素對土壤形成影響。此前學生剛剛學習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那么本節土壤作為植物生長的搖籃,既是對前面知識的升華,同時又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土壤種類及不同性狀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的影響等知識的延伸埋下了伏筆,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知道土壤中存在生物,知道土壤由礦物質、水分、空氣、腐殖質等構成;科學思維: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探究實踐:借助于工具進行觀察;實驗驗證土壤中有水、空氣、無機鹽和有機物等非生命物質,在土壤空氣分數的測定中學會使用替代法的知識方法模型。 態度責任:認真觀察、善于思考,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樹立交流合作的學習意識。重點 學會探究,了解土壤中的物質。難點 土壤的主要組成,設計實驗:探究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鮮艷的花朵,豐碩的果實、挺拔的樹干,郁郁蔥蔥的綠葉,都離不開土壤。 沒有土壤,許多植物就難以生存。 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呢?陸生植物為什么離不開土壤?陸生植物有哪些與之相適應的結構?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與土壤又有什么關系? (一起進入新課堂) 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觀察: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那么,你是否仔細觀察過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 1)在有花卉和農林作物生長的土壤中,選取一個長50厘米、寬50厘米、厚30厘米的土壤樣本。把土樣選取地點及該地當時的氣溫、濕度等天氣狀況和土壤溫度等環境特點記錄在表4-1中。 2)用小鏟子慢慢挖取樣本中的土壤。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觀察土壤樣本中有沒有其他生物。交流或查閱資料確定你找到生物的名稱,并將生物名稱及其數量填寫到表4-1中。 3)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 4)對觀察結果進行簡要分析,并填寫到表4-1中。參考:小蚯蚓、、蝸牛、螻蛄、不知名的小爬蟲等,還有一些植物的根系 一、土壤生物 1、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 (附視頻:土壤的作用) (1)土壤是能夠輔助根部對植株的固定作用;根系深深地扎在土壤中,能夠固定植物體,使其穩固地站立在地面,防止倒伏。 (2)土壤為植物提供生長所需要物質營養;然界中,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它供應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氧氣和養分。 2、土壤生物: 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除了你能觀察到的那些動物,土壤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 討論交流:所有土壤中含有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受什么因素影響?參考:不同土壤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肯定有區別。這主要與土壤的特點有關系,如,枯枝落葉層較厚的土壤中小動物較多些;又如較為疏松、肥沃的土壤中蚯蚓會多些;而土壤干燥、結實時,植物為動物都較少。3、土壤環境特點是影響生物分布的一個重要因素。 (1)土壤的環境特點主要指的是土壤的濕度、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溫度、光照和植物生長狀況等環境因素。 (2)各種環境因素的程度用詞: ①土壤的濕度:干旱、比較干旱、 比較濕潤 、濕潤; ②土壤疏松:非常疏松、疏松、比較疏松、不疏松; ③光照情況:光照程度強、光照程度一般、光照程度弱; ④植物生長狀況:生長良好、生長一般、生長較差。 活動1、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土壤中有空氣嗎 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 2)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 3)記錄向兩個燒杯注入的水量(量筒內原有水量減去剩余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___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____毫升。則該土壤中所含空氣的體積為_____。 4)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壤塊表面產生了許多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加入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實驗討論:(1)在步驟1中,為什么要設計一個與土塊體積相同的鐵塊進行實驗? 參考: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所以試驗中的土塊體積和鐵塊體積相同。 (2)步驟2中,加水的方法是“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為什么? 參考:目的是使試驗數據準確 (3)步驟2中,觀察到的土壤里加水比鐵塊中加水多些,這是什么原因?參考: 土壤中存在著空隙,能吸水 (4)以上測量土壤中含空氣的體積采用的方法是 。參考:替換法活動2:植物生長離不開水。土壤中有水嗎? 1)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 2)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如圖4-3。 3)觀察試管壁上有沒有水珠?__ _ __。實驗說明土壤里_________。 討論交流:1)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而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下雨時蚯蚓常從土壤中鉆出到地面,請分析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 參考: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而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會由體壁的毛細血管排出體外。大雨過后,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導致土壤中缺氧;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2)給你1只坩堝、1把刻度尺、1只酒精燈和1臺精確度足夠的天平,你有辦法測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體積分數嗎?