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第四節 酸堿中和反應馬蜂:被馬蜂蟄后,用食醋止痛止癢問題:同樣都屬于蜂蜇人,為什么一種用堿液處理,一種用酸液處理,原理是什么呢?蜜蜂和馬蜂蜜蜂:被蜜蜂蟄后,用肥皂水或氨水清洗學習目標1.通過合作探究,認識什么是酸堿中和反應,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2.通過對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的相關探究,進行酸堿中和反應過程探索的升級。3.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知道中和反應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了解對酸堿性質的認識。目標達成的自我評價 掌握全部目標并做對習題 部分學會或做對部分練習題 評價等級理解酸堿中和反應探究酸堿中和反應應用酸堿中和反應任務一:理解酸堿中和反應1中和反應的定義——此實驗無明顯現象2.猜想與假設:能發生反應3.設計實驗方案:(化隱為顯的方法)向5%的氫氧化鈉中滴加5%的鹽酸溶液。1.提出問題:鹽酸和氫氧化鈉之間能否發生反應方案一方案二1中和反應的定義與 作用生成 和 的反應。中和反應屬于 基本反應類型。總結歸納酸堿中和反應的定義:鹽水(1)中和反應的定義:復分解(2)生成鹽和水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嗎?酸+金屬氧化物 → 鹽+水堿+非金屬氧化物→鹽+水6 HCl+Fe2O3==2FeCl3+3H2O2 NaOH+CO2==Na2CO3+H2O酸堿不一定【評價性練習1】1、下列反應中屬于中和反應的是( ?。┎粚儆趶头纸夥磻氖牵ā 。?br/>A.CaO+2HCl==CaCl2+H2O B.NaOH+HCl==NaCl+H2OC.Ca(OH)2+CO2==CaCO3↓+H2O D.CaCO3+2HCl==CaCl2+H2O+CO2↑2、能與鹽酸發生中和反應的是( ?。?br/>A.Fe2O3 B.CaCO3 C.Zn D.NaOH評價標準:以上內容全部掌握得20分,掌握一部分得10分: 分BDC(1)反應方程式: 。(2) 中和反應的實質:根據圖像,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和 結合生成 。OH-H2OH+HCl+NaOH = NaCl+H2O2中和反應的實質1、將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 ?。?br/>A.反應前后陰、陽離子總數不變B.反應前后溶液總質量不變C.反應后溶液呈中性D.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A【評價性練習2】評價標準:以上內容全部掌握得20分,掌握一部分得10分: 分3中和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根據文字描述,直接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看誰寫的又快又準確:(1)氫氧化鈉和硫酸(2)氫氧化鈣和鹽酸(3)氫氧化鈣和硫酸(4)氫氧化鋁和鹽酸(5)氫氧化鋇和硫酸2NaOH + H2 SO4==Na2SO4 + 2H2OCa(OH)2 + 2HCl ==CaCl2 + 2H2OCa(OH)2 + H2 SO4 == CaSO4+2H2OAl(OH)3 + 3HCl==AlCl3 + 3H2OBa(OH)2 + H2SO4 == BaSO4 ↓+ 2H2O評價標準:以上內容全部正確得20分,對一個得4分: 分任務二:探究酸堿中和反應1探究中和反應中顏色的變化思考: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沒有明顯現象,請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二者能夠發生反應?紫色石蕊試液無色酚酞試液紫色石蕊試液無色酚酞試液溶液顏色由藍色先變為紫色,最后變為紅色溶液顏色由紅色變為無色溶液顏色由紅色先變為紫色,最后變為藍色溶液顏色由無色變為紅色思考: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顏色的變化歸根結底是溶液酸堿性的變化,PH如何變化呢?2探究中和反應中PH的變化總體趨勢變小PH由大于7到等于7,最后小于7(等于7表示恰好中和)總體趨勢變大PH由小于7到等于7,最后大于7(等于7表示恰好中和)ABCABC3探究中和反應中溶質的變化思考: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溶液中的溶質如何變化呢(填寫A B C三點溶質)?A: ;B: ;C: 。A: ;B: ;C: 。NaCl NaOH 堿過量NaClNaCl HCl 酸過量NaCl HCl 酸過量NaClNaCl NaOH 堿過量4探究中和反應中溫度的變化思考:請分析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溶液中溫度變化的過程?室溫下,將稀鹽酸慢慢滴入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利用溫度傳觀器測繪出溶液溫度隨加入鹽酸的質量而變化的曲線如圖:(1)由如圖可知,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中和反應是 (填“吸熱”、“放熱”或“無熱量變化”)反應。(2)B點的溫度最高,表示 。(3)B 到 C 的過程中降溫的原因是。放熱酸堿恰好中和反應結束不放熱,同時向四周散熱1.學習小組在利用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探究酸堿中和反應時,利用數字化傳感器測得燒杯中溶液pH的變化,其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圖中c點所示溶液呈堿性B.圖中a點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 Na2SO4和H2SO4C.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燒杯中D.圖中b點表示的溶液中pH=7D【評價性練習3】2.小亮在做“鹽酸中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時,滴加鹽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劑,導致無法判斷該中和反應進行的程度。于是他對溶液的酸堿性進行了探究。