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教學設計與反思課題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教材分析1.《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三課。這一課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單元主題,是對前兩課“改革開放”和“科教興國”的補充和擴展,進一步突出新中國成立后,維護祖國統一大業方面的創造性構想——一國兩制的提出并由理論變為實踐,掀起祖國統一的大潮。這一課分三個小欄目:“‘一國兩制’的構想”、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課標中要求兩點:一簡述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二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教材和課標要求,我們應該認知的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大陸與臺灣交往密切的史實;理解“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和作用;認識到“一國兩制”是推進我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課對中國現代史的“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有了全面的了解。學情分析從七年級開始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注重學習行為和習慣;八年級第一學期,側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語言文字的表達,到了八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學歷史的興趣有所提高,基本上養成了比較良好的學習態度,形成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港澳臺的問題,學生通過對古代史、近代史的學習,有了一些感知。港、澳回歸之事雖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對于二十一世紀的八年級的學生沒有目睹卻有耳聞,特別由于惠州優越的地理位置,隨著惠州——香港、惠州——澳門的公交專線的開通,大多數學生都去過香港、澳門,特別是今年3月海峽兩岸旅游交流協會與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游協會開放第五批11個城市居民赴臺個人游城包括惠州之后,去臺灣的學生也日益增多。所以他們對回歸之后的香港、澳門的變化和現在的臺灣知道的很多,談論的興趣很濃。還有他們經常看我向他們推薦的“海峽兩岸”談話類電視節目,不僅對大陸與臺灣的現況一日一聞,而且還能點評一二。通過前面兩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欣欣向榮的科技文體事業”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作出以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和科教興國的戰略,對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的“新”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都為學生更好的理解“一國兩制”,以及在“一國兩制”前提下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做了必要的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說出中國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時間和標志,增強學生的識記能力?? 3、列舉大陸與臺灣經濟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4.比較處理港澳問題和臺灣問題的不同,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自主閱讀,了解“一國兩制”這一基本國策的含義。??2、采用問題探究法,分組學習“香港、澳門的回歸”“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掌握港澳回歸、海峽兩岸交往密切的史實。3.動手描摹香港、澳門區徽,說說港澳區旗的寓意。4.設計臺灣的區旗和區徽,認識到祖國統一是一代代中國人的心愿。5.共同探究港澳順利回歸的原因,明白國力強盛是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基礎。(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港澳的順利回歸是建立在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的基礎之上,樹立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2、港澳回歸后持續穩定的發展,證明“一國兩制”這一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樹立創新意識。3、海峽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說明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反對臺獨,維護國家的統一。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說出港澳回歸和特別行政區的設立、海峽兩岸交往的史實難點:“一國兩制”的含義和作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展示:“中國行政區域圖”,指出港澳臺所在的地理位置?。指名回答?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板書課題:“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齊讀一遍集中學生注意力,明白所學內容的主題。講授新課師講述: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科教文體事業欣欣向榮,祖國統一提上日程。師問:還記得第一次鴉片戰爭、人民解放戰爭后的情形嗎?生集體回答。溫故知新,注重知識點的關聯。師講:黨和國家高瞻遠矚,從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和現實,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構想,作為我們統一祖國大業的基本方針。師布置學生閱讀,板書欄目一“一國兩制”的構想,并設置問題:基本方針是什么?針對哪些地區提出?其含義?有何意義?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能力,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師展示“一國兩制的簡表”生集體朗讀、記憶。學會整理、歸納。講授新課師:新的理念有沒有變成現實呢?過渡到欄目二和欄目三,布置學生閱讀,分組完成問題:A組:港澳臺問題的由來?B組:港澳回歸的情況?C組:臺灣與大陸的關系?ABC三組選派代表進行回答,其它小組補充。師生共同整理。學會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競爭的意識。師布置辨認港澳區徽,說出其寓意。 指名回答。鞏固記憶,樹立審美觀。師出示材料兩則:數據看港澳。師問:回歸后的港澳經濟發展如何?探討“一國兩制”的好處,港澳回歸的原因。生生探究,舉手回答。結合時事,驗證“一國兩制 ”的成功。培養學生的拓展能力,關注時事,樹立社會責任感。講授新課師展示圖片: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學生歸納,指名回答。看圖說話。學會分析問題的能力師布置小組為單位,根據港澳區徽的設計理念,動手設計臺灣區徽。選出2-3份好的進行分享。鞏固記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師設計學生 “暢所欲言話港澳臺的見聞”學生自由發言。結合本地學生的特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師問: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有何不同?港澳問題的順利解決主要原因是什么?海峽兩岸的關系對祖國的統一有何影響?臺灣不能回歸祖國的阻力有哪些?談談你對祖國統一的認識?小組共同探究小組代表回答師生共同歸納一連串問題設置和解答,突出本課的重難點,培養學生的理解知識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堂小結師:香港、澳門相繼順利回歸祖國,統一大業取得跨越式的進展,這歸功于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作為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臺灣問題由于美國等大國的干涉和臺獨分子的分裂行徑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但在海峽兩岸人民的積極推動下,經濟互惠互利,文化交流頻繁,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深信祖國的統一大業終將實現。整體感知,給學生一個清晰的了解,教會學生學會總結。當堂練習PPT展示:基礎訓練1.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的國家領導人是( )A.毛澤東 B.劉少奇 C.周恩來 D.鄧小平2. “一國兩制”的“兩制”指的是( )A.兩種社會制度 B.兩種法律制度 C.兩種經濟制度 D.兩種軍事制度3、中國對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是在( )A. 1982年、1997年 B.1997年、1999年 C. 1984年、1999年 D.1987年、1999年4、港澳回歸的偉大歷史意義,表述不正確的是( )A.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B.打破了海峽兩岸人為的隔絕C.洗刷了中華民族的恥辱 D.“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5、展望21世紀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其中最根本的前提是( )A.堅持一個中國 B.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C.堅持和平統一 D.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生當堂共同完成。鞏固所學的知識。課后練習師:布置練習“同步導學與優化訓練p43-44”學生自主完成,上交老師批改。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第13課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學生自我評價表自我評價項目評價等級A很滿意B滿意C基本滿意D不滿意閱讀的速度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參與問題的討論小組協作的能力動手繪圖的能力舊知識的記憶新知識的理解堂上練習教學反思從實施的結果看,從知識、方法,情感都得到一個提升。這堂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自主學習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老師預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港澳臺的過去”,學生知道港澳的回歸的具體時間點,理解“一國兩制“的構想的偉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的正確。在探究中又結合本地的學生特點加上教師補充的新材料,暢談“港澳臺的今天”,動手制作臺灣的區徽,預測“臺灣的未來”,更讓學生明白祖國統一大勢所趨;理解港澳臺的問題離不開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復興。特別是學生自由發言“港澳臺的今天”這一環節,學生發言踴躍,內容來自旅游所見所聞、自家的親戚的談話,電視網絡等。有好的也有壞的,讓學生們真正地感受到港澳臺給我們帶來的一切,同時也切身體會到我們廣東與港澳臺的聯系密不可分。還有動手制作“臺灣的區徽”這一環節,有三組學生可能事先看到過網上的設計借用過來,出現重復,其他幾組學生在港澳區徽的基礎上,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有采用兩種顏色,代表“一國兩制”的;有在中國的國旗五顆星處改成的和平鴿,表示“和平統一”;有在原來的青天白日旗上放大白日,放到中央的;……出乎我的想象,學生的潛能很大。主要存在的問題,由于課堂設計的環節過多,第一次上拖堂。后來在第二個班上課時,把動手制作的過程事先安排,在課堂上展示,效果比較滿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