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8課太 陽 鐘(蘇教版)四年級下01核心素養內容總覽02探究新知03課堂練習04活動手冊05課堂總結06板書設計核心素養※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與方向的變化規律。0102※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據日影變化規律發明的計時工具。03科學觀念04※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與方向的變化規律。重點※制作簡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種類和工作原理。難點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會制作簡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種類和工作原理。探究新知活動一 研究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的規律實驗材料:手電筒、鉛筆橡皮。實驗步驟:(1)用手電筒光照射一支豎立的鉛筆,可以將鉛筆豎直放在橡皮上,觀察它的影子。(2)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觀察鉛筆的影子有什么變化。(3)試試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影子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光源、不透明物體和承接影子的屏。探究新知實驗現象:用手電筒照射鉛筆能夠看到影子,并且影子總是與手電筒光源的方向相反。當改變照射方向時,影子的方向也隨之改變。當改變照射的高度時,影子的長短也會改變,照射高度越高,影子越短;照射高度越低,影子越長。探究新知實驗結論:光源與影子總在相對的方向上,當改變光源照射方向時,影子的方向也隨之改變。當改變光源照射的高度時,影子的長短也會改變,照射高度越高,影子越短;照射高度越低,影子越長。探究新知活動二 模擬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1.用手電筒模擬太陽,觀察物體影子的長短與方向是怎樣隨“太陽”的位置變化而改變的。實驗目的:探究影子的變化與太陽位置的關系。實驗材料:手電筒竹篾、小標桿(鉛筆)。實驗步驟:(1)將小標桿放在桌子中央,接下來把竹篾彎成弧形放在小標桿的上方并固定在桌子上,在竹蔑上標注好相應的整點時刻。探究新知(2)把手電筒用細繩掛在竹篾上,打開手電筒,沿著竹篾的弧形移動,照射桌子中央的小標桿,觀察小標桿影子的變化。實驗分析:實驗中,手電筒代表太陽,竹篾代表太陽相對地球運動的軌跡。小標桿的作用是產生影子,代表地球上能產生影子的物體。在模擬實驗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實驗結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探究新知2.太陽的位置變化對物體影子的影響。分 析 (1)影子的方向和太 陽位置的關系。早上太陽東升,影子朝西。隨著中午的到來,太陽升至正南方向,影子朝北。下午太陽西下,影子朝東。影子的方向一直和太陽的方向相反。(2)影子的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關系。早晨,太陽東升,影子朝西,太陽高度角小,影子長。隨著中午的到來,太陽高度角慢慢變大,影子越來越短,到正午時太陽在正南方向,影子最短。傍晚,太陽西下,太陽高度角越來越小,影子越來越長。探究新知結 論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探究新知1.研究陽光下小棒影子的變化。探究問題:陽光下小棒影子有什么變化 實驗材料:小棒(可以用鉛筆或筷子代替)、橡皮、記錄紙、指南針、筆。實驗步驟:(1)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記錄紙的觀察點上。選擇空曠處放置,不要移動。活動三 研究陽光下小棒影子的變化情況探究新知(2)利用指南針確定方向,并在記錄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3)每隔1小時在記錄紙上標出小棒的影子(畫出陽光下小棒影子的長度和位置),并記下當時的時間。探究新知實驗記錄: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和溫度的變化記錄表時間 8時 9時 10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太陽方向 東 東 東偏南 東偏南 南(頭頂上) 南(頭頂斜上方) 南偏西 南偏西 偏西影子方向 西 西 西偏北 西偏北 北 北 北偏東 北偏東 偏東影子長度/厘米 21.7 13.8 10.2 8.3 8 9.2 12.1 18.6 32.8探究新知實驗分析: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正午)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傍晚)影子最長;同時在實驗中也可以發現,上午影子逐漸變短,正午(太陽正當頭頂時)影子最短,下午影子逐漸變長。探究新知但要注意的是當地的12時可能并不是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這是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各地的經度不一樣,晝夜到來的時間也就不一樣,正午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實驗結論:影子的方向一直和太陽的方向相反,太陽的方向變化是東→南→西;影子的方向變化是西→北→東。 太陽的高度變化是低→高→低;影子的長短變化是長→短→長。探究新知2.