【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堿性【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堿性,也可能呈 性,還可能呈 性。【實驗驗證】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用試管取該溶液1-2mL,滴入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 無色酚酞溶液變 ; 溶液呈堿性。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 溶液呈 。酸性或中性紅酸中【進一步提出問題】若無色酚酞溶液不變色,則反應后溶液的酸堿性和溶液中的溶質還有什么?【做出假設】(1)溶質為NaCl, 溶液為中性;(2)溶質為NaCl和HCl ,溶液為酸性;(3)溶質為NaCl、HCl和NaOH,溶液為中性。【分析并設計實驗】其中有一個猜想是不正確的,它是 , 原因是 。請你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溶液的酸堿性和溶質。方案一:取樣,加入 ,溶液顏色由 色變成 色,說明反應后的溶液為酸性,溶液中的溶質有 ;若不變色,則為中性。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3)酸和堿繼續反應,不能共存紫色石蕊試液紫紅NaCl和HCl任務三:應用酸堿中和反應人的胃液呈 「主要成分 」,當胃液的pH為0.9~1.5時,有助于消化食物。胃酸過多會導致胃部不適或疼痛,應該服用 藥物「主要成分 」,使藥物與胃酸發生 ,以降低胃液中胃酸的含量,同時生成無毒的中性物質。酸性HClAl(OH)3堿性中和反應化學方程式: 。Al(OH)3 + 3HCl= AlCl3 + 3H2O1應用于醫藥衛生2改變土壤的酸堿性根據土壤的酸堿性和植物生長的需要,可以利用中和反應原理,向土壤中加入酸性或堿性物質,將土壤的pH控制在最適宜作物生長的范圍之內。如:農業上用 改良硫酸型酸性土壤,其反應原理是。Ca(OH)2+H2SO4 = CaSO4+2H2O熟石灰化學方程式: 。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如果酸性或堿性超出環保部門的規定,必需進行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例如,當污水含鹽酸量超標時,可以利用 進行中和處理。熟石灰Ca(OH)2 + 2HCl = CaCl2 + 2H2O3處理工業廢水4調節溶液的酸堿性在科學實驗中,經常需要將溶液的pH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如果溶液的酸堿性太強或太弱,都可以用適當的堿或酸調節溶液的pH。思考:化學實驗中產生的酸性或堿性廢液能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該如何處理?不能。酸性廢液中應加入適量的堿性物質(如熟石灰)、堿性廢液中應加入適量的酸性物質加以中和,再排放。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它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下列應用一定與中和反應原理無關的是: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服用含Al(OH)3的藥物治療胃酸過多C.用大理石和鹽酸制取CO2D.用NaOH溶液洗滌石油產品中的殘余硫酸C評價標準:以上內容全部掌握得20分,部分掌握得10分: 分【評價性練習4】【課堂總結】【課堂綜合性評價檢測】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紫色的石蕊試液可以使鹽酸變紅 B. 中和反應一定生成鹽和水C. 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D. 中和反應包含復分解反應B2.如圖是酸與堿溶液反應的示意圖,下列關于酸堿反應說法正確的是 :A. 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結合生成水B. 生成鹽和水的反應,都是中和反應C. 當酸堿完全中和時,兩者所用質量一定相等D. 當酸堿完全中和時,所得鹽溶液pH等于0A3.中和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某同學利用圖1裝置研究稀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的過程并用pH和溫度傳感器測量反應過程中相關物理量的變化情況,得到圖2和圖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將圖 2中 d點所示溶液加熱蒸干所得固體為純凈物B. 圖 2中 b點所示溶液中的溶質是 NaCl和 NaOHC. 圖 3中 變化趨勢可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D. 圖 2中 所示溶液中 NaCl的質量不斷增加D5.室溫時,向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符合圖中縱坐標X的表示是:A. 溶液的溫度 B. 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C. 溶液中含有HCl的質量 D. 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4.圖1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鄰兩物質相互混合過程中溶液酸堿度的變化,其中可能得圖2所示變化關系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DD4題圖5題圖6.欲將含少量鹽酸的氯化鈣溶液變為中性,在不用指示劑的條件下,應加入的試劑是:A. 石灰石 B. 生石灰 C. 氫氧化鈉 D. 熟石灰A7.下列實際應用中,與中和反應原理無關的是:A.用氫氧化鈉溶液洗滌石油產品中的殘余硫酸B. 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C. 用胃樂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鋁治療胃酸過多D. 用大理石作建筑材料D終結性評價匯總自己這一節課獲得到的分數,對應下面的評價標準,進行終結性評價,將獲得的等級填寫在導學案開頭:80分以上:A ; 60分以上 :B; 60分以下 :C.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