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第3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第1節 第2課時 原子的構成 相對原子質量拓展視野人類對原子的認識公元前 5 世紀的古希臘學者曾指出:萬物是由極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微觀粒子——“原子”構成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子(約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在他的著作中也有類似的說法。1803 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 借用“原子”概念提出了原子學說。科學家后來沿用“原子”這個名稱來表示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人們能夠借助當時最先進的儀器“觀察”到原子在物質表面的排列狀況。道爾頓鐵原子圖像硅原子交流討論1897 年,英國科學家湯姆孫確認了所有原子都含有帶負電荷的電子,這表明原子內部結構比較復雜,原子并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觀粒子。原子結構英國科學家湯姆孫原子中含有電子交流討論1911 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時,發現大多數 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運動路徑發生了改變,甚至有極少數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不可穿透的堅硬的物質而被彈了回來。你能試著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總結嗎?請將你的看法與同學交流、討論。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α粒子(帶正電)轟擊金原子實驗原子內有很大的空間原子內有帶正電荷的微觀粒子該微觀粒子體積小、質量大極少數α粒子被彈回一小部分α粒子發生偏轉大多數α粒子未發生偏轉科學家研究發現,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核外電子構成的。兩者所帶的電量大小相等,電性相反,因而原子呈電中性。原子核的半徑大約是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體積極小,核外電子在核外空間做高速運動。原子核的體積雖然很小,但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的質量相對要小得多。原 子原子核核外電子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原子顯電中性原子結構拓展視野原子核內有什么 1919 年,盧瑟福和助手又用α粒子“轟擊”了氮原子核等,發現原子核里面有質子,1 個質子帶 1 個單位正電荷。1920 年,盧瑟福又預言:原子核中有不帶電荷的中性粒子。1932 年,經過不少科學家的反復實驗后確實發現,α粒子打在鈹原子核上,產生了一種高速的不顯電性的中性粒子,他們將其命名為中子 。中子的質量與質子的質量幾乎相等。盧瑟福的預言被證實。在盧瑟福之后,又經過了幾代科學家的努力,在原子核內部不斷發現新的基本粒子,原子深層次的奧秘正在被逐漸揭示。研究發現,原子核內,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中子不帶電;原子核外,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有一種氫原子的核內只有 1 個質子,沒有中子,核外有1 個電子;有一種碳原子核內有 6 個質子、6 個中子,核外有 6 個電子。原子結構模型原 子原子核核外電子質 子中 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原子結構原子質量由于原子質量的數值太小,書寫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國際上一致統一采用相對原子質量(Ar)表示。相對原子質量以一種碳原子的質量的 1/12 作為基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與這一基準的比,稱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Ar(某原子)=m某原子m碳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結合而成的,我們可以用相對分子質量 表示分子質量的大小。相對分子質量 (Mr) 等于構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Ar) 的總和。相對分子質量請你根據課本第94頁表 3-2 相對原子質量的數據和以下實例,算一算氧氣(O2)、二氧化碳(CO2)的相對分子質量是多少。例:計算水的相對分子質量。解:水的相對分子質量 Mr(H2O) = 1×2 + 16×1 =18。答:水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18。學以致用課堂小結原子的構成 相對原子質量1.原子的構成(1)原子(2)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2.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3.相對分子質量:構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原子核核外電子(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質子(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中子(不帶電荷)該原子一個原子的質量一種碳原子的質量的1/12課堂鞏固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在括號內打“√”,錯誤的打“×”)(1)原子的質量幾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 )(2)原子核內部有帶正電荷的質子,所以原子顯電性 ( )(3)金剛石是由碳原子構成的,干冰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氯化鈉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的 ( )×√×課堂鞏固2.元素M的某化合物化學式為MCO3,它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00。試推算M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解:設M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則:x+12+16×3=100x=40答:M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40。課堂鞏固3.查閱相對原子質量的數據,計算下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Cl2 P2O5 CO2 H2O2 KMnO4Mr(Cl2)=35.5×2=71Mr(P2O5)=31×2+16×5=142Mr(CO2)=12+16×2=44Mr(H2O2)=1×2+16×2=34Mr(KMnO4)=39+55+16×4=158謝 謝 觀 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