小棒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太陽的位置變化的關系正午,太陽位置最高,影子最短,此時太陽的方向為南;上午,太陽逐漸升高,影子逐漸縮短,太陽的方向由東向南移動;下午,太陽逐漸下降,影子逐漸變長,太陽的方向由南向西移動。探究新知物體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探究新知太陽變化的證據和規律探究新知1.日晷。古代人早就注意到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的移動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晷。活動四 了解日晷探究新知日晷中的“日”指“太陽”,“晷"指“影子”,日晷的意思“太陽的影子”。日晷又稱“日規”,是古代人們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計時器。它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之一。雖然世界各地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日晷,但是基本的構造卻是相同的,都有一個晷針和承接晷針影子的晷面,晷面上刻著時刻的刻度。根據晷面所放角度不同可分成以下幾種:探究新知(1)垂直日晷:也稱垂直式日晷,晷面垂直地面,并根據實際可以指向南、北、東或西四個方向,晷針與晷面有一定夾角。(2)赤道日晷:晷面與赤道面平行,晷針指向北極星。(3)地平日晷:曇面平行于地平面,晷針與晷面有一定的夾角(夾角通常與當地緯度值相同)。探究新知日 晷探究新知2.認識幾種不同的日晷。你認為這些計時工具是怎么工作的?它們有什么共同點?(1)牛頓鐘。著名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做過一個太陽鐘,他在空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木棍,每隔兩小時,在木棍的投影處放一塊石頭作為記號,并記下時間。他的太陽鐘據說用了70年。人們把這個太陽鐘稱為“牛頓鐘”。特點:晷面為地面,晷針與地面(晷面)垂直。探究新知(2)立式日晷。這種日晷也稱為“垂直式日晷”,一般安置在墻上。垂直式日晷分為三種,即“垂直向南日晷”“垂直向北日晷”“垂直向東和向西日晷”。如今歐洲的一些國家,在一些古代或現代華麗的中層建筑的向南和向北(東西方向)以及向東和向西(南北方向)的墻上,附近有各種不同色調、大小和風格相異的日晷雕塑。特點:晷面與地面垂直,晷針與晷面有一定角度。探究新知(3)地平日晷。地平日晷的重要特征是晷面必須嚴格水平。日晷的產生是從觀察陽光下豎直物體影子的方向變化而開始的,最早的日晷就是地平日晷,它必須在使用其他計時工具進行精確計時的條件下,根據表影隨時間變化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刻畫,這顯然是不方便的,但如果采用均勻刻畫的方法又會帶來相當大的計時誤差,這就是地平日晷的重大缺陷。探究新知特點:晷面與地面平行,晷針與晷面有一定角度(通常與當地緯度值相同)。探究新知無論是哪種日晷,其工作原理都是一樣的: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盤(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于是投向晷盤的晷針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比現代鐘表的指針,晷盤則好比鐘表的表面,用來顯示時刻。以中國古代日晷為例: 早晨,針影投向晷盤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到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當地的午時;午后,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探究新知3.用硬卡紙和指南針制作一個地平日晷。制作材料:硬紙板(卡紙)、指南針、量角器、圓規、筆、剪刀、膠水。制作步驟:(1)如圖所示,在一張半圓形的硬卡紙上標明刻度和方向。探究新知(2)從左到右依次寫上6~18,最中間的那條線正好代表中午12時。(3)從一張硬紙板上剪下一塊三角形的硬紙板作為晷針,其中一個角為當地緯度值。(4)把三角形硬紙板豎直粘在印有刻度的半圓形卡紙上,并指向正北方。(5)利用指南針確定方向,根據三角形硬紙板的投影,就可以確定當時的時間。探究新知制作日晷課堂練習1.[填空]日晷是測量_________的工具,它是根據_________下影子的變化規律制作出來的。2.[判斷]雖然世界各地有各種不同的日晷,但它們的制作原理都是相同的。( )3.[判斷]日晷不僅能在白天使用,陰天和黑夜也能使用。( )4.[選擇]古人制作的( )是利用太陽來計量時間的。A.日晷 B.渾天儀 C.滴漏5.[選擇]下列幾種日晷中,晷面與地平面垂直的是( )。A.立式日晷 B.地平日晷 C.赤道日晷√時間太陽×AA課堂練習一天中,太陽下物體的影子有規律地變化,日晷的晷針影子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在晷面上有規律地移動。(合理即可)6. [簡答]說一說日晷的工作原理。活動手冊活動手冊課堂總結本課通過實驗和觀察,了解物體影子的長短與方向隨著太陽的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并發現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本課通過學習了解各種日晷后,模仿古代人制造一個自己的日晷,知道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日影有規律的變化,感受古代人們探索科學世界的過程。板書設計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堂無憂】2.8太陽鐘(蘇教版)37張PPT+音視頻.pptx 制作日晷.mp4 太陽變化的證據和規律.mp4 日晷.mp4 物體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