參考方法: ①取幾何體狀(長方體或立方體)土壤樣本, 并測出體積V總及質量M; ②搗碎放在坩堝內加熱,使水分充分散失,測出剩余部分物質的質量m; ③水分質量換算成體積:(M-m)/ρ水,再計算出水分的體積分數: (M-m)/V總ρ水×100%。 活動3、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還有其他有機物嗎 1)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壤50 ~100克,先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_________克,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你觀察到的現象是:__燃燒,并產生煙和氣味 _。 2)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得其質量變化情況是 質量減少 。 你認為土壤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_____一部分物質燃燒生成CO2和水蒸氣并散失到空氣中了 _____。 活動4、燃燒過的土壤里還有什么呢? 1)將燃燒過的土壤用手搓一搓,發現土壤的顆粒大小______。 2)向大燒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餾水。 3)將足量的上述土壤放到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然后讓它慢慢沉淀下來。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4)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收集濾液,如圖4-5甲。然后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如圖4-5乙。觀察蒸發皿上留下的殘留物是_______。你可借助放大鏡觀察并把觀察的結果繪在右邊圓圈內。 視頻:土壤中有無機鹽二、土壤中的非生物成分 1、土壤中的非生物成分:主要有礦物質顆粒、水、空氣和腐殖質等。 (1)固體成分:礦物質、腐殖質; (2)氣體成分:空氣; (3)液體成分:水。 2、土壤中的非生物成分的作用: (1)礦物質顆粒(即無機鹽)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礦物質和植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 (2)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 (3)氣體成分:空氣;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 (4)液體成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3、土壤中的有機物的來源: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儲存在土壤中。 視頻:土壤的成分 關于土壤中有些什么?學生一般知道,除植物外還有些小動物如蚯蚓等這部分實踐活動可安排在課前完成土壤的作用與其內含物有關系由土壤的作用來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土壤的里有些什么看不見的物質通過實驗來證明土壤中有空隙 其中空隙中充滿空氣通過實驗來證明土壤中有水分,并知道測量水分體積分數的一般方法通過實驗來證明經土壤中有可燃燒且能溶于水的物質,這種物質是無機鹽歸納知識:將實驗中獲得的零碎知識點匯集起來,便于記憶通過介紹與視頻來整體認識土壤的成分課堂練習 1、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氣體兩大類B.稻草還田能夠塘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D.土壤能為植物提供水分、養料和空氣 2、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利用綠肥植物的目的是( B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C.給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鉀肥的含量3、在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A.土壤應充分干燥 B.土壤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C.實驗中的鐵絲網孔徑要小 D.土壤干燥時應放在火上直接燒烤4、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參考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5、同學們準備測定校園某區域內土壤中的空氣含量,開展了如下實驗:①在該區域內選擇相對干燥的地方,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體積記作V0,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②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③記錄向兩個燒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水的體積記作V1;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水的體積記作V2,有關數據如下表: (1)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這是因為 ,實驗效果明顯。(2)根據第1次實驗可知,該土壤樣品中的空氣約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是 。 (3)為使實驗更可靠,同學們準備開展多次實驗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實驗需要重新取土壤樣品。就如何選取土壤樣品,同學們有下列不同的觀點:觀點一: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區域內)取樣;觀點二: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區域外)取樣。你認為哪種觀點更合理?并說明理由。 。[參考:(1)干燥的土壤中空氣含量相對較多 (2)20% (3)觀點一,因為本實驗要測定某區域土壤中的空氣含量,而不同區域內土壤中空氣含量可能差別較大] 及時訓練,有利于鞏固剛剛學習的新知識。同時還有發現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修補。課堂小結 1、土壤是自然界中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土壤中含多種非生命物質和多種生物; 2、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3、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還空氣、水、有機物及無機鹽(礦物質)。 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 95% 左右。 4、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 5、土壤中能溶于水又不能燃燒的物質是無機鹽,與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關。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更加容易的學習。