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第6課月 球(蘇教版)四年級下01核心素養內容總覽02探究新知03課堂練習04活動手冊05課堂總結06板書設計核心素養※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0102※了解月球概況,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衛星。03科學觀念04※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重點※知道月相名稱,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難點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知道月相名稱,了解月相變化規律。探究新知活動一 認識環形山的形成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眾多的環形山、高地和“月海”。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結合觀測證據提出了新的觀點:這些環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體撞擊形成的。探究新知(1)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發現環形山是月球表面最顯著的地貌特征。(2)最初科學家認為月球環形山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3)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基于觀測證據得出大部分環形山是由隕星撞擊形成的結論。如何證實這種觀點呢?可以設計模擬實驗。探究新知天文望遠鏡探究新知活動二 模擬環形山的形成。1.模擬環形山的形成。實驗目的:了解環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實驗猜想:環形山是小行星撞擊在月球表面形成的。實驗材料:比較深的盤子、細沙、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實驗步驟:(1)在一個盤子里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2)從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3)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探究新知實驗現象:從不同高度不同位置丟下相同大小的石子時,高度越高,形成的坑越深。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坑越大。實驗分析:由于石子的大小不同,在重力的沖擊下,留在沙盤上的坑也會有所不同,因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坑,這與月球表面的環形山非常相似。實驗結論:月球上的環形山主要由流星體撞擊形成。探究新知2.觀察“環形山”陰影的變化。實驗目的:觀察“環形山”。實驗步驟:(1)在撞擊實驗完成后,保留沙盤不動。(2)用手電筒光直射、斜射沙盤里的石子坑,觀察石子坑陰影的變化。實驗現象:我們能夠觀察到當光直射到石子坑時,能照亮“環形山”;而斜射時,只有部分“環形山”被照亮,其他部分為影子。實驗結論:當光直射“環形山”時,沒有影子,全部被照亮;當光斜射“環形山”時,有影子,部分被照亮。探究新知了解月球環形山探究新知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探究新知認識月球1.認識月相。月亮有時圓,有時缺,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作月相。月相變化呈現一定的規律,周期為農歷的一個月。2.模擬月球的公轉,觀察“月相”的變化。實驗目的:明確月球公轉時,“月相”的變化規律。實驗材料:排球、暗房、燈、記錄單。探究新知實驗步驟:(1)拉上窗簾,關上頂燈,把落地燈放在房間中央并打開。(2)手臂伸直,雙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頭稍高。(3)原地轉動身體(逆時針轉動),讓球一直保持在身體的前方。探究新知(4)觀察球面受光的情形。實驗現象:球面上被光照亮的部分在不斷變化。球體不發光,也不透光,能擋住燈光。開始時,球面是暗的,然后人原地轉動,讓球始終在身體前方,球面變亮的面積不斷變大,直到全部被照亮;繼續轉下去,球面變亮的面積又不斷縮小,直到全部變成暗面,人回到原來的位置。探究新知實驗分析:落地臺燈相當于太陽,排球相當于月球,人的頭部相當于地球。當地球轉動一周,相當于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上的人一眼睛就可以看到臺燈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因此可以看到“月相”的變化。實驗結論:月相在不斷變化;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相的變化由暗到亮,再由亮到暗。探究新知模擬月球公轉的實驗探究新知模擬月球發光探究新知3.地球的衛星一月球。在宇宙中,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體。它還是迄今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液態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自己并不發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探究新知4.如果到月球旅行,你會觀察到什么?需要帶哪些東西?如果到月球旅行,會觀察到月球表面一片荒涼,月球表面有坑坑洼洼的環形山不同形狀的巖石等,站在月球上,還可以看到地球和太陽。去月球旅行,需要穿宇航服,坐宇宙飛船,還需要帶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和充足的氧氣等。探究新知模擬月球作為衛星繞地球公轉的實驗探究新知活動三 觀察月相1.連續觀察月亮。觀察要求:(1)每晚6:00對月亮進行觀察。(2)將觀察到的月亮形狀和此時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畫在月相記錄單上。月亮的畫法:月球和地球一樣,是球體。就像我們做晝夜形成實驗一樣,月球被太陽光照亮的部分,就是我們觀察到的“月亮”,所以在畫月亮的時候,其實是在畫圓的一部分。探究新知2.整理月相觀察日記。(1)根據形狀認識各種月相。探究新知①新月。農歷初一,月球處于地球與太陽之間,這時從地球上看月亮,幾乎看不到月亮的亮面。②上蛾眉月。到了農歷初三、初四時,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太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蛾眉,因此這時的月相叫上蛾眉月。這種蛾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③上弦月。到了農歷初八左右,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明亮的半面(右半面) ,這時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落入地平線之下。探究新知④漸盈凸月。盈是充滿的意思,上弦月過后,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的部分逐漸變大,這時的月相叫漸盈凸月,通常發生在農歷十一、十二這兩天。⑤滿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地球位于太陽和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滿月”或“望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探究新知⑥漸虧凸月。滿月過后,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到了農歷十八、十九時,出現漸虧凸月,與漸盈凸月對應,亮面在左。⑦下弦月。與上弦月對應,發生在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出現東半邊天,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可見,亮面在左。⑧下蛾眉月。與上蛾眉月對應,亮面在左,一般發生在農歷二十六、二十七,之后幾天月亮慢慢變得不可見。探究新知(2)將記錄的月相對照形狀進行歸類。探究新知從記錄表格中可以看出,農歷十五、十六傍晚都是滿月,初三、初四是上蛾眉月,初七、初八是上弦月,農歷十一、十二是漸盈凸月,農歷十八十九是漸虧凸月,農歷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農歷二十六、二十七是下蛾眉月。(3)根據月相觀察記錄,數一數兩次滿月大約間隔多少天。兩次滿月大約間隔三十天,約是農歷的一個月。探究新知3.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律 月亮升起的位置,月初時在西方,然后升起的位置逐漸東移。當到月中的時候,升起的位置在東方。之后升起的位置又從東逐漸西移,到達月末時候,升起的位置在西方。探究新知月 球課堂練習1.[填空]由于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隨著月球繞地球運行而變化,月球被照亮的部分發生周期性的變化稱為____________。2.[判斷]月球是一個不發光的球體。( )3.[判斷]月相變化無規律。( )4.[選擇]月相最圓的時間大約在農歷( )。A.初八 B.十五或十六 C.三十5.[選擇]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規律是( )。A.由虧到盈 B.由盈到虧 C.由虧到盈再到虧√月相變化×BA課堂練習6. [選擇]農歷上半月,月亮的亮面在( )。A.右側 B.左側 C.正上方7. [連線]看圖連一連。農歷初三 農歷十五 農歷初八 農歷二十二 農歷二十七A活動手冊活動手冊課堂總結本課通過閱讀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從最初人類用神話故事描述對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來人類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猜測環形山的成因,再到“阿波羅計劃”登月,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實驗,人類對月球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神話階段、觀測階段和登陸階段。通過閱讀資料、模擬實驗等活動,了解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等概況;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是上半月,由虧到盈,亮面在右;下半月,由盈到虧,亮面在左。板書設計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堂無憂】2.6月球(蘇教版)36張PPT+音視頻.pptx 了解月球環形山.mp4 天文望遠鏡.mp4 月球.mp4 模擬月球作為衛星繞地球公轉的實驗.mp4 模擬月球公轉的實驗.mp4 模擬月球發光.mp4 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