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共30張PPT)第四章 植物與土壤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節 土 壤 的 成 分(1)---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質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土壤中存在生物,知道土壤由礦物質、水分、空氣、腐殖質等構成;科學思維: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探究實踐:借助于工具進行觀察;實驗驗證土壤中有水、空氣、無機鹽和有機物等非生命物質,在土壤空氣分數的測定中學會使用替代法的知識方法模型。態度責任:認真觀察、善于思考,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樹立交流合作的學習意識。新知導入鮮艷的花朵,豐碩的果實、挺拔的樹干,郁郁蔥蔥的綠葉,都離不開土壤。沒有土壤,許多植物就難以生存。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呢?陸生植物為什么離不開土壤?陸生植物有哪些與之相適應的結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與土壤又有什么關系?觀察: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那么,你是否仔細觀察過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 1)在有花卉和農林作物生長的土壤中,選取一個長50厘米、寬50厘米、厚30厘米的土壤樣本。把土樣選取地點及該地當時的氣溫、濕度等天氣狀況和土壤溫度等環境特點記錄在表4-1中。2)用小鏟子慢慢挖取樣本中的土壤。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觀察土壤樣本中有沒有其他生物。交流或查閱資料確定你找到生物的名稱,并將生物名稱及其數量填寫到表4-1中。3)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4)對觀察結果進行簡要分析,并填寫到表4-1中。小蚯蚓、、蝸牛、螻蛄、不知名的小爬蟲等,還有一些植物的根系新知講解一、土壤生物1、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1)土壤是能夠輔助根部對植株的固定作用;根系深深地扎在土壤中,能夠固定植物體,使其穩固地站立在地面,防止倒伏。(2)土壤為植物提供生長所需要物質營養;然界中,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它供應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氧氣和養分。視頻:土壤的作用新知講解2、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除了你能觀察到的那些動物,土壤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植物真菌潮蟲螻蛄蚯蚓討論交流所有土壤中含有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受什么因素影響?不同土壤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肯定有區別。這主要與土壤的特點有關系,如,枯枝落葉層較厚的土壤中小動物較多些;又如較為疏松、肥沃的土壤中蚯蚓會多些;而土壤干燥、結實時,植物為動物都較少。新知講解3、土壤環境特點是影響生物分布的一個重要因素。(1)土壤的環境特點主要指的是土壤的濕度、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溫度、光照和植物生長狀況等環境因素。(2)各種環境因素的程度用詞:①土壤的濕度:干旱、比較干旱、 比較濕潤 、濕潤;②土壤疏松:非常疏松、疏松、比較疏松、不疏松;③光照情況:光照程度強、光照程度一般、光照程度弱;④植物生長狀況:生長良好、生長一般、生長較差。活動1: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土壤中有空氣嗎 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2)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3)記錄向兩個燒杯注入的水量(量筒內原有水量減去剩余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___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____毫升。則該土壤中所含空氣的體積為_____。4)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壤塊表面產生了許多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加入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V2V1V1-V2土壤里含有空氣氣泡鐵塊里沒有空氣實驗討論(1)在步驟1中,為什么要設計一個與土塊體積相同的鐵塊進行實驗?(2)步驟2中,加水的方法是“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為什么?(3)步驟2中,觀察到的土壤里加水比鐵塊中加水多些,這是什么原因?(4)以上測量土壤中含空氣的體積采用的方法是 。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所以試驗中的土塊體積和鐵塊體積相同。目的是使試驗數據準確土壤中存在著空隙,能吸水替換法討論交流1)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而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下雨時蚯蚓常從土壤中鉆出到地面,請分析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而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會由體壁的毛細血管排出體外。大雨過后,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導致土壤中缺氧;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活動2:0植物生長離不開水。土壤中有水嗎?1)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2)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如圖4-3。3)觀察試管壁上有沒有水珠?_______________。實驗說明土壤里_________。有水珠有水分結論:1)土壤里含有空氣;2)土壤里有水分。討論交流2)給你1只坩堝、1把刻度尺、1只酒精燈和1臺精確度足夠的天平,你有辦法測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體積分數嗎?參考方法:①取幾何體狀(長方體或立方體)土壤樣本, 并測出體積V總及質量M;②搗碎放在坩堝內加熱,使水分充分散失,測出剩余部分物質的質量m;③水分質量換算成體積:(M-m)/ρ水,再計算出水分的體積分數: (M-m)/V總ρ水×100%。活動3: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還有其他有機物嗎 1)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壤50 ~100克,先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_________克,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你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得其質量變化情況是 。你認為土壤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燃燒,并產生煙和氣味質量減少一部分物質燃燒生成CO2和水蒸氣并散失到空氣中了結論: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活動4:燃燒過的土壤里還有什么呢?1)將燃燒過的土壤用手搓一搓,發現土壤的顆粒大小______。2)向大燒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餾水。3)將足量的上述土壤放到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然后讓它慢慢沉淀下來。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4)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收集濾液,如圖4-5甲。然后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如圖4-5乙。觀察蒸發皿上留下的殘留物是____________。你可借助放大鏡觀察并把觀察的結果繪在右邊圓圈內。不同無機鹽. . ... . .視頻:土壤中有無機鹽新知講解二、土壤中的非生物成分1、土壤中的非生物成分:土壤中的非生物成分主要有礦物質顆粒(無機鹽)、水、空氣和腐殖質等。(1)固體成分:礦物質、腐殖質;(2)氣體成分:空氣;(3)液體成分:水。歸納:2、土壤中的非生物成分的作用:(1)礦物質顆粒(即無機鹽)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礦物質和植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2)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3)氣體成分:空氣;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4)液體成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新知講解3、土壤中的有機物的來源: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儲存在土壤中。的主要來源土壤有機質1)植物殘體(枯枝、落葉、落果、根系等)及分泌物2)動物、微生物殘體及分泌物、排泄物;3)人為施用的有機肥料;4)工農業副產品及生活污水廢物等。視頻:土壤的成分(點擊圖片播放)隨堂練習1、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下列關于土壤說法中正確的是(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氣體兩大類B.稻草還田能夠塘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D.土壤能為植物提供水分、養料和空氣D隨堂練習2、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利用綠肥植物的目的是(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B.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C.給植物提供食物D.增加土壤中鉀肥的含量B隨堂練習3、在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土壤應充分干燥B.土壤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C.實驗中的鐵絲網孔徑要小D.土壤干燥時應放在火上直接燒烤D隨堂練習4、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650毫升750毫升土壤有空隙20%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隨堂練習5、同學們準備測定校園某區域內土壤中的空氣含量,開展了如下實驗:①在該區域內選擇相對干燥的地方,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體積記作V0,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②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③記錄向兩個燒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水的體積記作V1;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水的體積記作V2,有關數據如下表:(1)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這是因為 ,實驗效果明顯。(2)根據第1次實驗可知,該土壤樣品中的空氣約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是 。(3)為使實驗更可靠,同學們準備開展多次實驗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實驗需要重新取土壤樣品。就如何選取土壤樣品,同學們有下列不同的觀點:觀點1: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區域內)取樣;觀點2: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區域外)取樣。你認為哪種觀點更合理?并說明理由: 。隨堂練習干燥的土壤中空氣含量相對較多20%觀點1,因為本實驗要測定某區域土壤中的空氣含量,而不同區域內土壤中空氣含量可能差別較大課堂總結1、土壤是自然界中植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土壤中含多種非生命物質和多種生物;2、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3、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還空氣、水、有機物及無機鹽(礦物質)。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 95% 左右。4、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5、土壤中能溶于水又不能燃燒的物質是無機鹽,與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關。板書設計4.1 土壤的成分(1)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土壤生物)動 植 微生物 物 物作業布置1、復習本課時主要內容;2、完成作業本中相應練習;3、完成學案中“課后鞏固”;4、預習“從巖石到土壤”相關內容。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浙教版八下科學 4.1 土壤的成分(1).pptx 2024浙教版八下科學 4.1 土壤的成分(1)學案.doc 2024浙教版八下科學 4.1 土壤的成分(1)教學設計(表格式).doc 土壤中有無機鹽.mp4 土壤的作用.mp4 土壤的成分.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